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速生杨木脲醛树脂强化材为研究对象,研究改性后强化材的饰面特性。测试3种不同极性液体在试件表面的接触角,并计算表面自由能;对不同增重率的杨木进行表面胶合质量检测,研究脲醛树脂浸渍处理杨木对其表面胶合质量的影响;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杨木浸渍后表面官能团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浸渍后,杨木润湿性增强。3种液体在强化材表面的接触角均小于未处理材与液体的接触角,随着杨木强化材增重率的增加,表面自由能呈增加的趋势。杨木强化材表面胶合强度随着增重率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增重率为20%时表面胶合强度最大。红外图谱显示,在波数3 340、2 917、1 738、1 643~1 240 cm-1等处,经过脲醛树脂浸渍后强化材的波峰不同程度的强于未处理材。综上所述,脲醛树脂强化材的饰面性能与增重率相关,随着增重率的增加饰面性能先增加后下降。  相似文献   

2.
将不同质量分数的纳米SiO_2在超声波作用下与脲醛树脂溶液共混制作杨木强化材,测试其TVOC与甲醛释放量及力学性能,并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分析纳米SiO_2添加量影响处理材环保性能和力学性能的机理。结果显示:纳米SiO_2的添加可以有效地降低处理材TVOC和甲醛的释放量、提高力学强度,且添加量显著地影响强化材TVOC和甲醛的去除率及力学性能。随着用量的增加,对TVOC、甲醛的控制效率和试件力学性能随之升高,但当添加量达0.5%后,以上各项性能有所降低。当纳米SiO_2添加量为0.5%时,对杨木处理材的TVOC和甲醛的控制效果最佳,且力学强度最佳。扫描电镜/能谱仪分析结果显示:纳米SiO_2的添加不影响脲醛树脂在木材中的渗透性,但当纳米SiO_2添加量达到1.0%时,从电镜扫描图上可明显观察到纳米颗粒与树脂聚集形成的团状颗粒,导致其处理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BBD响应面优化方法,建立杨木强化材目标性能可评价工艺参数模型,并优化出室内家具用杨木强化材环保生产工艺,结果表明:以加压压力、加压时间、树脂质量分数作为响应因子,分别以MOE、WPG、TVOC释放量和甲醛释放量作为响应值的预测模型显著,模型决定系数大于0.9;当加压压力、加压时间、树脂质量分数分别为0.89 MPa、2.5 h、32%时,产品环保性能在考察工艺参数范围内最优。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丙酮将异氰酸酯树脂分别稀释至质量浓度为25%、33%、40%、50%和67%,经真空-加压浸渍处理方法将其浸注到杨木素板中,80℃热固化8 h后得到具有不同增重率的杨木处理材。利用小舱体采集试件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并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样本气体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进而探讨异氰酸酯处理杨木增重材TVOC的释放特性。结果显示:树脂质量浓度显著地影响杨木处理材TVOC的释放,且随着树脂质量浓度的增大,处理材在第1天、第7天和第28天的TVOC都呈现了先上升而后下降的趋势;最佳的异氰酸酯质量浓度应该在质量浓度低于50%范围内寻找。  相似文献   

5.
以甲醛释放量为E_0级的细木工板为基材,杨木单板为缓冲层,甲醛释放量≤1.5mg/L的A级浸渍胶膜纸为饰面材,制作浸渍胶膜纸饰面细木工板(生态板),分析浸渍胶膜纸与生态板甲醛释放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生产试验条件制备的生态板,其含水率、表面胶合强度、浸渍剥离、耐冷热循环、耐光色牢度、表面耐龟裂等指标均符合Q/TBB 0022-2016《浸渍胶膜纸饰面胶合板》要求;只有浸渍胶膜纸甲醛释放量≤0.7mg/L时,制备生态板的甲醛释放量≤0.5mg/L,达到E_0级。  相似文献   

6.
居住环境内部各种装饰材料及制品释放TVOC是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作为室内主要装饰、家具制作、建筑使用的人造板材是释放TVOC的重要来源,其中成分比例较大的有甲醛、萜类、酮类及苯系物等。笔者阐述了人造板表面装饰对TVOC释放的影响,实验发现:薄木贴面刨花板的施胶量和热压温度对TVOC释放量影响显著;涂布量越大,TVOC的浓度水平越高;陈放时间越长,单位时间内TVOC释放量越低;环境温度越高,刨花板中TVOC释放量越大;释放基材表面孔隙率较低时,基底TVOC的残存量低,可减少饰面人造板在使用后TVOC的污染。  相似文献   

7.
采用小型释放舱释放-Carbosieve TM sm+Tenax TA复合吸附剂捕集-热脱附-GC/MS联用技术,测定饰面人造板中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不同VOCs分别含有52~63种有机物单体,要成分为芳香烃、芳香醇类、醛酮类、烷烃类、萜烯和萜烯醇类,其中芳香烃、芳香醇类、醛酮类单体约占30%~60%.通过适当的高温处理,VOCs的释放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8.
赵杨  沈隽  崔晓磊 《林业科学》2015,(2):99-104
【目的】为了降低人造板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检测成本、增强可靠性,提高产品环保水平和工作效率,提出一种新型的VOC快速检测方法。【方法】以3层实木复合地板为研究对象,建立单因素试验方案,合理搭配各环境条件,快速采样装置与气质联用仪结合使用,对其在不同温度、相对湿度和空气交换率与负荷因子之比条件下释放的VOC进行检测和分析,一方面探索3层实木复合地板释放VOC的主要成分及释放规律,另一方面分析各环境因素对3层实木复合地板释放的VOC达到稳定期时浓度的影响。根据板材VOC的释放规律,确定快速释放法在最佳环境条件下得到的VOC量值,同时,利用传统气候箱法表征板材自然衰减过程中VOC释放量值,将2种方法测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快速检测法与传统气候箱法的相关性。【结果】芳香烃和酯类是3层实木复合地板的主要挥发性有机释放物,除了部分烷烃、烯烃和醛酮类化合物外,板材还释放少量的醚、醇和酸类化合物。在测试期间,酯类和芳香烃类化合物的质量浓度变化趋势明显。温度和相对湿度增加会使平衡时的TVOC释放量增大,但当温度越高,湿度对平衡条件下TVOC的释放量影响越小。空气交换率与负荷因子之比越小,处于稳定散发阶段的实木复合地板释放的TVOC浓度值越大。【结论】快速检测法和传统气候箱法测得3层实木复合地板TVOC释放水平趋势基本一致,并且检测物相同。随着时间的延长,TVOC的释放量逐渐下降至稳定趋势。3层实木复合地板释放的主要挥发物酯类和芳香烃类来源于板材表面加工过程中使用涂料的有机溶剂,建议选择环保型涂料。温湿度的协同作用影响3层实木复合地板VOC释放量,高温高湿条件对3层实木复合地板中VOC的释放量有显著影响。而且,空气交换率与负荷因子之比对高温高湿条件下3层实木复合地板释放的TVOC量影响较大。快速检测法VOC释放速率快于传统气候箱法,且该方法性能可靠,可用于人造板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快速检测,便于企业有针对性地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9.
4种木材常温下醛和萜烯挥发物的释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龙玲  王金林 《木材工业》2007,21(3):14-17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气相色谱仪分析4种木材(杉木、杨木、马尾松和尾叶桉)中有机挥发物的成分及含量,结果表明:4种木材生材常温均可释放多种醛和萜烯挥发物,其中乙醛的释放量最高;杉木和杨木释放的醛类明显高于马尾松和尾叶桉;杉木释放的萜烯类明显高于其他3种木材;温度由20 ℃上升到40 ℃,杉木醛类和萜烯类释放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漆饰贴面刨花板VOCs及气味释放特性,分析环境因素对板材VOCs和气味平衡状态释放组分的影响,为人造板气味研究提供基础性数据。【方法】以硝基涂料贴面刨花板和水性丙烯酸涂料贴面刨花板为研究对象,建立单因素试验方案,使用气相色谱-质谱/嗅觉测量技术对板材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释放VOCs和气味情况进行分析,确定2种漆饰贴面刨花板特征气味物质和可能性来源的同时探索环境因素的影响,并对2种板材的VOCs和气味释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相比硝基涂料贴面刨花板,水性丙烯酸涂料贴面刨花板释放TVOC浓度低、气味化合物数量少且总气味强度低,2种板材均以芳香族化合物和酯类化合物超标最为严重。硝基涂料贴面刨花板主要气味来源为芳香族化合物、酯类和醇类物质,水性丙烯酸涂料贴面刨花板主要气味来源为芳香族化合物和醇类物质。不同气味特征化合物的气味强度与其质量浓度没有直接相关性,但同一种气味特征化合物的质量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气味强度大小。随着空气交换律与负载因子比增加,硝基涂料和水性丙烯酸涂料贴面刨花板TVOC释放量和总气味强度降低。随着温度升高,硝基涂料和水性丙烯酸涂料贴面刨花板TVOC释放量和总气味强度增大。随着湿度增加,硝基涂料贴面刨花板TVOC释放量和总气味强度增大,而水性丙烯酸涂料贴面刨花板TVOC释放量和总气味强度减小。硝基涂料贴面刨花板气味物质浓度占TVOC浓度的比例随温度和相对湿度升高而增加,水性丙烯酸涂料贴面刨花板气味物质浓度占TVOC浓度的比例随温度和相对湿度升高而减小,空气交换律与负载因子比对气味物质浓度占TVOC浓度的比例影响不大。【结论】气相色谱-质谱/嗅觉测量技术可作为人造板及家具材料气味研究的手段。相比硝基涂料贴面刨花板,水性丙烯酸涂料贴面刨花板更适宜作为室内装饰材料使用。2种漆饰贴面刨花板的总气味强度和气味评级可通过高斯函数初步建立拟合关系。  相似文献   

11.
大气候室测定家具中甲醛及其他VOC的释放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0m(3)大气候室测定家具中释放的甲醛和其他有机挥发物,并用气相色谱仪和液相色谱仪等分析.结果表明:家具中释放的甲醛和总有机挥发物(TVOC),超过相关标准限量;TVOC中二甲苯、乙酸丁酯和正十一烷相对较多;甲醛为总醛类挥发物的88%.基材甲醛释放量为E2级时,通过贴面并涂饰处理,仍不能阻止甲醛的释放.  相似文献   

12.
杜超  沈隽 《林业科学》2015,(3):109-115
【目的】为实现对人造板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s)的快速检测,探索一种高效、低投入的人造板VOCs释放快速检测法。【方法】以高密度纤维板、中密度纤维板以及刨花板为研究对象,利用热萃取仪采样,气相质谱色谱联仪( GC-MS)检测板材释放 VOCs的浓度及成分,从 VOCs释放水平及成分2方面探索人造板 VOCs高温高湿快速释放机制,对比分析快速检测法与气候箱法采集检测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结果】快速检测法测得的3种板材的TVOC释放速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均是前3天下降趋势较大,之后下降趋势逐渐减缓直至13天内达到平衡状态; VOCs初始释放速率从高到低为高密度纤维板(344μg·m-2 h -1)、中密度纤维板(267μg·m -2 h -1)和刨花板(212μg·m -2 h -1);使用2种检测法测得的3种板材 VOCs释放物均为芳香烃、烯烃、烷烃、醛类、酮类、酯类、醇类及其他类8类,且主要物质相同,均为芳香烃、烯烃、烷烃和醛类,3种板材芳香烃和烯烃初始释放量均占TVOC初始释放量的50%以上;板材 VOCs释放初期,各类化合物速率相差最大,最终 VOCs释放达到平衡时,各化合物的释放速率相差较小;快速检测法测得的板材VOCs释放量均高于气候箱法,使用快速检测法测得的3种板材的 TVOC初始释放速率分别为使用气候箱法测得的 TVOC初始速率的2.06,2.04以及1.79倍,且使用快速检测法使得板材的各类化合物释放量提高程度均不同;将2种方法检测3种板材 VOCs 释放的平衡值进行拟合得到直线 y=1.171x-3.1252,拟合度 R2=0.985。【结论】在本试验设置的条件下,快速检测法的检测效率相对于气候箱法提高了1.15倍,同时,快速检测法所得到的平衡值与气候箱法检测结果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检测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3.
水性透明涂料涂饰单板光变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涂饰与未涂饰的杨木和樟子松单板为试材,利用氙光衰减仪进行光辐射试验,分析其光变色规律及影响因子,并进行耐光性能评价.结果表明:涂饰与未涂饰的单板受光辐射易发生变色,主要表现为明度指数L*降低,色度指数a*和b*上升,其中涂饰与未涂饰的樟子松单板的色度指数b*变化明显;涂饰水性双组分聚氨酯清漆单板的总色差值明显大于涂饰水性丙烯酸清漆单板,涂饰樟子松单板的总色差值大于涂饰的杨木单板;涂料种类和单板树种对涂饰单板的光变色均有一定的影响,但涂料种类影响较明显;涂饰与未涂饰水性双组分聚氨酯清漆的单板总色差值差异不明显,涂饰水性丙烯酸清漆单板的总色差值小于未涂饰的单板.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黄连木叶片挥发性物质释放的日变化动态和季节变化动态,对黄连木叶片挥发性物质成分和相对含量进行比较分析,为黄连木叶片挥发性物质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5株成年黄连木,分别于2008年春季(5月)、夏季(7月)、秋季(10月)选择天气晴朗的1天,在9:00,12:00,15:00,18:00和21:00采集树冠外围受光一致、健康无损的复叶,利用静态顶空进样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对叶片释放挥发性物质的成分和相对含量进行日动态变化和季节动态变化的测定分析.[结果]黄连木叶片释放的挥发性物质主要包括顺式-β-罗勒烯、反式-β-罗勒烯、香芹烯、3-蒈烯、α-松节烯、β-月桂烯等单萜类化合物及少量的醇类、酮类、酯类化合物,其中萜烯类化合物占总排量的85%以上.1年中,萜烯类化合物的释放动态趋势为夏季(93.6%)>秋季(89.2%)>春季(85.9%),而萜烯类化合物的种类在春季最多(59种),其次是夏季(52种),而秋季最少(50种);醇类物质的释放量在春季最多,夏季和秋季的释放量相近;酯类、烷烃类和醛类物质均为夏季的释放量最少,春季的释放量多于秋季;而酮类物质的释放量在不同季节中没有明显变化.就主要的萜烯类物质的释放量而言,顺式-β-罗勒烯为春季>夏季>秋季,反式-β-罗勒烯为秋季>春季>夏季,而香芹烯则为秋季>夏季>春季,α-松节烯和β-月桂烯的释放量基本保持不变,3-蒈烯为夏季>春季>秋季.1天中,萜烯类化合物的释放总量呈现先增多后降低的趋势,并在15:00释放量达到最大,而早晚的释放量则较小.就几种主要的萜烯类物质的释放量而言,香芹烯、反式-β-罗勒烯和顺式-β-罗勒烯无论在春季、夏季或者秋季,其释放量均在15:00达到最高;α-松节烯在春季和秋季,15:00达到最大水平,而夏季12:00其释放量已达到最大;β-月桂烯的相对含量除了春季18:00略有下降外,其他时间均保持不变;3-蒈烯1天中的释放量在春季和秋季基本保持不变,但夏季呈先增多后减少的趋势,并于12:00释放量达到最大.[结论]萜烯类化合物是黄连木叶片释放的主要挥发性物质,其年释放动态变化趋势为夏季>秋季>春季,日释放量动态变化趋势为15:00> 12:00> 18:00 >9:00>21:00.  相似文献   

15.
将不同微纳纤丝添加量的三聚氰胺树脂涂饰在杨木单板表面,并以添加微纳纤丝的豆胶作为胶黏剂,制造杨木胶合板,检测微纳纤丝添加量对染色杨木单板表面色牢度、胶合板表面耐磨性能、胶合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纳纤丝可明显改善单板表面色牢度及表面耐磨性能;在豆胶中加入微纳纤丝,可提高胶合板的胶合强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随着室内人造板的广泛使用,其所释放的气味活性物质产生的室内"异味"问题日益严重,旨在确定人造板的关键气味特征活性化合物,同时探究环境因素的改变对人造板释放TVOC和气味特征的影响。【方法】使用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技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中纤板释放VOC及气味活性组分进行研究。【结果】中纤板共释放49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成分,包括24种特征气味活性化合物,其中芳香烃和醛类化合物对中纤板的整体气味形成有着重大的贡献作用,烷烃类化合物虽是中纤板释放的主要成分,但对中纤板的整体气味影响甚微,同时鉴定得到6种关键基本气味特征化合物——苯、乙苯、1,3二甲基苯、1-亚甲基-1H-茚、己醛和苯甲醛;温度对中纤板释放VOC组分的组成具有较大影响,升温会抑制烷烃类化合物的释放量,而对醛酯类化合物的释放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标准环境下,芳香气味类化合物是中纤板的主要气味贡献者,果香味与其它特殊气味起辅助作用。当温度升高后,中纤板气味强度增大且组分趋于复杂,此时以果香味类气味特征最为显著,芳香味、甜香味对中纤板整体气味也有着较为重要的贡献。当环境温度升至60℃时,检测得到2-茨醇(松木香)、辛酸(稻壳味)、叔丁基对甲酚(酸味)和氧化石竹烯(刺激味)4种特有的气味物质。【结论】温度对中纤板所释放的VOCs与气味活性化合物的影响最大。温度升高后中纤板所释放的TVOC浓度升高,整体气味以果香味为主,多种特征气味共同作用形成,且整体气味强度显著增强。环境相对湿度增加使中纤板释放的TVOC浓度升高,整体气味强度增强,但整体气味组成变化较小,仍以芳香味为主。空气交换率与负荷因子之比的增大使中纤板TVOC释放量下降,整体气味强度减弱,整体气味组成以果香味类气味为主。  相似文献   

17.
三聚氰胺脲醛树脂复配硼化物改性杨木的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硼酸、硼砂混合液,三聚氰胺脲醛(MUF)树脂及MUF树脂与硼酸、硼砂的复配改性剂处理人工林杨木,并对处理材的各项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MUF树脂和MUF树脂复配硼化物的处理,均可显著降低木材的吸湿率,提高抗胀率、弹性模量和抗弯强度;3种改性材的氧指数均提高,点燃时间延迟,热释放速率、总热释放量、总烟释放量及CO产率均降低.以MUF树脂复配硼化物处理杨木的效果最优,杨木各项性能可全面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确定植物源萜烯类化合物的排放种类、相对含量和速率,为建立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VOCs)成分谱库和优化城市森林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便携式光合仪Li-6400、Tenax吸附管和采样泵相结合的半闭合循环采气方式,在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进行植物源VOCs采集,探究温带5种典型森林树种(针叶:油松、侧柏;阔叶:毛白杨、栓皮栎、色木槭)VOCs的排放差异,分析植物源VOCs排放与环境因素和植物生理特征因素的关系。【结果】5种典型森林树种均排放烯烃类、烷烃类、多环芳烃类、酸酯类等化合物。油松和侧柏2种针叶树种主要排放单萜类物质,其中α-蒎烯分别占到总挥发性物质的34.16%和25.05%;毛白杨、栓皮栎和色木槭3种阔叶树种主要排放异戊二烯,分别占排放总量的76.47%,55.25%和32.61%。在萜烯类物质排放日变化上,5种树种排放异戊二烯呈现单峰分布,在11:00—12:00排放量最大,峰值出现在10:00—13:00,在17:00—18:00出现谷值。毛白杨单位叶面积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速率最大,高达52.81 nmol·m-2s-1,其次为油松。侧柏排放α-蒎烯和柠檬烯速率较高,分别为4.16,3.82 nmol·m-2s-1;油松的α-蒎烯和月桂烯释放速率较大,分别为22.14,10.3nmol·m-2s-1。阔叶树种单位叶面积排放异戊二烯速率较高,而针叶树种排放单萜烯速率较高。监测期间不同树种排放的萜烯类物质相对含量与温度和光照成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与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阔叶树种排放异戊二烯较多,针叶树种排放单萜烯类物质较多。植物排放萜烯类物质相对含量随温度、光照的升高而增加,随着相对湿度增加而降低。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等植物生理特征因素的变化与萜烯类物质相对含量的变化规律一致性较强。  相似文献   

19.
将温敏变色粉应用到木质家具涂料中,分析温敏变色粉的加入对涂饰后家具表面的色差、漆膜附着力和漆膜光泽度的影响,可以进一步发展智能响应材料在木质家具中的应用,得到与传统涂饰方法不同的装饰效果。结果表明:室温条件下,温敏变色粉的加入,使得涂饰木材表面的材色发生变化,色差显著增加。升高温度至温敏变色粉响应温度后,添加3%~10%温敏红和3%温敏蓝的清漆涂饰木材表面材色发生消色现象,色差值降低,表面材色恢复至与未添加温变粉的涂饰木材表面材色相近的状态;扫描电镜下观察温敏蓝和温敏红两种类型的变色粉微囊外观形态良好,表面较为光滑,多为球形结构,温敏蓝微胶囊的平均粒径为3.94μm,温敏红微胶囊的平均粒径为3.27μm。而在清漆中添加温敏变色粉后,漆膜表面变得粗糙,随着温敏变色粉添加比例的上升,漆膜表面出现了颗粒的团聚。而在油性清漆中添加温敏变色粉时,涂饰漆膜表面的粗糙感并没有水性漆漆膜明显。添加3%比例的温敏变色粉对涂饰木材的漆膜附着力和光泽度并未产生显著性影响;涂饰木材的表面材色表现出良好的变色耐久性。  相似文献   

20.
<正>中密度纤维板(MDF)是以木质纤维或其他植物纤维为原料,施加脲醛(UF)树脂或其他通用的胶黏剂,经干燥、铺装、热压而制成的板材。可进行锯、刨、开槽、钻孔、开榫和雕刻等切削加工;表面胶贴各种饰面材料或印刷处理,涂饰涂料后是制作中、高档板式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