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3 毫秒
1.
在微藻培养过程中加入不同质量浓度抗生素,采用吸光度法测定其生长量。试验结果表明,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及链霉素质量浓度小于200μg/mL,对绿色巴夫藻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氨苄青霉素质量浓度为200μg/mL、培养11d,生长量最高,为对照组的2.4倍;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及链霉素质量浓度为200μg/mL时,绿色巴夫藻的比生长速率分别高出空白对照组45%、83%及3.6%;高于此质量浓度,则表现出微弱抑制作用;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及链霉素质量浓度低于800、500、200μg/mL,对米氏凯伦藻有促进作用,其中卡那霉素质量浓度为100μg/mL、培养12d,生长量最高,超过对照组31%;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及链霉素质量浓度为800、500、200μg/mL,比生长速率高出空白对照组6.6%、43%及39%;高于此质量浓度,则表现出显著抑制作用;试验证实,氨苄青霉素与链霉素在一定质量浓度下可以促进藻体生长,高于一定质量浓度则表现抑制,不同藻类响应程度及阈值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
抗生素处理对坛紫菜叶状体生长和藻际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雷杰  丁洪昌  严兴洪 《水产学报》2017,41(4):512-524
设计了氨苄青霉素、硫酸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3种抗生素的不同组合处理坛紫菜叶状体,旨在筛选出坛紫菜叶状体藻际微生物的最优去除方法;同时,探究紫菜叶状体生长与微生物群落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低浓度(10μg/mL)的硫酸庆大霉素或高浓度(800μg/mL)的卡那霉素处理,对坛紫菜叶状体生长均具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不同浓度的氨苄青霉素处理均促进了叶状体生长。500μg/mL的氨苄青霉素、500μg/mL的硫酸庆大霉素与300μg/mL的卡那霉素3种抗生素混合处理叶状体24 h,不会抑制叶状体的生长;同时,对藻际微生物有较强的抑制性。不同的坛紫菜品系,不同的叶状体日龄和培养密度,以及在不同的海水盐度和不同浓度的营养盐中培养,抗生素处理组圆盘体的生长均比对照组快。通过比较抗生素处理组与对照组分离的菌株后发现,抗生素处理组有两株菌落形态和菌株形态与对照组显著不同的特有菌株。研究表明,在坛紫菜叶状体的生长过程中,某些对叶状体生长起阻碍作用的细菌如果大量繁殖,会抑制对叶状体生长有益的细菌繁殖,当用抗生素抑制了阻碍生长的细菌,就会使益生菌成为优势菌,促进叶状体的生长,益生菌对上述抗生素的处理不太敏感,但由于培养条件的改变,抗生素对阻碍生长的细菌的抑制作用会减弱,使得它们大量繁殖,从而抑制叶状体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利用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以25℃为对照,研究不同温度(15、20、30和35℃)对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agris)叶绿素荧光、叶绿素含量和细胞密度的影响,以期找到小球藻的最适生长温度,为小球藻的集约化培养提供参考资料。试验结果:不同温度对小球藻叶绿素荧光活性、叶绿素含量和细胞密度有显著影响;15℃时最大光能转化速率(F_v/F_m)、潜在活力(F_v/F_0)、实际光能转化效率(Φ_(PSⅡ))和量子效率(F_v'/F_m')、相对电子转化速率(ETR)、叶绿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小球藻细胞密度的上升趋势最小,其值为4.82×10~6个/mL,仅比初始量增加了0.8×10~6个/mL;30℃时叶绿素各荧光指标和细胞密度均高于其它试验组,其细胞密度值为9.96×10~6个/mL;25℃时叶绿素含量最高,其值为2 890.27μg/L。结果表明,小球藻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在15℃时其生长会受到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4.
抗生素对共培养的萱藻丝状体和膨胀色球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抑制萱藻丝状体扩增过程中出现的膨胀色球藻的生长,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链霉素、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和氯霉素等5种常用抗生素对共培养条件下的萱藻丝状体和膨胀色球藻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1)链霉素浓度为100μg/mL时可以显著抑制膨胀色球藻生长,而不影响萱藻丝状体的生长;(2)氨苄青霉素和庆大霉素对膨胀色球藻产生明显抑制作用的浓度均为100μg/mL,对萱藻丝状体产生抑制作用的浓度分别为100和500μg/mL;(3)10μg/mL卡那霉素可强烈抑制膨胀色球藻生长,而萱藻丝状体没有出现被抑制的现象;(4)氯霉素对膨胀色球藻和萱藻丝状体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10μg/mL可以对膨胀色球藻的生长产生显著抑制,浓度达到50μg/mL后,萱藻丝状体生长受到抑制。研究表明,链霉素(100μg/mL)、卡那霉素(100μg/mL)和氯霉素(10μg/mL)可以用于降低萱藻种质保存和扩增过程中萱藻丝状体被膨胀色球藻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用批次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氮源[NaNO_3、NaNO_2、NH_4Cl、(NH_2)_2CO]和总氮或总磷浓度固定(总氮0.8824 mol/L、总磷0.0367 mol/L)条件下不同氮磷比(分别为4∶1、8∶1、12∶1、16∶1和20∶1)对威氏海链藻生长速率、叶绿素a含量、PSⅡ光化学活性指标F_v/F_m和ETR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较于无机氮源,(NH_2)_2CO更加有利于提高威氏海链藻细胞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试验中(NH_2)_2CO处理组威氏海链藻最大细胞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分别达3.67×10~(4 )个/mL和279.25 mg/L。(2)在总氮不变的条件下,不同氮磷比处理组威氏海链藻的细胞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随试验延续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而F_v/F_m和ETR却不断下降。在总磷不变的条件下,不同氮磷比处理组威氏海链藻的细胞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随试验进行变化幅度较小且均维持在较低水平,而F_v/F_m和ETR却逐渐上升。试验期间固定总氮各组威氏海链藻细胞密度和变化幅度均显著高于固定总磷各组,固定总氮各组的平均细胞密度是固定总磷各组的1.51倍;固定总氮各组的平均叶绿素a含量为固定总磷各组的1.99倍;固定总氮各组的平均F_v/F_m水平与固定总磷各组十分接近,分别为0.48和0.45;固定总氮各组的平均ETR水平是固定总磷各组的1.59倍。  相似文献   

6.
磷限制及恢复对小球藻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小球藻(Chlorella sp.)一次性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不同磷浓度(0、10、36.3和290.4μM)对其叶绿素荧光参数、细胞密度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以及磷添加后各荧光参数的瞬时变化(nutrient induced fluorescnce transients,NIFY反应)及恢复情况。培养温度为20±1℃,盐度为31,光照强度为100μmol·m^-1·s^-1。单因子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磷浓度对小球藻的光合作用及生长均有显著影响(P〈0.05)。多重分析的结果表明,小球藻的最适磷浓度为36.3μM。小球藻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实际光能转化效率(ФPSII)、电子传递效率(ETR)、光化学淬灭(qP)、细胞密度以及叶绿素含量随着起始磷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在磷浓度为36.3μM达到最大值。磷重新添加后,瞬时荧光不断下降,ФPSII出现瞬间的上升后恢复至原初状态,qP、非光化学淬灭(NPQ)则不断上升。限制7d后重新添加磷,各处理组的Fv/Fm、ФPSII、ETR、NPQ 24h内基本恢复,而对照组的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的Cd2+浓度与氮浓度交互作用对小球藻和微绿球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d2+浓度、氮浓度、胁迫时间及三者的交互作用对小球藻和微绿球藻的生长及光合作用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Cd2+浓度对2株微藻的Fv/Fm(光系统Ⅱ的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和Yield(光系统Ⅱ的实际光能转化效率)影响最显著,氮浓度对2株微藻的NPQ(非光化学淬灭)和微绿球藻的qP(光化学淬灭)影响最显著。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株微藻的细胞密度、叶绿素相对含量及部分荧光参数(Fv/Fm和Yield)均与Cd2+浓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低氮(55μmol/L)条件下,小球藻和微绿球藻的荧光参数Fv/Fm、Yield和NPQ均有明显下降,细胞密度和叶绿素相对含量也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小球藻的Fv/Fm和Yield在高氮(7040μmol/L)和低浓度Cd2+条件下,下降幅度小,表现为拮抗作用。试验还发现,在低氮和高氮条件下,高浓度Cd2+对小球藻的胁迫作用加强,表现为协同作用。微绿球藻在高氮条件下,其处理组间荧光参数差别不明显,表现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8.
探究环境中分散橙S-4RL对水生藻类的污染胁迫,为评估合成染料对水生生态环境的风险提供参考依据。分散橙S-4RL(C.I.分散橙30)纯度≥95%,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flos-aquae)、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按照OECD 201藻类生长试验规定培养。最终染毒浓度分别为0.625、1.25、2.5、5、10 mg/L,使用多脉冲调制叶绿素荧光仪每24 h测定叶绿素a含量1次,其他叶绿素荧光参数每隔48 h测定1次。结果表明:(1)在试验浓度范围内,分散橙S-4RL对蛋白核小球藻的叶绿素a含量具有促进作用,其中最低浓度(0.625 mg/L)处理组在第6天达到了空白对照组的115%;而分散橙S-4RL对水华微囊藻的叶绿素a含量均呈现抑制作用。(2)分散橙S-4RL对蛋白核小球藻和水华微囊藻光合反应过程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_v/F_m),PSⅡ的潜在活性(F_v/F_0)以及初始斜率(α)影响不大;但蛋白核小球藻和水华微囊藻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ETR_(max))和半饱和光强点(I_k)均随着分散橙S-4RL浓度增加而增加,在试验第5天,水华微囊藻的ETR_(max)和I_k均为空白对照组的119%。2种微藻对分散橙S-4RL的胁迫敏感性不同,但都能提高光合活性来缓解胁迫。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以金藻、硅藻、绿藻3个门中的4种常见饵料藻叉鞭金藻(Dicrateria sp.)、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不同浮游植物的细胞数量和质量对CO2浓度升高引起的海水酸化的响应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 CO2浓度升高显著提高了这4种藻的生长速率(P<0.05);其中,亚心形扁藻平均比生长速率最高,比对照组高出13.5%;小球藻次之,为5.9%;叉鞭金藻和三角褐指藻均为2.2%。(2) CO2浓度升高使浮游植物细胞内的碳(C)含量增加、氮(N)含量降低,C/N提高;种间差异较大,其中,亚心形扁藻的C/N、C/P值、小球藻的C/P值和三角褐指藻的C/N值显著提高,叉鞭金藻不显著。(3) CO2浓度升高使小球藻单位细胞叶绿素a含量显著提高,小球藻通过提高光合作用能力促进生长,而另外3种藻叶绿素a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三角褐指藻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在实验初期显著升高;叉鞭金藻非光化学淬灭(NPQ)显著降低,快速光曲线初始斜率(α)显著增加;三角褐指藻和亚心形扁藻潜在的最大光合作用能力(rETRmax)显著升高(P<0.05),但CO2浓度升高对4种藻的光化学淬灭(qP)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可见,亚心形扁藻、小球藻和三角褐指藻在高CO2浓度下虽然生长速率加快,但营养质量降低。不同种类的浮游植物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不同,这种差异可能会使未来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浮游植物C/N、C/P值的改变可能通过食物链对次级生产者,诸如浮游动物、滤食性贝类等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以金藻、硅藻、绿藻3个门中的4种常见饵料藻叉鞭金藻(Dicrateriasp.)、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tricornutum)、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和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不同浮游植物的细胞数量和质量对CO_2浓度升高引起的海水酸化的响应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CO_2浓度升高显著提高了这4种藻的生长速率(P0.05);其中,亚心形扁藻平均比生长速率最高,比对照组高出13.5%;小球藻次之,为5.9%;叉鞭金藻和三角褐指藻均为2.2%。(2) CO_2浓度升高使浮游植物细胞内的碳(C)含量增加、氮(N)含量降低,C/N提高;种间差异较大,其中,亚心形扁藻的C/N、C/P值、小球藻的C/P值和三角褐指藻的C/N值显著提高,叉鞭金藻不显著。(3)CO_2浓度升高使小球藻单位细胞叶绿素a含量显著提高,小球藻通过提高光合作用能力促进生长,而另外3种藻叶绿素a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三角褐指藻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在实验初期显著升高;叉鞭金藻非光化学淬灭(NPQ)显著降低,快速光曲线初始斜率(α)显著增加;三角褐指藻和亚心形扁藻潜在的最大光合作用能力(rETR_(max))显著升高(P0.05),但CO_2浓度升高对4种藻的光化学淬灭(qP)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可见,亚心形扁藻、小球藻和三角褐指藻在高CO_2浓度下虽然生长速率加快,但营养质量降低。不同种类的浮游植物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不同,这种差异可能会使未来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浮游植物C/N、C/P值的改变可能通过食物链对次级生产者,诸如浮游动物、滤食性贝类等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将海水小球藻培养在不同pH(8.66、8.44、8.19、7.93)下、不同含量(0、1.52、3.04、6.08、12.16、24.32μg/g)五溴联苯醚BDE-85中,在指数生长期时测定海水小球藻的比生长速率、净光合放氧速率、暗呼吸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等参数,探讨不同pH条件下海水小球藻对BDE-85致毒胁迫的生理响应。试验结果表明,低pH条件下经过中、低含量BDE-85处理的海水小球藻的比生长速率呈增加趋势,其中6.08、12.16μg/g试验组较对照组分别增长了6.33%、7.39%;6.08μg/g试验组在低pH条件下净光合放氧速率比对照组高出18.43%,而24.32μg/g试验组则比对照组低39.98%;同时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强,表明海水小球藻的抗氧化作用增强,出现了应激活性,但高含量(24.32μg/g试验组)的BDE-85处理下增强作用不明显。综上,低pH条件可以促进海水小球藻的生长,也可以缓解中、低含量的五溴联苯醚BDE-85的毒害作用,但当BDE-85含量过高时,其缓解效果受到抑制,并且在高含量的BDE-85处理下...  相似文献   

12.
黄林彬  黄文  严兴洪 《水产学报》2020,44(2):222-233
以条斑紫菜两个耐高温品系(YZ-4和TM-18)为对象,以野生型品系(WT)做对照,分析其叶状体在高温、低盐胁迫下的生长和光系统Ⅱ最大光量子产量(F_v/F_m)的数值,为筛选既耐高温又耐低盐的条斑紫菜抗逆品系提供依据。结果显示,在适宜培养条件(温度18°C和盐度26)下,YZ-4和TM-18叶状体在50~85 d的生长速率快于WT,F_v/F_m和主要光合色素含量均高于WT,各品系的绝对生长率和F_v/F_m之间均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另外,WT叶状体在70 d左右开始形成精子囊时,绝对生长率和F_v/F_m明显下降。在高温胁迫下培养,各品系叶状体的F_v/F_m和绝对生长率均呈下降趋势,且胁迫的温度越高或时间越长,其降幅越大。在24°C高温胁迫35 d后,WT、YZ-4和TM-18的F_v/F_m分别下降了56.7%、43.2%和28.7%。在25°C高温胁迫15 d时,WT的生长完全停滞,而YZ-4和TM-18则分别保持0.51和0.84 cm/d的绝对生长率,说明二者确实是耐高温的。低盐胁迫对叶状体的影响与高温胁迫的类似,在盐度为9的低盐下培养35 d后,WT、YZ-4和TM-18的F_v/F_m降幅分别为46.2%、42.0%和32.0%,三者的绝对生长率分别为0.12、0.10和0.90 cm/d。另外,WT和YZ-4在盐度为5时生长受到明显影响,叶状体在15 d时颜色加深、卷曲变硬并腐烂,而TM-18在相同盐度下培养25 d也未腐烂,F_v/F_m仍高达初始值的72.8%。这表明TM-18在高温或低盐胁迫下的耐受性比WT和YZ-4的都强,其内在原因是叶状体F_v/F_m的降幅较小,间接说明F_v/F_m可作为条斑紫菜抗逆品系选育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条斑紫菜叶状体细胞对3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以确定条斑紫菜遗传转化后代适宜的抗性选择质量浓度,将叶状体用海螺酶解离获得原生质体,在培养皿中20℃培养3d后,在培养液中分别加入G418(0、10、50、100、200、300mg/L)、卡那霉素(0、50、100、300、500、800mg/L)或氯霉素(0、5、15、35、65、100mg/L),观察细胞分裂与死亡率、小紫菜比率,进行显著性检验。试验结果表明,条斑紫菜叶状体细胞对3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为氯霉素卡那霉素G418。在条斑紫菜叶状体遗传转化用G418、卡那霉素或氯霉素作抗性筛选时,筛选质量浓度分别为300、50mg/L及15~35mg/L。  相似文献   

14.
四种微藻对氨苄青霉素敏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微藻培养中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对微藻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研究抗生素在海洋微藻培养过程中对微藻的影响,本文探讨了四种海洋微藻(海链藻、小硅藻、塔胞藻、小球藻)对氨苄青霉素的敏感性,通过培养过程中加入抗生素进行培养并测定其光密度值进行试验。研究表明,氨苄青霉素对海链藻的生长影响较大,对其它的三种微藻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臭氧消毒后生成的氧化物如果过量将影响养殖生物和饵料微藻的生长,为此采用经臭氧处理的海水培养小球藻(Chlorella spp.),分析臭氧处理海水生成氧化物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以及臭氧处理海水后氨氮(NH4 -N)和亚硝酸盐氮(NO2- -N)含量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25±1)℃,光照度10 000 lx左右,光照时数:黑暗时数为14 h:10 h,pH 8.0±0.1,盐度30.0±0.1的条件下,臭氧生成氧化物质量浓度<0.735mg/L时,对小球藻不产生毒害作用;在臭氧生成氧化物质量浓度>1.036 mg/L时,有明显的毒害作用(小球藻大量死亡);质量浓度为2.364 mg/L时,小球藻全部死亡.经臭氧处理的海水,其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质量浓度降低,其中氨氮最大降低82.6%.  相似文献   

16.
利用单细胞分离和紫外诱变技术分别获得海水小球藻和盐生杜氏藻的生长优势株,将其分别接种于不同石油浓度的海水培养液中,利用紫外和荧光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培养液中带共轭双键的烃类化合物和芳烃的含量,利用索氏提取法测定胞内油脂含量。结果表明,石油浓度为1.5~10.0μg/ml的培养液中,小球藻和盐藻均能有效降解带共轭双键的烃类化合物,降解率分别为25.3%~35.5%和17.9%~24.0%,芳烃降解率分别为22.1%~30.2%和18.7%~26.2%;石油浓度为3.5μg/ml时,两种微藻对带共轭双键的烃类化合物和芳烃的降解效率均最大,小球藻的降解能力略好于盐藻;石油浓度为1.5μg/ml和3.5μg/ml时,两种微藻的胞内油脂含量分别占细胞干重的14.0%和25.5%,分别是对照组的1.5倍和1.2倍,浓度为3.5μg/ml时两种微藻的胞内油脂含量均最高。该研究为利用石油污染海水培养微藻使其富集油脂及今后开发微藻燃料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礁膜(Monostroma nitidium)配子体生长的适宜氮、磷浓度需求,以NaNO_3为氮源、KH_2PO_4为磷源,在不同氮(0、10、20、40、60、80μmol/L)、磷(0.5、1、2μmol/L)浓度梯度下,室内培养礁膜配子体7d,测定各处理组藻体的生长率、光合色素(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和可溶性糖。结果表明,藻体生长最适氮、磷浓度比值为20∶1;且氮浓度为20μmol/L、磷浓度为1μmol/L时,礁膜配子体生长率取得最大值(13.80%/d);氮浓度为20μmol/L、磷浓度为2μmol/L时,藻体光合色素含量最高(分别为0.320 7mg/g、0.170 8mg/g和0.103 6mg/g);氮浓度为0μmol/L、磷浓度为2μmol/L时,藻体可溶性糖含量最高(19.03mg/mL)。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Hg~(2+)和Pb~(2+)胁迫对脆江蓠(Gracilaria chouae)生长及光合生理的影响。实验设置Hg~(2+)质量浓度为0.01 mg/L、0.025 mg/L、0.05 mg/L、0.1 mg/L、0.25 mg/L和0.5 mg/L,Pb~(2+)质量浓度为0.05 mg/L、0.1 mg/L、0.5 mg/L、1 mg/L、2 mg/L和4 mg/L,以未添加重金属的实验组为对照,持续培养7 d,分别测定不同处理藻体的生长速率、光合放氧速率、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和光合碳代谢途径中关键酶活等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在Hg~(2+)胁迫下,藻体特定生长率(SGR)显著下降(P0.05),质量浓度达到0.5 mg/L时藻体出现负增长;光合放氧速率降低35.48%~77.59%;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下降(P0.05),Hg~(2+)质量浓度高于0.1 mg/L时藻体藻蓝蛋白和藻红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最大光合效率(F_v/F_m)和实际光合效率(Y(Ⅱ))随着Hg~(2+)浓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0.05 mg/L时出现第二个峰值,丙酮酸磷酸双激酶(PPDK)也出现相似趋势。藻体对Pb~(2+)的敏感程度低于Hg~(2+),Pb~(2+)质量浓度为0.5 mg/L时,光合产氧速率显著下降(P0.05),质量浓度到达1 mg/L时,藻体SGR和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出现显著下降(P0.05),而叶绿素荧光参数和藻蓝蛋白含量则无显著性差异;Pb~(2+)质量浓度达到4 mg/L时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iSCO)出现显著下降(P0.05),PPDK酶活性则显著上升(P0.05)。实验结果证实:重金属Hg~(2+)和Pb~(2+)胁迫对脆江蓠的生长和光合作用都有不利影响,藻体对Hg~(2+)胁迫的敏感度要高于Pb~(2+),Hg~(2+)质量浓度为0.01 mg/L时,藻体出现胁迫,并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加剧,Pb~(2+)质量浓度超过1 mg/L时,藻体胁迫明显。  相似文献   

19.
研究锌离子胁迫对海洋小球藻生长和金属硫蛋白诱导的影响,当小球藻达到对数生长期,用不同离子浓度(5、10、20、50和100μmol/L)的锌盐(氯化锌、柠檬酸锌、乙酸锌和葡萄糖酸锌)分别进行胁迫培养,通过测定小球藻的生物量和锌结合金属硫蛋白含量,考察锌胁迫对海洋小球藻的生物量、热稳定蛋白含量以及锌结合金属硫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浓度分别小于5和10μmol/L时,柠檬酸锌和氯化锌对小球藻生长无显著抑制作用;而浓度为5μmol/L时,乙酸锌和葡萄糖酸锌对小球藻生长即产生显著抑制,且抑制作用皆随锌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与对照组相比,4种锌盐胁迫3 d后小球藻产生的热稳定蛋白含量极显著增加,其中以锌离子浓度为50μmol/L的葡萄糖酸锌对小球藻胁迫产生的热稳定蛋白含量最高,达到34.5 mg/g(湿藻泥)。同样在此浓度的葡萄糖酸锌胁迫下,小球藻诱导产生的锌结合金属硫蛋白的含量最高。研究表明,用锌离子浓度为50μmol/L的葡萄糖酸锌对小球藻胁迫培养,诱导产生的锌结合金属硫蛋白含量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20.
水产麻醉剂丁香酚具有良好的抑菌和杀菌作用,不仅对食源性致病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也对水产致病菌具有潜在的抑菌效力。为探讨丁香酚对水产养殖业主要致病菌的抑菌作用,文章初步开展了丁香酚对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的抑菌效果研究。丁香酚质量浓度为6 400μg·mL-1时,鳗弧菌培养平板中抑菌圈直径为(21.13±0.74) mm,表明鳗弧菌对此浓度的丁香酚表现为极敏。吸光度测定结果显示微孔中丁香酚质量浓度≥400μg·mL-1时弧菌没有生长,表明丁香酚对鳗弧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400μg·mL-1。取400μg·mL-1、800μg·mL-1和1 600μg·mL-1微孔中溶液涂抹于培养平板继续培养24 h,质量浓度≥800μg·mL-1时鳗弧菌没有生长,表明最小杀菌浓度(MBC)为800μg·mL-1。研究结果表明丁香酚对鳗弧菌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