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江苏省苏南地区水网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乡村空间呈现出无序扩张的趋势,乡村聚落空间与水网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动态耦合关系。剖析现阶段苏南乡村聚落空间与水网环境的耦合现状,从结构、要素、功能3个层面提出苏南水网乡村聚落空间的优化策略,对构建苏南水网地区乡村格局优化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度集聚是峰丛洼地区乡村聚落最明显的空间格局特征,其空间形态集聚分布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为乡村聚落分区管理提供基础依据。基于空间自相关理论,观测其聚落空间分布的关联性,分析聚落的空间集聚格局及其演变特征,结合乡村聚落相关整治规划原则,对宗地乡的乡村聚落采取适宜的分区管理方案。主要结论如下:(1)乡村聚落点规模、形状、分布均呈显著空间相关,正、负相关类型多以组团式分布;(2)不同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特点区域表现出不同的集聚格局,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控制下的乡村聚落规模、形状和分布的集聚区域空间一致性较强,而城镇化、工业化等人为过程则降低了其空间的一致性。据此可将乡村聚落分为3个管理区域,研究区东部低山丘陵区应发展特色农业管理区,适时调整优化乡村聚落用地结构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研究区的南部地区应发展特色村庄发展管理区;研究区的西部地势相对较高区域应发展驱动产业用地管理区,道路通达性好,应因地制宜推行区域统筹的综合管理模式,实现乡村聚落的整合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广西北流市北流镇鸭埌村为例,对村落空间形态要素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提炼鸭埌村的道路街网空间,应用Depthmap空间句法软件建立轴线模型,得到该村落整体空间形态的结构特征。从整合度、连接度、选择度、可理解度4个量化参数对规划前后道路街网空间进行分析对比,验证规划方案在岭南村落空间形态优化上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最后从完善村落道路系统、结合句法参数分析结果和激活村庄活力3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为村落的空间句法量化研究提供具体的参考样本。  相似文献   

4.
以2009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和DEM数据为数据源,运用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变差函数等方法,从分布、规模和形状3方面对秦巴山区的竹溪县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展开研究,并分析不同地形梯度下的乡村聚落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竹溪县乡村聚落为集群分布,拥有多条核密度高值分布带,表现出"中东部密集、北部次密集、南部密集程度较低"的特征;2乡村聚落用地规模普遍偏小,呈现出"北部较大,中、南部偏小"的分布格局;3乡村聚落斑块形状的不规则程度较高,总体上看,中部和南部聚落斑块的不规则程度高于北部。南—北方向上乡村聚落形态分布的均质性最佳,东—西和东南—西北方向上乡村聚落形态的差异程度相对较大;4地形位指数综合了高程和坡度的信息,1-4(0.239 2-1.161 5)级地形位是乡村聚落分布的优势区间,随着地形位指数的增大,乡村聚落用地规模不断减小。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定远县自2006年开始进行农村聚落土地整治,农村聚落布局变化迅速,对农村聚落布局特征及演变的研究有利于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为农村聚落体系布局优化提供决策依据.利用变异系数法、景观指数法、缓冲区分析法定量分析2005—2020年间定远县农村聚落时空演变特征,并从时间和空间尺度分析各因子对聚落格局形成和演变的影响.研究表明:空间上,定远县农村聚落呈集聚型分布.各影响因子中,道路、地形、河流对定远县农村聚落集群布局影响较大.农村聚落点多集中在海拔50~100 m,坡度0°~2°范围内;距离河流500 m的区域对农村聚落影响力较大;各级道路中,省道、县乡道对农村聚落布局的指向性较强,铁路和高速公路较弱;距离乡镇中心越远,聚落比例越小.时间上,定远县农村聚落面积不断增加,集聚水平不断提高,定远县地形对农村聚落布局的影响力呈上升趋势;河流对农村聚落布局的影响较稳定,2020年影响力比2015年稍有下降;省道、县道、村道对农村聚落集群布局的影响力呈上升趋势,高速公路、铁路、其他道路呈下降趋势;乡镇中心点对农村聚落布局的影响呈"数量减少,规模变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进行民族村寨聚落空间形态特征研究,对于传承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以黔东南州朗德苗寨为例,从村寨的选址、空间布局、路线结构、公共活动空间等方面民族村落空间形态的特征和构成规律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从社会文化视角分析了侗族村落空间形态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7.
茶马古道鲁史段作为我国古代滇西南边陲重要的移民、商贸及文化通道,其沿线聚落的形成反应了当地生活、文化及各类物质的变迁。通过对茶马古道鲁史段研究,不仅能很好地记述古道沿线聚落形成事实,还能为我国其他古道沿线聚落形成研究提供参考。本研究以茶马古道鲁史段沿线聚落金马村、鲁史村、犀牛村和塘房村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研究沿线聚落的形成,时间角度上采用史料收集、实地调研等方法,空间角度上运用GIS分析聚落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鲁史段古驿道沿线聚落形成于明代、清代和民国三个时期,主要受政治政策、驿道经济和生计需求等方面的影响;聚落分布与驿站距离、地形地貌及土地利用类型有关。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古驿道沿线聚落的发展和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为研究样本,运用最邻近指数分析、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规模度指数、洛伦兹曲线等地理数学方法分析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省域层面上,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呈现多中心集聚、组团分布格局;浙东北地区3A级景区村庄分布数量与集聚程度均高于浙西南地区,杭州、绍兴、衢州、宁波等4市的3A级景区村庄数量超过了全省的50%。市域层面上,3A级景区村庄分布类型大多数为均匀型,仅杭州、衢州、台州等3市为集聚型。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的空间分布受区域中心城市、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自然地理环境等影响较大。建议从空间结构、规模数量的角度结合经济、交通等影响因素优化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9.
对兴蒙蒙古族乡聚落景观的研究主要是为了提出聚落景观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本研究通过现场勘查记录、居民访谈、走访政府机关等方法对其历史背景、形成过程、整体和局部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蒙乡聚落现在保存完好,对于各学科的研究都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兴蒙蒙古族乡聚落景观的研究主要是为了提出聚落景观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本研究通过现场勘查记录、居民访谈、走访政府机关等方法对其历史背景、形成过程、整体和局部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蒙乡聚落现在保存完好,对于各学科的研究都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是人们长期适应自然与社会演变的产物,其记录并保存着村落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反映出村落的文化内涵,体现出地方人群的价值取向和生活观念,具有地域性与多样性特征。西河古镇传统村落在区位地理格局、聚落整体景观、建筑空间、生产方式及文化内涵与形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文化景观意象,圩田水利环境、政治交通职能、地域文化及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其文化景观的演变,古镇的聚落空间功能、环境营造特征、文化呈现形式等不断适应时代发展而改变。合理保护与开发西河古镇的文化景观,能够促进其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和现代交通的发展,乡村日益被连接在一个以信息流动为基础的网络里,乡村流动空间正在兴起。以淘宝村和旅游村为例,采用最近邻点指数、局部空间自相关、核密度等方法对浙江乡村流动空间的总体分布格局、结构模式及形成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以淘宝村和旅游村为表征的浙江乡村流动空间节点总体上表现为“集聚型”分布状态,但在县域空间尺度上存在显著的分布差异。分布密度表现出面状集聚和点状低密度两种形态相结合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面状集聚分布是主要形态,并呈现典型的多中心形态,在各面状集聚区之间夹杂着小规模离散散点分布。浙江乡村流动空间格局呈现出“巢状”网络化结构模式,具有动态变化性、弹性和网络性特征。影响乡村流动空间分布及其“巢状”网络化结构的因素主要是互联网与交通、乡村资源禀赋、知识与创新及政府行为等传统因素和信息时代的新因素。  相似文献   

13.
从羌寨选址、空间布局与形态、空间格局、空间边界和空间组织5个方面阐述了四川羌族地区羌族传统村寨空间的总体特色,并将传统羌寨空间现代传承面临的问题归结为旅游过度开发、居民缺乏自我传承意识、传统村寨生活与现代生活矛盾突出。结合四川羌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提出应该在传承羌寨独特的民族性空间基础上进行人居环境的改善,着重于传承羌寨空间格局、再现羌寨空间组织、延续羌寨空间边界、再现羌寨生活记忆。期望对指导羌族传统村寨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李平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718-4720,4743
对四川自贡仙市古镇聚落景观空间的组织形态、构成元素、空间尺度以及构成法则等内容展开调查与分析,解析了仙市古镇聚落景观空间的整体格局和组织形式;并从外部开放型景观空间、内部围合型景观空间、内外过渡型景观空间3个角度探讨了仙市古镇聚落景观空间的各构成因素;在分析仙市古镇聚落街巷空间尺度问题时,介绍了影响街巷空间及建筑尺度的因素,计算了仙市古镇主要街道空间尺度及其建筑比例;最后从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变化与统一的角度,提出了仙市古镇聚落街道景观构成法则.由此可知,仙市古镇聚落无论是在整体空间的组织还是局部空间的设计方面,都较为全面地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综合性公园的植物配置与园林空间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园林植物已经成为综合性公园空间营造的重要材料,该文探讨了综合性公园园林植物空间的形式,分析了综合性公园中植物配置形成丰富空间的方法,提出植物配置规划的具体步骤并指出植物配置在设计阶段应注意透景线、植物自身形态、色彩、间距以及大小对空间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激发村民参与乡村规划意愿、增强村民议事水平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何通过当地村民更易接受的方式,让其表达出对于村庄发展的真实想法,是当前乡村人居环境规划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浙江省宁海县下畈村公共空间选址规划为例,采用可以提供实时空间分析结果的“三维电子沙盘”规划决策支持工具,将交互式乡村规划方法应用于下畈村公共空间选址过程中。结果表明:基于可视化的“三维电子沙盘”技术,将实时空间分析结果融入到交互式规划过程中,可以使包括村民在内的各参与主体有效参与到公共空间选址的交互讨论与决策过程中,有效管理矛盾冲突,为乡村人居环境规划提供合情、合理、合法的依据,使各方顺畅地达成公共空间选址共识,同时其可实施性得到极大提高,有效促进了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特征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既有景观功能、服务功能,又是乡村地域文化的载体,挖掘其规律与特征,对当前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和村容风貌的提升有重要作用。【方法】在解读公共空间的概念和国内外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与功能变化,以及传统公共空间的布局特点,归纳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特征对当前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结果、结论】得出当前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不仅要遵循因地制宜、生态环保、以人为本、合理布局的原则,也要继承与运用传统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将公共空间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采取一定的文化传承措施。希望通过对研究结果的运用,可以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发扬与继承地方传统文化,并对以后的美丽乡村建设有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经过近千年的时代变迁,至今仍是许多人的生存依靠。近代时期是中国社会变化最大、形态呈现最丰富的一个时期,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社会经历了封建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短短百年时间里,中国的社会形态几经转变,而随之改变的还有土地权力。近代地权转移对依靠土地生存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来说,一方面对其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产生冲击,另一方面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市场经济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龙塘村收集到的土地文书代表了这一区域的土地所有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和对整个区域经济状态的影响,这对该地区经济形态的历史梳理和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该文基于中国本土化的语言界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意念和物质的二维概念。村民的参与意愿是传统村落公共空间重构问题的核心。通过对福建省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进行了3次的问卷调查,利用调研数据,先通过卡方检验的方法找出了村民对参与传统村落公共空间重构意愿的显著影响性的变量,再构建这些变量与村民参与意愿的Logistic回归模型,模型结果显示:教育水平、支付能力、认知水平等因素与村民参与意愿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