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种植年限对猕猴桃园土壤养分、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种植年限对猕猴桃园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为其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分层采集不同种植年限果园0~40 cm土样,测定其养分及酶活性。结果表明:(1)不同种植年限果园土壤中,有机质及碱解氮的含量均偏低,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均偏高。0~10 cm土层中脲酶、蔗糖酶及纤维素酶活性随种植年限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其在10~40 cm与种植年限负相关。酸性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种植年限负相关。(2)同一种植年限果园土壤中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及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层深度负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层深度正相关。研究表明,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受种植年限影响,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应增施有机肥和氮肥,减施磷肥和钾肥。  相似文献   

2.
不同种植年限苹果园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评价不同年限苹果园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影响。【方法】选取吉县1年、6年、8年、11年和19年苹果园的土壤作为供试材料,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果园土壤有机质、有效磷、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锰及水溶性盐含量在不同深度土层(0-20cm、20-40 cm、40-60cm)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速效钾和全氮在上层(0-20cm)和中层(20-40cm)、有效铁在上层也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不同深度土层土壤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随种植年限增加而变化的趋势与土壤养分基本一致,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也与土壤有机碳、有机质、有效磷等养分含量呈显著相关。【结论】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果园土壤养分含量大致呈现生长前期下降而盛果期上升的现象,这与当地果农对果树不同时期重视程度有关,对生长前期果树的施肥管理亟待加强。土壤酶活性受土壤理化性质,尤其是有效磷、有机物含量等因素的影响较大,酶活性可以作为评判果园土壤生物活性及表征果园土壤肥力水平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3.
土层置换对不同作物根际土壤酶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土层置换犁改良土壤后对不同作物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分别于6月、8月、10月对作物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测定,并于作物成熟期对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土层置换可降低3种作物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及蔗糖酶活性,3种作物随生育进程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变化趋势相同;而蔗糖酶变化趋势不同,大豆根系土壤蔗糖酶随生育进程表现为持续升高,马铃薯和甜菜根系土壤蔗糖酶是先升高后降低;土层置换处理降低了作物根际土壤养分含量的同时对土壤pH有一定影响;土层置换可增加作物产量,与对照相比大豆增产幅度达到20.14%,马铃薯25.00%、甜菜38.89%。因此,土层置换改变了土壤土体结构的同时,可全面活化土壤养分,改变土壤酶活性,对于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长期高压节水施肥对果园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变化情况,在连续5年采用高压节水深层土壤施肥技术以后,以同一地块连续5年常规施肥处理为对照,分析了高压节水施肥技术和常规施肥技术对梨园0~60 cm土层内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差异以及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高压节水深施技术能有效提高深层土壤(30~60 cm)氮和钾等养分含量,但对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影响不大;高压节水深施能显著提高浅层土壤(0~30 cm)脲酶、蛋白酶和蔗糖酶的活性,但对浅层中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影响不大;而对于较深层土壤(40~60 cm),所测定的蛋白酶、过氧化氢酶以及蔗糖酶活性处理组和对照常规施肥组无显著差异;多酚氧化酶活性在对照中极显著高于节水施肥组;脲酶活性在对照中的活性不管是表层土壤还是深层土壤中均显著低于节水施肥组。蛋白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与土壤全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有效磷相关性不显著;过氧化氢酶在处理组中与全氮、速效钾、有机质和有效磷均极显著相关;但在对照中仅表现出与速效钾和有机质的极显著相关关系;多酚氧化酶与土壤养分在2组试验中均不显著相关。以梨园为例,由于节水深施,耕作对表层土壤的影响减少,土壤中的菌落分布层次往下推移,出现了新的分布形式。这一结果为高压节水深施技术的应用和进一步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免耕条件下秸秆还田与施肥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内试验地进行试验,设3个秸秆还田水平:秸秆全量还田、秸秆半量还田、秸秆不还田,施肥和不施肥2个施肥水平,共6个处理,以秸秆不还田+不施肥作为对照,研究秸秆还田与施肥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一年内两季不同作物收获期0~4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和夏玉米收获期土壤不论是0~20 cm还是20~40 cm土层,秸秆全量还田+施肥和秸秆半量还田+施肥处理相比秸秆不还田+不施肥均能增加土壤有机碳、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并且高于秸秆还田+不施肥处理;秸秆全量还田+施肥处理下的冬小麦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的活性比秸秆不还田+不施肥处理的0~20 cm土层分别提高92.34%,87.91%,4.94%,62.41%;对于夏玉米而言,秸秆全量还田+施肥相比秸秆不还田+不施肥处理的0~20 cm土层提高了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分别提高了68.54%,49.11%,149.84%,10.38%。可见,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在秸秆全量还田+施肥的处理下活性最高,并且土壤脲酶与全氮和碱解氮相关性最好,碱性磷酸酶与全氮、速效钾和速效磷的相关性比较好,过氧化氢酶与速效钾和速效磷的相关性比较好,蔗糖酶与有机碳的相关性比较好,且均呈正相关。以上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可以提高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6.
土层置换对土壤酶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研究土层置换犁改良土壤后对不同层次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于大豆苗期、盛花期及成熟期对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测定,并于大豆成熟期对土壤养分含量进行常规方法测定。结果表明,土层置换改变了土壤土体结构的同时对土壤中土壤酶产生了影响,土层置换区的不同层次土壤酶活性与对照区差异显著;土层置换区土壤养分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表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与对照区各层次差异显著,土层置换有利于土壤养分含量在不同土层中的均匀分布;对照区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呈下降趋势,土层置换区大豆产量为2245.5 kg/hm2与对照相比增产20.1%。土层置换可全面活化土壤养分,提高土壤酶活性,从而能够增加土壤活土层、提高土壤出水能力,对于提高土壤抗灾能力、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麦田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比较单施氮肥(CK,施纯氮270kg/hm 2)、秸秆还田(J,较CK减氮20%)、秸秆还田+牛粪(JF,较CK减氮20%)、秸秆还田+菌渣(JZ,较CK减氮20%)4种不同培肥处理,对麦田0~60cm土层脲酶、蔗糖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麦季0~20cm土层各处理在拔节期脲酶活性最大,20~40cm土层JF处理在拔节期和开花期脲酶活性最大;在0~20和20~40cm土层JF处理在拔节期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CK处理。除J处理外,其他处理在0~20cm土层拔节期有机碳含量最大,且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JF处理最大,其次是JZ处理;在0~20cm土层各生育时期JF处理的全氮含量均最大,且显著高于CK处理。减氮条件下有机物料还田能有效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并且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与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在减施氮肥条件下有机物料还田可以提高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8.
探究连作对兰州百合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酶活性的影响,为解析兰州百合部分连作障碍机制及农田养分的调控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不同种植年限(1、2、3年)的兰州百合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酶活性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兰州百合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pH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且种植3年后含量显著增加。土壤C/N、C/P呈增加趋势,种植2、3年较种植1年相比,C/N显著增加了18.91%、13.57%;C/P种植3年较种植1年相比显著增加了14.71%;N/P无显著变化。(2)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着兰州百合种植年限的增加呈U型变化趋势,其中,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各种植年限间差异显著,同种植1年相比,种植2、3年土壤的蔗糖酶活性分别降低了49.71%、38.79%,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降低了43.31%、14.17%,种植2年土壤的脲酶活性较种植1年降低了17.17%,种植3年较种植1年升高了15.15%,过氧化氢酶活性种植2、3年较种植1年相比分别降低了7.80%、4.92%;(3)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与土壤酶活性间连续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C/N与土壤酶活性呈负相关关系,C/P与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呈负相关关系。(4)典型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酶活性存在明显的影响,pH与土壤养分含量呈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兰州百合土壤呈酸化趋势。短期连作能为兰州百合提供良好的养分环境,但养分趋于失衡。在对百合农田进行管理时,应注意调节酸碱度,合理施肥,平衡养分。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城郊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采用野外采样及试验室分析方法,对重庆市城郊区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土壤养分含量而言,0~60 cm土层有机质和碱解氮均以水田最高;速效磷0~40 cm以旱地最高,表现为:旱地>菜地>水田>果园,40~60 cm表现为:旱地>水田>菜地>果园;速效钾0~20 cm以果园最高,其次是水田,再次是旱地,最后是菜地。土壤脲酶活性在0~20 cm具体表现为:旱地>菜地>水田>果园;过氧化氢酶活性在0~20 cm具体表现为:水田>果园=菜地>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速效养分在各层基本达到显著水平,土壤酶活性差异显著性不明显(P<0.05)。  相似文献   

10.
《棉花学报》2021,33(5)
【目的】研究耕层重构技术对棉田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为改良土壤生态环境提供新途径和方法。【方法】2019年以冀棉315为试验材料,设置常规旋耕(对照)和耕层重构(将0~20 cm土层与20~40 cm土层土壤互换,同时松动40~60 cm土层土壤)2种耕作方式,调查棉花不同生育时期和不同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以及棉花产量和生物量。【结果】与对照相比,耕层重构棉田0~20 cm土层的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均降低,而20~80 cm土层的养分含量升高。耕层重构处理0~20 cm土层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低于对照,而20~40 cm土层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高于对照。与对照相比,耕层重构降低了0~20 cm土层的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提高了20~40 cm土层的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真菌数量、脲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与全磷、全氮、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呈显著线性关系。耕层重构处理棉花地上部生物量比对照显著提高8.91%,对棉花产量没有显著影响。【结论】上述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耕层重构能够提高较深土层的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促进较深土层的养分代谢,增加棉花生物量,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津郊菜园土壤酶活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天津郊区不同种菜年限菜园土壤剖面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及蛋白酶活性分布状况,研究了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酶的活性均随剖面深度呈梯形减弱,随种菜年限的延长而增高,其中脲酶和碱性磷酸酶表现出明显的相关趋势,菜园土壤通体酶活性水平明显高于一般旱田土壤,菜园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可以做为衡量土壤肥力水平的指标;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是增强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秦岭地区猕猴桃园进行行间生草,来探讨多年生草对土壤pH、有机质及养分的影响。[方法]在西安猕猴桃试验站4年生的海沃德种植园,设置间作黑麦草、三叶草和林间组合,以自然生草为对照,于种植后第1、第2和第3年萌芽期分别测定果园不同土层的土壤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变化,并采用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随着生草年限的递增,通过生不同的草种,土壤中全氮、有机质含量整体呈递增趋势;当生草年限达到3年时,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中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逐渐降低;随着生草年限的递增,不同土层中自然生草的pH先增加后降低,三叶草的pH先降低后增加,黑麦草和林间组合的pH逐渐降低。[结论]在猕猴桃园生草能改良土壤养分状况,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调节土壤pH。不同草种对土壤pH的影响不同,行间生林间组合和黑麦草能够改良北方的盐碱地。  相似文献   

13.
果树根际土壤肥力是果树生长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对种植年限为5、10、15、20年桃树根区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状变化进行分析,以期揭示不同种植年限桃园根际土壤肥力的变异特征,探明影响桃树产量和品质主要土壤肥力因子,为不同种植年限桃树生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粘粒、粉粒含量增加,但土壤质地未改变;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呈增加趋势;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以种植年限15年达到最大值;土壤真菌和细菌数量随种植年限增加呈减少趋势;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逐年降低。土壤肥力因子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不同土壤肥力因子间的交互关系影响桃园土壤肥力变化,其中土壤有机质、微生物量碳以及土壤酶活性是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桃树产量以种植年限15年最大,种植年限超过15年桃品质下降,土壤肥力因子中土壤速效钾、有机质、微生物量碳含量及脲酶活性是影响桃产量和品质(可溶性固形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竹炭与有机肥配施对葡萄根区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研究竹炭与有机肥配施对葡萄地土壤养分及其酶活性的影响,对土壤改良提供思路。以‘夏黑’葡萄为试材,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置不同梯度竹炭和有机肥配施,对‘夏黑’葡萄园土壤性质和酶活性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表层(0~2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高于底层(20~40 cm)土壤。与单施有机肥相比,竹炭与低量有机肥配施提高了表层土壤总磷和速效磷含量;竹炭与中量有机肥配施提高了表层土壤有机质、总氮、总磷和速效磷含量;竹炭与高量有机肥配施提高了表层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竹炭与低、中量有机肥配施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抑制了土壤蔗糖酶活性;竹炭与高量有机肥配施抑制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而对土壤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系统聚类分析划分为5个类群,分别是B0M类;B3L、B3M和B6M类;B6L类;B0H和B6H类;B0L和B3H类。总体看来,短期内6%竹炭与中量有机肥配施对土壤肥力提升效果最佳,是较为理想的施肥方式,但其长期效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为探寻肥料的合理施用方法,并对有机替代的可行性提供佐证,运用大田定位试验方法,研究连续3季有机肥部分替代无机肥料对土壤养分全氮、全磷、速效钾、有效磷、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及在各养分土壤剖面中的分布和迁移特征。结果表明,连续3季施用不同类型肥料后,各处理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有效磷主要积累在0~20 cm土层,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添加20%干猪粪的处理前期效果不显著,后期养分含量显著增加。20%M处理(20%减量施肥+商品有机肥)在0~20、20~40 cm土层各养分含量都高于NPK处理(农民习惯),全氮、全磷、有效磷、有机质能发生明显迁移,在20~40 cm土层固定累积向下淋溶损失小。结果表明,化肥减量添加商品有机肥能平衡养分分布,提升土壤综合肥力,具有培肥地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周山区猕猴桃耕地土壤特性及施肥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四川盆周山区是我国猕猴桃的主产区及原产地,猕猴桃人工栽培面积已超过6666公顷。四川盆周山区猕猴桃耕地质量总体较差,土壤有效磷、速效钾、有效硼、有效钼等土壤养分缺乏,猕猴桃生产中普遍存在化肥施用过量、用肥结构不合理、施肥方法不当等问题。四川盆周山区猕猴桃施肥技术的关键在于大力增加有机肥的投入、重视微肥的有效施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相似文献   

17.
为了筛选出牧草最优种植模式,为退化农田地力提升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以敖汉苜蓿和老芒麦为材料,设置3种不同种植模式:单播敖汉苜蓿(Ms)、单播老芒麦(Es)和混播牧草(敖汉苜蓿+老芒麦,In),以休闲处理为对照(CK)。结果表明:随种植年限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先降后升;有机质、速效钾、全氮、全钾含量上升。与CK比较,第1年,各种植模式均提高了土壤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和全氮含量;Ms和In提高了土壤全磷、全钾含量。第2年,Ms、Es和In土壤碱解氮含量在10~20 cm土层显著降低20.91%~40.05%,速效磷含量在20~40 cm土层显著降低32.19%~39.65%;土壤有机质、全钾含量总体呈升高趋势,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呈下降趋势,全磷含量在20~40 cm土层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