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四川省东、南、西、北、中5个区域、55个县(市)水稻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样本进行分离、纯化和菌丝融合鉴定,发现分离得到的55株立枯丝核菌菌株除了D42菌株外,其余均属于AG 1IA群。还发现其中一些菌株同时能与多个群发生融合,具有桥梁菌群属性。通过离体叶片致病力鉴定发现,各菌株间致病力差异显著。进一步的RAPD聚类分析显示,在相似系数为0.941处,该55株菌株可聚为8类。这一结果表明,在四川特殊的生态区条件下,四川省水稻立枯丝核菌大多数菌株保持了良好的遗传一致性,但少数菌株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异。  相似文献   

2.
对立枯丝核菌和禾谷丝核菌上6个菌丝融合群或亚群的标准菌株和来自江苏大麦纹枯病菌9个菌丝融合群共35个菌株进行了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电泳,测定可溶性蛋白质。结果表明:1、立枯丝核菌的可溶性蛋白质谱带数变幅范围及谱带迁移率比禾谷丝核菌大;2、无论禾谷丝核菌,还是立枯丝核菌,各菌丝融合群或亚群之间的可溶性蛋白质图谱都有显著差异,而同,菌丝融合群或亚群内菌株的蛋白图谱则十分相似,并不因菌株采集地点、寄主品种和致病力的不同而改变。  相似文献   

3.
大麦纹枯病是江苏省大麦上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一种病害。其病原菌主要以禾谷丝核菌(Rhi。ctoniacerealis),其次为立枯丝菌(R.solani)。大麦苗期受害后,在临近地面的叶鞘上出现边缘褐色,中部灰色的病斑;成’株期受害,基部叶鞘及茎秆上产生黄褐色椭园形或梭形斑,叶鞘上病斑发展成云纹状,边缘褐色清晰,中间灰白色,称为花秆烂茎。近年来,据作者田间调查及生产单位反映,在大麦上出现和典型纹枯病症状相混淆的病害症状,即大麦基部叶鞘全部呈深褐色,俗称“酱油秆”,给病害调查及指导防治带来困难。为此,作者于1988~1994年…  相似文献   

4.
新疆甜菜苗期病害病原种群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新疆各主要甜菜种植区的996份病样中分共分离出613个菌株,其中茎点霉、镰孢菌、丝核菌和腐霉菌分别占总数的32=14%、28.06%、14.85%和1.96%,此外链格孢、毛霉和细菌等出现频率较低。所有茎点霉菌株均为甜菜茎点霉(Phoma betae)。镰孢菌鉴定出10个种,以匣病镰孢(Fusaniun solani)、尖孢镰孢(Foxysporum)为主,分别占镰孢菌总数的31.9%和30.23%。丝核菌中以立枯丝核菌AG-4为绝对优势种群,而双核丝核菌和立枯丝核菌AG-2-2出现的频率低。腐霉菌中以瓜果腐(Pythium aphanidermatum)为主。致病性测定和寄主范围的研究表明,立枯丝核菌AG-4、瓜果腐霉、甜菜茎点霉、茄病镰饱和尖饱是甜菜苗期的主要致病菌,且寄主范围广。这些结果在新疆多为首次报道,对甜菜苗期病害的防治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大麦纹枯病的发生逐渐加重,已成为影响大麦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本人研究表明,大麦纹枯病是由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和立枯丝核菌(R.Solani)的不同菌丝融合群菌株复合侵染引起的,并以禾谷丝核菌的CAG—1群为主。对菌丝融合群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生物学、血清学、DNA同源性、酯酶与可溶性蛋白质电泳图谱、维生素需求  相似文献   

6.
运用种子腐烂率测试法对208份大豆材料进行测试,研究了根腐病原菌中立枯丝核菌对大豆的致病性,并对抗大豆立枯丝核菌抗源材料进行筛选。结果表明:立枯丝核菌是大豆根腐病病原菌中致病性较强的一种,大部分品种对立枯丝核菌高度感病,高感品种(系)153个,占参试材料的73.55%;高抗品种(系)21个,占参试品种(系)的10.1%,其中有7个来自国外;中抗品种(系)34个,占参试品种(系)的16.35%,其中12个中抗材料为创新改良的稳定品系。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黑痣病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马铃薯黑痣病(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又称立枯丝核菌病、茎基腐病、丝核菌溃疡病、黑色粗皮病,是以带病种薯和土壤传播的病害。随着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的进一步加大,该病害一年比一年发  相似文献   

8.
在澳大利亚,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 Kuhn(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引起的禾谷类丝核菌根腐病是很普遍的,这种病害在苏格兰、加拿大和美国西北部太平洋沿岸也曾有报道。幼嫩植株的根系受侵,在存活组织上引起暗色、顶端尖点状的特征。重病植株矮化,病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黑痣病(Rhizoctonia solani Kiihn)又称立枯丝核菌病、茎基腐病、丝核菌溃疡病、黑色粗皮病,是以带病种薯和土壤传播的病害。随着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的进一步加大,该病害一年比一年发生严重,尤其在内蒙古地区,有许多马铃薯种植区无法倒茬,致使土壤中病原菌数量逐年增加,因此加重了黑痣病的发生。2008年调查内蒙古西部马铃薯产区,一般田块黑痣病发病株率在5%~10%,重症田块可达到70%~80%,黑痣病已成为内蒙古西部马铃薯生产发展的一大瓶颈,黑痣病严重影响着马铃薯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区分花生叶腐病、纹枯病、立枯病和果壳褐斑病症状特点,并了解丝核菌(Rhizoctonia spp.)对花生的为害和发病规律,采用PDA、WA培养基分离及纯化病原菌,显微观察其形态特征,采用涂抹和菌饼法接种测定其致病性,并通过菌丝融合群和r DNA-ITS同源性分析研究了不同病原菌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花生叶腐病菌、纹枯病菌和立枯病菌菌丝粗壮,平均直径6.8~9.4μm,多核,无锁状联合,近直角分枝,分枝处缢缩,分枝不远处常伴有分隔,具典型的立枯丝核菌R.solani特征。但三种病菌菌株之间没发现菌丝相互完全融合现象,表明它们并不相同。菌丝融合群和分子生物学测定结果表明:花生叶腐病菌是AG-1-IA,花生立枯病菌是AG-1-IC,花生纹枯病菌是AG-4;而花生果壳褐斑病菌为双核丝核菌,具体种类有待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11.
从四川不同生态区采集玉米纹枯病穴Rhizoctoniaspp.雪症状的玉米叶鞘,经分离、鉴定,选取16个立枯丝核菌穴Rhizoctoniasolani雪AG1-IA的菌株和2个玉蜀黍丝核菌穴Rhizoctoniazeae雪菌株作为供试菌。在玉米成株期用PDA菌丝圆片定位接种于玉米叶鞘内侧,测定供试菌株在玉米植株上的垂直扩展情况穴病斑高度、日均扩展速度雪,区分病菌的致病性。还研究了AG1-IA不同致病性菌株体外产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活性与致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分属于两个种的18个供试菌株均能侵染玉米,在潜育期上没有差异;病斑高度和病斑日均扩展速度能很好反映出菌株间致病性的差异,R.solaniAG1-IA菌株间的致病性有明显差异,R.zeae菌的致病性显著低于R.solaniAG1-IA菌株,体外产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大小与致病性有关联。  相似文献   

12.
对大麦纹枯病菌与其轮作物丝核菌比较研究表明,它们除具有丝核菌的共同特点外,在菌落形态和菌核形成等性状上,均有明显差异;人工交互接种结果显示,各分离物对原寄主都表现出强致病力,呈现典型纹枯或立枯症状.但对其它作物的致病力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3.
对大麦纹枯病菌与其轮作物丝核菌比较研究表明,它们除具有丝核菌的共同特点外,在菌落形态和菌核形成等性状上,均有明显差异;人工交互接种结果显示,各分离物对原寄主都表现出强致病力,呈现典型纹枯或立枯症状,但对其它作物的致病力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4.
对玉米纹枯病菌与其轮作物丝核菌比较研究表明,它们除具有丝核菌的共同特点外,在菌落形态和菌核形成等性状上,均有明显差异;人工交互接种结果显示,各分离物对原寄主都表现出强致病力,呈现典型纹枯或立枯症状,但对其它作物的致病力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5.
根据Thanatephorus cucumeris G蛋白β亚基序列(AY884129)设计引物,对水稻立枯丝核菌AG 1IA的 G蛋白β亚基基因进行了克隆。PCR结果得到1条约为1.9 kb的扩增片段,包含1个约1.7 kb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366个氨基酸。同源性检索发现该序列与大量G蛋白β亚基基因明显同源,一致性介于57.34%~88.14%。根据其推导cDNA序列设计引物进行RT PCR分析,发现该基因在对数生长期表达量最高,提示水稻立枯丝核菌AG 1IA G蛋白β亚基基因可能具有时空表达特性。  相似文献   

16.
丝核菌属(Rhizoctonia)是 De Candoll 于1815年建立的,此属真菌寄主范围十分广泛,能侵染水稻、玉米、棉花、大豆、大麦、小麦等43科263种植物,引起纹枯、立枯等症状,是植物土壤病里的重要病原物之一。植病工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黑痣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马铃薯在我国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但其产量和品质受病害影响严重。其中黑痣病对马铃薯的危害很大,黑痣病的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作为一种土传病害,它一旦在土壤中固定繁殖就会变的很难根除,严重影响着马铃薯的生长及块茎产量和质量。对于黑痣病的防治目前人们还是主要采取适宜田间农艺措施、化学药剂以及生物防菌剂\等方法,而通过基因工程改良马铃薯对立枯丝菌的抗性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并且已经有研究者证实了转几丁质酶基因马铃薯植株对立枯丝菌具有一定抗性,所以基因工程技术在增强马铃薯抗立枯丝菌核病方面的应用被认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立枯丝核菌病,是甘肃省高海拔冷凉山区发生普遍而危害严重的一种病害。据调查,田间植株平均发病率为10~15%左右。重病区薯块平均带菌率28.4~43.65%。经鉴定,病原菌属于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ihn)。该菌的菌丝生长温度范围是:最低为4℃,最适为23℃,最高为32~33℃,34℃时停止生长。菌核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3~28℃。病菌能侵染马铃薯、豌豆、小麦等主要作物。并以贮藏期病薯上的菌核或残留在土壤中的菌核越冬。带菌种薯是第二年初侵染来源,也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药剂防治试验表明,播前采用0.5%的福尔马林液或采用0.1%福美双或0.1%多菌灵浸种,都有明显的防病效果。采用抗病品种也能减轻病害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19.
在14种杀菌剂防治立枯丝核菌根腐病的初步盆栽试验中,6种三唑类药剂有效地减轻了发病程度.  相似文献   

20.
马铃薯黑痣病菌菌丝融合群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马铃薯种植区的部分县市分离纯化得到44个马铃著黑痣病病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Uhn)菌株,经核相测定均为多核菌株。通过与标准菌株AG-1-IA、AG_1-IB、AG_2—1、AG_2-ⅢB和AG.3的菌丝融合试验,最终将44个菌株分为3个菌丝融合群,即AG-3、AG--1-IB和非融合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