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利用(Cyprinus carpio)上皮细胞(epitheliaoma papulosum cyprini, EPC)培养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Sn1203分离株(IHNV-Sn1203), 根据GenBankIHNV G蛋白基因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的序列设计引物(GenBank序列编号AB288207), 采用RT-PCR的方法克隆得到IHNV-Sn1203G蛋白全长ORF, 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7b(+), 构建了pET27-G重组质粒, 并进行了测序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 IHNV-Sn1203G蛋白基因序列长度为1 527 bp, 与韩国株具有最高的核酸同源性(96.86%)和氨基酸同源性(97.05%)。该基因编码508个氨基酸残基, 推导分子量约为56.55 kD, 等电点为6.15; 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 G蛋白富含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 存在28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 存在4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和7个潜在的O-糖基化位点; G蛋白N端含有20个氨基酸的信号肽; 亲水性大于输水性; 位于483~508位氨基酸存在一跨膜区; 抗原表位预测显示抗原性良好; 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 IHNV-Sn1203株与日本株和韩国株聚为一簇, 都属于JRt基因型。

  相似文献   

2.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C5a肽酶(ScpB)的原核表达及其免疫原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鱼体样本, 克隆了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 scpB基因, 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pET32a(+)-scpB, 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 IPTG诱导表达, 表达的重组蛋白经镍离子金属螯合柱纯化及超滤管浓缩后, 进行SDS-PAGEWestern blot分析鉴定。纯化的重组蛋白以不同剂量(1 μg/g3 μg/g5 μg/g) 免疫尼罗罗非鱼后, 每周检测各实验组鱼体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溶菌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抗体水平变化情况, 并于免疫4周后以4LD50的剂量对其进行人工攻毒。结果显示, 该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 对尼罗罗非鱼的相对免疫保护率为69.66%~89.00%, 其中5 μg/g组的相对保护率最高; 受免鱼体血清中溶菌酶活性、SOD活力和抗体水平较对照组有极显著提高(P<0.01), 结果表明, 重组蛋白ScpB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和保护作用。本研究旨在为GBS多肽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紫外线灭活的真鲷(Pagrus major)精子激活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卵子, 经过静水压机处理诱导有丝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优选施压起始时间、持续时间和压力大小3个方面参数, 获得最佳参数组合为: 起始时间60 min、持续时间6 min、施加压力650 kg/cm2。在此条件下的受精率最高为67.80%, 孵化率54.23%, 与其他处理组间达显著性差异(P<0.05)。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未经静水压处理的胚胎, DNA含量约为普通二倍体的1/2, 即单倍体; 检测有丝分裂雌核发育胚胎, DNA含量与普通二倍体大体一致。结果表明, 应用该方法可成功诱导获得牙鲆有丝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

  相似文献   

4.
坛紫菜叶状体对失水胁迫的抗氧化生理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失水胁迫是潮间带中高潮区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的主要胁迫因子。本研究以坛紫菜叶状体为材料, 探讨其在不同失水程度下细胞中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含量、过氧化氢(H2O2)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和抗坏血酸(ASA)含量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 坛紫菜叶状体生理适应的关键转变点在失水率达到60%时。当失水率低于60%, 细胞内的活性氧成分以毒性较低的H2O2为主, APX活性、ASA含量和GSH含量无显著变化, SODCATGR活性呈现显著下降趋势; 但当超过60%, 细胞内的活性氧成分转变为以高毒性的  ·为主, 氧化酶SODCATAPX活性无显著上升, GR活性、ASA含量和GSH含量均有显著上升。由此间接说明, 坛紫菜细胞在高度失水胁迫时所产生的活性氧成分, 主要是由GRASAGSH作为清除剂去除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细胞抗氧化系统在坛紫菜失水胁迫应答中的作用机制, 为深入了解坛紫菜失水耐受性的生理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黄河口海域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25月、6月、7月上旬、7月下旬、8月、9月在黄河口海域进行的3断面15站位弓子网调查数据, 对该海域无脊椎动物群落组成、优势种、生物量、多样性、群落相似性等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调查共出现无脊椎动物45, 隶属于92939, 各航次调查种类数在28种至35种之间。纵肋织纹螺(Nassarius variciferus)、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艾氏活额寄居蟹(Diogenes edwardsii)、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和扁玉螺(Neverita didyma)是黄河口无脊椎动物群落的主要优势种。调查期间生物量和丰度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 均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 生物量最高值出现在8, 丰度最高值出现在7月下旬。各航次调查Shannon-Wiener多样性在1.482~1.719, 5月最低, 6月最高。Bray-Curtis相似性和ANOSIM相似性分析表明相近航次间群落相似性较高, 5月、6月群落与8月、9月群落差异显著。根据研究结果,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黄河口无脊椎动物群落以小型、低质种类为主, 20世纪80年代相比, 资源质量进一步下降; 2) 20世纪80年代相比, 生物量月间分布发生明显变化; 3) 与断面A(距河口10 km)、断面C(距河口40 km)相比, 断面B(距河口20 km)无脊椎动物生物量和多样性在各航次间波动剧烈且规律性较差, 表明断面B的无脊椎动物群落受黄河水沙输入影响更大; 4) 调水调沙虽对黄河口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但不是导致无脊椎动物群落更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水产科学》2014,21(6):1154-1164

选用初始体质量(15.30?.03) g的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幼鱼, 在其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梯度的小肽(鱼水解肽), 添加水平分别为0 (对照组)0.25%0.50%0.75%1.0%1.5%, 每组设3个重复, 每个重复30尾鱼, 实验周期为56 d。结果表明: 1) 除肝胰脏淀粉酶外, 星斑川鲽幼鱼胃、肠和肝胰脏中消化酶活性在各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且随着小肽添加水平的上升而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 饲料中添加小肽显著降低了肝胰脏和血清中的丙二醛含量(P<0.05), 并显著提高了1.0%1.5%小肽添加组血清的总抗氧化能力, 而对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均无显著影响(P>0.05), 同时, 1.0%1.5%小肽添加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氧化物酶活性以及0.75%1.0%小肽添加组血清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小肽添加组苯丙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0.50%~1.5%小肽添加组亮氨酸含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而其他氨基酸在不同小肽添加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0.75%1.0%小肽添加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0.5%~1.0 %小肽添加组DHAEP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 ARA在不同添加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可知, 饲料中添加适量小肽可有效提高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 促进机体生长, 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鱼肉品质。

  相似文献   

7.

对水产品中呈味核苷酸和氨基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进行了优化, 并对烟台近海长牡蛎(Ostrea giga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和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3种贝类中呈味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 从而为开发贝类复合调味料提供科学依据。以纯水提取呈味物质, 采用DABS-Cl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游离氨基酸, 流动相为17 mmoL/L柠檬酸溶液(pH 6.4, 4%DMF)和乙腈溶液(4%DMF), 梯度洗脱, 检测波长436 nm反相离子对色谱法测定呈味核苷酸, pH 4.5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和乙腈溶液为流动相, 磷酸二氢钾溶液内含5 mmoL/L四甲基氢氧化氨(TMAOH), 梯度洗脱, 检测波长254 nm。方法加标回收率为90.2%~108%, 相对标准偏差(RSD)0.7%~7.1%。准确度、精密度均满足分析要求。测定结果显示: 长牡蛎中牛磺酸、丙氨酸和谷氨酸含量较高, 栉孔扇贝中甘氨酸、牛磺酸和丙氨酸含量较高, 中国蛤蜊含有较多的甘氨酸、牛磺酸和丙氨酸; 3种贝类中, 丙氨酸、谷氨酸的TAV均大于1, 栉孔扇贝和中国蛤蜊中, 甘氨酸的TAV大于1, 对呈味具有显著贡献。呈味核苷酸中, 长牡蛎中IMP含量最高, 占总呈味核苷酸的80%, 其次是GMP。中国蛤蜊中AMP含量最高, 其次是IMP。而栉孔扇贝中仅检测到IMP3种贝类中呈味核苷酸含量虽然都较低, TAV未超过1, 但核苷酸之间、核苷酸和氨基酸之间的协同增效作用, 会对贝类的呈味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对烟台近海3种贝类中各类鲜味物质和多种辅助呈味物质的含量、比例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探讨, 旨在为充分利用贝类营养氨基本作为复合调味料及其功能性开发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选用750尾初体质量为(114.2 ± 6.5) g的大菱鲆 (Scophthalmus maximus L.), 随机分成5, 每组3个重复, 每重复50尾鱼, 分别投喂在高脂基础饲料中添加0(D-0)120 (D-120)240(D-240)480 (D-480)960 mg/kg (D-960) DL-α-生育酚醋酸酯5种试验饲料养殖110 d, 考察维生素E(VE)对高脂饲料养殖大菱鲆生长、脂类代谢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D-240组大菱鲆末均质量最高, 且显著高于D-0(对照组)(P<0.05), 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 D-120组和D-240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D-0(P<0.05), 但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D-0(P<0.05)D-0组和D-960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谷丙转氨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 D-0组和D-960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 随着饲料VE添加水平的增加, 大菱鲆肝脂蛋白脂酶(LPL)活性有降低的趋势; 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 有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大菱鲆肝总抗氧化酶、超级氧化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 均随VE添加水平的升高有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 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趋势则相反; 随着饲料VE水平的增加, 大菱鲆肝VE积累量有显著升高的趋势(P<0.05), 肌肉VE的积累量先升高后恒定在一个水平。综上所述, 在高脂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E (有效含量124~243 mg/kg) 能改善大菱鲆生长性能、饲料利用效率、鱼肝体指数、脏体指数, 调节和改善血脂代谢, 可调控机体脂肪代谢酶活性, 提高机体组织VE积累量和肝抗氧化功能。本研究旨在通过考察添加不同水平的VE对高脂胁迫下大菱鲆生长、脂类代谢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VE在高脂胁迫下的合理使用及以VE营养调控鱼类脂肪代谢和改善抗氧化功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斑鳜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及其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验所用翘嘴鳜(♀, Siniperca chuatsi) 2~3, 体质量1 000~1 500 g; 斑鳜(♂, 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1~2, 体质量300~500 g。于繁殖季节选取成熟度好的亲鱼以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2)、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马来酸地欧酮(DOM)进行催产。通过筛选D-15D-17Ringer M-Hank’s4种稀释液和二甲基亚砜 (DMSO) 甘油(Gly)、乙二醇 (EG)1,2-丙二醇 (PG)和二甲基甲酰胺 (DMF)5种抗冻剂, 发现DMSOD-17分别是优选的抗冻剂和稀释液。以D-17作为斑鳜精子的稀释液, 按照13(精液稀释液)体积比稀释, 添加10%体积的DMSO作为抗冻剂, 按照三步冷冻法超低温冷冻保存, 37水浴解冻的斑鳜精子, CASA分析精子活率为(83.26±18.20)%, SCGE检测表明70%以上的精子核DNA不会发生损伤; FCM分析表明26.74%的解冻精子有完整的细胞膜且线粒体功能正常; 用冷冻复苏斑鳜精子与翘嘴鳜精卵进行人工授精, 最高受精率(39.6±6.5)%, 温度24~28孵化时间38 h, 孵化后的鱼苗发育正常, 开口1周以后的鱼苗全长(1.346±0.255 ) cm, 体高(0.438±0.103) cm, 体质量(0.045±0.020) g。鲜精受精鱼苗和冻精受精鱼苗在开口后1周的生长没有显著差异。因此认为D-17+10% DMSO可用于斑鳜精液的超低温冷冻保存。本研究将有助于斑鳜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冷冻保存的斑鳜精液在翘嘴鳜(♀)×斑鳜(♂)杂交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青虾血蓝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分析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应用RACE技术克隆了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Hc基因全长cDNA序列, 并对该基因序列特征进行了分析。青虾Hc基因cDNA全长2 235 bp, 包括10 bp5′末端非翻译区(UTR), 2 074 bp的开放阅读框(ORF), 151 bp3′UTR, 开放阅读框编码688个氨基酸。蛋白相似度比对显示, 青虾血蓝蛋白含有典型的6个保守的铜离子结合位点。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 青虾Hc与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 Hc聚在一起, 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 Hc基因在青虾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 其表达量在肝胰腺中最高; 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青虾Hc基因在低氧胁迫和复氧条件下在肝胰腺中的mRNA时空表达情况, 结果显示, 经低氧和复氧刺激后, 与对照组相比, Hc 在肝胰腺中的表达量分别在低氧胁迫 12 h24 h 和复氧6 h出现了3次明显上调, 由此推测Hc基因参与低氧应激分子过程。此外, 本研究通过血蓝蛋白的分离纯化技术制备了多克隆抗体, 本研究结果可为更进一步的了解青虾血蓝蛋白的生理功能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通过模拟仿刺参养殖池塘雨季的盐度变化,选用2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刺参体重(16.93±3.08)g,研究盐度骤降及胁迫恢复对仿刺参体腔液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盐度先由30以每6 h变化3个盐度的速度下降至18,然后在盐度18保持96 h,随后盐度以相同速度上升恢复至30,并保持24 h。结果显示,各盐度取样点间仿刺参体腔液渗透压、体腔液总蛋白浓度、Na+、K+、Cl–浓度与盐度的变化趋势一致,Na+、K+、Cl–浓度均在盐度下降到18时达到最低值,分别为(131.15±14.42)mmol/L,(6.08±0.24)mmol/L和(141.76±2.13)mmol/L;而Ca2+浓度一直呈上升趋势。体腔液中Na+-K+-ATP酶活力在盐度18并保持4 d后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盐度对其体腔液中Na+-K+-ATP酶活力的影响与体腔液渗透压变化趋势不一致。盐度胁迫对谷丙转氨酶活力无显著影响。结果表明,盐度胁迫对仿刺参渗透调节能力有显著影响,实验中体腔液渗透压与体腔液Na+、K+、Cl–浓度有一定的相关性。盐度胁迫对仿刺参的呼吸代谢产生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果为丰富仿刺参适应环境盐度的机制提供基础资料,为进一步了解盐度胁迫下刺参的生理生态学特征以及今后的刺参增养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新近报道大鲵蛙病毒(Andriasda vidianus ranaviurs,ADRV)基因组的基础上,我们对ADRV 6R进行了克隆、原核表达及其产物的分离,这是一个经生物信息分析表明与病毒感染相关的功能基因。先经PCR扩增长到711 bp的ADRV6R,构建含扩增片段的克隆质粒p MD18-T-6R。再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 ET-32a-6R,进行测序,并与水生动物蛙病毒相关基因同源序列进行比对,该扩增片段与预期一致,其编码分子量约为27 k D、含236个氨基酸的蛋白,与水产动物病毒US22蛋白家族(US22 family protein)成员有很高的同源性。然后对p ET-32a-6R进行转化、诱导表达,并利用Ni-NTA His-Bind亲和层析及不同浓度咪唑洗脱液对表达产物进行分离、电泳分析,结果显示,获得与预测分子量相符的45 k D融合蛋白(27 k D目的蛋白与18 k D His标签)。这为后续制备抗体、并开展大鲵蛙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有用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13.
褐牙鲆(♀)、夏鲆(♂)及其杂交子一代的ITS1序列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雌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雄夏鲆(P.dentatus)及其子一代为研究对象,对其核糖体基因的ITS1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ITS1序列具有明显的种间及个体内差异。在雄夏鲆ITS1序列中仅发现1种基因类型(X型),而在雌褐牙鲆及子一代ITS1序列中发现两种差异显著的基因型(X型和Y型)。在亲本中未检测到两种类型的交换重组序列,而在子代中检测到4个X型与Y型的重组序列,说明子代ITS1区域更容易发生交换重组。进一步的遗传距离分析发现,母本与子代之间的遗传距离(0.059)明显大于父本与子代之间的遗传距离(0.018),且子代中X型片段出现的频率(85.5%)远大于Y型片段出现频率(8.7%),表明亲本双方ITS1区域的遗传信息都遗传给了子代并且X型片段的遗传信息明显占有优势,进而从分子水平上证明子代为褐牙鲆与夏鲆的杂交后代。本研究旨在分析牙鲆属亲本及子代的ITS1序列特征,为鱼类核糖体基因的研究积累数据。  相似文献   

14.
草鱼天然抗性相关巨噬蛋白基因的表达特征与蛋白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Nramp基因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免疫应答中的作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比研究了Nramp基因在草鱼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组织及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攻毒感染后4个组织不同时间的差异表达,并利用原核表达技术对草鱼Nramp基因ORF区642 bp的目的片段进行蛋白表达,获得40 k D的融合蛋白。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Nramp在草鱼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量随着发育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强,在幼鱼期的表达量达到最大。成年健康草鱼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显著(P0.05),在肝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在脾、头肾、肠中的表达量较高,而在眼和鳔中的表达量最低。草鱼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在头肾、肝、脾、肠中Nramp的表达量都显著上升(P0.05),在头肾中感染12 h后显著上升,48 h达到最大,在72 h和96 h时又显著下调,在7 d时表达量继续下调而逐渐回归到初始水平;在肝中Nramp基因的表达量在4 h时出现下调,在12 h又显著上调,随后在24 h出现下调,在48 h又上调,72 h达到最大并保持较高水平到7 d;在肠中m RNA表达量在12 h显著上调,48 h达到最大,在72 h和96 h显著下调,在7 d时表达量基本回归到初始水平;在脾中m RNA表达量在4 h开始上升,12 h达到最大,在24 h和48 h表达水平显著下调,在7 d时表达量回归到初始水平。草鱼感染致病菌可引起免疫相关组织中Nramp的表达量上升,说明Nramp在硬骨鱼类的天然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评估饲料中添加酵母提取物对凡纳滨对虾免疫灵敏性和平衡性的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以鱼粉含量为24.5%的基础饲料(对照组)及在基础饲料中添加2.5%酵母提取物的实验饲料,分别饲喂凡纳滨对虾56 d,检测两种饲料投喂的对虾在急性感染溶藻弧菌前后鳃组织Toll受体、IM D和溶菌酶mRNA表达量变化及感染后的对虾死亡情况。结果表明:摄食添加酵母提取物饲料的凡纳滨对虾鳃组织中Toll受体mRNA和溶菌酶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虾(P0.05),IMD 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急性感染溶藻弧菌后,两组对虾鳃组织Toll受体、IMD和溶菌酶mRNA表达量随感染进程均出现显著变化,Toll受体、IMD和溶菌酶mRNA表达量峰值出现的时间分别为24、42和36 h,且摄食添加酵母提取物组对虾各基因的表达量峰值分别为对照组峰值的201.06%、481.46%和276.7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虾(P0.05)。摄食添加酵母提取物饲料组对虾鳃组织中Toll受体和IM D mRNA表达量在感染溶藻弧菌后12和24 h分别出现显著上调,而对照组对虾鳃组织中Toll受体和IMD mRNA表达量分别在感染弧菌后24和42 h才出现显著上调。两组对虾经溶藻弧菌人工急性感染后72 h内的累积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表明,饲料中添加酵母提取物上调了溶藻弧菌感染前凡纳滨对虾Toll受体和溶菌酶mRNA的表达量,提早了溶藻弧菌感染后对虾Toll受体和IMD mRNA表达量上调时间,且增加了对虾Toll受体、IM D和溶菌酶mRNA表达量的峰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灵敏性。  相似文献   

16.
以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与奥利亚罗非鱼(O.aureus)为繁育亲本,采用完全杂交进行配组,分别对吉富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纯繁与正反交后代生长性能和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并且研究了脂代谢相关基因mRNA水平与肌肉脂肪含量的相关性。将初始规格基本一致的4组F1罗非鱼饲养100 d后,吉富罗非鱼纯繁组F1特定生长率最高(P0.05),吉富罗非鱼奥利亚正反交组合无显著差异(P0.05),奥利亚纯繁组F1特定生长率最低(P0.05)。同时,奥利亚纯繁组F1的饲料转化率、肝体比与内脏比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各实验组水分、灰分与粗蛋白含量间无显著差异(P0.05),吉富纯繁组F1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合(P0.05)。奥利亚纯繁组F1的必需氨基酸、呈味氨基酸与氨基酸总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实验组(P0.05),4组F1的肌肉必需氨基酸组成均符合FAO/WHO的标准。吉富纯繁组F1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及n-6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反交组合与奥利亚纯繁组F1(P0.05)。肌肉FAS、LPL、HSL和G6PD mRNA水平与脂肪含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FAS与G6PD mRNA水平与肌肉脂肪含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2)分别为0.761 5(P0.01)和0.538 7(P0.05);LPL和HSL mRNA水平与肌肉脂肪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2 5(P0.01)和0.562 4(P0.05)。研究结果表明,奥利亚纯繁组F1的生长与肌肉营养成分明显劣于其他实验组,证明杂交能够提高后代的生长性能,改良肌肉品质,增加选育的综合效果。同时,吉富罗非鱼奥利亚正反交组合间LPL与G6PD mRNA水平间无显著差异(P0.05),增加肌肉脂肪含量有助于提高LPL和HSL mRNA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7.
将同一批经雌核发育产生的F1彭泽鲫(Carassius auratus var.pengze)仔鱼(Pcc)分别置于实验室和池塘进行养殖,结果发现,与池塘养殖雄鱼比例极少相比,实验室养殖中出现了高比例的雄鱼。实验室养殖Pcc F1雄雌比例为(43.6±3.0)%,而池塘养殖Pcc F1雌雄比为(4.7±1.2)%。本研究比较了不同养殖模式下雌雄鱼性腺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发现除Pcc-vasa、Pcc-esr1和Pcc-esr2b外,实验室养殖Pcc F1精巢中性腺分化、受体、类固醇合成酶类基因表达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高于卵巢中对应基因的表达量。对于池塘养殖的Pcc F1,除Pcc-amh、Pcc-dmrt1b、Pcc-dmrt1c、Pcc-foxl2、Pcc-vasa和Pcc-esr2b外,精巢中性腺分化和受体基因表达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高于卵巢中对应基因的表达量;但精巢中绝大部分类固醇合成酶类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低于卵巢(P0.01)。实验室和池塘养殖Pcc F1雌雄出现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是类固醇合成酶类及调控芳香化酶的转录因子,这些基因的差异表达可能与雌雄激素的合成或调控相关,从而导致不同养殖模式出现不同比例的雄鱼。  相似文献   

18.
采用16S r DNA-PCR菌群分离鉴定的方法,对循环水养殖条件下云纹石斑鱼(Epinehelus moara)幼鱼的胃、幽门盲囊、前肠、中肠和后肠的菌群结构进行了鉴定,用产酶菌筛选培养法对产消化酶的菌株进行了分离鉴定,并测试了各菌株消化酶的活力。研究发现,云纹石斑鱼幼鱼消化道内可培养的主要菌群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其中产消化酶的菌株占可培养菌的55.6%。在产酶菌中,同一株菌产3种酶的有5株;产2种酶的有9株;中肠和后肠的菌株数最为丰富,胃次之,幽门盲囊和前肠菌群种类较少;产脂肪酶的菌株都集中在中肠。产消化酶的菌株主要以产蛋白酶和淀粉酶为主,且产酶量丰富,产蛋白酶活力最高达(87.732±1.134)U/m L;淀粉酶活力为(77.176±0.599)~(73.458±0.574)U/m L;产纤维素酶的菌仅一株,且酶活力较低。分析得知,消化道的菌群结构直接影响了外源性消化酶的种类与活性。本研究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条件下产酶有益菌的筛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利用鱼类行为及血细胞数量变化预警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病害发生的可行性,监测了生产中感染杀鲑气单胞菌的大西洋鲑(Salmo salar L.)的游泳行为,以及杀鲑气单胞菌攻毒后大西洋鲑血细胞数量的变化。实验采用同一养殖基地和同一批次的大西洋鲑,其中现场实验鱼选自生产车间健康的和感染杀鲑气单胞菌的养殖鱼,攻毒实验中处理组实验鱼每尾背肌注射100μL、浓度为3.05×107CFU/m L的菌液,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灭菌生理盐水。现场实验表明,感染杀鲑气单胞菌的大西洋鲑临界游泳速度较健康鱼低26.7%(P0.05),摆尾频率与游泳速度的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攻毒实验表明,从攻毒的第4天开始,处理组大西洋鲑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均发生显著变化,其中第6天的变化最为显著,白细胞总数、粒细胞数分别降低了2.8%和43.9%(P0.05),淋巴细胞数及单核细胞数分别升高了63.3%和23.9%(P0.05),且处理组4种血细胞数随时间呈现显著的线性变化(P0.05)。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监测大西洋鲑游泳行为(临界游泳速度和摆尾频率)以及血细胞相关指标的变化可快速判断其健康状况,为病害的早期预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