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1.藜麦生长条件适宜温度为15~20℃,最高温度不超过32℃,但它可承受-8~30℃的温度。无霜期在100d以上,藜麦是碳三植物,但它可有效利用水分(藜麦的生理机制能够避免水分不足),耐旱以及抵御土壤水分低。降水量300mm以上。尽管藜麦通常种植在碱性和酸性土壤,但是藜麦喜欢中性土壤。土壤pH5.5~8.5,土壤湿度至少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3/4,以促进种子发芽。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阴山北麓区藜麦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藜麦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的适应性,但目前尚未有在内蒙古阴山北麓区藜麦种植的报道。针对内蒙古阴山北麓干旱半干旱区年降水量小、马铃薯连作导致病虫害频发等问题,为调整种植结构,进行了藜麦引种播期试验。结果表明:藜麦从播种至收获全生育期为127~135d,2015年5月3日播种处理开花至成熟时间较长,达65d,有利于子粒的物质积累;藜麦株高较高,平均为172.5cm,各处理间有效分枝数和单株干物质量均呈极显著差异,5月3日播期处理单株干物质量表现最高;不同处理间产量呈极显著差异,以5月3日播期处理产量最高,实测产量为5 106.3kg/hm 2。因此,藜麦适宜在阴山北麓区种植,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其最适播期为5月初。当地发展藜麦生产需要解决抗旱播种和后期倒伏问题。  相似文献   

3.
移栽期对烤烟气象条件及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促进优质烤烟生产,提高烤烟的经济效益,采用4种移栽期处理对‘K326’的生育期气象条件、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得到最佳移栽期。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移栽期的推迟,旺长期的平均气温先降后升,而成熟期和大田全生育期的平均气温先升后降,气温均适宜烟叶生长;旺长期的降水量随移栽期推迟呈现出明显增多的趋势,移栽过早,旺长期的降水不能满足优质烟叶生产;4个处理的日照时数相差不大,均能满足优质烟叶生长需要。不同移栽期处理的烤烟株高、产量和产值差异显著,适当推迟移栽可以获得较好的农艺性状和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芹菜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B2及挥发性芳香油气味,是广大群众喜爱的主要蔬菜之一。夏季种植芹菜,一般在6月中旬育苗,7月下旬移栽,9月下旬开始上市。因芹菜为耐寒性蔬菜,要求环境冷凉湿润,忌炎热,最适温度为15~20℃。因此,高温期育苗必须采用遮阳网覆盖,低温催芽等相关措施,以达到改善局部小气候的目的,创造出适宜芹菜生长的环境条件,达到高产优质,丰富夏秋“菜篮子”市场的目的。现将其主要育苗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藜麦是巴楚县近两年引进的特色农作物。藜麦种植受气象条件影响很大,分析藜麦种植气象条件十分必要。根据2021年新疆巴楚县气候条件情况以及藜麦生长实际情况,重点分析了巴楚县藜麦种植气候条件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巴楚县2021年3—8月气温、降水、光照条件能够适应藜麦生长发育,但是藜麦种植期间会遭遇高温、冰雹、大风等气象灾害,这些气象灾害会影响到藜麦的健康生长。梳理了几点气象服务措施,以促进巴楚县藜麦种植提质增收。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漂浮育苗藜麦的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以四个藜麦品种为供试材料,对比漂浮育苗各阶段藜麦植株的农艺性状、根系活力、光合色素含量、光合速率等指标。结果表明:成苗时黄藜麦植株高、根系发达、茎秆粗壮、叶片多、光合作用强,其次黑藜麦和红藜麦长势也较好,各项指标中最差为白藜麦。漂浮育苗技术适用于藜麦育苗,能培育整齐、少病虫害且不受气候限制的壮苗,有利于提高藜麦的种植经济效益,有利于秋季进行藜麦幼苗与烤烟、马铃薯等作物的套作与轮作,改善烤烟的连作障碍及推进烟农的增收,为实现烤烟年内轮作提供科学依据,对烤烟的优质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临沂市地处鲁东南地区,属温暖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800mm左右,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至8月中旬,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5%.旱稻喜水耐旱,适宜本地种植,管理方式同小麦相似,全生育期勿需水分管理,靠自然降水或在此基础上仅辅以少量灌溉即可.长期以来,由于品种、化学除草及栽培技术等原因,到20世纪60年代末,旱稻逐步被杂交玉米所取代.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朔州地区藜麦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利用朔州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91—2020年的气象数据,对朔州地区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平均最高气温进行分析,利用Excel和ArcGIS技术从空间上进行分析,通过数理统计、滑动平均及反距离权重法对各项指标进行插值,根据各因子适宜等级进行重分类及矢量叠加,得到精细化的的气象指标分布图层和藜麦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图层。结果表明,朔州藜麦种植最适宜区域为平鲁区大部、朔城区西北部山区与平鲁相邻部分、山阴县中部较小的片区;次适宜区为山阴县和怀仁市的大部分区域,此区域有一项气象条件不利于藜麦产量的形成;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右玉县、朔城区大部、应县,该区域有2个或2个以上的气象条件不符合藜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形成。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必须有人工调节措施改善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才能推广种植藜麦,否则藜麦产量相比适宜区会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9.
前言黑河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属高纬寒地,年平均气温-2.0~1.0℃,无霜期仅80~130天,生育期降水350~45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5%左右,能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农作物以小麦和大豆为主;小麦、大豆面积分别占播种面积65%、25%左右,是我国重要的麦、豆商品粮基地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寻找适宜天祝藏族自治县土壤、气候条件下种植的藜麦品种,将引进的9个藜麦品种进行比较试验,观测各品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分析各农艺性状与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引进藜麦品种产量排序依次为陇藜1号>青黑藜2号>青藜2号>陇藜4号(CK)>白藜2号>青白藜1号>青海都兰白藜3号>红藜麦>黑藜麦,其中陇藜1号、青黑藜2号和青藜2号均较CK显著增产,增产率分别为18.53%、16.95%、7.91%,适宜在该地区推广种植;相关性分析表明主穗长与侧枝成穗率呈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这说明藜麦的产量主要取决于主枝穗的大小。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做好基层台站三农气象服务工作,将茌平县圆铃大枣1971—2014年的物候期观测数据与同期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明晰圆铃大枣的有利气象条件和不利气候因素。结果发现:1971—2014年茌平县的年平均气温、无霜期、圆铃大枣全生育期的气温、极端高低温、日照时数、降水量均满足圆铃大枣生长需求;茌平县年最高气温通常低于42℃,且持续时间较短;日照时数1433.8 h,比较充足,利于大枣果实的着色;大枣生育期内平均降水528.2 mm,能满足大枣优质高产的要求。茌平圆铃大枣的主要气象灾害为降水分布不均、年变率大造成局部的旱涝,晚霜冻以及花果期大风,都会影响大枣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2.
高寒地区春油菜生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得到春油菜生育期对当地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利用1991—2017 年高寒地区贵南县气象局观测的春油菜生育期和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高寒地区春油菜生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1991—2017 年间高寒贵南地区春油菜生育期内平均气温、最低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积温均呈不显著升高趋势。累积降水量和平均风速呈显著升高趋势,而累积日照时数则呈显著减少趋势。(2)高寒地区春油菜出苗期无明显响应外,成熟期、播种期、抽苔期、五真叶和现蕾期等生育期均表现为随年际的延长而显著延迟的响应特征。开花期延迟趋势不显著。(3)高寒地区春油菜全生育期天数增加趋势不显著,全生育期天数年际间变化幅度大。全生育期天数与同期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稳定通过0℃的积温、日照时数和累积降水量正相关极显著。  相似文献   

13.
气温变化和分期播种对获嘉县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分析气温变化和分期播种对获嘉县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利用线性分析方法,依据1960—2010年的气温资料统计显示,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在冬春季有明显变暖,夏季反而有降低的趋势,最低气温全年都表现为变暖的趋势。同时,通过2010—2011年冬小麦的分期播种试验,从气象因子对小麦生育发育期的影响分析研究,确定小麦适宜播种期,并找出影响获嘉县小麦关键生育期的主要气象因子温度的适宜指标,同时找出影响小麦后期产量的灌浆期的主要气象因子。日照是影响灌浆速度的主导气象因子,温度是限制因子,其他气象因素的影响一般为间接作用,为在生产中提高小麦产量方面制定相应的科学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更好地推进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盐井乡葡萄产业长足发展,本研究采取平行观测、数理统计的方法开展盐井葡萄物候期人工观测和所在区域气象要素自动监测,根据所得数据分析葡萄生长的不同阶段对气候条件的适应性,并提出灾害防御对策。结果表明,盐井葡萄一般在3月上旬—下旬开始萌芽,5月上中旬进入开花期,6月下旬—7月上旬进入浆果膨大期,1个多月后葡萄开始转色,10月中旬进入成熟期,10月下旬开始落叶随即进入休眠期。从萌芽到成熟,盐井葡萄约需200天左右。盐井光照条件完全能满足葡萄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的需要,在芽萌动期间逐日气温大都高于10℃,在开花期日平均气温为16.4~20.6℃,且80%以上的时间大于25℃。浆果膨大期日最高气温平均为21.9~28.0℃,期间风力大,20多天风速都达到10 m/s。从萌芽到坐果期,降水很少,从浆果膨大期开始雨水不断增多,但依旧不能满足葡萄生长发育,必须通过灌溉才能满足。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的咸阳石榴种植气候适宜性精细化区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咸阳石榴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找出咸阳石榴种植的适宜区域。利用咸阳12个国家气候观测站1988—2017年最新气象观测资料,采用GIS技术对咸阳石榴栽培进行气候适宜性精细化区划,以期为咸阳石榴生产及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影响生长和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筛选出咸阳石榴从现蕾至果实成熟需≥10℃的有效积温、年生长期内需≥10℃的有效积温、年日照时数、9月日照时数、7—9月降水量、日平均气温18~21℃时的日较差、年极端最低气温和旬极端最低气温等8个气候适宜性精细化区划指标。评估发现石榴种植优质区占咸阳市面积的14.9%,主要分布在三原、泾阳大部、渭城区西北部、礼泉东部、乾县北部;适宜区占21.3%,分布在兴平市、秦都区、渭城区、礼泉县南部、乾县南部及武功北部台塬区;劣质区占16.6%;不适区占47.2%。咸阳旱腰带以南除武功外都是石榴种植适宜区,该区域光、热、水气候资源满足石榴优质生产所需的全部气象因子,可以大力发展石榴栽培。  相似文献   

16.
为充分发挥黑龙江省的气候资源优势,探求玉米种植新模式,采用黑龙江省富裕县2005—2014年6—9月气温、辐射、降水等逐日、逐小时数据及对应的玉米生育期和2014年玉米穴盘大苗移栽分期播种资料,分别分析了移栽和直播玉米的七叶—拔节、拔节—抽雄、抽雄—乳熟、乳熟—成熟各生育期内的气温、辐射、降水。结果表明:移栽玉米比直播玉米生育期总天数增加10天,各生育期平均提前10天,热量利用率、辐射利用率、降水利用率、光温气候生产潜力分别提高21%、23%、27%、47%。玉米穴盘大苗移栽,使玉米各生育期内的光、热、水资源得到重新配置,气候生产潜力得到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7.
孙瑞 《种业导刊》2021,(2):29-33
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受到气象因素的制约。研讨作物对气象因素的要求及其反应规律,可为农作物生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分析了正阳县夏花生各生育时期所需的气象条件需求,利用正阳县1959—2018年近60 a来5—10月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资料,分析其变化特征,阐述各主要气象因素对夏花生生长的影响,同时指出花生常见病害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并提出应对措施预防花生病害的发生,以期为全县夏花生生产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正阳县60 a来气象数据得出,正阳县年平均气温为15.2℃,年平均降水量为961 mm,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60.6 h,夏花生全生育期活动积温为3760.7℃,5—10月平均气温为23.2℃,平均日照总时数为952.0 h,平均降水量为697.9 mm,这些必备的光、热、水等气象因素可以为夏花生高产提供高积累、低消耗的有利保障,但各种气象因素合理配置即风调雨顺的年份才能使得花生高产优质,建议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选取优良的花生品种,合理利用气象条件,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同时密切关注当地天气预测、预报,把低温、冻害、暴雨、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对夏花生生产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8.
利用新疆喀什地区喀什市、叶城县、莎车县、巴楚县、麦盖提县1984—2019年杏树物候期观测资料,与同期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以及日照时数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杏树开花始期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拟为开花期预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各气象因子中,最低气温对开花影响最大,其次为平均气温和日照,降水及其他气象因子影响较小。研究区气温与杏树开花期正相关,1984—2019年间,喀什地区2月下旬至3月下旬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增加幅度为0.2~1.7℃/10 a,杏花芽膨大期、花芽开放期、开花始期分别提前5.3~8.7、3.1~5.6、2.2~3.6 d/10 a。杏树开花期预报服务中,喀什地区偏北、偏南、偏东区域逐日平均气温分别稳定通过≥0℃的初日~第34天、第39~41天、第37~39天,或开花始期前稳定通过≥0℃的积温分别达到250、270~280、250~270℃,或杏树开花始期前5日滑动平均气温均稳定通过≥12℃拟作为杏树进入开花始期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陇东塬区玉米灌浆期气象因子变化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了解气象因子的变化对陇东塬区玉米灌浆期生长的影响,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利用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区玉米在灌浆前期(开花至乳熟)、灌浆后期(乳熟至成熟)及整个灌浆期(开花至成熟)光、热、水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灌浆期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温度日较差、光照时数对产量构成因素呈现较高的负效应,平均最低气温、≥10℃积温对产量构成因素呈正效应;降水量在整个灌浆期对百粒重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在灌浆前期和后期对株籽粒重和百粒重呈现较弱正相关,作物耗水量在灌浆后期对产量构成因素呈现较强正效应。同时分析得出玉米灌浆期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温度日较差和光照时数呈现逐年降低趋势,平均最低气温、≥10℃积温和降水量呈现逐年增加趋势。总而言之,在陇东塬区热量和光照基本能满足玉米不同灌浆期的需求,水分是限制产量的关键因素,气候变化有利于陇东塬区玉米灌浆,对提高产量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