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灌溉水利用系数是反映农业用水效率的重要指标。根据南方河网灌区的实际,提出应用水量平衡原理,分析确定南方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的方法。是通过采用灌区已建水利工程和塘坝等水利设施供水统计资料,在确定作物灌溉定额的基础上,反推得出灌区的渠系水利用系数,最后分析确定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为南方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提供借鉴或验证。  相似文献   

2.
为发展节水农业,制定农田节水政策,进一步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供理论依据,对以江西省近几年2008-2013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成果进行总结为对象。通过分析不同灌区规模、灌溉水源类型、土壤、管理水平、节水灌溉工程对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影响,并且分析不同年份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灌区规模越大,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越小;提水灌区大于自流引水灌区;土壤渗漏强度大,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越低;灌区渠道防渗一定程度能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但总体提高幅度不是很大;灌区管理机构比较完善,管理资金和农业水费落实到位,有助于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2008-2013年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后期增速缓于前期。  相似文献   

3.
灌溉水利用系数是衡量灌区建设水平、管理水平、用水效率的重要指标,目前地方政府对这项指标非常重视,江苏省已把这项指标列为水利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考核的重要指标。如何准确测定灌溉水利用系数,是当前许多水利科技工作者研究的热点课题,从测算实践看,小型灌区测算相对简单,大型灌区因其面积大、种植品种繁杂、用水结构复杂,测算结果的准确率难以把控。以东台市堤东灌区为例,采用改进型首尾法测定该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在细化分析其他水源和用水的基础上,测算出东台堤东灌区2012年农业毛灌溉水量为48 029万m3,农业净灌溉水量27 321.9万m3,灌溉水利用系数0.569。该测定方法在计算毛灌溉水量时分析了灌区其他水源量和用水量,提高了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在计算净灌溉水量时引用了作物标准灌溉定额,简化了工作量。  相似文献   

4.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衡量水的利用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获得咸阳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利用首尾测算法来对咸阳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进行了测算分析,即通过作物典型田块的每公顷平均净灌溉定额和典型田块的田块面积加权平均,确定片区的作物净灌溉定额,再利用整个灌区作物种植面积和净灌溉定额,确定灌区的年净灌溉用水量。分析了2016年咸阳市40个样点灌区的基本数据,计算出各类型灌区的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表明:咸阳市大型灌区、中型灌区、小型灌区、井灌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别为:0.577 7、0.565 0、0.599 0、0.761 3,咸阳市的综合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77 0。结果表明:咸阳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有很大的提升潜力。提出了测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计算成果为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算分析高关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实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决策。【方法】以高关灌区中稻试验田为样本,采用平均法、实测法、对比实测法分别测算了高关灌区中稻田间水利用系数。【结果】3种方法测算所得系数分别为0.903、0.941和0.921,相差不大,误差在5%以内,其中,实测法所得系数最大,平均法所得系数最小。高关灌区中稻田间水利用系数随灌水定额增大而减小,呈负相关关系;对比实测法与实测法相比,认为田面渗漏是稻田的有效耗水,田埂渗漏则是稻田的无效耗水,避免了中间测定造成的累积误差,适用于稻作区田间水利用系数的测定。【结论】对比实测法测算的高关灌区中稻田间水利用系数为0.921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6.
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是衡量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也是政府部门进行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综合考虑宝鸡市土壤类型、地形地貌、水源类型、灌区规模及作物种植结构等因素,从全市选取32处样点灌区,采用"首尾测算分析法",计算出宝鸡市2017年各类型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结果为:宝鸡市2017年大型、中型、小型和纯井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分别为0.525 7、0.535 9、0.563 2和0.763 0。由不同规模灌区的年毛灌溉用水量与不同规模样点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加权平均,宝鸡市2017年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578 0。计算成果对宝鸡市水资源规划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国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考核指标之一。综合考虑河南省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灌区管理水平、水源类型及作物种植结构等因素,2015年从全省选取112处样点灌区,采用"首尾测算分析法"得到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在0.412~0.873范围内;分析得到不同规模与类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即大型灌区0.479、中型灌区0.482、小型灌区0.559和纯井灌区0.709;按不同规模与类型灌区年毛灌溉用水量加权平均,推算出河南省现状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601。上述测算成果为有关部门进行水资源管理及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灌区用水效率与效益评价——以天津市里自沽灌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天津市宝坻区里自沽大型灌区的基本资料为基础.选取灌溉水利用系数、渠系水利用系数、田间水利用系数、灌溉水生产效率、耕地有效灌溉率、节水灌溉工程面积率6个指标,构建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影响灌区用水综合效益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4-2008年,里自沽大型灌区综合评价指数分别为3.299、3.423、3.624、3.679、3.687整体上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其用水效率状况处于较好阶段.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灌区用水效率与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工程状况与管理水平对于灌区用水系数的影响较显著.必须加大灌区节水改造以及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力度,进一步提高农业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根据北屯灌区基本资料,选取灌溉水利用系数、渠系水利用系数、田间水利用系数、灌溉水生产效率、耕地有效灌溉率和节水灌溉工程面积率6个指标,构建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影响灌区用水综合效益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工程状况与灌区节水灌溉的发展对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科学评估农田灌溉用水效率与节水潜力,在分析平原水网地区灌溉特点基础上,采用点与面相结合方法测算平原水网地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首先进行样点灌区选择的代表性分析,样点灌区的渠首取水量由高精度移动式流量计测量,运用水位变化法或水量平衡法进行田间净灌溉用水量测算,采用首尾测算分析方法计算样点灌区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然后由样点灌区灌溉面积加权法推算平原水网地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并通过实例进行测算成果合理性分析。测算方法可供其他类似地区测算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时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内涵,根据内涵提出首尾测算法和分段测算法来测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对首尾测算法和分段测算法中的各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比较分析,并分析了首尾法和分段法的优缺点.首尾法工作量小,但只能反映整个灌区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段法工作量大,但可以反映灌区渠系用水情况、灌溉工程质量及灌溉用水管理水平等,可用于评估灌区的节水改造工作.分段法没有考虑回归水的重复利用,所测得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比实际值小.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测算双牌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意义,系统阐述了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方法,探讨了影响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具体因素.研究成果可为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和灌区的水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灌溉水利用率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漳河灌区1973-2006共34年的资料,采用首尾测算分析法计算灌溉水利用率,根据灌溉水利用率及其影响因素长系列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灌溉水利用率各影响因素的影响规律和影响程度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塘堰供水比例、渠道衬砌率、节水改造投资和节水灌溉面积比对灌溉水利用率有较大正贡献率,而中稻灌溉定额、水稻种植比具有较大的负贡献率;反映当地种植结构及管理情况的塘堰供水比和中稻净灌溉定额、反映节水工程状况的渠道衬砌率和节水灌溉面积比对灌溉水利用率的影响较大,而反映自然条件的生育期降雨量及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影响较小;灌溉水利用率整体随时间有上升的趋势,并存在明显波动,但这种波动在逐步减小,即灌溉水利用率的变化逐渐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14.
灌溉水利用率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以漳河灌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漳河灌区1973~2006年共34年的资料,采用首尾测算分析法计算灌溉水利用率,根据灌溉水利用率及其影响因素长系列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灌溉水利用率各影响因素的影响规律和影响程度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塘堰供水比例、渠道衬砌率、节水改造投资和节水灌溉面积比对灌溉水利用率有较大正贡献率,而中稻灌溉定额、水稻种植比具有较大的负贡献率;反映当地种植结构及管理情况的塘堰供水比和中稻净灌溉定额、反映节水工程状况的渠道衬砌率和节水灌溉面积比对灌溉水利用率的影响较大,而反映自然条件的生育期降雨量及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影响较小;灌溉水利用率整体随时间有上升的趋势,并存在明显波动,但这种波动在逐步减小,即灌溉水利用率的变化逐渐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15.
以泾惠渠灌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灌区地下水观测数据,运用FEFLOW建立泾惠渠灌区地下水三维模拟模型。在满足模拟规范要求的精度要求下,模拟11种不同节水水平情景,研究了地下水位对不同影响因素条件下的响应情况。得到地下水位对本次研究的三种主要影响因素条件下的响应情况为:斗口以下灌溉水利用系数灌溉定额干支渠水有效利用系数。模拟最终得到灌区最优渠井节水水平配置:干支渠水有效利用系数0.71,斗口及以下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90。在生产实际中应优先考虑提高斗口以下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并以此为依据确定灌区渠系防渗衬砌标准。  相似文献   

16.
以内蒙古黄河南岸灌区杭锦旗自流灌区与达拉特旗扬水灌区为研究实例,根据首尾测算分析法的有关概念和计算原理,从而求出黄河南岸灌区自流灌区与扬水灌区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最后推求到整个黄河南岸灌区。首尾测算分析法思路明确、概念清晰、计算量小、所需要掌握的计算资料也相对比较容易获得。计算结果表明符合灌区实际情况,是一种能够在实际中进行操作的测算方法。该方法在黄河南岸灌区的实际运用,为进一步提高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更好的发展灌区节水灌溉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构建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依据线性加权思想将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层次分析法(PSO-AHP)和粗糙集理论所得的主客观权重组合以获取组合权值并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灌溉用水效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检验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评价结果,其相关系数达到0.833,且各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的排序位次均不超过2,证明了采用PSO-AHP与粗糙集理论进行组合赋权并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灌溉用水效率的合理性。进一步对比两种评价结果的极值和变异系数,模糊综合评价法的1.051和0.170均远大于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0.048和0.035,更有利于评价等级的划分,表明文中所采用的评价方法相对于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在灌溉用水效率评价领域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全国大型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空间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2006—2009年全国大型灌区样点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结果,采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对大型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空间变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650km左右范围内,大型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具有自相关性,结构性因素起主要作用,各向异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不同尺度首尾法及动水法测算灌溉水利用系数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8年在湖北漳河灌区基于首尾法及动水法开展的不同尺度灌溉水利用系数的测算数据,分析了灌溉水利用系数随空间尺度的变化规律以及2种方法之间不同尺度灌溉水利用系数存在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灌溉水利用系数随空间尺度的扩大呈显明显的降低趋势;各尺度上首尾法获得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值均略大于动水法,原因在于首尾法反应年用水的总体情况,并考虑了回归水的重复利用;不同尺度之间灌溉水利用系数降低幅度比较表明,漳河灌区从干渠到支渠、支渠到斗渠环节的损失最大,是节水改造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20.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反映农田用水效率水平的重要指标.依据各省(区、市)灌溉用水量统计信息,分析计算了我国不同分区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年际与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是我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最高的地区,西南地区最低,其他地区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东北、东南、西北和中部地区;同时结合各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灌区类型、节水灌溉工程现状及灌溉管理水平分析了导致各地区之间以及区域内各省(区、市)之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差异性的关键因素,从而为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