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根据2011年5-7月对秦皇岛附近海域夜光藻及相关环境因子的调查结果,采用灰关联度分析方法,以各调查站位夜光藻的密度(ind/L)X0={x0(k)︱k=1,2…,24}为参考序列,以溶解无机氮DIN(NO2-N、NH4-N、NO3-N)、磷酸盐(PO4-P)、硅酸盐(SiO2-Si)、叶绿素(Chl-a)、COD、BOD5、石油烃、水温、盐度、透明度、pH、浮游植物丰度、浮游植物密度等Xi={xi(k|k=1,2…,24;i=1,2…,16)}为比较序列,对秦皇岛近岸海域理化因子和夜光藻密度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7月期间,秦皇岛近岸海域浮游植物分布密度、COD和海水温度是影响夜光藻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这些环境因子在监测和预报秦皇岛海域夜光藻赤潮时应作为主要指标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2.
对2011年5月至6月秦皇岛近岸海域夜光藻种群密度和海水环境因子调查数据的相关分析表明:夜光藻种群密度与无机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氨氮)、磷酸盐、溶解氧和pH 7个因子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与温度和硅酸盐存在显著正相关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82(P=0.000.01)和0.702(P=0.000.01),与透明度和盐度存在显著负相关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70(P=0.0130.05)和-0.631(P=0.000.01)。夜光藻高密度出现的盐度、温度、透明度、溶解氧和pH的值分别为31‰、20℃、1 m、9 mg/L和8.1。  相似文献   

3.
利用历史统计数据,以2000-2016年渤海发生的赤潮事件为对象,研究了赤潮发生的时空动态、赤潮生物的生态演替以及与温度、营养盐、地理水文要素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ENSO)的关联。结果表明:(1)时间分布上,赤潮高发期为5-8月,2-4月和11月发生频次较低;(2)空间分布上,赤潮集中发生在河北秦皇岛-唐山-辽宁绥中近岸、辽宁营口鲅鱼圈附近以及渤海湾近岸海域;(3)共检出赤潮生物40种,包括甲藻18种、硅藻18种、金藻2种、褐胞藻1种,另外还有原生动物1种,其中甲藻门的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裸甲藻(Gymnodinium sp.)和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sp.),金藻门的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以及硅藻门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和角毛藻(Chaetoceros sp.)是渤海爆发频次较高的赤潮优势种,另外海区的赤潮生物存在着明显的生态演替现象;(4)温度和营养盐结构对赤潮爆发及其优势种演替起到关键作用,高通量的陆源污染物与弱化的水动力相互叠加为诱发赤潮提供了条件,而厄尔尼诺效应强度与赤潮发生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4.
套尔河贝类增养殖区放流活动前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贝类增养殖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于2018年5月(增殖放流前)、8月(增殖放流后),对套尔河贝类增养殖区叶绿素a含量、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综合调查。在调查海域,5月叶绿素a整体呈现近岸泥滩—离岸逐渐递减的趋势,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优势种是布氏双尾藻(Ditylum brightwellii)、威利圆筛藻(Coscinodiscus wailesii)、羽纹藻(Pinnularia sp.)和夜光藻(Noctiluca scientillans),;8月叶绿素a的分布趋势与5月有明显的不同,高值区出现在离岸,硅藻依然是最重要的浮游植物类群,优势种演替明显,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派格棍形藻(Bacillaria paxillifera)、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海洋斜纹藻(Pleurosigma pelagicum)、伏氏海线藻(Thalassionema frauenfeldii)、柔弱角毛藻(Chaetoceros debilis)和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是优势种群。叶绿素a浓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5月盐度与氨氮是影响叶绿素a浓度的重要因素,8月环境因子与叶绿素a的相关性不显著。浮游植物优势种与环境因子冗余分析(RDA)分析表明,氮、磷营养盐是影响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性演替明显,贝类增养殖对环境因子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耦合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2012年5月和8月对崂山近岸和流清河湾网箱增养殖区的浮游植物进行调查。结果显示,5月共检出浮游植物23属36种,细胞丰度变动范围为85.26×103~720.16×103cell/m3,夜光藻为优势种,数量占浮游植物总量的80%以上,受其影响,群落多样性较差,细胞丰度低。8月共检出浮游植物30属54种,细胞丰度变动范围为43.00×103~1 116.27×103cell/m3,群落多样性较好,细胞丰度较低。对浮游植物群落进行聚类分析,5月相似性在60%以上,8月在50%以上。崂山近岸的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平均值均大于流清河湾网箱增养殖区,而多样性均值前者均小于后者;相关性分析显示,细胞丰度平均值与N/P均值呈显著负相关(r=-0.81,P<0.05),而多样性均值与其呈显著正相关(r=0.98,P<0.05),认为影响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和多样性的最关键限制因子是无机氮。  相似文献   

6.
2016年11月~2017年3月对山东日照阜鑫渔港紫菜(Pyropia sp.)养殖海域开展调查,分析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显示,调查海区中无机氮(DIN)、磷酸盐(PO_4~(3–)-P)及硅酸盐(SiO_3~(2–)-Si)浓度均表现为自近岸海区到外海区逐渐降低的趋势;硝酸盐、SiO_3~(2–)-Si、PO_4~(3–)-P、DIN和溶解有机氮(DON)等营养盐的浓度均因月份的不同具有显著差异;调查海区营养水平总体为中营养型,浮游植物丰度为(0.049~3.031)×10~4 cells/L,浮游植物的生长受控于SiO_3~(2–)-Si和PO_4~(3–)-P的几率较大;该海区共检出硅藻门27属37种,甲藻门7属8种,金藻门1属1种,主要优势种为骨条藻(Skeletonema sp.)、角毛藻(Chaetoceros sp.)、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等;盐度的大幅降低和丰富的营养盐、氨氮(NH_(4+)~(-N))和PO_4~(3–)-P浓度的显著变化可能分别是导致1、3月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的主要原因;调查海区NH_(4+)~(-N)浓度和DIN/P值与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呈负相关关系,其中,非紫菜养殖区的负相关程度达到显著水平,而养殖区的负相关程度不显著,表明条斑紫菜(Pyropiayezoensis)养殖可能有利于降低该海域的NH_(4+)~(-N)水平和DIN/P值、提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性及物种多样性,从而有利于防止赤潮的发生。研究结果可为该海域环境保护、赤潮防治以及水产养殖活动的开展等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近年东海浮游植物群落的生态学特征,通过2015—2017年5月(春季)和8月(夏季)对东海海域浮游植物和环境要素进行调查,分析了东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典型环境因子(水文、营养盐、CODMn、悬浮物浓度等)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春季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由虹彩圆筛藻(Coscinodiscus oculus-iridis)、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组成,夏季的主要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受长江冲淡水、钱塘江、东海沿岸流等影响,东海近岸海域环境浮游植物数量明显高于东海大陆架海域。冗余度分析结果显示,2015—2017年春季,对调查海域浮游植物丰度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是活性磷酸盐;2015—2017年夏季,对研究海域浮游植物丰度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化学需氧量。  相似文献   

8.
秦皇岛沿岸浮游植物与赤潮生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4年8月在秦皇岛沿岸设23个站点采样。鉴定表明,共有浮游植物21属55种,优势种类有窄隙角毛藻、旋链角毛藻、佛氏海毛藻等。秦皇岛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较高,最高2.14×104L-1,最低24.7L-1,平均为4.10×103L-1。多样性指数在1.89~3.95范围内变化,平面分布呈现由南向北递减趋势。均匀度也以南部、中部为高,北部较低。经单项营养指数和营养状态综合指数分析表明,仅有1个站达到富营养化水平。调查共发现赤潮生物33种,其中主要有旋链角毛藻、洛氏角毛藻、窄隙角毛藻、佛氏海毛藻和夜光藻等,夜光藻曾多次在秦皇岛海域引起赤潮。  相似文献   

9.
2009年以来秦皇岛海域爆发褐潮,赤潮种是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2017年8月对秦皇岛北戴河海域进行了海域调查,探讨和分析了秦皇岛海域抑食金球藻赤潮爆发期间的海水环境因子,主要分析海水重金属分布特征,并对环境因子进行了相关影响分析。赤潮期间整个调查海域大部分区域重金属含量符合海水一类水质标准。褐潮爆发区域海水中的重金属含量较其他海域偏高。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6年11月至2017年8月4个季度的调查资料,采用冗余分析模型,分析报道了海南西北部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和生物量、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季度共鉴定浮游动物7门113属215种,种类数秋季最多(134种),丰度均值冬季最高(152.43 ind/m~3),生物量均值冬季最高(263.68 mg/m~3);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度和生物量与水深、浮游植物丰度、透明度、表层水温、表层溶解氧和表层总氮显著相关(P0.05),其中水深是关键环境因子,其影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生态类群具有一定的生态分化现象,春季、夏季热带暖水种占优,秋季、冬季近岸暖水种占优,各季节生态类群受控的环境因子各异。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山东省青岛市崂山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6~2017年的春、夏、秋3个季节在该海域设置15个监测站位进行调查,并同步监测海区环境因子。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植物2门31属69种。其中,硅藻门(Bacillariophyta)为绝对优势门类,共25属60种,甲藻门(Pyrrophyta)有6属9种。调查海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变化范围为(732.10~ 1142.19)×104 cell/m3,平均为937.15×104 cell/m3。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季节变化明显,2016年最高峰出现在秋季;2017年最高峰出现在夏季;空间分布上,春、夏2个季节呈现由北向南递减的趋势。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指数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较好,表明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比较稳定。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春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季节变化不大,2016和2017年相似性高达70%左右,但夏、秋季的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季节变化较大,相似性仅为40%左右,这主要与环境因子变化有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平均值与化学需氧量(COD)的相关系数最高,最高值为0.536,其次与之相关的双因子组为pH与COD、COD与无机氮(DIN)、溶解氧(DO)与COD。因此,崂山近岸海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关键限制因子为COD、pH、DIN和DO。  相似文献   

12.
渤海中部网采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13年5月、7月、11月和12月渤海中部41个站位的4次综合海上调查所获资料,分析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42属87种。其中,硅藻门33属72种,甲藻门9属15种,金藻门1属1种。渤海中部浮游植物优势种多为硅藻,部分甲藻也表现为优势类群。与历史资料比较发现,主要优势种发生了演替现象,往年优势种浮动弯角藻(Eucampia zodiacus)本次调查并未出现,斑点海链藻(Thalassiosira punctigera)首次以优势种出现,浮游甲藻的优势地位与往年相比日趋明显。浮游植物细胞丰度5月、7月、11月和12月平均为200.14×104、16.32×104、7.43×104、12.77×104cell/m3,与同期历史资料相比,5月偏高,这与萎软几内亚藻(Guinardia delicatula)的暴发有关,其他月份相对比较稳定。其群落结构特征中的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均呈现7月>11月>5月>12月的趋势。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相关度较高的环境因子是无机氮、磷酸盐、石油烃和N/P。  相似文献   

13.
防城港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环境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4年9月~2015年8月按季度对防城港海域浮游植物进行4个航次的综合调查,结果显示,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30种,其中硅藻门106种、甲藻门19种、金藻门2种、蓝藻门2种和绿藻门1种。浮游植物各站位的丰度为1.50×10~6~797.18×10~6个·m~(-3),均值为122.91×10~6个·m~(-3),且季节差异极显著(P0.01),呈秋季夏季冬季春季的特征。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37~4.00,均值为2.60,处于轻度污染水平。该海域浮游植物依种类组成的相似性可划分为10 m以浅和10~20 m水深的2个类群(P=0.001)。冗余分析表明,4个季度中,所调查的8个环境因子共解释了57.51%~72.65%浮游植物丰度的空间变化;水深、水温、溶解氧(DO)和磷酸盐浓度是影响防城港海域浮游植物群落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且各因子影响程度存在季节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广东韩江潮州市饮用水源保护江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富营养化状况,于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在潮州段设立4个采样点,进行浮游植物调查和水质监测。结果表明,韩江潮州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103属290种,其中绿藻门42属99种,硅藻门21属87种,蓝藻门24属70种。全年有9个月的种类组成以硅藻门为绝对优势种,绿藻门仅在6、9、10月种类数多于硅藻门,表明该江段浮游植物组成为硅藻-绿藻型。浮游植物丰度月变化在0.83×106~1.99×106个/L,月均丰度为0.90×106个/L,全年以硅藻门丰度最高,占47.01%。优势种11种,其中硅藻门5种,隐藻门4种,蓝藻门和裸藻门各1种,颗粒沟链藻(Melosira granulata)是绝对优势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3.14~5.08,平均值4.40;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69~0.99,平均值0.87;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为2.60~6.85,平均值5.08,表明水质为轻度污染。Cluster聚类和NMDS排...  相似文献   

15.
2012-2014年,对莱州湾浮游植物进行了9个航次调查,并同步监测其他环境因子。共鉴定浮游植物125种,隶属5大门类,以硅藻和甲藻为主,优势种主要为硅藻;浮游植物丰度和种类数均在8月达到最高值,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年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春季(5月)浮游植物种类数与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COD呈显著正相关(P<0.01);夏季(8月)与表层水温和无机氮呈显著负相关(P<0.01);秋季(11月)浮游植物丰度与水深、盐度、溶解氧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石油类呈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6.
黄海浮游植物群落的长期变化(1985—201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黄海1985—2015年的浮游植物网采调查,研究了群落结构的年代际演变特征,分析了群落组成的差异贡献率。30多年来共记录浮游植物81属202种,硅藻、甲藻是主要的类群。进入2005—2015年,优势属种在北黄海演替为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角藻(Tripos)、角毛藻(Chaetoceros)、圆筛藻(Coscinodiscus)、原多甲藻(Protoperi dinium)等,在南黄海演替为角毛藻、圆筛藻、鼻状藻(Proboscia)、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等。浮游植物总丰度年代际平均为76.2×10~4个/m~3,硅藻丰度比例平均为80.3%,并于2010s下降到67.5%。甲藻丰度在2005—2015年期间有了显著升高,甲硅藻比与1985—2000年相比较平均增加了1.13倍。物种丰富度呈现升高的趋势,在2005—2015年增加了78.9%,暖水种比例上升到平均10.3%,物种多样性北黄海保持稳定,南黄海较1985—2000年增加了28.9%。浮游植物群落的长期演变决定了渔业生物饵料基础的变动,本研究为深入探讨黄海重要渔业水域关键栖息地饵料水平和结构的改变,及其对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和渔业生物早期补充过程的影响提供了基础资料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5年4月(丰水期)和2015年11月(枯水期)珠江口南沙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度、细胞丰度及多样性。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44属76种,硅藻为最主要优势种群。丰水期优势种有2种,分别为新月筒柱藻(Cylindrotheca closterium)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枯水期优势种有3种,分别为萎软海链藻(Thalassiosira mala)、中肋骨条藻和有棘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inosus)。丰水期和枯水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分别为651.91×104个·L-1和129.21×104个·L-1,2个时期细胞丰度分布都表现为近岸向离岸递增的趋势。调查海区的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平均值在丰水期分别为1.64和0.40,而在枯水期分别为1.58和0.41,多样性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丰水期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盐度、温度、总氮和p H,枯水期为温度、透明度、磷酸盐和盐度。  相似文献   

18.
通过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对海州湾前三岛人工鱼礁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4个航次的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35属85种,其中硅藻门67种,甲藻门17种,金藻门1种。春、秋季全区浮游植物丰度(分别为16.5×105、13.31×105 cell/m3)明显高于夏、冬季(分别为6×105、3.8×105 cell/m3)。主要优势种有密联角毛藻(Chaetoceros densus)、深环沟角毛藻(Chaetoceros constrictus)、拟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细弱圆筛藻(Coscinodiscus subtilis)、明璧圆筛藻(Coscinodiscus debilis)、卡氏角毛藻(Chaetoceros castracanei)、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柔弱角毛藻(Chaetoceros debilis)等,其中密联角毛藻为春季的绝对优势种。除春季鱼礁区与对照区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季节的鱼礁区与对照区浮游植物群落参数(浮游植物种类数、细胞丰度、叶绿素a浓度、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不同季节间浮游植物群落参数存在显著差异(P0.01)。环境因子在鱼礁区与对照区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不同季节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维尺度和聚类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但区域间无显著差异(P0.05)。人工鱼礁区与对照区相似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可能是由于对照区与鱼礁区相距较近、调查范围小、水较深、采样站位靠近岛屿及人工鱼礁投放时间较短等因素引起的。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结果表明,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依次为:温度、Si O3-Si、溶解氧(DO)、PO4-P、生化需氧量(BOD5)、可溶无机氮(DIN)、化学需氧量(COD)和透明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