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红松嫁接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十余年对红松本砧嫁接和红松异砧(樟子松)嫁接技术及苗期管理等试验研究,总结出红松选优、采穗、砧木苗的选择与定砧、嫁接时间的确定、嫁接方式和嫁接苗的管理等一整套红松嫁接技术.结果表明:红松本砧硬枝(5月)嫁接成活率达96.3%,高于6月10日嫁接成活率的5%,当年接穗生长量高于6月10日嫁接2.2cm.红松本砧嫩枝(8月)嫁接成活率达79%,红松异砧(樟子松)硬枝嫁接成活率可达85%,嫁接苗上山定植的成活率可达80%~85%.采用红松嫁接苗营建的红松果林示范林早期所结果实性状表现良好,其结实株率在12.1%~40.2%之间,平均单株结实量在388~778 g,单株最多结果数10~15个.其中无性系L18、L7和L189的结实株率达30%以上,平均单株结实量超过700 g.红松的嫁接苗较红松实生苗早结实8~10 a.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红松嫁接苗产量和质量,在本溪地区进行了不同嫁接时间和不同砧木嫁接部位对红松嫁接成活率及接穗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4月初嫁接成活率、接穗年生长量最高,分别达到92.53%和20.89 cm。砧木嫁接部位以主枝顶芽处嫁接成活率和接穗年生长量最高,分别为91.57%和22.3 cm。研究结果为类似气候地区红松嫁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圃地育苗嫁接方法作对照,对红松容器苗嫁接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红松容器苗的嫁接可使新梢生长量提高16.5%,新梢粗度提高15.1%,冠幅提高4.4%,侧根条数增加71.7%,嫁接成活率提高7.2个百分点,Ⅰ级苗率提高21.7个百分点,间接提高上山造林成活率12.5个百分点。红松容器苗可为红松嫁接提供优质砧木,并能显著提高嫁接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不同嫁接方法与整地方式对红松育苗和造林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种嫁接方法不同时期进行红松嫁接育苗及不同整地方式造林试验,结果表明:与劈接和单芽贴接法相比,采用舌接法嫁接成活率最高,达到了94.41%,劈接法成活率87.78%,单芽贴接法为83.52%;不同嫁接时期比较,4月25日和5月10日嫁接成活率最高,分别达到96.67%和95.33%。采用嫁接苗上山造林,各整地方式对造林成活率的效果依次为平台整地造林成活率96.67%鱼鳞坑95%竹节壕85.83%嵌缝76.67%,属平台整地造林成活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嫁接方法对红松异砧嫁接苗木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松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坚果树种之一,为红松果林建设提供优质壮苗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之一。在培育红松樟子松异砧嫁接苗中,我们通过对7种嫁接方法的研究后认为,嫁接方法应以成活率为优先,其次是生长量的大小为原则,建议采用贴接的方法是较为适宜的,然后是劈接,这在生产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龙江县樟子松改造红松坚果林的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黑龙江省龙江县引种红松嫁接樟子松幼树,通过对不同立地、嫁接高度、时间和不同保湿方法嫁接红松进行试验,将樟子松林改造为红松球果林.结果表明,不同试验组合异砧嫁接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存在着差异.在西部地区宜采用嫁接后塑料袋保湿方法,减少蒸腾,提高嫁接成活率.  相似文献   

7.
以油松皆伐迹地天然更新的散生油松幼苗和人工栽培的红松幼苗为砧木,采用18年生2代嫁接红松母树林作接穗,进行油松嫁接红松(异砧嫁接)和红松嫁接红松(同砧嫁接),经过3年的研究结果发现,油松嫁接红松亦可以成活,但成活率低于红松嫁接红松,且生长较慢,还存在"小脚"现象.  相似文献   

8.
红松容器苗是保证营造红松果林成功的重要措施之一。从育苗地的选择、育苗容器的准备、营养土的配制、砧木的选择、嫁接时间、嫁接方法、嫁接苗管理等方面阐述了红松容器嫁接苗培育的主要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了增加塞罕坝地区物种多样性、提高经济效益,以樟子松为砧木、以红松做接穗采用髓心层贴接法在塞罕坝进行红松嫁接试验。结果表明:与老龄期相比,结实期接穗成活率比较高;与丹东森林经营所的接穗相比,查字林场的接穗成活率比较高,最高达到97.1%,远远高于东北接穗的86.0%;2个试验区的主枝嫁接成活率高于侧枝嫁接成活率,最高可达到99.0%。  相似文献   

10.
柳河县在开展红松阔叶林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红松营养钵育苗的成功经验,详细阐述了红松营养钵育苗的技术要点及其管理措施.通过红松营养钵育苗,既能缩短红松苗木培育周期,又能有效地保证造林质量,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林业生态又快又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厦门市坂头林场森林土壤微生物生态分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森林土壤微生物数量 ,土壤中细菌、放线菌、丝状真菌的优势种群为指标 ,对厦门市坂头林场针叶林、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该林场内森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分布阔叶林大于针叶林 ,细菌数量为 10 5~ 10 7CFU·g-1样品 ,丝状真菌 10 4 ~ 10 7CFU·g-1样品 ,放线菌 10 3 ~ 10 5CFU·g-1样品 ,土壤芽孢杆菌数量 10 4 ~ 10 6CFU·g-1样品 。土壤全氮、全磷与微生物总数复相关系数为 0 83,可用微生物总数作为林地肥力的判断指标。细菌分布以腊状芽孢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为主 ;放线菌中链霉菌属为优势种群 ,占总放线菌数 82 4%~ 90 9% ,还有少量的稀有放线菌 ,如小单孢菌属和诺卡氏菌属等 ,链霉菌的不同类群以及稀有放线菌的分布在不同林分中的分布比例有较大的不同 ;土壤丝状真菌属种多样 ,优势属种为青霉、木霉、镰孢霉属等 ;显示了该林场森林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桉树油桐尺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福建省仙游县开展桉树林油桐尺蛾的生物学特性观察与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福建仙游油桐尺蛾1 a发生3代,以蛹在土里越冬;翌年4月上旬—中旬成虫开始羽化,4月下旬为羽化盛期;第1代幼虫5月上旬孵出,5月下旬开始结茧化蛹,6月上旬成虫羽化,6月中旬为羽化盛期;第2代、第3代幼虫分别在7月上旬、9月中旬孵化,第3代幼虫10月下旬结茧化蛹进入越冬状态。采用溴氰菊酯烟雾剂进行应急化学防治可迅速降低虫口,灭幼脲Ⅲ号1 000倍液喷雾防治可控制该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14.
基于2007年和2017年2期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运用综合蓄水能力法估算云南省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结果表明,2007年森林生态系统总涵养水源能力为3548.2×1^07 m^3,单位面积水源涵养能力为1952.0 t/hm^2,经济价值达2.84×10^11元;2017年森林生态系统总涵养水源能力为4182.8×10^7 m^3,单位面积水源涵养能力为1986.0 t/hm^2,经济价值达3.35×10^11元。2017年与2007年相比,总涵养水源增加量达634.6×10^7 m^3,平均每年增加63.5×10^7 m^3,经济价值增加5.1×1010元,平均每年增加5.0×10^9元。  相似文献   

15.
攀枝花干热河谷区麻疯树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土壤微生物传统数量测定法,分析了攀枝花9个麻疯树主要分布区土壤微生物数量分布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在三大微生物种群中,细菌占93.9%,丝状真菌和放线菌分别占3.1%和3.0%;不同林分年龄土壤微生物总数差异显著,成熟林分(1 237.6×104)>人工幼林(955.4×104);土壤类型不同,微生物种群数量差异明显,红壤(1 349.2×104)>黄沙壤(1 306.8×104)>山地黄壤(580.0×104)。通过土壤主要微生物生理类群分析结果,攀枝花麻疯树主要分布区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比较贫乏,在氨化细菌数量中,红壤(37.0×103)>黄沙壤(0.8×103)>山地黄壤(0.3×103);在好气性纤维菌中,红壤(0.8×103)>黄沙壤(0.7×103)>山地黄壤(0.3×103);消化细菌,反消化细菌在山地黄壤和黄沙壤有少量分布;在3种土壤中均未分离到好气性固氮菌,说明攀枝花麻疯树主要分布区土壤不适宜好气性固氮菌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16.
6-BA对长春花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晓燕 《山西林业科技》2010,39(4):25-25,30
本试验用50×10-6,100×10-6,200×10-6的6-BA水溶液对长春花幼苗叶片进行喷施处理,以清水处理为对照,观测不同浓度6-BA水溶液对植株高度和叶片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用100×1-0 6~200×10-6的6-BA水溶液对长春花幼苗进行喷叶处理对幼苗的生长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U.D Chima  G. Vure 《林业研究》2014,25(4):915-921
The study evaluated the impact of crude oil pollution on natural regeneration of plant species in a major oil-producing community in the Niger Delta region of Nigeria. Three sites—unpolluted site(US), polluted and untreated site(PUS), and polluted and treated site(PTS)—were purposively chosen for the study. The seedling emergence method was used to evaluate soil seed banks in the various sites at two depths, 0 to 10 cm and 10 to 20 cm. Woody-plant species richness,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were higher in the US seed bank than in the PUS and PTS seed banks. The highest number of non-woody plants was observed in the US, followed by the PTS, and then the PUS. Both species richness and diversity of non-woody plants were highest at the US, followed by the PUS, and lowest in the PTS. Woody species in the US seed bank were 87.5% and 80% dissimilar with those of the PUS and PTS at 0–10 cm and 10–20 cm respectively. No vari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woody species in the PUS and PTS seed banks. Non-woody species at 0-10 cm US seed bank were 73.08% dissimilar with those of PUS at the two soil depths and 81.48/88.46% dissimilar with those of the 0–10/10–20 cm of the PTS respectively. At 10–20 cm, non-woody species of the US were 69.66% dissimilar with those from each of the two soil depths in PUS; and 73.91/81.82% dissimilar with those of 0–10/10–20 cm of the PTS respectively. Non-woody species variation between the PUS and PTS was higher at 10–20 cm than 0–10 cm. The poor seed bank attributes at the polluted sites demonstrates that crude oil pollution negatively affected the natural regeneration potential of the native flora because soil seed banks serve as the building blocks for plant succession. Thorough remediation and enrichment planting are recommended to support the recovery process of vegetation in the polluted areas.  相似文献   

18.
【目的】 TATA框结合蛋白相关因子TAF10作为基本转录因子之一,在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过程中发挥着广泛的、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对蜡梅中TAF10同源基因 CpTAF10的克隆与功能分析,有利于丰富对植物TAFs基因功能的认识,并为解析蜡梅抗逆形成的转录调节机理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以转录组数据库中获得的蜡梅TAFs家族基因序列,克隆得到 CpTAF10基因的cDNA序列,并对其编码蛋白进行序列特征和进化树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分析 CpTAF10基因在蜡梅不同组织及花期中的表达特性,以及高温、低温、盐胁迫及ABA处理后的表达变化。同时,构建 CpTAF10基因的过表达载体,采用花序侵染法进行拟南芥遗传转化,对拟南芥转基因纯合株系进行表型观察和胁迫耐性分析。【结果】获得的 CpTAF10基因 cDNA序列为712 bp,包含405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134个氨基酸,蛋白理论分子量为15.21 kDa,预测的等电点pI值为5.19。CpTAF10蛋白序列与其他植物同源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蛋白多序列比对显示CpTAF10蛋白属于TAF10同源蛋白,并含有组蛋白折叠结构域。表达特性分析结果发现,CpTAF10基因在蜡梅的根、茎、子叶、幼叶、成熟叶和花6个不同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在成熟叶中的表达量最高。 CpTAF10在蜡梅花朵的不同花期中,呈现出波动的表达模式,在衰老期表达量最高。在低温、盐胁迫和ABA处理的蜡梅叶片中均能被诱导表达,但其表达变化各不相同。在拟南芥中过表达 CpTAF10基因可提高盐胁迫下拟南芥种子的萌发率,相对于野生型植株,转基因植株的主根和侧根在盐胁迫下均表现出一定的生长优势。【结论】 CpTAF10基因能在低温、盐胁迫和ABA处理后诱导表达,可能参与蜡梅逆境胁迫耐性的分子调控。在拟南芥中过表达 CpTAF10基因显著提高了转基因拟南芥的萌芽率及主根和侧根的生长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强植物的盐胁迫耐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中子辐射处理角倍秋迁蚜对其越冬寄生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10^4、10^5、10^6、+10^6、10^75个辐射剂量组中,以10^7剂量组效应量佳,寄生率提高了1.724个百分点,增益幅度达89.4%。  相似文献   

20.
林业常用16种杀虫剂对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和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华强    明*  赵海朋 《林业科技》2014,(2):10-13
采用管测药膜法测定了16种杀虫剂对松毛虫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并进行安全性评价。急性毒性测定的结果表明: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灭幼脲、杀铃脲、甲氧虫酰肼、苦皮藤素对松毛虫赤眼蜂毒性较低,其LR50均高于9.16×10-3mg·cm-2,为低风险性药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啶虫脒、噻虫啉、辛硫磷、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虫啉、氟虫腈和阿维菌素对松毛虫赤眼蜂毒性较高,其LR50分别是2.28×10-4、9.81×10-5、5.23×10-5、2.43×10-5、1.39×10-5、4.33×10-6、2.10×10-6和1.92×10-6mg·cm-2,安全性评价均为高风险性和极高风险性。敌敌畏对松毛虫赤眼蜂的毒性最高,其LR50是1.11×10-6mg·cm-2;其次为虫螨腈,LR50是1.31×10-6mg·cm-2,对松毛虫赤眼蜂伤害均较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