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城中村改造事业发展迅速,并由此产生了多种改造模式。本文从政府、村民、开发商三方结合模式出发,在分析各自效益的基础上,选取相关指标初步构建了评价城中村改造综合效益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城中村改造策略初探——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炜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7):99-101
我国正处在城市快速发展阶段,城中村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地方都开展了城中村的改造工作,不断探索改造方式和改造策略。以重庆市为例,在分析现状和改造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城中村改造"改防结合、以防为主"的策略,并探索城中村改造工作的下一步将以城乡结合部的综合整治为重点,提出了深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城中村的形成与现存问题,结合广州与珠海城中村改造模式,分析了两地城中村改造的对策,并得出了广州与珠海城中村改造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启示,以期为我国城中村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中村"改造的障碍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城中村"形成的原因分析切入,在提出制约"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几个因素的基础上,阐述"城中村"改造所需解决的政策和现实问题,并进一步论述如何实施改造工作.  相似文献   

5.
伍贤华  王晖 《宁夏农林科技》2012,53(11):176-177
针对娄底市"城中村"的现状,分析了娄底市"城中村"改造的困境,包括城乡二元结构成为"城中村"改造的体制障碍,传统的思想观念使得"城中村"改造失去动力,"城中村"改造的资金严重匮乏等,并从科学编制改造规划、构建利益均衡机制及解决土地产权问题等方面提出了娄底市"城中村"改造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中村"是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已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石家庄市"城中村"改造为基础,分析了"城中村"的概念、成因、类型,总结了"城中村"改造模式,并提出改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卓尼县城中村改造工作基本情况的介绍,分析了城中村的问题及改造的必要性以及城中村改造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卓尼县城中村改造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城中村改造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在我国城中村改造中,各地已经探索出不同的改造模式.从改造主体、筹资方式、优惠政策、改造形式、补偿方式、改造效果与困境6方面分析了广东省珠海、深圳、广州3个城市的城中村改造模式的不同之处,分析3个城中村改造模式在改造目标、政府作用和城中村改制3方面的相似做法,并从政府作用、村民角色、改造规划、外来低收入者、城中村改造相关法律法规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其他城市在选择城中村改造模式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城中村现象概况,运用博弈理论分析了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各改造主体的博弈关系,揭示了改造过程中的主要利益冲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各改造主体的合理利益,最后以保定市城中村改造为基础,提出了城中村改造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城中村改造中的多元主体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劲松  万金玲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1174-1176,1188
"非农化"和"城市化"两大社会潮流推进了城中村的不断进展,然而,随之出现的各种复杂的城中村问题也使得对城中村的改造迫在眉睫.当前,政府、市场、村民自身是城中村改造的三大主体,他们之间的博弈构成了城中村改造冲突的主要内容.确立政府在城中村改造互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城中村改造互动中的资源配置作用、培育村民在城中村改造互动中的全局观念,是多元主体在城中村改造互动中矛盾消除的3个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李俊  刘琨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467-15470
以邛崃城北区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为例,分析了田园城市的概念、邛崃市的区位概况以及发展现状,在分析了邛崃市旅游区位优势的前提下强调了对城市风貌进行综合部署的重要意义,进而从风貌塑造策略、生态景观策略、绿地系统结构方面阐述了邛崃市城北新区概念规划的策略方针,强调整体风貌应该以"城在田中,园在城中"为指导,注重生态组园与聚合组团并存,突出生态景观富集区的资源优势。在风貌塑造方面强调统一性、生态性、地方性、特色性,并在特色营造方面,在田园城市示范线、居住风貌、滨水岸线打造3个方面展开了细致探讨,强调在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过程中,应该理清城市形象主线,遵从文化,处理好城市与乡村、人与环境、功能与形象之间的关系,打造宜居的生态城市场所,保护环境、挖掘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12.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城市旧公园面临着更新、改造和发展延续的诸多问题,由此也制约着植物景观的发展。通过分析我国城市综合公园植物景观营造中现存的主要惯性造景问题,结合天津市宁河华翠公园绿化改造项目,集聚美学元素、创意元素和生态元素于一身的理念打造现代化公园植物景观的新思想,以求达到改造后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3.
胡佰林  赵素霞  尚志忠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404-11405
重点介绍了焦作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大成村村庄整治规划情况,并就村庄整治规划的实施与管理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园林生态城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针对现代城市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对城市发展中所出现的主要模式及其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园林生态城市,并对这一概念及其特点进行了阐述。园林生态城市与以往的生态园林城市相比,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在内涵上有本质的差别。园林生态城市首先是一个生态城市,同时具有饱含文化底蕴的园林,赋予生态城市以美感质量,使园林与生态有机地相结合。建设园林生态城市实质上是对环境与资源的保护,提高生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清洁生产,控制环境污染,加快城市文明的建设,体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参18  相似文献   

15.
张鸽娟  杨豪中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680-4684,4784
以明代移民村落城固县韩家巷为研究对象,围绕其传统建筑环境文化特征以及传统文化活动的发生场所,分析了村落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环境对村落文化的影响,着重从村落的空间布局、建筑形制、建筑造型、村落景观方面解析了村落传统建筑环境的文化特征;在分析村落传统文化发生场所方面,介绍了宗族祭祀及社火活动场所、传统祭祀活动场所、城固曲子传唱场所的布局与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古村落整体空间、村落建筑、村落景观及其文化特征的保护更新建设的文化传承方法。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安顺市景观格局空间梯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规模日益扩张,人为活动干扰的加剧,景观格局的剧烈变化影响喀斯特山地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城市经济社会和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以黔中喀斯特典型山地城市安顺市建成区为研究对象,以2012年和2016年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为主要数据源,基于GIS软件平台,通过建立研究区城市景观类型空间属性数据库,采用景观空间梯度法和景观格局指数法,系统分析“城市双修”和“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政策驱动下,安顺市建成区2012年和2016年景观格局的时空动态变化及其梯度特征。结果表明:1)2012-2016年,研究区景观格局发生剧烈改变,城市用地的扩张与耕地缩减耦合,小型斑块数量明显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2)随着城市景观向外围扩展,建筑用地优势度先增加后降低,建成区外部缓冲带景观多样性逐渐丰富,受人为干扰强度弱化。3)研究期间,各景观类型交错分布,斑块分布复杂化、不规则,集聚度与连通性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17.
以鼎湖长利古村落公共空间环境景观整治规划为例,认为村落的公共空间与村民平时的生活有着最接近的联系,是传承乡村朴素的自然美、朴素的民风民俗以及悠久历史文化最重要的场所。设计强调地方性和时代性的结合,充分体现当地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分析鼎湖长利古村落公共空间景观的优点和缺点,结合当地地方文化和朴素的民风民俗,对已遭到破坏的空间景观进行保护和整治。旨在梳理和改善鼎湖长利古村落的公共空间,使村中传统历史文化得到很好的体现和传承。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90、2000、2010年3个时相的遥感影像对贵州省六盘水市市区土地利用进行监测,运用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指数、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和生态价值,以1 km×1 km网格为统计单元,对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城市中心及城乡结合部区域的多样性下降,离市中心较近的独立乡镇多样性快速上升,功能转变为城乡结会部;研究区整体土地利用程度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程度从市中心向外围逐渐减小,土地利用程度较高的网格逐渐连通;研究区内生态价值较低,生态环境脆弱.20年间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较大,高利用程度、低多样性、低生态效益的网格逐渐相互连通,形成大的斑块,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 ,环境优美、功能健全的园林生态城市逐渐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理想城市模式。根据安宁市是一个工业城市的特点 ,为其建设园林生态城市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定位 ,并确定出在近期和未来 15年的发展目标 ,为安宁市建设园林生态城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用地扩张程度的加剧,如何充分挖潜和提升旧城潜力和特色成为新的关注热点。基于"拼贴城市"理论背景和框架,结合中国旧城更新现状和问题初步提出旧城更新的"拼贴"原则。以涡阳为实证,在旧城更新的区域衔接与协调、要素更新模式、更新内容与时序、公众参与机制等层面,系统地提出了旧城更新的策略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