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镉、铜复合胁迫下黄菖蒲部分生理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采用溶液培养研究了黄菖蒲对不同浓度镉(Cd)、铜(Cu)复合胁迫的部分生理响应。结果表明,Cd、Cu复合胁迫下,植株地上部分的丙二醛(MDA)和游离脯氨酸(Pro)含量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植株地上部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较低浓度处理前期上升,在较高浓度处理后期下降;叶片中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均随重金属胁迫浓度的上升而降低。  相似文献   

2.
选用鄞红和金手指2个葡萄品种,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在不同浓度氯化镉(Cd Cl2·2H2O)处理下,镉在植株叶片中的积累及葡萄叶片叶面积、叶绿素含量、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镉处理浓度的增加,叶片中镉含量、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均显著升高,叶片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均显著减少,且2个葡萄品种叶片对镉胁迫的敏感性和耐受性存在显著差异,金手指葡萄对于土壤镉污染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3.
镉胁迫下不同耐性水稻植株幼苗生长和抗氧化酶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耐Cd性不同的两个水稻品种(秀水63和秀水09)为试验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方法,比较研究不同浓度Cd(0,1,5,10,25,50,100μmol/L)胁迫不同时间后水稻幼苗生长、脯氨酸、丙二醛(MDA)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Cd胁迫浓度增加和胁迫时间延长,水稻幼苗生长明显受抑,株高和地上部干重增长、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且秀水63降幅大于秀水09;处理3d后,较高浓度Cd(≥50 μmol/L)胁迫造成叶片MDA含量明显增加,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高于10 μmol/L Cd胁迫对MDA含量有显著影响,特别是秀水63.叶片脯氨酸含量、SOD、POD活性随Cd胁迫浓度增加和胁迫时间延长呈增加的趋势,且秀水09的增加幅度高于秀水63,而CAT活性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在较高浓度Cd胁迫下(≥25 μmol/L)秀水63降幅较大.可见,较高的脯氨酸含量和较强抗氧化酶活性是秀水09耐镉性强于秀水63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以耐镉性不同的两个水稻品种(水稻秀水63和秀水09)为试验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方法,研究不同浓度镉(0、1、5、10、25、50、100μmol/L-1)对水稻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Cd浓度增加水稻幼苗生长明显受抑,株高、叶绿素含量、叶片干重明显下降,且秀水63的下降幅度大于秀水09。总体上,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在较低浓度Cd胁迫下,秀水63叶片中脯氨酸含量、POD活性增加幅度较大,而在较高浓度Cd胁迫下,秀水09的增加幅度较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丙二醛(MDA)含量随着Cd胁迫浓度的提高而增加, 且增加幅度秀水63大于秀水09。从实验结果表明,秀水09对Cd胁迫的抗性大于秀水63。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镉(Cd)胁迫对不同大豆品种不同发育阶段的生理生态响应及其耐镉差异性,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镉胁迫下‘五月王’和‘日本青’2个大豆品系幼苗期、花荚早期、花荚晚期植株生长及叶片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动态,并对它们的耐镉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当Cd浓度为0.50 mg/kg时,对‘五月王’植株高度的促进作用最大,而对‘日本青’植株高度促进作用最大的Cd浓度为0.25 mg/kg。Cd胁迫对‘五月王’幼苗期、花荚早期、晚期叶绿素合成刺激效应最显著的Cd浓度分别为0.25 mg/kg、0.50 mg/kg、2.50 mg/kg;Cd胁迫对‘日本青’幼苗期、花荚早期、晚期叶绿素合成刺激效应最显著的Cd浓度均为0.25 mg/kg。在花荚早期,当外源Cd浓度≤0.50 mg/kg水平时,随着Cd浓度的增加,‘日本青’植株SOD活性缓慢上升,但‘五月王’植株SOD活性基本上没有变化;使‘五月王’和‘日本青’植株SOD活性增加最明显的Cd胁迫浓度分别为2.50、1.00 mg/kg。这表明‘日本青’不同时期植株对Cd的敏感性高于‘五月王’。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超富集植物欧洲千里光幼苗对镉(Cd)胁迫在生理生化方面的响应,采用人工水培的方式,研究了不同Cd浓度胁迫下,欧洲千里光幼苗(Senecio vulgaris L.)在24~72h的生理生化指标(叶绿素、丙二醛、电解质渗透率、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Cd2+(25~75mg·L-1)对幼苗的叶绿素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具有显著影响(在75mg·L-1的Cd2+胁迫下,其含量分别达到对照的45.9%,680%和155%)。随着Cd2+浓度的升高,叶绿素含量逐渐下降,MDA含量、POD活性和电解质渗透率则一直随着Cd2+浓度的升高而增大。欧洲千里光对镉具有很强的耐性和积累性,在用于镉污染的土壤修复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Cd胁迫(浓度0、1、3、5 mg/kg)对烤烟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d浓度的增加,叶绿素含量逐渐减小;丙二醛(MDA)含量随镉浓度增大而逐渐增加;3 mg/kg Cd胁迫下,叶片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根部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最大。随着Cd浓度增大,烤烟叶片和根的抗氧化酶活性逐渐降低。从而提出降低烟株体内Cd含量的营养调控方法,为进一步了解植物对Cd的抗性机理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8.
Cd胁迫对烤烟生理特性及积累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中不同Cd浓度(0、3、6、10、30、60 mg/kg)对烤烟色素、丙二醛(MDA)、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及Cd在烟株中积累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Cd浓度的增大,团棵期和现蕾期色素含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采收期时则逐渐降低;Cd﹥10 mg/kg时,各生育时期色素含量都显著低于对照(P<0.05)。(2)随着Cd胁迫浓度的增加,烟株各部位Cd显著高于对照(P<0.05);团棵期Cd≤10 mg/kg和现蕾期Cd胁迫条件下的Cd含量大小是叶>根>茎,团棵期Cd>10 mg/kg和采收期Cd胁迫条件下的Cd含量大小是根>叶>茎;烤烟叶片中Cd含量大小顺序为下部叶>中部叶>上部叶。(3)生理指标敏感性总体表现为:总叶绿素(叶绿素a+b)>丙二醛>类胡萝卜素/可溶性糖>脯氨酸,其中各生育时期总叶绿素含量都与叶片镉含量显著负相关,是烤烟镉胁迫的理想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9.
镉胁迫对不同烟草品种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讨不同浓度镉(Cd)胁迫对不同烟草品种生长发育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吉烟九号’、‘吉烟十号’和‘延晒六号’3个烟草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法,分别测定不同烟草品种对Cd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Cd胁迫对烟草生长表现为"低促高抑",3个烟草品种中‘延晒六号’对Cd胁迫最敏感;Cd胁迫下,叶绿素含量、CAT活性和SOD活性随着Cd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OD活性、MDA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随着Cd浓度的增加而增加;Cd在烟草植株中的富集量均随Cd浓度的增加而升高,3个烟草品种中,‘延晒六号’对Cd的富集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综合评价东营野生大豆耐镉胁迫的能力。【方法】以东营野生大豆为材料,检测不同浓度镉(Cd)胁迫下野生大豆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丙二醛含量随Cd浓度增加而增加。当Cd浓度低于8 mg/L时,抗氧化酶(SOD和CAT)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当Cd浓度为16 mg/L时,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结论】当Cd浓度小于等于8.0 mg/L时,野生大豆可通过自身调节减轻或缓解镉胁迫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研究纯CO2气体包装、纯O2包装和排气处理包装对初红冬枣果实“酒软”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乙醇积累与软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包装处理的初红冬枣采后低温贮藏过程中,果实硬度和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丙酮酸含量前期上升后期下降;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和淀粉酶活性呈前期上升而后期下降的趋势;果胶甲酯酶活性下降;果实硬度与贮藏时间呈显著负相关,不同包装处理乙醇含量与果实硬度呈负相关,与冬枣PG活性变化呈正相关。与空气包装对照相比,纯CO2包装严重地影响冬枣果实正常的生理代谢,促进“酒软”;纯氧气处理、排气处理也不同程度促进冬枣“酒软”,不利于冬枣的保鲜。  相似文献   

12.
低压条件下冬枣的膜脂过氧化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冬枣在低压下的膜脂过氧化变化规律,对冬枣果实在50.7和101.3kPa(常压)压力下的膜脂过氧化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低压贮藏显著抑制了脂氧合酶(LOX)活性的上升(P<0.05),减缓了果实果肉相对电导率的增加(P<0.05)和VC含量的下降。低压对抑制果实内丙二醛(MDA)的积累有显著作用(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冬枣果实的LOX活性与果肉相对电导率以及MDA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电导率=0.74616及rMDA=0.91235),与果实VC含量的变化之间呈负相关。低压贮藏明显减缓了冬枣果实的成熟与衰老进程。  相似文献   

13.
不同产地冬枣的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冬枣是中国优良的鲜食枣品种,但生产中常将晚熟枣品种与冬枣相混淆,严重影响了冬枣产业的发展。利用筛选的17个随机引物对6个不同产地冬枣材料进行了RAPD分析,共扩增出144条谱带,有95条为多态性带,比例为65.09%。利用UPGMA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距离为0.095时,供试材料可分为2类,即成武冬枣与其他产地冬枣并非一类,不同产地间冬枣也存在一定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4.
质构仪穿刺试验检测冬枣质地品质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丰富鲜食枣果实品质评价的内容,为合理指导生产、建立标准化、统一化的鲜食枣果实质地评价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方法】采用质构仪质地整果穿刺法进行试验,通过对不同来源的冬枣进行质地检测、Macro程序编辑和测得数据的方差分析,建立一套适合鲜食枣果实的质地检测方法。【结果】主要试验参数为:采用完整的冬枣为试验对象,每果取最大横径处阴阳面2个部位测定(取平均值),各样品随机取20个(以上)果实进行测定;采用P/2n针状探头(直径2 mm),测前速度5 mm&#8226;s-1,贯入速度1 mm&#8226;s-1,测后速度5 mm&#8226;s-1,最小感知力5 g,穿刺深度小于最小样品的果肉厚度(冬枣,5 mm),感应力阈值2 g;通过设定的Macro程序,可在所得演示曲线中得到:果皮强度(g)、果皮破裂深度(mm)、果皮脆性(g&#8226;s-1)、果皮韧性(g×s)、果肉最大硬度(g)、果肉平均硬度(g)和果肉匀质指数等参数。【结论】该方法能够检测出不同生产园、不同含水量和不同贮藏时间冬枣的质地差异,同样适用于其它鲜食枣品种以及其它带皮食用的小型水果的质地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不同产地冬枣果实品质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冬枣的果实品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产地冬枣的品质差异很大,将选自5个不同产地的冬枣苗木栽种于同一地区的同一试验园内,采取同样的栽培管理措施,对成熟期冬枣的果实品质进行了连续2年的分析测定,旨在探讨不同来源冬枣果实品质差异的成因。结果表明:苗木产地因素对供试样品的品质性状和感官评分影响较小,而不同果园和不同年份间果实品质差异显著。因此,在冬枣生产中,要提高果实品质,一方面要注意良种选育,选优去劣;另一方面要划定冬枣的适生范围,实现科学的栽培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不同浓度赤霉素对冬枣叶片叶面积与比叶重的影响。[方法]采用叶面积仪和烘干法,对施用不同浓度赤霉素后的冬枣叶面积与比叶重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20、40mg/L赤霉素处理对冬枣叶片叶面积增长有促进作用,其中40mg/L处理效果最好,与对照差异极显著。60、80mg/L处理则降低了冬枣叶片叶面积的增长速度和幅度,其中80mg/L赤霉素处理效果最明显。就赤霉素对比叶重的影响而言,影响效果不明显,处理后1~7d,比叶重上升,40mg/L处理高于其他处理和对照,但差异不显著,80mg/L处理则低于对照,但差异也不显著。随后各处理和对照经过不同幅度的下降后,最终各处理与对照数值相近。[结论]20、40mg/L的低浓度赤霉素处理显著提高了冬枣叶面积的增长速度,而各浓度赤霉素处理对叶片比叶重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张玉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817-4818
通过分析冬枣市场价格变动趋势,从冬枣品质的下降、替代果品的出现及采购商讨价还价能力3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冬枣需求的因素。结果表明,需求不足是影响冬枣价格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尝试"冬枣树银行"种植模式、延长冬枣产业链、建立枣农合作组织来刺激需求,保障枣农权益。  相似文献   

18.
冬枣优质大果生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影响冬枣果重的原因以及提高冬枣果重的技术措施,以期提高冬枣品质,促进冬枣的科学栽培与生产。  相似文献   

19.
冬枣气象生态适应性观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山西5个不同引种栽培地区试验园冬枣的物候期、产量和果实品质进行观察研究,比较分析引种地和原产地的气象条件、枣树生育期的主要气象因子、单株产量和果实品质。结果表明,①冬枣栽培适宜的气象生态条件是盛花期日平均气温为24~27℃,空气相对湿度在55%以上;果实迅速生长期日平均气温为25~27℃;果实成熟期日平均气温为18~21℃,平均气温日较差在10℃以上;无霜期在185 d以上。②山西南部黄河沿岸地区、运城盆地和临汾盆地与冬枣原产地的气候条件和产量品质比较接近,适宜冬枣栽培;而晋中盆地和忻州盆地因气温较低、有效积温少和无霜期短冬枣不能正常着色成熟,不宜引种栽培。  相似文献   

20.
冬枣贮藏保鲜的影响因素及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新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5864-5865
总结了影响冬枣贮藏保鲜的主要因素,介绍了冬枣贮藏保鲜的主要技术及研究进展,为冬枣贮藏保鲜研究及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