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探索谷子品种晋谷56号在不同播种密度条件下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变化情况,并为该品种高产栽培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我们以晋谷56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对其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谷子品种晋谷56号种植密度在36万株/hm2至48万株/hm2范围内,产量是先增大后减小,其中种植密度在45万株/hm2时产量最大;株高变化不显著;穗长是随着种植密度的先增加后减小;穗粗、千粒重均是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单株干物质量变化趋势是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玉米新品种“华玉”518最佳种植密度,2020年在运城市盐湖区进行了密度比较试验。结果显示,植株特征特性表现出随密度加大株高、穗位均增高,穗长、千粒重降低,对产量影响显著。当密度为6万株/hm2,其产量最高,6.75万株/ hm2次之,因此最佳适宜密度为6万株/ hm2左右。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谷子邯谷2号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邯谷2号为试材,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6个密度处理水平,分别为45万、60万、67.5万、75万、90万、105万株·hm-2,分析了邯谷2号的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结果表明,随着密度水平的增大,谷子的株高、生育期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茎粗、穗长、穗粗、植株干重、成穗率、单穗重、穗粒重、出谷率和千粒重均呈逐渐减小趋势,处理间差异显著。谷子产量随密度水平的增大呈先升高后降低,当密度为67.5万株·hm-2时,产量达最大值5 720.67 kg·hm-2。通过曲线估计得到的二次曲线方程y =-0.6915x+98.194x+2 194.014能够有效模拟邯谷2号的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当x=71,即谷子密度为71万株·hm-2时,邯谷2号可获得理论产量最大值为5 679.94 kg·hm-2,与实测适宜密度基本一致。因此,邯谷2号最佳种植密度范围为60万~90万株·hm-2。  相似文献   

4.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新品种永优1573籽粒灌浆速率和脱水速率相关性状的影响。4种种植密度分别为6.0、6.75、7.5和8.25万/hm2,并设计了6.75万/hm2种植密度下郑单958、先玉335作为对照。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各个性状总体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但未受到显著影响。通过籽粒百粒干重和灌浆速率,定位到永优1573合适种植密度,在此密度水平下,与对照品种相比,永优1573在籽粒干物质积累上处于优势水平,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水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快速评价选育新品种产量形成机理,定位种植群体水平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盐池县干旱半干旱、中低肥力条件下30000株/hm2、37500株/hm2、45000株/hm2、52500株/hm2、60000株/hm2、67500株/hm26个马铃薯栽培密度的田间试验观测,分析了不同密度的生长发育状况、产量水平与经济效果的差异,种植密度30000株/hm2,无论是农艺性状、生物产量,还是经济效益,均好于其他几个处理,初步认为当地马铃薯栽培密度以30000株/hm2~375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6.
以马铃薯新品种鄂马铃薯18为材料,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设计(L33),研究了种植密度、底肥、追肥对鄂马铃薯18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是马铃薯产量、株高、单株块茎数的主要影响因素,种植密度、底肥、追肥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程度为密度>追肥>底肥。9个处理组合中A3B3C1(密度60000株/hm2,底肥750kg/hm2,追肥150kg/hm2)处理下产量最高,为33390.00kg/hm2,分析发现A3B2C1处理组合(密度60000株/hm2,底肥600kg/hm2,追肥150kg/hm2)可获得最高产量,是最佳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7.
2019-2021年连续3年在陕西省泾阳县试验示范基地选取不同类型夏玉米品种,研究了4种密度对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探索各品种在关中灌区最佳种植密度。结果表明:各品种同一年度间株高、穗位、倒伏率、倒折率和空秆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有增高趋势,穗行数、行粒数和穗粒数有降低趋势,在4.5万株/hm2和6.0万株/hm2密度条件下百粒重较大。关中灌区陕单650最佳种植密度为7.5~9.0万株/hm2,郑单958最佳种植密度为6.0~7.5万株/hm2,陕单609最佳种植密度为9.0万株/hm2,东单60最佳种植密度为6.0~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发挥品种和密植栽培的增产优势,完善良种良法配套,提升玉米单产水平。兴平市农技、种子等部门于2021年开展不同类型夏玉米品种与密度配置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对参试品种的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可造成一定影响,但对株高、穗位高、穗粗、百粒重、含水量等影响不明显,在45000株/ hm2处理下,参试品种产量在p<0.01、p<0.05水平上差异表现显著或极显著,在60000株/hm2处理下,陕单609与陕单636在p<0.05水平上产量存在显著差异,在75000株/hm2密度处理下,陕单636与陕单609、郑单958在p<0.05水平上产量有显著差异,在90000株/hm2密度处理下,陕单636、陕单8806与陕单609在p<0.05水平上产量间存在差异显著。综合分析认为,中熟品种陕单609、郑单958可在兴平地区>60000株/hm2以上密度种植;早熟品种陕单636与晚熟陕单8806产量水平低,没有推广价值,晚熟品种东单60贪青晚熟成熟度差,不宜推广种植;早熟品种陕单650综合表现好,籽粒脱水快,耐密性强,可作为籽粒机收品种示范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
通过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模式下6个耐密型玉米杂交种不同密度(4.5、5.25、6.0、6.75、7.5万株·hm-2)的试验,研究了玉米产量及其性状与种植密度的关系。在本文研究密度范围内,玉米的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高;当密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反而下降,二者呈二次曲线模式变化Y=-6417.314+5501.842X-396.330X2。结果表明,6个耐密型玉米杂交种在双垄全膜沟播技术模式下最佳密度为6.941万株·hm-2。此密度下各植株性状指标为:穗粒数为499.9粒、百粒重为38.63 g、出籽率为83.71%、穗长为17.5 cm、株高194 cm、茎粗2.14 cm、秃顶长1 cm。株高与密度之间为正相关,函数曲线是幂模型Y=140.607X0.16602,穗粒数、穗粗、茎粗、出籽率4个性状与密度之间为负相关,函数模型均为性状指标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的三次曲线。秃顶长、穗长、百粒重与密度的关系呈二次曲线模式变化。密度与秃顶长之间为正相关,与穗长、百粒重之间为负相关。秃顶长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加;穗长、百粒重随密度的增加而呈单边下降的变化趋势。穗位高与密度的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3:采用三因子五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纯N用量、K20用量对留叶枝棉花籽棉产量与霜前籽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K20用量对籽棉产量影响很小,纯N用量与籽棉产量呈直线回归关系;种植密度和纯N用量存在反向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籽棉产量,在纯N施用量小时增加密度能增产,当纯N施用较多时适当减少密度对增产有利。K2O用量增加可提高霜前籽棉产量,但过量使用会降低霜前籽棉产量;种植密度同纯N用量也存在反向交互作用,共同影响霜前籽棉产量,在纯N用量小时增加密度可增加霜前籽棉产量,当增加纯N用量时适当减少密度能提高霜前籽棉产量。根据电子计算机进行的模拟仿真试验,本试验在在籽棉单产3750-4125kg/hm2与霜前籽棉单产3000-3300kg/hm2、籽棉单产4125-4500kg/hm2与霜前籽棉单产3300-3600kg/hm2、在籽棉单产>4500kg/hm2与霜前籽棉单产>3600kg/hm2条件下,其产量与品质兼顾的优化措施组合方案分别为:种植密度29831~31938株/hm2纯N用量266.95~304.88kg/hm2K20用量185.71~213.62kg/hm2;种植密度27022~31424株/hm2纯N用量259.08~334.17kg/hm2K20用量166.95~218.39kg/hm2;种植密度17870~20310株/hm2纯N用量444.42~488.35kg/hm2K20用量144.24~209.71kg/hm2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最佳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以提高小麦新品种长糯麦1号产量,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A1,180万株/hm2;A2,270万株/hm2;A3,360万株/hm2)和施氮量(N1,120 kg/hm2;N2,180 kg/hm2;N3,300kg/hm2)对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互作对长糯麦1号的主要物候期和穗长均无显著影响,但对其株高、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显著。在该试验条件下,实现优质专用小麦长糯麦1号高产的适宜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组合为A2N3,即:种植密度为270万株/hm2、施氮量为300 kg/hm2。  相似文献   

12.
以辽粘3号为试验材料,在宽窄行种植条件下(宽行60 cm、窄行40 cm),设置3个种植密度105 000株/hm2(WL),112 500株/hm2(WM),120 000株/hm2(WH),等行距种植(50 cm,种植密度120 000株/hm2)为CK,研究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宽窄行种植对高粱光合特性、农艺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叶片SPAD值综合得分和光合特性综合得分顺序为WL>WM>WH>CK。不同处理的株高、穗长、穗粒重和千粒重存在差异(P<0.05),其中WL处理的株高最高、穗长最长、穗粒重和千粒重最大。WL处理的产量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P<0.05),两年平均产量8 444.96 kg/hm2。与CK相比,宽窄行种植可明显提高籽粒的单宁含量、淀粉含量和脂肪含量,但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较弱,WL、WM和WH处理的各品质指标差异不显著。相较于等行距种植,宽窄行种植可改善高粱叶片的光合性能,影响农艺性状和产量,在种植密度105 000株/hm2的条件下,辽粘3号宽窄行种植可在关中西部地区获得较大的产量优势。  相似文献   

13.
为探求不同种植密度对大蒜鳞茎形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大名紫皮蒜、永年白蒜2个大蒜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各设6个密度处理水平,分析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大名紫皮蒜、永年白蒜2个大蒜品种鳞茎形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名紫皮蒜、永年白蒜2个大蒜品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鳞茎单头重、直径逐渐显著降低,商品性逐渐降低,产量虽然逐渐增加,但经济效益却先升高后降低。根据密度与产量、利润拟合的曲线可以得出,大名大蒜种植密度为76.57万株/hm2、永年大蒜种植密度为99.07万株/hm2时,大名紫皮蒜鳞茎达到理论最大产量22 965.80 kg/hm2、永年白蒜鳞茎达到理论最大产量19 026.45 kg/hm2;大名紫皮蒜种植密度为63.64万株/hm2、永年大蒜种植密度为77.47万株/hm2时,大名紫皮蒜鳞茎达到理论最大利润33 589.98 元/hm2、永年白蒜鳞茎达到理论最大利润30 230.48元/hm2。综合分析可以得出,邯郸地区大名紫皮蒜适宜的种植密度为63.64万~76.57万株/hm2、永年白蒜适宜的种植密度为77.47万~99.07万株/hm2。  相似文献   

14.
以籼粳杂交晚稻春优84为试验材料,研究6个不同播期和6个栽插密度对单季稻春优84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春优84随着播期的延迟,全生育期显著缩短,株高、穗长逐渐降低,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终造成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中以播期5月10日~6月9日产量较高;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春优84有效穗不断增加,穗长、千粒重不断降低,每穗穗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均表现为为先增加后降低,最终造成产量递减的趋势,其中以栽插密度11.11~14.31万丛/hm2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种植密度与微量元素锌和硒对糯玉米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穗轴粗等穗部性状和鲜籽粒产量的影响,以‘陕白糯11’和‘陕彩糯1954’为材料,以种植密度为主区,设3个水平:D1 (3.75 万株·hm-2)、D2 (4.5万株·hm-2)和D3 (5.25万株·hm-2);以微量元素为副区,设置为叶面喷施锌(M1)、硒(M2)和水(CK)。结果表明,喷施锌硒有利于糯玉米穗部性状的改善和产量的提升,但效果并不显著。种植密度会显著影响糯玉米的鲜籽粒产量,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大。D3M2是实现‘陕白糯11’穗部性状的改善和产量提升的较优组合,在D3M2处理下,‘陕白糯11’鲜籽粒产量最高 (9 068.61 kg·hm-2),与对照相比增加8.14%;而‘陕彩糯1954’在D3M1处理下鲜籽粒产量 (7 622.46 kg·hm-2)和鲜果穗产量(10 565.61 kg·hm-2)最高,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7.10%和7.18%。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探索小麦品种百农207在河南中部地区最佳种植密度与施肥量组合,建立百农207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以种植密度的4个水平和施肥量的4个水平,共16种组合方式进行田间试验。结果显示:种植密度对产量、株高、每穗粒数性状影响显著,施肥量对产量、穗数、千粒重、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吸水率和蛋白质含量性状影响显著,百农207在种植密度为18万株·hm-2,施肥量为750 kg·hm-2组合条件下产量表现最佳,为7 359.0 kg·hm-2。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四因子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试验,以辣椒青辣产量为目标,以种植密度、氮肥施用量、钾肥施用量、磷肥施用量为探讨对象。建立了辣椒青椒产量与辣椒种植密度、氮肥施用量、钾肥施用量、磷肥施用量间关系的数学模型,通过模拟寻优,提出了青椒产量≥34500㎏/hm2的综合农艺栽培措施为:种植密度31515~32265kg/hm2,氮肥施用量215.25~246.75kg/hm2,钾肥施用量232.65~269.55kg/hm2,磷肥施用量69.30~80.85kg/hm2。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对不同熟期西藏甘蓝型春油菜的生育期性状、生长动态和成熟期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明确西藏高原农区甘蓝型春油菜的品系配置与高效增产效应。【方法】2019-2020年,选用早熟NY16、中熟NY28和晚熟NY52 3个不同熟期的甘蓝型春油菜品系,设置1.5×105(D1)、3.0×105(D2)、4.5×105(D3)、6.0×105(D4)和7.5×105株/hm2(D5)5种不同种植密度,共计15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测定3个油菜品系在不同密度处理下的生育期性状、动态生长指标和成熟期产量及农艺性状,比较不同密度和品系的温度与光能利用效率,通过籽粒产量和光温利用效率确定合理的品系和密度配置。【结果】①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参试油菜品系营养生长阶段缩短,所需积温降低,从而导致整个生育期历时和所需积温减少;与早熟品系相比,中、晚熟品系的苗期和花期较长。②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参试品系的单株有效角果数和单株粒质量均有所降低,合理密植可弥补单株生产力降低造成的产量损失;早熟品系在不同密度下的平均籽粒产量为1 634.96~2 456.23 kg/hm2,并在7.5×105株/hm2(D5)种植密度达最大值;中、晚熟品系平均产量为1 734.61~2 809.74和1 942.03~3 108.22 kg/hm2,并在4.5×105株/hm2(D3)种植密度达最大值;③密度增加可加快甘蓝型春油菜生育前期茎秆的伸长,抽薹后,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和茎粗均降低,7.5×105株/hm2(D5)种植密度下油菜茎秆明显纤细。与早、中熟品系相比,晚熟品系对密度响应更明显。④合理密植可优化油菜的光温利用效率,其中早熟品系的光能和温度利用效率在7.5×105株/hm2(D5)种植密度下达最大值,分别为0.148 g/MJ,1.537 kg/(hm2·℃);中、晚熟品系光能和温度利用效率均在4.5×105株/hm2(D3)密度下达最大值,分别为0.156 g/MJ,1.578 kg/(hm2·℃)和0.163 g/MJ,1.638 kg/(hm2·℃)。【结论】春油菜早熟品系密度为7.5×105株/hm2,中、晚熟品系密度为4.5×105株/hm2时,其产量及光温利用效率达最大值。相同种植密度下,中、晚熟品系的光温利用占优势,在一定无霜期范围内,应充分协调生态条件与密度的关系,建议西藏地区应注重甘蓝型春油菜中、晚熟品系的选育与利用。  相似文献   

19.
以玉米新品种玉农76为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其农艺性状的影响,探讨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的最佳种植密度。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产量先增后减,株高、穗位高、空秆率、秃尖长度逐渐增加,穗长、穗粗、行粒数、双穗率、穗粒重、百粒重则逐渐降低,出籽率和穗行数相对稳定。玉农76在中等肥力水平下适宜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左右,高肥力水平下适宜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新品种‘鸿油88’和‘秦油558’关键生物学指标的影响,以‘青杂5号’为对照,设置5个种植密度,分析其对生长发育、植物学性状和产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鸿油88’ 和‘秦油558’的成熟期提前,株高、单株角果数降低,而单位面积产量先增后降,‘鸿油88’在65万株·hm-2(D2)、90万株·hm-2(D3)、105万株·hm-2(D4)密度下,实收产量达3 333 kg·hm-2,比对照在相同密度约增产111~755 kg·hm-2;‘秦油558’在65万株·hm-2(D2)、90万株·hm-2(D3) 密度下,实收产量分别达3 222 kg·hm-2和3 211.11 kg·hm-2,比对照在相同密度约增产0~100 kg·hm-2,因此,认为‘鸿油88’的适宜种植密度为每公顷65万~105万株·hm-2,‘秦油558’ 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5万~90万株·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