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59–2011年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食物网结构的年间变化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通过对1959-2011年莱州湾渔业资源摄食习性、营养级的分析构建了莱州湾生态系统简化食物网。结果表明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食物网经历了以鱼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和底栖动物食性种类为主但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占比大于底栖动物食性种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和底栖动物食性种类为主但底栖动物食性种类占比大于浮游动物食性种类的食物网—以底栖生物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 5个阶段的演变过程。中低营养阶层生物替代高营养阶层生物成为莱州湾生态系统食物网的顶级捕食者食物链越来越短食物网通过碎屑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成为食物网能流的主体。在1959-2011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平均营养级从4.4下降到3.4, 平均以每100.19的速度下降高于整个渤海生态系统的下降速度种类组成的变化、个体小型化以及摄食食物种类的变化是引起莱州湾生态系统营养级波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以初始体质量(1.79±0.06) g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 进行为期8周养殖实验, 研究饲料中添加半乳甘露寡糖对刺参生长、消化、体壁营养组成及免疫力的影响。以基础饲料(E0)为对照组,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2% (E1)0.4% (E2)0.8% (E3)1.2% (E4)1.6% (E5)的半乳甘露寡糖, 共配制5种实验饲料。结果表明: (1) 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半乳甘露寡糖对幼参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具有显著影响, 各处理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而对脏壁比及肠壁比无显著影响(P>0.05), 1.2%(E4)添加水平下, 刺参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最高。(2) 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半乳甘露寡糖对幼参肠道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活力均无显著影响(P>0.05)(3) 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半乳甘露寡糖对幼参体壁酸性黏多糖及糖醛酸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半乳甘露寡糖比例0.2%(E1)0.4%(E2)0.8%(E3)1.2%(E4)的处理组, 刺参体壁氨基酸总量及谷氨酸、甘氨酸、精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1.6%(E5)组体壁氨基酸总量及GluGlyArg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4) 饲料中添加半乳甘露寡糖对体壁及体腔液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及溶菌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P<0.05), 时对体腔细胞溶菌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实验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饲料中添加半乳甘露寡糖不仅可以提高刺参免疫力, 并且可以提高特定生长率, 并改善体壁氨基酸组成; (2) 刺参饲料中半乳甘露寡糖的合适添加比例为1.2%  相似文献   

3.

以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肌肉cDNA为模板, 利用小清蛋白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 克隆得到β小清蛋白两种不同亚型, 型、型编码区基因。将目的基因片段连接到pET28a (+)表达载体, 并在大肠杆菌[E.coli BL21 (DE3)]中诱导表达。结果表明, 经诱导的小清蛋白重组质粒菌株有特异的蛋白表达。SDS-PAGE分析显示, 目的蛋白的分子量约为13 kD, 与预期大小一致。菌体超声破碎后发现2种亚型的小清蛋白均为可溶表达。利用Ni2+亲和层析柱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 得到高纯度的重组小清蛋白PVⅠPVⅡ。经Western Blot 鉴定, 重组小清蛋白PVⅠPVⅡ均能与抗鲢小清蛋白单克隆抗体反应。本研究为进一步分析小清蛋白的结构与致敏性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大黄鱼网箱养殖水体的细菌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6S rDNA为分子标记, 通过构建克隆文库、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分析等技术手段, 研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网箱养殖水体中细菌的群落结构。样品采自福建省宁德市三都湾富发养殖基地。随机选取5个不同养殖网箱水样混合, 3 L混合水样过滤富集细菌后提取总DNA, 用细菌通用引物27F1 492R扩增其16S rRNA基因, 构建克隆文库。从文库中随机挑选154个克隆子进行分析, 得到137个阳性克隆, 92RFLP带型。对部分代表性克隆子进行测序的结果表明, 大黄鱼养殖水体中细菌多样性非常丰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 γ-变形菌纲的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细菌为最优势菌(γ-变形菌纲克隆子数的31.2%), 海源菌属(Idiomarina)次之(γ-变形菌纲克隆子数的15.1%)。此外还存在6.6%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5.9%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各0.7%的浮霉状菌门(Planctomycetes)、绿屈挠菌门(Chloroflexi)、绿菌门(Chlorobi)细菌和OP11类群。本研究结果阐明了网箱养殖大黄鱼水体细菌的群落结构, 为大黄鱼养殖区病害防治、环境监测以及探讨大黄鱼健康养殖与养殖水体细菌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利用微卫星DNA分子标记对广东湛江乌石(ZJ)、广西北海山口(BH)与越南锦普(JP)3个光裸星虫(Sipunculus nudus)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20个微卫星座位中有3个位点(Snu08Snu10Snu14)呈现单态, 17个多态微卫星座位中的等位基因数介于29之间, 多态信息含量(PIC)介于0.0970.797之间。每个群体中有5个位点显著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 在位点Snu183个群体均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3个光裸星虫野生群体均表现出中等程度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锦普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北海和湛江群体。群体间F-统计量分析表明, 群体遗传分化处于低等分化水平, 差异不显著(Fst=0.0190.049, P>0.05); 基于DA遗传距离构建的NJUPGMA聚类树均显示, 地理位置相邻的群体聚在一起。研究表明, 3个光裸星虫地理群体均具有中等的遗传多样性, 杂合度均偏低, 群体间存在较大的基因流, 杂合子明显缺失; 群体间已产生遗传分化, 但分化水平还较低  相似文献   

6.
基于稳定碳氮同位素的莱州湾4种鳀鲱科鱼类营养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研究莱州湾4种鳀鲱科鱼类营养级, 根据2011年夏季(8)和秋季(10)莱州湾底拖网调查取得的样品, 测定了130 尾样品的稳定碳氮同位素值。结果表明所有样品的δ13C值范围为–21.97‰~–11.67‰, δ15N值范围为8.54‰~15.95‰。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各种类间稳定碳氮同位素比值差异显著(P<0.05)。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和斑(Konosirus punctatus)δ15N值随叉长变化而有显著变化(P<0.05), 但黄鲫(Setipinna taty)和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δ15N值随叉长的变化不明显(P>0.05)。青鳞小沙丁鱼营养级范围为2.80~4.88, 平均营养级为3.52±0.46; 营养级范围为2.71~4.29, 平均营养级为3.34±0.33; 赤鼻棱鳀的营养级范围为3.38~4.42, 平均营养级为3.97±0.28; 黄鲫的营养级范围为3.28~4.13, 平均营养级为3.76±0.23。根据稳定碳氮同位素结果,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的稳定碳同位素值范围较宽(–20.92~–11.67), 几乎涵盖了其余3种鱼类的稳定碳同位素范围(−21.97~−16.68), 表明斑栖息水层分布较广, 和传统的中上层鱼类有明显差异; (2)营养级随叉长增加而降低, 青鳞小沙丁鱼营养级随叉长增加而增加, 黄鲫和赤鼻棱鳀营养级随叉长变化不明显; (3)与胃含物分析方法相比, 赤鼻棱鳀营养级偏高0.7左右, 可能与赤鼻棱鳀摄食较多底层虾类有关, 其他3种鱼类稳定同位素测定结果略高, 但基本相当。本研究结果可为认识莱州湾渔业生物的营养关系以及构建食物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同源克隆和RACE技术获得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β-actin基因cDNA全长, 序列分析表明西伯利亚鲟β-actin基因cDNA全长1 322 bp, 其包括的137 bp5¢端非翻译区, 57 bp3¢端非翻译区和编码375个氨基酸残基的1 128 bp开放阅读框。与其他物种比对, 该基因具极高的保守性。同时也利用同源克隆技术获得了西伯利亚鲟Sox2基因的同源保守区, 该序列长768 bp, 编码256个氨基酸, 也具较高的保守性, 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在70%以上。以β-actin作为内参基因, Sox2基因在西伯利亚鲟成鱼各组织及胚胎发育各时期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发现Sox2基因在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 在肝、胰、肾、脑4个组织中表达量差距不大, 均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在肌肉组织中表达量最高, 达到了肝脏的10.4倍。同时Sox2基因虽在西伯利亚鲟胚胎发育各时期均有表达, 但表达也具明显的时间差异性。在受精卵期、囊胚期Sox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较低, 在原肠期、神经胚期、视泡形成期和心脏形成期Sox2基因相对表达量较高, 且在心脏形成期达到最高点。本研究为量化西伯利亚鲟发育分化过程中相关基因提供了坚实的参照工具, 增加了后续试验的可信度, 同时可为今后深入研究西伯利亚鲟Sox2在侧线神经节分化发育、细胞迁移过程中的作用提供基础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组织学和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 检测饲喂不同剂量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letrozole, 50100200 μg/g)对胡子鲇(Clarias fuscus)性腺组织学和性别比率的影响, 以及200 μg/g 来曲唑对性分化前后脑型芳香化酶基因(Cyp19a1b)和翼状螺旋/叉头转录因子2(Foxl2)基因表达的影响, 结果表明, 50 μg/g 剂量的来曲唑对胡子鲇性腺分化无显著影响; 100 μg/g200 μg/g剂量的来曲唑可促进胡子鲇精巢分化, 抑制卵巢分化, 卵巢腔最早出现时间和初级卵母细胞出现时间均分别推迟3 d6 d, 而初级精母细胞最早出现时间则分别提前2 d5 d, 且雄性率分别达65.8%71.3%, 显著高于50 μg/L组和对照组(P<0.05)。胡子鲇性腺分化前(出膜后12 d), Cyp19a1bFoxl2基因即开始表达, 性腺分化前后Cyp19a1b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 Foxl2相对表达量则随性分化而逐渐降低, 且来曲唑显著抑制性腺分化过程中Cyp19a1bFoxl2的表达(P<0.05)。结果表明, 100 μg/g 以上剂量的来曲唑可有效诱导胡子鲇分化为雄性; Cyp19a1b可能不直接参与胡子鲇性腺分化, Foxl2直接参与此过程。  相似文献   

9.
利用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Association of Official Analytical Chemists, AOAC)所推荐的小鼠生物法(mouse bioassay, MBA), 测定了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ATHK藻株)毒素粗提液的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PSP)毒性;采用浸浴方式, 研究了该藻株对中国对虾的急性毒性; 采用HE染色方法, 分别对有毒藻浸浴处理和毒素粗提液注射处理后96 h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的鳃和肝胰腺石蜡切片进行观察。结果表明, 该藻株麻痹性贝毒毒性为3.9×10–5 MU/cell (相当于7.3 pg STX Equal/cell), 在同种藻株中属低毒藻株; 96 h急性毒性实验中, 塔玛亚历山大藻对中国对虾的半致死浓度(LC50)1.0×104 cells/mL, 安全浓度(SC)1.0×103 cells/mL; 石蜡切片观察发现, 塔玛亚历山大藻与毒素粗提液分别引起了鳃和肝胰腺组织出现细胞肿胀、空泡化等病理变化。以上研究结果提示, 塔玛亚历山大藻对中国对虾有急性致死作用。为了保证中国对虾的健康养殖, 养殖水体中的塔玛亚历山大藻浓度至少应该控制在1.0×103 cells/mL以下; 鳃的病变直接导致对虾窒息死亡可能是塔玛亚历山大藻暴露后对虾急性致死作用的最重要原因;塔玛亚历山大藻所产的PSP毒素可引起虾体代谢和解毒的主要器官—肝胰腺的病变  相似文献   

10.

摘要: 采用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研究了投喂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LE)后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es)初孵仔鱼CYP19ADMRT1基因表达以及性腺的组织学变化, 以期进一步了解P450芳香化酶(P450arom)在鱼类早期性别分化过程中的作用。RT-PCR结果显示, 对照组样品CYP19ADMRT1表达显示性二态, 雌性表达CYP19A基因, 雄性表达DMRT1基因。LE处理组在性别分化期间, 雄性样品单一表达DMRT1, 雌性样品则同时表达CYP19ADMRT1qRT-PCR结果显示: LE处理组雌性仔鱼CYP19A基因表达被显著抑; 虽然在仔鱼出膜后22 d(dph)的表达水平高于9 dph, 但仅为同日对照组的2.11%LE处理组雌性样品22 dphDMRT1基因表达量上调, 150 dph时达对照组雄性水平。55 dph的性腺组织学结果表明, LE处理可导致暗纹东方鲀稚鱼原始卵巢退化, 并向功能性精巢发育。150 dphLE处理组性腺均为精巢, 并与对照组精巢发育同步。结论认为, 暗纹东方鲀性腺分化期间P450arom是卵巢形成和维持发育所必须的, 抑制P450arom活性可导致雌性暗纹东方鲀发生雄性化逆转。

  相似文献   

11.
基于渔业声学和灯光罩网的南海中南部鸢乌贼资源评估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为查明南海外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的资源量及其分布, 2012年秋季和2013年春季, 利用科学探鱼仪(Simrad EY60)结合灯光罩网采样方法对南海中南部(16°N–5°N)鸢乌贼资源进行了声学调查与评估。在确定该方法的有效性基础上, 调查结果显示, 1) 2012年秋季鸢乌贼丰度和资源量分别是3.26×1010 inds2.14×106 t, 变异系数是23%; 鸢乌贼个体胴长范围、平均胴长和平均质量分别是62~248 mm127 mm65 g; 秋季, 鸢乌贼从南至北均有分布, 主要分布在8.0°N以北和114.0°E以西海域; 最高数量密度是1.7×106 inds·nmi–2 (6.5°N, 111.0°–111.1°E), 最高资源量密度是85 t·nmi–2 (15.0°N, 114.35°–114.45°E); 2) 2013年春季鸢乌贼丰度和资源量分别是2.98×1010 inds2.44×6 t, 变异系数是23%; 鸢乌贼个体胴长范围、平均胴长和平均体质量分别是73~238 mm122 mm82 g; 春季, 鸢乌贼从南至北亦均有分布, 主要分布在11.0°N以北; 最高数量密度是3.3×106 inds·nmi–2 (13.0°N, 116.55°–116.65°E), 最高资源量密度是60 t·nmi–2 (15.0°N, 115.25°–115.35°E)。研究表明, 南海外海鸢乌贼资源量至少在2.00×106 t以上; 2012年秋季相比, 2013年春季鸢乌贼密集区向东北移动。  相似文献   

12.

 利用线粒体DNA控制区部分序列对中国8个尼罗罗非鱼 (Oreochromis niloticus) 养殖群体(埃及、吉拉达、美国、鹭业、吉诺玛、宝路、广东、新吉富)的遗传多样性和相互间遗传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所分析的237个样本中, 可归结为15种单倍型, 其中单倍型BL1为宝路(BL)、埃及(EGY)、吉拉达(GLD)、吉诺玛(GNM)和鹭业(LY) 5个群体所共享, 但没有一个单倍型为所有群体共享。8群体内的核苷酸多态位点数(S)4~83, 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的范围为0.50~37.26, 单倍型多样性(h)0.190 8~0.802 3, 核苷酸多样性(π)0.000 8~0.056 9AMOVA分析与群体间两两比较的遗传分化指数(FST)表明, 这些罗非鱼群体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与差异(P<0.01)。利用Kimura two-parameter模型分析的系统发育关系表明: 宝路、广东和新吉富3个群体亲缘关系较近, 它们聚为一大支; 埃及、美国、吉拉达、鹭业、吉诺玛这5个群体聚为另一大支。单倍型网络(NETWORK)结果显示, 8个群体并没有明显的谱系分化。本研究结果旨为尼罗罗非鱼种质资源的聚合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盐度为4、钠钾比为41.6的低盐井水环境下, 选取720 尾初始体质量为(0.32±0.006) 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随机分成6 , 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3%0.6%0.9%1.2%1.5%钾离子(KCl作为钾离子的添加形式, 分别记为D0D1D2D3D4 D5), 探讨饲料中不同钾水平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氮代谢和渗透压调节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饲料钾水平的增加, 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 D2组最高(P<0.05), 但与对照组相比不显著, 蛋白质效率以D1组显著最高。体钾含量在各处理组之间呈现出显著差异, D1组最高, D5组最低(P<0.05)。同时凡纳滨对虾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随饲料中钾含量的增加均呈显著的先降低后上升趋势(P<0.05), 其中排氨率以D2组最低, 耗氧率以D3组最低, 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精氨酸酶活性呈峰值变化趋势, 其中以D1组最低(P<0.05)。各实验组血清Na+Cl-含量呈显著的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P<0.05), Na+含量以D1组最低, Cl-含量以D1D2组最低。而鳃丝Na+-K+-ATPase活性呈显著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 D3组最高, D2组与D3组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总蛋白含量呈显著升高趋势。D2组血蓝蛋白含量最高, 渗透压和血清K+含量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以生长、氮代谢、渗透调节相关指标为判据: 凡纳滨对虾饲料中添加0.3%~0.6%(含钾量: 0.96~1.26 g/100g饲料)的钾有利于低盐环境下对虾对饲料蛋白的利用及生理代谢平衡, 而过高的添加量(1.5%, 总含钾量: 2.17g/100g饲料)则会影响其生理代谢从而抑制生长。  相似文献   

14.
影响草鱼出血病疫苗免疫效果因素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 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荟萃分析和德尔菲法, 构建了由评估指标体系、风险因素权重、评分标准、综合评价函数等组成的草鱼出血病免疫预防风险评估模型, 其中, 评估指标体系包括疫苗品质(B1)、免疫程序(B2)、鱼体(B3)、池塘环境(B4)和饲养管理(B5)5个准则层风险因素和疫苗品种(C1)、保存温度与有效期(C2)、运输存储条件(C3)、免疫时疫苗的存放(C4)、免疫时鱼体健康状态(C5)、免疫技术(C6)、免疫剂量(C7)、漏免的鱼数(C8)、鱼种来源(C9)、健康状态(C10)、鱼体规格(C11)、水温(C12)、溶氧(C13)、氨氮(C14)、亚硝酸盐(C15)pH(C16)、透明度(C17)、水色(C18)、底泥厚度(C19)、载鱼量(C20)、搭配模式(C21)、药物的使用(C22)、饲料(C23)、青草投喂(C24)24个指标层风险因素; 5个准则层风险因素权重值集合为W={0.267; 0.102; 0.131; 0.263; 0.237}, 24个指标层风险因素绝对权重集合为W={0.138;0.059;0.046; 0.024; 0.035; 0.018; 0.027; 0.022; 0.040; 0.054; 0.037; 0.076; 0.037; 0.032; 0.030; 0.027; 0.018; 0.019; 0.024; 0.104; 0.024; 0.027; 0.062; 0.020}; 分别建立了定性和定量评估指标的评分标准, 并以综合评价函数 表示风险评估结果。应用该模型评估了华南地区36个免疫池塘发病风险, 结果显示, 3个发病池塘风险值分别为0.5720.6380.617, 处于高度风险级别, 与未发病塘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评估结果较准确, 表明该模型可应用于草鱼出血病免疫预防管理和决策。

  相似文献   

15.
齐口裂腹鱼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感染的病理损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2–2013年四川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养殖场流行一种临床特征为突眼、体表出血和神经症状的传染病, 在肝、肾涂片检查中发现链状G+球菌。从自然发病齐口裂腹鱼分离到2株形态与涂片检查一致的G+球菌(DML120817, YZH130830), 其在脑心浸液培养基(BHI)平板上28℃培养48 h, 形成白色圆形、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的针尖大小菌落。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分离菌株为该病的病原菌。根据分离菌株的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检测结果初步判定其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 2分离株 (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KF773744KF761304) GenBank中无乳链球菌(S. agalactiae)16S rDNA序列同源性达96.5%以上。在以分离菌16S rDNA序列 (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KF773744KF761304) 及其GenBank中同源性较高的链球菌16S 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 分离菌与无乳链球菌聚为一族; 同时在基于无乳链球菌cfb基因进行的特异性PCR检测中, 分离菌均为阳性, 进而鉴定2株分离菌为无乳链球菌。2株无乳链球菌对强力霉素、阿莫西林、先锋霉素V、氧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等均敏感, 但在新霉素与丁胺卡拉霉素上存在差异。病理学观察发现, 无乳链球菌感染齐口裂腹鱼对多组织器官都造成明显的病理损伤, 尤其是肝、肾、脑的损伤较为严重, 表现为明显的变性、坏死以及炎症细胞浸润, 且细菌侵入肝、肾、脾以及神经元细胞内, 导致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损伤。  相似文献   

16.
太平洋牡蛎不同组织DNA甲基化的F-MSAP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荧光标记的甲基化敏感性扩增多态性(F-MSAP)技术对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6个组织进行全基因组CCGG位点甲基化水平的检测。结果表明: 鳃、闭壳肌、外套膜、唇瓣、性腺、消化盲囊6个组织的甲基化水平分别为: 31.77%36.41%32.00%36.47%32.77%37.92%。甲基化模式分为全甲基化和半甲基化, 在太平洋牡蛎中, 全甲基化模式与总体甲基化水平一致, 消化盲囊、唇瓣、闭壳肌组织的甲基化水平较高, 而鳃、外套膜、性腺组织的甲基化程度较低; 半甲基化位点显著少于全甲基化位点, 并且不同组织间的半甲基化位点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而从全甲基化位点及总甲基化水平分析, 不同组织之间甲基化水平差异显著。太平洋牡蛎中存在组织特异性甲基化片段和非组织特异性甲基化片段, 但却只在一个或部分个体中出现, 没有发现在所有研究个体中都存在的甲基化差异片段, 这可能与牡蛎较高的杂合度相关。对实验样品进行的荧光标记的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F-AFLP)分析发现, 样品间的确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 基于以上结果可以推测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可能与个体遗传背景相关联。

  相似文献   

17.
拟穴青蟹ANT2基因在不同温度和盐度条件下的应激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qRT-PCR技术, 对不同温度(10℃, 15℃, 20℃, 25℃)以及低温(10℃, 15℃)和盐度(10, 35)联合作用下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甲壳长3.7~5.8 cm, 体质量80~100 g) ANT2基因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 4个温度下肝胰腺、肌肉、鳃中ANT2基因表达量依次为低、中、高, 存在组织表达特异性。随着温度降低, ANT2基因总体上趋低表达, 但在15℃ANT2基因在肌肉(1~12 h)和鳃中均显著高于20℃(P<0.05)。该结果提示, ANT2基因与能量代谢相关, 且在一定低温下被诱导表达, 可能参与低温胁迫的应答。相同低温下, 3种组织中ANT2基因在盐度10的表达量通常高于盐度35(P<0.05), 说明低温下低盐环境有利于提高青蟹体内代谢, 增强耐寒能力。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129–11月在库克群岛(the Cook Islands)海域利用金枪鱼延绳钓调查所获得的共计43个站点的长鳍金枪鱼 (Thunnus alalunga) 渔获率数据, 以及测得的温度、盐度、叶绿素浓度、水平海流及垂直海流数据等环境因子数据, 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了各水层(40~280 m, 40 m为一层)及整个水体中各个环境因子与长鳍金枪鱼渔获率的关系, 并利用43个站点内随机选择的验证站点对不同水层的研究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 (1)长鳍金枪鱼在各水层及整个水体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分布呈偏正态分布; (2) 调查期间建模站点和验证站点内的预测CPUE与名义CPUE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3) 栖息地综合指数(IHI)模型的预测能力较好, 且在水深40~80 m160~200 m及整个水体范围内能有效预测长鳍金枪鱼的分布情况; (4) 不同水层影响长鳍金枪鱼分布的因素不同, 如在较浅水层(40~80 m)长鳍金枪鱼的渔获率与水色的的关联较大, 80~120 m水层则主要受水温的影响、在混合水层所在的120~160 m水层则主要受海流的影响, 在较深的水层(160~240 m)则主要受饵料分布及水温的影响; (5) 鳍金枪鱼偏好觅食的水层应为160~240 m水层; (6)  长鳍金枪鱼IHI指数分布较高的两个海域分别为13°S–15°S, 162°W–167°W11°S–12°S, 161°W–167°W。建议在上述两个海域作业时, 应使钓具沉降到160~240 m水层, 从而在避免兼捕其他水层渔获的同时, 提高长鳍金枪鱼的捕捞效率。

  相似文献   

19.
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铜(Cu2+)对刀鲚(Coilia nasus)幼鱼的急性毒性并进行安全性评价。根据预实验结果, 设定0.30.540.961.68 3 mg/L 5CuSO4浓度梯度进行急性暴露实验, 以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为指标, 并通过观察肝、鳃组织病理变化来研究Cu2+污染对刀鲚幼鱼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 刀鲚幼鱼随Cu2 + 浓度升高毒性效应逐渐增强, 24487296 h LC50分别为1.0871.0621.0420.967 mg/L, 安全质量浓度为0.009 67 mg/L。刀鲚幼鱼暴露24 h之后, Cu2+浓度处理组(0.1, 0.2, 0.3 mg/L) CAT活性、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 暴露48 h, 各组CAT活性下降, CAT活性均低于对照组, 下降幅度与Cu2 +质量浓度呈正相关, SOD活性提高显著(P<0.05); 暴露72 h, SOD活性有所下降, SOD活性均低于对照组(P<0.05)1.68 mg/L3 mg/LCu2+浓度对刀鲚幼鱼的鳃和肝都造成严重的损伤, 暴露在高浓度组(3 mg/L)中的刀鲚, 其鳃上皮细胞肿大变性, 鳃小片几乎全部脱落; 肝呈黄色, 超微结构发现肝细胞明显增大, 线粒体空泡化, 胞质中出现空泡和大量脂滴, 表明Cu2+可诱发刀鲚出现脂肪肝综合征。SODCAT活性变化以及鳃、肝结构变化都反映刀鲚幼鱼受伤害的程度, 可用作安全性风险评价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大麻哈鱼胚胎耳石的茜素红标记及其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工繁育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发眼后胚胎为研究对象, 设置4个茜素红染料质量浓度梯度(10 mg/L, 20 mg/L, 40 mg/L, 80 mg/L)4个浸染时间梯度(8 h, 16 h, 24 h, 32 h), 分析茜素红染料在耳石上的沉积情况, 以及不同暂养天数的动态变化, 以期为大麻哈鱼标志放流技术及效果评估提供基础参考。结果表明, 茜素红在矢耳石和微耳石上都能形成良好标记, 在可见光和黄绿激光下均检测到标记带。随着暂养时间的延长, 可见光下标记逐渐减弱, 80 d基本消失, 而在黄绿激光下标记区能长久保持, 荧光强度无减弱迹象。对不同时间点的标记级数随浓度变化关系进行曲线拟合, 结合安全评估, 得出适宜胚胎期大麻哈鱼耳石群体标记的条件为: 浸染质量浓度(w/v)25.9~40 mg/L, 浸染时间为15.6~24 h, 并且在二次函数y=0.055x2–3.861x+86.9(x表示时间值, y表示浓度值)之下的曲边三角形区域选择浓度和时间点。标记后不同采样时间点的新生轮纹数与暂养天数线性相关性显著, 矢耳石和微耳石相关方程的斜率分别为0.9650.924, 表明大麻哈鱼胚胎-仔稚鱼后期矢耳石与微耳石上的沉积轮为日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