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绿化混凝土既具有混凝土护岸的稳定性和抗冲刷性能,又具有植物护岸的景观适宜性和生态功能,因而在河流护岸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研究了水灰比、水泥用量、骨料粒径、龄期等对绿化混凝土力学性能、表观密度和孔隙率的影响,发现了其中的规律性。研究表明,当采用最优水灰比时,随水泥用量增加,绿化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表观密度线性增大,孔隙率线性减小;随骨料粒级增大,绿化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孔隙率线性减小,表观密度线性增大;绿化混凝土的强度随龄期增长而增大,7 d龄期抗压强度为28 d龄期的0.80倍。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大量建筑垃圾产生的废旧混凝土会造成天然骨料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对再生骨料混凝土耐久性研究无疑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研究了单位用水量、再生骨料取代率及砂率对再生骨料混凝土抗渗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抗渗性随单位用水量的增加而增强,随骨料取代率的增加而减弱,砂率增加能提高抗渗性能,但变化不显著。最终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再生骨料混凝土渗透系数(Kr)与单位用水量、再生骨料取代率、砂率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3.
混凝土碳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混凝土碳化深度与混凝土水灰比、水泥用量、抗压强度、含水率和环境温湿度的关系,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如下:混凝土碳化深度随着水灰比的减小而降低;随着水泥用量的增加而减少,但变化不大;随着混凝土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混凝土强度的增大,碳化深度变化的总趋势为减小;环境温湿度气候条件对混凝土的碳化速度具有明显的影响,而且环境温度对混凝土碳化速度的影响高于环境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4.
透水混凝土作为一种环保型材料,在水利工程和道路工程等方面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影响其性能的主要因素有:水灰比、骨灰比和骨料粒径。采用正交试验方法[L9(3^4)],以28d抗压强度和透水系数为性能指标,分析研究了3个因素及其不同的水平对透水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回归分析和极差方差分析确定抗压强度和透水系数影响因素的显著性大小,得出了骨料粒径和骨灰比对透水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较为显著,水灰比影响较小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无砂大孔绿化混凝土在河涌整治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砂大孔绿化混凝土多孔透水,其上可种植水生植物,用于河涌整治护岸工程,具有护岸、绿化造景、美化环境、改善水体生态平衡和净化水质等功能,是一种建造生态水工的绿色混凝土。试验发现无砂大孔绿化混凝土的最佳水灰比与水泥用量呈线性关系,随水泥用量增大而减小;强度随水泥用量增大而增大,呈线性关系;强度也随水灰比减小、龄期延长而增大。  相似文献   

6.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压汞法(MIP)、快速氯离子迁移系数法(RCM)等手段,研究了偏高岭土(MK)掺量对高强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以及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 掺入MK能够有效改善高强机制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随MK掺量增加,抗压强度与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佳MK掺量为8%,此时28 d抗压强度为98.5 MPa,较基准组增加13%,氯离子迁移系数为1.89×10-12 m2/s,较基准组减小60%.微观结构试验表明适宜的偏高岭土掺量能够有效促进水泥水化;偏高岭土颗粒的晶核效应和微集料填充效应协同作用,使得机制砂混凝土的微观结构更加均匀密实,机制砂混凝土的多害孔、有害孔减少,少害孔增加,从而提高了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纳米SiO2粉煤灰混凝土孔隙结构对抗压强度的影响,取纳米SiO2掺量分别为1%,3%,5%和7%,粉煤灰掺量分别为10%,20%和30%,水胶比为0.35,将两者复掺进行试验.测定混凝土3 d,7 d和28 d立方体抗压强度.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场发射扫描电镜和差热-热重技术,综合分析研究孔隙结构及微观形貌特征,通过灰关联熵分析法找出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次因素,并建立GM(1,4)灰色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两者复掺在混凝土发育阶段起到正耦合作用,宏微观关联分析可知,粉煤灰掺量20%、纳米SiO2掺量3%为最优;建立了混凝土抗压强度与(0,0.01] μm孔径占比、(0.01,0.10] μm孔径占比和束缚流体饱和度的灰色预测模型.GM(1,4)模型3,7和28 d的预测值与试验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28%,4.00%和2.64%,利用孔隙结构预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有较好的精度.该研究可为纳米SiO2和粉煤灰在混凝土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粉煤灰替代水泥比例对机制砂高强混凝土(MSC)和天然砂高强混凝土(NSC)的强度影响以及内部孔隙结构变化,设计粉煤灰替代水泥比例分别为0,10%,15%,20%和25%配制C80高强混凝土,借助核磁共振技术(NMR)分析混凝土孔隙演变规律,利用X射线衍射(XRD)、差热-热重综合仪、场发射扫描电镜(SEM)技术分析胶凝材料水化产物形态和微观形貌.结果表明:MSC工作性能略低于NSC,各龄期下MSC强度均高于NSC,前期强度随粉煤灰掺量的增加而降低,后期10%粉煤灰混凝土强度最高;10%粉煤灰促进水泥水化进程,填充凝胶孔隙,降低裂隙生成,从而优化混凝土内部结构孔隙,提升混凝土整体密实度;考虑细骨料形貌参数及粉煤灰掺量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基于可压缩堆积理论建立了粉煤灰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预测模型,模型精度良好.研究可为粉煤灰高强混凝土高质量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具有轻质高强、韧性优、保温隔热等显著优点。本文对这种新型的多相复合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开展初步研究,分析钢纤维体积率变化对轻骨料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抗折强度、轴心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轻骨料和加入钢纤维后,轻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提高约15%,抗折强度提高约62%,轴心抗压强度提高14%-35%,弹性模量也有所增大。  相似文献   

10.
针对珊瑚混凝土强度低和氯盐含量高的缺点,研究了水灰比为0.4,碳纤维掺量分别为1kg/m3 、2kg/m3 、3 kg/m3、4kg/m3的碳纤维珊瑚混凝土在龄期3d、7d、14d、28d时的立方体抗压强度、轴心抗拉强度、抗折强度及弹性模量。试验结果表明:合理的碳纤维掺量对于珊瑚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和轴心抗压强度提高有增强作用,但效果不明显,对抗折强度的增强效果显著,弹性模量提高不大;2kg/m3为碳纤维珊瑚混凝土的较适宜纤维掺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不同粉磨时间、不同掺量稻壳灰(RHA)水泥基试样需水量、凝结时间和水泥胶砂强度的测试,讨论了RHA掺量及粉磨时间对水泥需水量、凝结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加RHA会增大水泥需水量,延长水泥初凝、终凝时间,当稻壳灰粉磨时间为45 min,掺量为10%时,对水泥浆的需水量和凝结时间影响不大。通过研究稻壳灰活性确定了稻壳灰粉最佳磨时间为45 min,RHA、RHA/粉煤灰(FA)部分取代水泥后,混凝土7和28 d抗压强度与基准组相比均有所下降,56 d抗压强度得到提高,其中复掺10%RHA/5%FA效果最优,较基准混凝土抗压强度提高19%。采用RCM法和电通量法研究了RHA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10%RHA/15%FA后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得到改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排列顺序为:R10F15F25JZ。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固体废弃物煤矸石的大量堆积对环境带来了巨大挑战,将煤矸石作为粗骨料替代普通碎石,基于此研究了煤矸石掺量(0,10%,20%,30%)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通过核磁共振技术测试不同掺量煤矸石混凝土各龄期微观孔隙发育规律,同时结合灰熵法探究不同掺量煤矸石孔隙结构参数与抗压强度的关系,并结合灰色系统理论建立GM(1,4)灰色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煤矸石的掺入会降低混凝土抗压强度,T2图谱面积随煤矸石掺量增加而增加,小、微小孔隙占比较普通混凝土有所增加; 根据灰熵关联度研究,煤矸石混凝土强度与孔隙结构中束缚流体饱和度、孔隙率和孔径0.1~1.0 μm孔隙占比关联程度最高,分别为0.999 16,0.989 44,0.995 93,所建立的灰色关联模型GM(1,4)试验值与预测值相对误差均值为1.97%,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研究可为煤矸石作为粗骨料应用于实际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软土地基常常采用水泥土搅拌法进行加固,介绍了某工程水泥加固土室内配合比的试验成果,通过不同水灰比、不同水泥掺量、掺外加剂以及喷粉的对比试验,分析了影响水泥土强度的主要因素:水泥掺量起到主要作用,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随水泥土单位体积水泥用量增加而增大,两者呈线性关系,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水泥土单位体积水泥用量与无侧限度抗压强度线性回归方程;在同样的水泥掺量和水灰比下,水泥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随龄期增长而增大;掺外加剂对水泥土强度影响不大,可以不掺外加剂,喷浆和喷粉的试验结果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4.
混凝土抗压强度是混凝土最重要的性能之一,是混凝土质量控制最核心的内容。通过介绍混凝土强度的预测方法、BP神经网络预测的过程,在主要考虑水灰比、砂率和水泥用量3个因素的情况下,基于MATLAB用BP神经网络预测特细砂混凝土强度。分析表明:通过BP神经网络模型拟合的计算期望值和实际值的相关系数达到0.96287,相关性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5.
根据多孔混凝土的结构特点,结合多孔混凝土应用于水利护坡工程的要求,最佳配合比设计应考虑到多孔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孔隙率,以强度和孔隙率为目标函数,制定了均匀试验设计方法,系统研究了水灰比、骨灰比、用水量、骨料粒径对这两项指标的影响,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强度和孔隙率与各因素的数学回归模型,从而为多孔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提供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垃圾存量日益增大,严重影响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建筑垃圾经过分类处理加工,以代替砂、石骨料,生产出再生砂浆、再生混凝土、再生环保砌块,也可以用作海绵城市再生透水混凝土道路和透水路面砖,广场建设的水稳层、垫层和水利工程的底层、边坡稳定层,使建筑垃圾成为再生资源加以利用,变废为宝。  相似文献   

17.
木钙减水剂系水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是生产纸浆或纤维浆的废液经生物发酵提取酒精后的残渣(酒糟),用石灰乳中和,再过滤、喷雾干燥而得。因而具有原料丰富、价格低廉等优点,是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减水剂。木钙减水剂一般适宜掺量为水泥重量的0.2%~0.3%。它的作用是在保持混凝土和易性不变的情况下,可减少拌和用水量10%左右。从而可使混凝土抗压强度提高10%~20%;在保持水灰比不变的情况下,使混凝土坍落度增大8~9cm;在保持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变的情况下,节省水泥用量10%左右;同时具有缓凝作用,延缓混凝土凝结时间正~3h。…  相似文献   

18.
依据不同级配的水工沥青混凝土试验数据,利用灰关联分析法分析了骨料级配指数、沥青含量、填料含量、沥青混凝土视密度、沥青密度等指标对沥青混凝土孔隙率的影响程度,并得出各相关因素对沥青混凝土孔隙率影响程度的排序结果。为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施工过程中进行沥青混凝土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相同水灰比、不同水灰比下,选用二次搅拌工艺中的预拌水泥净浆法、预拌水泥砂浆法和水泥裹砂石法3种搅拌工艺分别对混凝土进行拌制,研究其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与传统搅拌工艺进行对比试验。试验表明:与传统工艺制得的普通混凝土相比,改变搅拌工艺可以改善混凝土力学性能,其中水泥裹砂石法制得的混凝土强度提高的最高;当增大水灰比后,预拌水泥砂浆法拌制的混凝土强度与基准混凝土的强度基本接近。由此可看出,采用预拌水泥砂浆搅拌工艺和水泥裹砂石搅拌工艺拌制混凝土,可节约一定水泥,降低成本,具有一定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20.
渠道衬砌抗渗型稻壳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提高稻壳混凝土抗渗性能的要求出发,对运用新配合比的渠道衬砌抗渗型稻壳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得到粉煤灰掺量、稻壳掺量和水灰比对稻壳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通过对混凝土抗压强度主效应分析得到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因素由大到小依次为:水灰比、稻壳掺量、粉煤灰掺量;通过对混凝土二因素间的交互效应分析得到,当3个因素中有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