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泥炭土改良铅锌矿渣下植物修复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铅锌矿渣物理结构差、毒性高、植物成活率低的问题,研究了湖南郴州资兴铅锌矿渣在泥炭土改良下的植物修复效果。以泡桐Paulownia fortunei、夹竹桃Nerium oleander和苎麻Boehmeria nivea为材料,在不同泥炭土浓度(梯度为:CK:0、A1:10%、A2:20%、A3:30%)改良铅锌渣下进行盆栽实验,测定了植物根、茎、叶生物量,根系构型指标、植物与矿渣铅锌含量、矿渣根际土壤pH值、有机质(OM)。研究结果如下:1)随改良剂浓度的增加,3种植物总生物量增量均呈现改良A3> A2> A1> CK的增长趋势,但各部位生物量增长有差异。2)3种植物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都随改良剂浓度增加而增加显著(P <0.05),但根系构型有差异。3)3种植物体内Pb、Zn含量总体上都呈现侧根>主根>茎>叶的分布规律,其中0 夹竹桃>苎麻,Zn减少量排序苎麻>泡桐>夹竹桃。4)随着处理浓度增加,土壤有机质(OM)增加显著, pH降低显著(P <0.05),种植植物后OM含量和pH值增加显著(P <0.05),OM含量增加排序:苎麻>泡桐>夹竹桃,pH值增加排序:夹竹桃>泡桐>苎麻。5)从细根生长和土壤性质相关性来看,泡桐细根根长、体积、表面积、苎麻细根表面积都和根际OM相关性显著,泡桐细根体积、表面积、夹竹桃体积及根尖数和根际pH负相关显著,其他相关性强但不显著。6)3种植物Pb、Zn总累积量基本随着改良处理浓度增加而增加,但植物转移量系数有差异,泡桐和苎麻转移量系数总体上随改良处理浓度增加而增加,而夹竹桃转移量最优的处理为10%泥炭土。  相似文献   

2.
【目的】锰矿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伴随产生的锰矿渣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危害。为改善锰矿渣中重金属含量高、毒性强且土壤理化性质差,造成植物修复比较困难的环境问题,研究改良剂和木本植物对锰矿渣的修复效果,以期筛选出能改善锰矿渣土壤理化性质、促进木本植物修复的改良剂。【方法】采用不同施加比例的有机物(泥炭土、蘑菇渣)和无机物(蛭石、凹凸棒)作为矿渣改良剂,进行木本植物白花泡桐Paulownia fortunei和夹竹桃Nerium indicum室外盆栽实验。通过比较矿渣pH值、有机质含量、重金属酸可提取态含量和植物生物量增量、根系结构、重金属含量与累积量的变化,探讨其对锰矿渣的修复效果。【结果】1)改良剂均可有效提高矿渣中有机质含量,促进木本植物的生长;2)改良剂中泥炭土、凹凸棒和蛭石可分别显著降低矿渣中Zn、Cu、Pb的酸可提取态含量,凹凸棒显著降低矿渣中Mn酸可提取态含量;3)改良剂中蘑菇渣可有效促进2种木本植物的生长,其中泡桐的生物量增量和根系形态指标均高于夹竹桃;4)蘑菇渣处理下2种木本植物锰累积量大,30%蘑菇渣处理下夹竹桃和泡桐的锰累积量分别是未改良组的7.8倍和11.61倍。【结论】4种改良剂中蘑菇渣可以作为锰矿渣改良剂,改善矿渣性质,促进植物的生长,尽快恢复植被,同时还可以通过植物生物量的增加而加大对矿渣中锰的累积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杞柳不同品种对重金属铅(Pb)的吸收、积累以及耐性差异,明确Pb在杞柳不同组织的积累特点、转移能力及其在叶片的微区分布特征,为阐明Pb的毒性机制以及杞柳在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水培方法,分别以0,100和200μmol·L~(-1) Pb(NO3)2处理杞柳微山湖、一枝笔和大红头3个品种扦插苗,研究铅对杞柳不同品种生长、生物量积累和重金属耐性的影响以及Pb在不同组织的积累和转移能力,并采用同步辐射-X-射线(SRXRF)荧光技术分析Pb以及K,Zn,Ca,Fe等其他元素在杞柳叶片的微区分布特征。【结果】Pb明显抑制了杞柳3个品种的苗高生长和生物量积累,而且,苗高生长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明显的下降(P0.05),而地上部和根部生物量在100和200μmol·L~(-1) Pb(NO3)2处理下的变化则不明显;杞柳3个品种在苗高和生物量积累方面均有差异,其中微山湖的苗高、地上部干质量以及根部干质量均优于其他2个品种。在100和200μmol·L~(-1) Pb处理下,供试3个品种对铅的耐性指数均在60%以上,说明杞柳对Pb具有的耐受性,微山湖耐性最强,其次为一枝笔,大红头的耐性指数最低。不同组织对Pb的积累量从高到低表现为:根插条枝条叶。通过对不同组织Pb的转移系数研究发现,Pb向杞柳地上部不同组织的转移能力很低,特别是向新枝和叶片的转移极少,而向插条中的转移相对较多,说明杞柳体内的Pb大部分积累于根部,极少向地上部转运,转运到地上部的Pb倾向于储存在插条等生物活性较弱的组织中。SRXRF分析发现,Pb在杞柳叶片主要沿叶片的中脉分布,与Zn的分布类似,通过对叶片中不同元素的分布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Pb与K,Zn,Ca,Fe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推测Pb在叶片的迁移可能与这几种营养元素的吸收有关。【结论】杞柳3个品种对Pb均具有较强的耐受性,根系可以固定高浓度的Pb,因此,杞柳可用于Pb污染土壤的植物固定化修复中;尽管杞柳不同品种对Pb的积累和耐性差异不明显,但在植物修复实践中,宜选择选择苗高生长和生物量积累较为优良的品种,如微山湖,以获得较为理想的植物修复效率。  相似文献   

4.
《福建林业科技》2022,(1):40-45
为筛选绿竹林下重金属富集植物,于2020年以福建省尤溪县梅仙镇绿竹林为研究对象,采集林下13种植物的不同器官和土壤样品,测定主要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不同植物及器官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结果表明,4个采样点土壤Cu、Pb、Cd平均含量分别为54.7、466.1、0.47 mg·kg(-1),均超出风险值。所有植物均表现为地下部器官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强于地上部,其中棕叶狗尾草整株对主要重金属富集能力最强,是一种优良的重金属富集植物。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b含量与植物Zn和Pb含量之间以及土壤Cd与植物Cu含量之间均具有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土壤Cu与植物Zn之间、土壤Cr与植物Pb之间、土壤Cd与植物Cr、Zn、Pb之间以及土壤As与植物Cu、Zn、Pb之间均具有显著性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林龄1-4年的桤木幼树生物量调查、器官中养分元素N、P、K、Ca、Mg和微量元素Fe、Zn的含量测定及积累量的分析,探讨桤木不同林龄植株的生物量和器官中养分元素分布与积累特征。结果表明,桤木平均木生物量及器官叶、枝、干、根的生物量与年龄呈正相关,生物量增长速率随林龄增加呈下降趋势;各器官生物量构成中,仅干的生物量占单株总生物量的比例随着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桤木器官中养分元素含量NCaKMgPFeZn;N、P、K元素在叶中含量较高,Ca、Mg、Fe元素在根中含量较高。养分元素N、P、K、Ca、Mg、Zn积累量在干中最高,Fe元素积累量在根中最高。桤木林龄1-4年当年养分元素(N、P、K、Ca、Mg)年净积累量分别为17.07 g/株、40.79 g/株、95.82 g/株和106.71 g/株,微量元素(Fe、Zn)当年净积累量分别为335.04 mg/株、577.26 mg/株、1 267 mg/株和1 525.27 mg/株。  相似文献   

6.
湘潭锰矿矿渣废弃地植被修复盆栽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分析湘潭锰矿矿渣废弃地土壤理化性质和重金属元素含量,采用矿渣废弃地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湘潭锰矿矿渣废弃地土壤质地为粗砂土类,土壤自然含水量与邻近非矿区杉木林对照地的差异显著,而土壤容重和土壤总孔隙度与邻近非矿区杉木林对照地的差异均不显著;矿渣废弃地土壤的pH值平均为7.49,P和Ca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01、4.41 g/kg,都显著高于邻近非矿区杉木林对照地,而N含量显著低于邻近非矿区杉木林对照地,土壤有机质、K和Mg含量与邻近非矿区杉木林对照地差异不显著;矿渣废弃地土壤中的Mn、Cu、Cd、Ni、Zn、Pb平均含量分别是邻近非矿区杉木林对照地的18.59、1.32、4.10、4.66、4.44和3.16倍;与湖南省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全国土壤重金属元素平均值相比较,湘潭锰矿矿渣废弃地土壤重金属元素Mn、Cu、Pb、Zn、Cd、Ni的含量都明显偏高,特别是Cd含量,分别高出104.24倍和135.40倍;栾树对矿渣废弃地土壤基质适应性强,生势旺盛,是矿渣废弃地生态恢复的首选植物,千头柏可作为矿渣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次选植物,棕榈可适当发展,洒金柏不能作为矿渣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植物.  相似文献   

7.
为给利用蓖麻及类似油料能源植物修复铅、锌等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采用盆栽方法,将蓖麻种子栽种在由铅锌尾矿渣、泥炭土、黄土和不同体积配比的有机菌肥混配而成的基质中,观测了不同栽培基质处理的蓖麻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情况,同时测量并分析了铅、锌、铜、镉在其幼苗各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以了解蓖麻对铅锌等重金属的耐受力与转运潜力。试验结果表明:蓖麻种子在纯矿渣基质和不同铅锌含量矿渣混合基质中均能萌发与生长;处理Ⅴ(60%矿渣+20%泥炭土+20%黄土)的蓖麻种子的萌芽率、发芽势、幼苗成活率及幼苗植株的生长势均较好,而处理Ⅲ(80%矿渣+10%泥炭土+10%黄土+有机菌肥)的各项指标却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蓖麻种子和幼苗均表现出了对铅锌等重金属的较强的耐受性,蓖麻根系为重金属的主要累积部位,只有少量的重金属转移到地上部分,4种元素的转运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铜锌铅镉,其转移系数均小于1。研究结果表明:蓖麻不属于铅、锌的超富集植物,但耐受性强,生物量大,可用于铅锌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及能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8.
朝阳市区行道树重金属富集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辽西朝阳市区内主干道两侧行道树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它们对Pb,Cd,Cu,Zn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变化。试验结果可知,主干道两侧重金属Pb,Cd,Cu,Zn含量分别为130.23~234.46mg·kg~(-1),0.22~0.45mg·kg~(-1),45.77~89.79mg·kg~(-1)。对Pb,Cd,Cu,Zn四种重金属吸收量最大的灌木分别为京桃和小桃红。而对Pb,Cd,Cu,Zn四种重金属平均富集系数大小顺序为京桃小桃红紫丁香榆叶梅。考虑到城市汽车带来的尾气排放和京桃的对重金属吸收行和平均富集系数都为最强,所以建议朝阳市区内多种植京桃品种的灌木。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华南地区2种常见的园林绿化树种竹节树(Carallia brachiata)、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对污泥中重金属的吸附与耐受能力,通过配制50%和100%不同污泥比例基质开展盆栽试验,分析竹节树、湿地松的生长发育及对重金属的吸附与转运能力。结果表明:50%比例污泥处理抑制了竹节树株高、地径的生长及生物量的积累,促进了湿地松株高、地径的生长及生物量的积累;100%比例污泥处理抑制了竹节树、湿地松株高、地径的生长,抑制了竹节树生物量的积累,对湿地松生物量积累无明显影响。不同浓度污泥处理下,竹节树耐受能力较差,湿地松耐受能力较强。竹节树对低浓度的Cu、Pb、Cd、Ni及高浓度的Zn有一定的吸附能力,湿地松对5种重金属的吸附能力较弱。50%与100%比例污泥处理下,竹节树对Zn、Pb的转运能力较强,湿地松对Zn、Cd的转运能力较强。竹节树对污泥中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强于湿地松,湿地松对污泥的耐受能力强于竹节树。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南京城市不同功能区生长的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能力以及根、茎叶不同部位吸收能力间的差异,选择了南京市4种不同功能区域(化工厂区、交通繁忙区、居民住宅区、公园)雪松和龙柏两种主要园林绿化植物,采集其根、茎、叶样品各1 kg,运用ICP-4300 DV测定Cd、Cr、Cu、Ni、Pb和Zn的质量分数,分析了其在植物不同器官中的含量差异,同时进行不同功能区间Cd、Cr、Cu、Ni、Pb和Zn元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园林植物雪松和龙柏对重金属污染吸附积累量在化工厂区和交通繁忙区相对较多,而居民住宅区和公园区的重金属污染相对较轻地区积累量相对较少。不同功能区雪松和龙柏根、茎、叶对重金属污染吸附积累量以根最大,茎次之,叶最低。雪松、龙柏在各功能区根、茎、叶中不同重金属元素含量平均数以Pb最高,Zn次之,雪松分别为88.91mg/kg和32.76 mg/kg;龙柏分别为31.98 mg/kg和25.24 mg/kg。不同功能区雪松和龙柏根、茎、叶平均累计含量变异系数均以Cd最大,Pb次之,雪松分别为155.15%和150.40%,龙柏分别为256.08%和203.72%,其他元素变异系数较小。  相似文献   

11.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铅锌尾矿渣掺比基质对湘蓖1号的生长发育、重金属的累积和迁移特性及对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比例的铅锌尾矿渣基质可促进蓖麻对N、P、Mg的吸收积累;尾矿中Pb、Zn对矿质元素K、Ca吸收的交互作用大于N、P和Mg,尾矿比例增加可极大的促进蓖麻对Ca、K的吸收,植株不同器官对Ca、K的吸收迁移特点均显示出相似的规律;基质中重金属的含量是影响蓖麻各部分重金属含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生殖生长阶段,4种重金属在蓖麻体内的积累能力为ZnPbCuCd,不同器官中的含量迁移分配规律为根茎叶果。蓖麻不属于超累积植物,但对铅锌的耐性较强,生长速度快,生物量大,可作为铅锌污染土壤修复的油料植物。  相似文献   

12.
对北京市南郊房山区107杨绿化林地进行了土壤重金属吸收富集研究,林地周围有水泥厂、石材厂、污水和垃圾等不同污染源,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受到了Pb、Cd、Cu和Zn不同程度的污染,Pb、Cu、Zn含量差异显著,Cd平均含量(0.077 6 mg·kg-1)低于北京市背景值,但Pb、Cu、Zn平均含量分别为37.61、26.25和90.3 mg· kg-1,均超过了背景值,3块林地107杨叶片的Pb、Cd、Cu和Zn含量不同,与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变化无明显规律性,107杨叶片对土壤Pb、Cd、Cu和Zn重金属元素均能吸收富集,但对不同重金属的吸收富集能力不同,呈现出Cd> Zn> Cu> Pb的变化趋势,尤其对Cd具有很强的富集能力,富集系数最高值大于16,表现出了低背景高富集,而对Pb、Cu的富集能力相对较小,富集系数均小于1;不同林地107杨叶片对同种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2016年对浙江省长兴县仙山湖湿地11个树种的根茎叶及根际土壤进行采样,对样品中Cu,Cd,Zn,Pb,Hg含量及其在不同营养器官的积累特性进行测定并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总体上处于健康状态。不同树种及同一树种的不同器官中的重金属含量绝对值有很大差异,Cu含量在女贞Ligustrumlucidum根、旱柳Salixmatsudana茎和乌桕Sapium sebiferum叶中最高(分别为49.267 mg·kg~(-1),25.302 mg·kg~(-1),26.308 mg·kg~(-1)),Zn含量在乌桕根和旱柳茎、叶中最高(分别为212.105 mg·kg~(-1),262.030 mg·kg~(-1),89.804 mg·kg~(-1)),Cd含量在日本三蕊柳Salix triandra var. nipponica(春)根和旱柳茎、叶中最高(分别为1.613 mg·kg~(-1),1.443 mg·kg~(-1),0.723 mg·kg~(-1)),Hg含量在樟Cinnamomum camphora根、茎和水竹Phyllostachys heteroclada叶中最高(分别为0.070 mg·kg~(-1),0.045mg·kg~(-1),0.025 mg·kg~(-1)),Pb含量在日本三蕊柳(春)根、叶和小蜡Ligustrum sinense茎中最高(分别为12.113 mg·kg~(-1),11.050 mg·kg~(-1),5.930 mg·kg~(-1))。11种树种不同器官对重金属的富集系数(BCF)变化范围为0.06~22.50、转移系数(TF)变化范围为0.10~3.57。除樟、女贞和水竹根部的Cu含量略高于Zn外,其他树种不同营养器官中重金属含量基本表现出"N"字形变动趋势;重金属元素在不同植物不同器官中的含量一般呈现Zn Cu Pb CdHg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铅(Pb)胁迫对工业大麻苗期生理生化及富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金属铅(Pb)污染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植物修复Pb污染是当今研究的热点课题。以云麻2号为研究材料,通过盆栽试验,设计7个Pb处理浓度研究工业大麻幼苗在Pb胁迫下的生理生化机制和富集特征。结果表明,在各个Pb处理浓度下(包括2 000mg/kg)大麻根、茎、叶的干生物量均较之对照有所增加,生物量分别在Pb浓度800mg/kg、400mg/kg、800mg/kg时达最大值;叶片各生理指标除叶绿素外,各处理下各指标皆高于对照,其中叶绿素含量、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及过氧化物酶(POD)均在Pb 400mg/kg以下时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而至Pb 800mg/kg时,叶片中MDA和脯氨酸(Pro)则达到最大值,Pb 1 200-1 600mg/kg抗氧化酶SOD、CAT和POD达最大值;根、茎、叶中Pb吸收最大速度分别为Pb 400-800mg/kg、800-1 200mg/kg、1 200-1 600mg/kg,根部Pb富集量远大于地上部茎、叶的富集量。各生理生化指标和富集特征均表明工业大麻苗期具有较强的适应和积累Pb能力,并具有稳定光合系统和抗氧化能力以此自我调节生理指标来缓解高Pb浓度胁迫。  相似文献   

15.
石漠化石灰土与水土保持植物葛藤化学元素含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花溪区石灰土及水土保持植物葛藤化学元素的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石灰土pH值为7.98,有机质含量为56.60 g·kg-1.全N、全P含量分别为3.56,0.64 g·kg-1,N和P有效率低,速效N仅占全N含量的0.47%.速效P仅占全P的1.46%.全K含量为6.92 g·kg-1.属缺K型土壤.全Ca、全Mg含量分别为15.44、2.74 g·kg-1.(2)微量元素含量依次排序为Fe>Mn>Zn>Ni>Pb>Cu>Co>Cd.全Pb、全Zn、全Cu含量均未超过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3级标准,可以作为林地使用.(3)水土保持植物葛藤体内不同元素含量的差异较大,N、K、Ca元素含量在10 g·kg-1以上,P、Mg元素含量为l~6 g·kg-1,Fe元素在1 000 mg·kg-1以上,Zn、Mn、Pb、Cu元素含量为10~100 mg·kg-1,Cd、Ni元素含量<5 mg·kg-1.(4)葛藤对土壤中N、P、K、Ca、Mg元素的积累能力最强,其次是对Zn、Cd,Cu、Pb元素,而对Mn、Ni、Fe元素的积累能力最弱.研究结果可为石漠化石灰土的植被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发芽试验,研究重金属Zn、 Pb、 Cu、 Cd胁迫对工业大麻种子萌发率、胚根伸长、胚芽生长以及总生物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4种重金属胁迫下,低浓度对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高浓度会抑制种子萌发和胚根的生长。4种重金属对种子萌发抑制作用依次为Cu2+和Cd2+>Zn2+>Pb2+,其中Zn2+和Pb2+在1000 mg/L浓度时,萌发率仍然达到80%以上;对胚根长、胚芽长和总生物量的毒害或影响作用依次为 Cu2+>Cd2+>Zn2+>Pb2+。结果表明,工业大麻种子萌发过程对Pb2+和Zn2+具有较高的抗性,抗性大小依次为Pb2+>Zn2+>Cd2+>Cu2+。  相似文献   

17.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湘潭锰矿废弃地土壤酶活性与重金属含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湘潭锰矿废弃地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Cu、Zn、M n、C o、Cd、N i、Pb元素污染;矿渣废弃地土壤中的过氧化氢酶、脲酶、脱氢酶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一定关系,可以用土壤脲酶活性的大小检测反映土壤受到Pb污染的轻重,用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大小检测反映土壤受到Zn、M n、N i、Pb污染的轻重.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对西红花中Cr、Mn、As、Hg、Cu、Ni、Sn、Pb、Cd和Zn 10种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显示,西红花中重金属含量分别为As 0.0460 mg/kg,Pb 0.0760 mg/kg,Cr 0.0097 mg/kg,Hg 0.0067 mg/kg,Cu 13.7333 mg/kg,Zn 40.2333 mg/kg,Mn 13.0100 mg/kg,Sn 0.1590 mg/kg,Ni 4.8333 mg/kg,未检测出重金属Cd,其中重金属As、Cd、Pb、Hg、Cu指标符合《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限量标准,《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未对重金属Cr、Zn、Mn、Sn、Ni限量做出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9.
以湖北省咸宁市桂花林场管理局5种林分类型(苦槠林、枫香林、马褂木林、檫木林、楠木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重金属(Zn、Cu、Cd、Ni、Pb、Co)含量特征,并以湖北土壤背景值和全国土壤背景值为标准值,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森林土壤中Zn(11.48~99.05mg·kg-1)的含量最高,Cd(0.03~0.25 mg·kg-1)的含量最低,重金属含量排序为:Zn Ni Pb Cu Co Cd,且Zn、Cu、Cd、Ni、Pb含量变异系数较大,Co变幅相对较小,分布较均匀。楠木林和檫木林土壤重金属明显高于其它三种森林土壤,马褂木林土壤重金属含量最低。与湖北土壤背景值和全国土壤背景值相比,5种森林土壤重金属含量大部分在相应的背景值以下,少数样地重金属含量严重超过其背景值。6种重金属间,重金属与pH值、有机质(OM)间存在不同的相关性。苦槠林土壤中的Cu-Pb,枫香林土壤中的Zn-Cu、Cu-Cd、Cd-Pb,马褂木林土壤中的Pb-Zn、Pb-Cu,檫木林土壤中的Cu-Zn,楠木林土壤中的Zn-Cd、Ni-Cu均表现出显著(P 0.05)或极显著(P 0.01)相关性。重金属与有机质(OM)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正相关,pH值与重金属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5种森林土壤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具体排序为:楠木林檫木林枫香林马褂木林苦槠林,均在150以下,为轻微危害程度;Cd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最大,明显高于其他5种元素,生态危害中等,Cu、Ni、Pb、Co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差异不明显,Zn的最小,生态危害轻微。  相似文献   

20.
刘泉  张彦 《绿色科技》2022,(6):1-4,10
重金属一旦进入环境会长期存在、不断累积,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针对某市十一家污水处理厂中污泥的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设立了11个采样点,测定了其污泥中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样品中重金属平均值含量由高到低为:Fe(68921.59 mg/kg),Zn(833.023 mg/kg),Cr(215.128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