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通过室内毒理实验, 研究了盐度、碱度以及盐碱交互作用对大鳞鲃(Barbus capito)血清渗透压、血清离子(Na+K+Cl-、尿素氮)浓度和鳃丝Na+/K+ -ATP酶活力的影响。单因子实验中, 随着含盐水平(8 g/L10 g/L12 g/L14 g/L)的增大, 大鳞鲃血清渗透压和血清离子(Na+K+Cl-)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 鳃丝Na+/K+-ATP酶活力先升高后降低, 受体内外渗透压差的影响最显著(P<0.05)。碱度的增大(19.05 mmol/L30.20 mmol/L47.86 mmol/L75.86 mmol/L)能引起血清K+和尿素氮浓度显著升高(P<0.05), 但对血清渗透压和鳃丝ATP酶活力无显著影响。在双因子实验中, 盐碱交互升高会引起渗透压和血清离子(Na+Cl-、尿素氮)显著升高(P<0.05)。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盐度、碱度及交互作用均对渗透压有显著影响, 影响作用最大的是盐度, 其次是碱度, 交互作用最小。鳃丝Na+/K+-ATP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 最高值出现在盐度10 g/L、碱度30.20 mmol/L的正交试验组。从实验结果可得出, 大鳞鲃在盐度12g/L以下的水体中能生存, 在盐碱共存的环境下, 能耐受的上限为盐度10 g/L、碱度30.20 mmol。本研究旨在掌握大鳞鲃的生存盐碱度范围, 以期为该物种的增养殖生产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2.
实验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初始体质量为1.8 g左右。饲料A添加6%鳕鱼肝油和4%大豆卵鳞脂(饲料含4.53%磷脂和1.08%HUFA), 饲料B添加10%的猪油(饲料含0.39%磷脂和0.18%HUFA); 实验蟹单个体饲养(可防止蜕壳期间蟹相互残杀而获得饲料外的营养源), 雌蟹(F)、雄蟹(M)60, 实验周期120 d。结果表明: 两组饲料条件下, 幼蟹的存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平均蜕壳次数、蜕壳间隔时间及肝胰腺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无论是雌蟹还是雄蟹, A组幼蟹肝胰腺和肌肉的总脂含量显著低于B(P<0.05), 并且A组蟹肝胰腺和肌肉中磷脂、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显著高于B(P<0.05)。这表明, 在中华绒螯蟹幼蟹饲料中添加4.53%磷脂和1.08%HUFA对其存活、生长、蜕壳无显著影响, 但可使其肝胰腺和肌肉中的总脂含量降低, 而磷脂、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升高。本研究结果旨在为中华绒螯蟹幼蟹的营养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也为生产上幼蟹饲料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初始体质量(1.79±0.06) g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 进行为期8周养殖实验, 研究饲料中添加半乳甘露寡糖对刺参生长、消化、体壁营养组成及免疫力的影响。以基础饲料(E0)为对照组,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2% (E1)0.4% (E2)0.8% (E3)1.2% (E4)1.6% (E5)的半乳甘露寡糖, 共配制5种实验饲料。结果表明: (1) 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半乳甘露寡糖对幼参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具有显著影响, 各处理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而对脏壁比及肠壁比无显著影响(P>0.05), 1.2%(E4)添加水平下, 刺参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最高。(2) 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半乳甘露寡糖对幼参肠道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活力均无显著影响(P>0.05)(3) 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半乳甘露寡糖对幼参体壁酸性黏多糖及糖醛酸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半乳甘露寡糖比例0.2%(E1)0.4%(E2)0.8%(E3)1.2%(E4)的处理组, 刺参体壁氨基酸总量及谷氨酸、甘氨酸、精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1.6%(E5)组体壁氨基酸总量及GluGlyArg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4) 饲料中添加半乳甘露寡糖对体壁及体腔液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及溶菌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P<0.05), 时对体腔细胞溶菌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实验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饲料中添加半乳甘露寡糖不仅可以提高刺参免疫力, 并且可以提高特定生长率, 并改善体壁氨基酸组成; (2) 刺参饲料中半乳甘露寡糖的合适添加比例为1.2%  相似文献   

4.
大黄鱼网箱养殖水体的细菌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6S rDNA为分子标记, 通过构建克隆文库、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分析等技术手段, 研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网箱养殖水体中细菌的群落结构。样品采自福建省宁德市三都湾富发养殖基地。随机选取5个不同养殖网箱水样混合, 3 L混合水样过滤富集细菌后提取总DNA, 用细菌通用引物27F1 492R扩增其16S rRNA基因, 构建克隆文库。从文库中随机挑选154个克隆子进行分析, 得到137个阳性克隆, 92RFLP带型。对部分代表性克隆子进行测序的结果表明, 大黄鱼养殖水体中细菌多样性非常丰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 γ-变形菌纲的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细菌为最优势菌(γ-变形菌纲克隆子数的31.2%), 海源菌属(Idiomarina)次之(γ-变形菌纲克隆子数的15.1%)。此外还存在6.6%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5.9%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各0.7%的浮霉状菌门(Planctomycetes)、绿屈挠菌门(Chloroflexi)、绿菌门(Chlorobi)细菌和OP11类群。本研究结果阐明了网箱养殖大黄鱼水体细菌的群落结构, 为大黄鱼养殖区病害防治、环境监测以及探讨大黄鱼健康养殖与养殖水体细菌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利用微卫星DNA分子标记对广东湛江乌石(ZJ)、广西北海山口(BH)与越南锦普(JP)3个光裸星虫(Sipunculus nudus)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20个微卫星座位中有3个位点(Snu08Snu10Snu14)呈现单态, 17个多态微卫星座位中的等位基因数介于29之间, 多态信息含量(PIC)介于0.0970.797之间。每个群体中有5个位点显著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 在位点Snu183个群体均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3个光裸星虫野生群体均表现出中等程度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锦普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北海和湛江群体。群体间F-统计量分析表明, 群体遗传分化处于低等分化水平, 差异不显著(Fst=0.0190.049, P>0.05); 基于DA遗传距离构建的NJUPGMA聚类树均显示, 地理位置相邻的群体聚在一起。研究表明, 3个光裸星虫地理群体均具有中等的遗传多样性, 杂合度均偏低, 群体间存在较大的基因流, 杂合子明显缺失; 群体间已产生遗传分化, 但分化水平还较低  相似文献   

6.
基于稳定碳氮同位素的莱州湾4种鳀鲱科鱼类营养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研究莱州湾4种鳀鲱科鱼类营养级, 根据2011年夏季(8)和秋季(10)莱州湾底拖网调查取得的样品, 测定了130 尾样品的稳定碳氮同位素值。结果表明所有样品的δ13C值范围为–21.97‰~–11.67‰, δ15N值范围为8.54‰~15.95‰。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各种类间稳定碳氮同位素比值差异显著(P<0.05)。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和斑(Konosirus punctatus)δ15N值随叉长变化而有显著变化(P<0.05), 但黄鲫(Setipinna taty)和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δ15N值随叉长的变化不明显(P>0.05)。青鳞小沙丁鱼营养级范围为2.80~4.88, 平均营养级为3.52±0.46; 营养级范围为2.71~4.29, 平均营养级为3.34±0.33; 赤鼻棱鳀的营养级范围为3.38~4.42, 平均营养级为3.97±0.28; 黄鲫的营养级范围为3.28~4.13, 平均营养级为3.76±0.23。根据稳定碳氮同位素结果,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的稳定碳同位素值范围较宽(–20.92~–11.67), 几乎涵盖了其余3种鱼类的稳定碳同位素范围(−21.97~−16.68), 表明斑栖息水层分布较广, 和传统的中上层鱼类有明显差异; (2)营养级随叉长增加而降低, 青鳞小沙丁鱼营养级随叉长增加而增加, 黄鲫和赤鼻棱鳀营养级随叉长变化不明显; (3)与胃含物分析方法相比, 赤鼻棱鳀营养级偏高0.7左右, 可能与赤鼻棱鳀摄食较多底层虾类有关, 其他3种鱼类稳定同位素测定结果略高, 但基本相当。本研究结果可为认识莱州湾渔业生物的营养关系以及构建食物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同源克隆和RACE技术获得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β-actin基因cDNA全长, 序列分析表明西伯利亚鲟β-actin基因cDNA全长1 322 bp, 其包括的137 bp5¢端非翻译区, 57 bp3¢端非翻译区和编码375个氨基酸残基的1 128 bp开放阅读框。与其他物种比对, 该基因具极高的保守性。同时也利用同源克隆技术获得了西伯利亚鲟Sox2基因的同源保守区, 该序列长768 bp, 编码256个氨基酸, 也具较高的保守性, 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在70%以上。以β-actin作为内参基因, Sox2基因在西伯利亚鲟成鱼各组织及胚胎发育各时期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发现Sox2基因在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 在肝、胰、肾、脑4个组织中表达量差距不大, 均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在肌肉组织中表达量最高, 达到了肝脏的10.4倍。同时Sox2基因虽在西伯利亚鲟胚胎发育各时期均有表达, 但表达也具明显的时间差异性。在受精卵期、囊胚期Sox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较低, 在原肠期、神经胚期、视泡形成期和心脏形成期Sox2基因相对表达量较高, 且在心脏形成期达到最高点。本研究为量化西伯利亚鲟发育分化过程中相关基因提供了坚实的参照工具, 增加了后续试验的可信度, 同时可为今后深入研究西伯利亚鲟Sox2在侧线神经节分化发育、细胞迁移过程中的作用提供基础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渔业声学和灯光罩网的南海中南部鸢乌贼资源评估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为查明南海外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的资源量及其分布, 2012年秋季和2013年春季, 利用科学探鱼仪(Simrad EY60)结合灯光罩网采样方法对南海中南部(16°N–5°N)鸢乌贼资源进行了声学调查与评估。在确定该方法的有效性基础上, 调查结果显示, 1) 2012年秋季鸢乌贼丰度和资源量分别是3.26×1010 inds2.14×106 t, 变异系数是23%; 鸢乌贼个体胴长范围、平均胴长和平均质量分别是62~248 mm127 mm65 g; 秋季, 鸢乌贼从南至北均有分布, 主要分布在8.0°N以北和114.0°E以西海域; 最高数量密度是1.7×106 inds·nmi–2 (6.5°N, 111.0°–111.1°E), 最高资源量密度是85 t·nmi–2 (15.0°N, 114.35°–114.45°E); 2) 2013年春季鸢乌贼丰度和资源量分别是2.98×1010 inds2.44×6 t, 变异系数是23%; 鸢乌贼个体胴长范围、平均胴长和平均体质量分别是73~238 mm122 mm82 g; 春季, 鸢乌贼从南至北亦均有分布, 主要分布在11.0°N以北; 最高数量密度是3.3×106 inds·nmi–2 (13.0°N, 116.55°–116.65°E), 最高资源量密度是60 t·nmi–2 (15.0°N, 115.25°–115.35°E)。研究表明, 南海外海鸢乌贼资源量至少在2.00×106 t以上; 2012年秋季相比, 2013年春季鸢乌贼密集区向东北移动。  相似文献   

9.
采用组织学和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 检测饲喂不同剂量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letrozole, 50100200 μg/g)对胡子鲇(Clarias fuscus)性腺组织学和性别比率的影响, 以及200 μg/g 来曲唑对性分化前后脑型芳香化酶基因(Cyp19a1b)和翼状螺旋/叉头转录因子2(Foxl2)基因表达的影响, 结果表明, 50 μg/g 剂量的来曲唑对胡子鲇性腺分化无显著影响; 100 μg/g200 μg/g剂量的来曲唑可促进胡子鲇精巢分化, 抑制卵巢分化, 卵巢腔最早出现时间和初级卵母细胞出现时间均分别推迟3 d6 d, 而初级精母细胞最早出现时间则分别提前2 d5 d, 且雄性率分别达65.8%71.3%, 显著高于50 μg/L组和对照组(P<0.05)。胡子鲇性腺分化前(出膜后12 d), Cyp19a1bFoxl2基因即开始表达, 性腺分化前后Cyp19a1b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 Foxl2相对表达量则随性分化而逐渐降低, 且来曲唑显著抑制性腺分化过程中Cyp19a1bFoxl2的表达(P<0.05)。结果表明, 100 μg/g 以上剂量的来曲唑可有效诱导胡子鲇分化为雄性; Cyp19a1b可能不直接参与胡子鲇性腺分化, Foxl2直接参与此过程。  相似文献   

10.
齐口裂腹鱼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感染的病理损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2–2013年四川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养殖场流行一种临床特征为突眼、体表出血和神经症状的传染病, 在肝、肾涂片检查中发现链状G+球菌。从自然发病齐口裂腹鱼分离到2株形态与涂片检查一致的G+球菌(DML120817, YZH130830), 其在脑心浸液培养基(BHI)平板上28℃培养48 h, 形成白色圆形、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的针尖大小菌落。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分离菌株为该病的病原菌。根据分离菌株的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检测结果初步判定其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 2分离株 (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KF773744KF761304) GenBank中无乳链球菌(S. agalactiae)16S rDNA序列同源性达96.5%以上。在以分离菌16S rDNA序列 (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KF773744KF761304) 及其GenBank中同源性较高的链球菌16S 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 分离菌与无乳链球菌聚为一族; 同时在基于无乳链球菌cfb基因进行的特异性PCR检测中, 分离菌均为阳性, 进而鉴定2株分离菌为无乳链球菌。2株无乳链球菌对强力霉素、阿莫西林、先锋霉素V、氧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等均敏感, 但在新霉素与丁胺卡拉霉素上存在差异。病理学观察发现, 无乳链球菌感染齐口裂腹鱼对多组织器官都造成明显的病理损伤, 尤其是肝、肾、脑的损伤较为严重, 表现为明显的变性、坏死以及炎症细胞浸润, 且细菌侵入肝、肾、脾以及神经元细胞内, 导致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损伤。  相似文献   

11.
人工隐蔽物及投喂频率对许氏平鲉幼鱼生长和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室内水槽实验条件下研究了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幼鱼(15.24 g±2.9 g)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对3种人工遮蔽物的行为反应。在此基础上,通过7周的养殖实验研究了不同放养密度下(800 ind/m3,1 200 ind/m3,1 600 ind/m3),隐蔽物、投喂频率(1次/d、2次/d、3次/d、4次/d)对许氏平鲉幼鱼(0.50 g±0.02 g)生长、摄食和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实验采用的3种隐蔽物对许氏平鲉幼鱼均有明显的诱集作用,其中扇贝笼改造的隐蔽物S1诱集效果最好。2)遮光条件可以提高隐蔽物区域幼鱼的分布率,但与自然光处理组差异不显著(P0.05)。3)在实验设定的密度范围内,许氏平鲉幼鱼的终末体重、日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升高。无隐蔽物条件下,低密度组的日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与中高密度组差异显著(P0.05),终末体重则显著低于高密度组(P0.05);隐蔽物的设置显著提高了中、低密度组许氏平鲉幼鱼的终末体重(P0.05),高密度组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换率也有显著提高(P0.05)。4)放养密度和隐蔽物对于许氏平鲉幼鱼的生长离散影响显著(P0.05),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大,幼鱼的体重变异系数呈逐渐增大趋势;相同放养密度下,放置隐蔽物的各组幼鱼生长离散均小于未放置组,其中低密度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中密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5)3种放养密度下饱食投喂频率为1次/d处理组幼鱼的体重变异系数显著大于其他各组(P0.05),饱食投喂频率大于2次/d时,各处理组幼鱼生长离散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体重0.5~5.8 g的许氏平鲉幼鱼,当放养密度为1 200 ind/m3条件时,通过投放人工隐蔽物,选取2次/d的饱食投喂频率,可显著降低生长离散水平,并使幼鱼获得较好的生长。本研究旨在为许氏平鲉健康苗种培育及规模化生产提供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松浦红镜鲤保种群体的遗传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35对多态性较高的微卫星标记对鲤新品种——松浦红镜鲤(Cyprinus carpio var. songpu red mirror carp)的保种群体进行了遗传结构研究。结果显示, 91尾松浦红镜鲤个体中, 共检测到140个等位基因, 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3~6, 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042 6; 期望杂合度范围为0.375 0~0.827 4, 均值为0.649 3; 多态信息含量范围为0.396~0.912, 均值为0.586 9; 哈迪温伯格平衡检验结果表明群体处于不平衡状态; 平均固定系数为-0.026, 说明该群体存在杂合子过剩现象; 瓶颈效应分析表明, 群体已经历了瓶颈效应; 根据连锁不平衡方法计算有效群体大小为31.2。该研究表明松浦红镜鲤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 为了在下一步保种工作中避免或降低瓶颈效应, 应加强保护工作, 从而保持其丰富遗传多样性和优良的经济性状。

  相似文献   

13.
脱脂蚕蛹替代日粮中鱼粉对建鲤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免培养的16S rDNA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研究脱脂蚕蛹替代鱼粉对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 jian)肠道菌群的影响。6个饲养组分别饲喂6种等氮等能饲料, 分别为10%鱼粉的基础饲料、3种替代饲料(脱脂蚕蛹替代鱼粉蛋白, 替代水平分别为25%50%75%)2组分别在50%75%替代基础上分别再添加0.6%0.7%晶体赖氨酸的饲料 (分别记为DSP0DSP25DSP50DSP50-LysDSP75DSP75-Lys)。饲养结束后采集肠道样品, 分析建立指纹图谱, DSP0DSP25DSP50DSP50-LysDSP75DSP75-Lys分别产生了19151112812条可鉴别条带, 各组均存在优势种群条带。DSP0和其他各组(DSP25DSP50DSP50-LysDSP75DSP75-Lys)的相似性指数为50.7%50.6%69.0%42.4%66.7%PCR-DGGE指纹图谱主要条带进一步回收、克隆和测序, 共得到19条序列, 将得到的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同源分析, 发现建鲤肠道菌群归为芽孢杆菌纲、螺旋体纲、β-变形菌纲、梭菌纲、放线菌纲、γ-变形菌纲、蓝藻纲、拟杆菌纲、梭杆菌纲等, 大部分为不可培养细菌。研究发现, 脱脂蚕蛹替代鱼粉对建鲤肠道菌群组成产生显著影响, 随着脱脂蚕蛹替代水平的提高, 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 细菌种类从19种锐减至8, 而饲料中补充赖氨酸可减弱这种影响, 本研究可为蚕蛹在鲤配合饲料中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选择健康、均匀, 体质量为(6.74 ± 0.08) 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360尾随机分为4, 分别投喂含有0 mg/kg100 mg/kg200 mg/kg400 mg/kg绿原酸的饲料28 d, 随后将对虾从盐度为32的天然海水直接转移至盐度为10的海水中暴露72 h, 测定对虾肝胰腺TASGPxCAT活力和GPxCAT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 在天然海水养殖条件下, 绿原酸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TASGPx活性无明显影响, 但投喂含有绿原酸的饲料28 d, 对虾肝胰腺GPxCATGPxCAT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D0(P<0.05), D2GPx活性和GPxCAT基因表达水平最高, 分别为164.29 U/mgprot1.612.14。低盐度胁迫24 h, D0组对虾抗氧化反应表现在TASGPx活性和GPx基因表达水平较28 d显著升高(P<0.05), 分别增加了31.30%27.96%170%, 而绿原酸各组对虾肝胰腺TASGPx活性和GPx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D0(P<0.05), 说明绿原酸可有效缓解低盐度胁迫下对虾抗氧化系统酶活性的剧烈波动。低盐度胁迫72 h, 绿原酸各组对虾肝胰腺TASGPxCAT活性及CAT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D0。上述结果表明绿原酸能够诱导凡纳滨对虾的抗氧化系统功能, 在凡纳滨对虾抵抗低盐度胁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为开发绿色植物提取物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 解决盐度胁迫对机体造成的氧化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维生素C多聚磷酸酯为维生素C(VC)源,评价了饲料VC水平对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肌肉品质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60、300和1 500 mg/kg的VC(分别记为C 0、C 60、C300和C 1500组)配制成4种实验饲料,投喂初始体质量为(77.07±2.24)g的吉富罗非鱼56 d,实验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VC可以显著提高吉富罗非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P0.05),但3个添加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实验组罗非鱼肌肉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不受饲料VC添加水平的影响(P0.05),罗非鱼肌肉的水分含量以C 1500组最低,显著低于其余3组(P0.05);C 300组罗非鱼肌肉的弹性和咀嚼性显著高于C 0组(P0.05);C 1500组的肌肉硬度、凝聚性、弹性、黏性、咀嚼性均显著高于C 0组(P0.05),各组的肌肉回复性无显著差异(P0.05);VC添加组的罗非鱼血清和肌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高于C 0组(P0.05),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C 300组最高,显著高于C 0组(P0.05),肌肉CAT活性有增高趋势但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3个VC添加组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低于C 0组(P0.05),C1500组的肌肉MDA含量显著低于C 0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适量VC(有效含量282 mg/kg)能提高吉富罗非鱼的生长性能,改善其肌肉品质,增强机体抗氧化功能。  相似文献   

16.
在新近报道大鲵蛙病毒(Andriasda vidianus ranaviurs,ADRV)基因组的基础上,我们对ADRV 6R进行了克隆、原核表达及其产物的分离,这是一个经生物信息分析表明与病毒感染相关的功能基因。先经PCR扩增长到711 bp的ADRV6R,构建含扩增片段的克隆质粒p MD18-T-6R。再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 ET-32a-6R,进行测序,并与水生动物蛙病毒相关基因同源序列进行比对,该扩增片段与预期一致,其编码分子量约为27 k D、含236个氨基酸的蛋白,与水产动物病毒US22蛋白家族(US22 family protein)成员有很高的同源性。然后对p ET-32a-6R进行转化、诱导表达,并利用Ni-NTA His-Bind亲和层析及不同浓度咪唑洗脱液对表达产物进行分离、电泳分析,结果显示,获得与预测分子量相符的45 k D融合蛋白(27 k D目的蛋白与18 k D His标签)。这为后续制备抗体、并开展大鲵蛙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有用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17.

为了评价臭氧消毒技术及其对石斑鱼(Epinephelus)潜在的毒性, 首先评价了两种质量浓度(0.05 mg/L0.30 mg/L)臭氧对亚硝酸盐和弧菌的水处理效果, 并以斜带石斑鱼(E. coioide)受精卵为实验材料, 探讨臭氧对胚胎发育和初孵仔鱼的毒性作用。结果显示, 臭氧的水处理效果良好, 0.30 mg/L的臭氧在3 h内对水中亚硝酸盐的去除率可达72.29%; 0.05 mg/L的臭氧处理20 min后也能完全杀灭弧菌。但高浓度臭氧(0.30 mg/L)对胚胎发育具有一定的毒性, 会造成胚胎油球数目增多、萎缩、解体和死亡, 而低浓度组(0.05 mg/L)臭氧处理后22 h胚胎孵化率高达(87.14±7.20)%, 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与胚胎相比, 初孵仔鱼对臭氧更加敏感, 0.05 mg/L的臭氧处理24 h也会导致初孵仔鱼的全部死亡。本研究结果旨在为石斑鱼育苗及养殖过程中正确使用臭氧消毒技术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利用鱼类行为及血细胞数量变化预警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病害发生的可行性,监测了生产中感染杀鲑气单胞菌的大西洋鲑(Salmo salar L.)的游泳行为,以及杀鲑气单胞菌攻毒后大西洋鲑血细胞数量的变化。实验采用同一养殖基地和同一批次的大西洋鲑,其中现场实验鱼选自生产车间健康的和感染杀鲑气单胞菌的养殖鱼,攻毒实验中处理组实验鱼每尾背肌注射100μL、浓度为3.05×107CFU/m L的菌液,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灭菌生理盐水。现场实验表明,感染杀鲑气单胞菌的大西洋鲑临界游泳速度较健康鱼低26.7%(P0.05),摆尾频率与游泳速度的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攻毒实验表明,从攻毒的第4天开始,处理组大西洋鲑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均发生显著变化,其中第6天的变化最为显著,白细胞总数、粒细胞数分别降低了2.8%和43.9%(P0.05),淋巴细胞数及单核细胞数分别升高了63.3%和23.9%(P0.05),且处理组4种血细胞数随时间呈现显著的线性变化(P0.05)。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监测大西洋鲑游泳行为(临界游泳速度和摆尾频率)以及血细胞相关指标的变化可快速判断其健康状况,为病害的早期预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黑素皮质素受体(melanocortin receptor, MCR)家族属于最小的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之一, 具有7个跨膜的α螺旋, 在脊索动物生理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哺乳类及四肢类动物的MCR研究中共发现有5种不同功能的同源基因(MC1RMC2RMC3RMC4RMC5R), 它们在机体色素沉积、摄食行为、能量平衡、类固醇合成和性行为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近年来, 鱼类MCRs的研究逐渐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 一些鱼类的MCRs亚型相继被克隆, 并对其功能进行了分析。鱼类作为脊椎动物进化中较为原始的类群, 具有与哺乳动物MCRs相似的保守特征, 同时也具有其特殊性。对鱼类MCRs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揭示MCRs在脊椎动物中的进化规律, 掌握MCRs对鱼类生理功能的调控特征, 为促进渔业生产提供科学理论基础。本文主要对近年来鱼类MCRs的克隆、分子特征、药理学及生物学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鲤(Cyprinus carpio L.)白细胞免疫应答相关的分子机理,以体外培养的鲤外周血白细胞为实验材料,用荧光标记的mRNA差异显示(FluoroDDRT-PCR)技术,研究丝裂原(50μg/mL LPS、50μg/mL PHA和50μg/mL ConA)在刺激白细胞4、12和24 h内诱导白细胞免疫应答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差异,共获得92个差异片段,其中87个片段有再扩增产物,再扩增率为94.6%;将差异片段克隆,经PCR鉴定,获得81个阳性克隆,鉴定率为93.1%;差异片段序列同源性功能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共获得3个免疫应答相关的cDNA克隆,它们分别编码鲤的蛋白酶体激活因子PA28α亚基、翻译延伸因子(EF-1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部分序列,为进一步研究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在鱼类免疫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