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择初始体重为(454±52)g的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分别投喂添加不同浓度β-葡聚糖(0.05%、0.1%和0.2%)的饲料,饲养30 d后进行取样,分析虹鳟部分生长指标及血液生理指标。结果显示,投喂对应饲料30 d后,0.2%葡聚糖添加组增重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及对照组(P0.05),0.05%葡聚糖添加组增重率最低。0.2%葡聚糖添加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0.05%和0.1%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0.2%葡聚糖添加组的肝体比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及对照组(P0.05)。各添加组的肥满度随着葡聚糖投喂量的增多而升高,其中,最大值出现于0.2%葡聚糖添加组,但各添加组肥满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投喂30 d后,0.05%葡聚糖组白细胞数量显著高于0.2%葡聚糖组及对照组(P0.05),与0.1%葡聚糖组差异不显著(P0.05),0.1%葡聚糖组红细胞数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及对照组(P0.05),葡聚糖组红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1%葡聚糖组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及对照组(P0.05),对照组鱼的血红蛋白浓度显著低于各实验组(P0.05)。研究表明,在循环水养殖模式下,饲料中添加β-葡聚糖可提高虹鳟的生长性能并改变其部分血液生理指标,本研究中0.2%β-葡聚糖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利用鱼类行为及血细胞数量变化预警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病害发生的可行性,监测了生产中感染杀鲑气单胞菌的大西洋鲑(Salmo salar L.)的游泳行为,以及杀鲑气单胞菌攻毒后大西洋鲑血细胞数量的变化。实验采用同一养殖基地和同一批次的大西洋鲑,其中现场实验鱼选自生产车间健康的和感染杀鲑气单胞菌的养殖鱼,攻毒实验中处理组实验鱼每尾背肌注射100μL、浓度为3.05×107CFU/m L的菌液,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灭菌生理盐水。现场实验表明,感染杀鲑气单胞菌的大西洋鲑临界游泳速度较健康鱼低26.7%(P0.05),摆尾频率与游泳速度的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攻毒实验表明,从攻毒的第4天开始,处理组大西洋鲑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均发生显著变化,其中第6天的变化最为显著,白细胞总数、粒细胞数分别降低了2.8%和43.9%(P0.05),淋巴细胞数及单核细胞数分别升高了63.3%和23.9%(P0.05),且处理组4种血细胞数随时间呈现显著的线性变化(P0.05)。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监测大西洋鲑游泳行为(临界游泳速度和摆尾频率)以及血细胞相关指标的变化可快速判断其健康状况,为病害的早期预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预防大菱鲆疥疮病,本研究将杀鲑气单胞菌菌株HHSM1905经甲醛灭活制备成灭活疫苗,通过腹腔注射途径免疫健康大菱鲆;对免疫后大菱鲆血清抗体效价、血清溶菌酶(LZM)活性、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及疫苗保护率进行测定;以β-actin为内参,对免疫相关基因(IL-1β、TLR-5、MHCⅠ、MHCⅡ-α、CD4)表达情况进行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在免疫后2周时,疫苗组血清抗体效价显著高于对照组并达到最大值;疫苗组LZM活性在免疫2周时达到峰值,4周时仍与对照组保持显著差异;疫苗组ACP活性在免疫后的2周达到峰值,与对照组差异显著;灭活疫苗相对保护率(RPS)为72.72%。免疫组与对照组相比,IL-1β、TLR-5、MHCⅠ、MHCⅡ-α、CD4的表达量均呈上调趋势,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本研究成功制备了大菱鲆用杀鲑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其对大菱鲆疥疮病能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可为大菱鲆养殖过程中疾病预防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属于气单胞菌属的一种细菌,在淡水和海水中均有分布。杀鲑气单胞菌能够使虹鳟患上疖疮病,给当地的虹鳟养殖产业带来非常大的冲击。近些年来发现,杀鲑气单胞菌还可以和常见的嗜水气单胞菌等细菌引发鱼类的混合感染。云南省昆明市寻甸某虹鳟养殖场虹鳟幼鱼从2018年6月初开始发病,取患病虹鳟分离病原菌并鉴定,同时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指导养殖户用药,得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水温13~14 ℃下,将平均体质量(1.07±0.3) g的亚东鲑幼鱼养在100 cm×100 cm×60 cm圆形玻璃缸循环水系统中,密度为159尾/m^( 3) ,水深约40 cm,投喂添加0%、0.1%、0.2%、0.5%、 1.0% 、1.5%和2.0%β-葡聚糖的饲料饲养60 d,研究β-葡聚糖对亚东鲑幼鱼存活及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不同含量β-葡聚糖对亚东鲑幼鱼存活率差异不显著,均为100%;平均质量增长率0.5%试验组最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 <0.05),平均体长增长率0.5%试验组最大,与0.2%、0.5%、1.5%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 <0.05),0%试验组平均体长增长率最小;特定生长率0.5%试验组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 <0.05),0%试验组最低;肝体指数依次递减,0%试验组最大,与 0.1% 、 0.2% 和0.5%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 <0.05);肥满度0.1%、0.2%、 0.5% 、 1.0% 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 <0.05),0%试验组最小;摄食率0.1%试验组最高,随着β-葡聚糖添加量增加依次递减,但各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食物转化率0.5%试验组最高,与1.0%、 1.5% 、2.0%之间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 <0.05),0%试验组最低。肠道脂肪酶、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均随β-葡聚糖含量增加呈先增后减变化趋势,说明β-葡聚糖能够提升肠道消化酶活性。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0.5%β-葡聚糖对亚东鲑存活与生长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在水温(13±1)℃下,将体质量(98.6±5.3)g的金鳟Oncorhynchus mykiss饲养在循环水系统中,投喂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5%、1%和2%的复合免疫增强剂,1周、2周、3周和4周后测定血清中溶菌酶(LYS)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及补体C3的含量。投喂4周后,每尾鱼注射0.2mL浓度为3×10~8cfu/mL的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统计各组金鳟14d内的免疫保护率。结果显示:金鳟血清中LYS和SOD的活性及补体C3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投喂2周后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人工感染杀鲑气单胞菌后3个实验组14d内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该复合免疫增强剂能显著提高金鳟对细菌病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将鲫鱼分为四个组,即对照组、益生菌组、β-葡聚糖组和联合组。分别投喂基础饲料、添加益生菌饲料、添加β-葡聚糖饲料、添加益生菌和β-葡聚糖饲料。定期检测各组鲫鱼水体各细菌数量变化。结果表明:投喂益生菌后,水体细菌总数极显著减少(p < 0.01),大肠杆菌、气单胞菌显著减少(p < 0.05),乳酸杆菌数量显著增加(p < 0.05),β- 葡聚糖对水体细菌总数、大肠杆菌、气单胞菌、乳酸杆菌都没有明显影响(p >0.05);β-葡聚糖和益生菌联合投喂, 水体细菌总数、大肠杆菌、气单胞菌显著减少(p < 0.05),乳酸菌数量显著增加(p < 0.05);联合组与益生菌组的细菌总数、乳酸杆菌无显著差异( p > 0.05),而联合组的气单胞菌、大肠杆菌数量比益生菌制组明显减少(p <0.05) 。说明联合制剂中对水体细菌结构起调节作用的主要是益生菌, 但β- 葡聚糖能协同益生菌减少水体中致病菌的数量, 也说明β- 葡聚糖和益生菌联合投喂, 对调节水体细菌结构比单独投喂要有效。  相似文献   

8.
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是一种重要的鱼类致病菌,可以感染多种海淡水鱼类。杀鲑气单胞菌包括5个亚种,目前常用的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很难实现亚种的快速精确区分。为实现杀鲑气单胞菌亚种的快速鉴定和检测,针对我国常见的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 salmonicida subsp. salmonicida)和杀日本鲑亚种(A. salmonicida subsp. masoucida),本研究开发了其特异性的PCR检测方法。根据Gene Bank已公布的杀鲑气单胞菌基因组信息,选择杀鲑亚种phoB基因和杀日本鲑亚种LOC111476736基因作为目标基因,根据其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进一步对PCR反应的退火温度、引物浓度、dNTPs浓度、Mg2+浓度和酶浓度5个方面进行了优化,并测试了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应用效果。结果显示,2对引物分别可以扩增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522 bp的phoB特异性基因片段和杀日本鲑亚种515 bp的LOC111476736特异性基因片段。杀鲑亚种特异性引物最适退火温度为64 ℃,10 µmol/L引物、2 mmol/L dNTPs、25 mmol/L MgSO4和1 U/µL KOD酶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1.5、2、1.5和0.5 µL。杀日本鲑亚种特异性引物最适退火温度为64 ℃,10 µmol/L引物、2 mmol/L dNTPs、25 mmol/L MgSO4和1 U/µL KOD酶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0.75、1、1.5和0.5 µL。以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美人鱼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damselae)、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杀鲑气单胞菌其他亚种等14种其他水产病原菌或常见环境菌为模板进行PCR检测,均无特异性条带。该方法对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的检测灵敏度为12.8 CFU/反应(菌体)或17.6 fg/反应(DNA),对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的检测灵敏度为23.8 CFU/反应(菌体)或27.2 fg/反应(DNA)。利用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和杀日本鲑亚种分别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进行人工感染实验,感染后取病鱼组织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本方法可以从感染后的大菱鲆中分别检测到相应病原。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了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和杀日本鲑亚种的特异性PCR检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采用初始体质量(1.84±0.02)g的全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Oreochromis niloticus♀)作为饲养对象,在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β-葡聚糖(添加量分别为0、0.5%、1.0%、1.5%、2%和4%),共设6个处理,饲养8周,研究β-葡聚糖对奥尼罗非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等生长指标的影响。8周后注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进行感染实验,研究β-葡聚糖对奥尼罗非鱼存活率和免疫调节的影响。观察7天,计算存活率,测定头肾的酸性磷酸酶(ACP)和溶菌酶(LSZ)活性。结果显示,饲养8周后各组成活率为96.67%~100%,添加β-葡聚糖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转化率和蛋白质效率影响不显著,1.5%添加组的肥满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0%添加组奥尼罗非鱼肌肉蛋白含量显著高出对照组和0.5%组分别为3.76和3.02个百分点(P<0.05);注射嗜水气单胞菌7天后,对照组的存活率仅为25%,β-葡聚糖添加组的存活率在60%~70%,1.5%的β-葡聚糖添加组可以显著提高(P<0.05)奥尼罗非鱼头肾组织ACP和LSZ的活性。结论,全雄奥尼罗非鱼饲料中β-葡聚糖的适宜添加量在1.0%~1.5%时,可以明显改善其生长性能和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虹鳟排卵前后血清中性类固醇激素浓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维信 《水产学报》1987,11(3):205-213
对虹鳟(Salmo gairdneri)排卵前后血清17β-雌二醇(17β-E_2),睾酮(T)和17α-羟-20β-双氢孕酮(17α20βP)的含量进行了测定。17β-E_2从排卵前15天的18.1ng/ml急骤下降到排卵前3—6天的2ng/ml,并继续下降,至排卵时仅为0.9ng/ml。睾酮在虹鳟雌鱼血清中的含量很高,血清浓度从排卵前9天的峰值水平143.3ng/ml缓慢下降,排卵时为24.3ng/ml。17α20βP的血清浓度变化明显,排卵前15天,该激素浓度接近于基线水平或甚至低得不能被检测,排卵前9天开始迅速上升,到排卵前3天达到峰值350.6ng/ml,排卵时为302.2ng/ml。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17α20βP在鲑鳟鱼类卵母细胞最后成熟过程中的生理作用,是一种诱发卵母细胞成熟的类固醇激素。临排卵前,血清17β-E_2浓度的下降,可能调节了17α20βP大量分泌的时间;17α20βP的大量分泌是卵母细胞达到最后成熟和排卵不可缺少的一环。注射合成的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s-GnRH)及其类似物(s-GnRH-A),诱发虹鳟血清类固醇激素17β-E_2,睾酮和17α20βP的变化趋势与自然排卵时的变化相类似。经注射药物诱发排卵的鱼,较对照组提早一周排卵,而且排卵较同步和集中。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材料,开展了不同浓度β-1,3-葡聚糖对正常菲律宾蛤仔及副溶血弧菌(Viβrio parahaemolyticus)感染后蛤仔的存活率和凝集素基因(Lectin)、Toll样受体2基因(TLR2)的表达研究。结果显示,β-葡聚糖浸泡蛤仔可以有效提高副溶血弧菌感染后蛤仔的存活率,在1000 mg/L浓度下,存活率最高,未感染组的鳃组织中,TLR2在6 h时达到峰值,显著高于其他时间(P0.05)。在感染组中,TLR2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1.5 h时达到峰值。感染组和未感染组的Lectin表达均为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在3 h时,100 mg/L未感染组的Lectin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100 mg/L感染组(P0.05)。在外套膜中,感染组和未感染组TLR2在3~12 h之间表达量逐渐降低。在24 h时,1000 mg/L未感染组表达量最高。感染组Lectin在外套膜中,浓度为1000 mg/L的实验组比100 mg/L实验组各时段都有更高的表达量,但只有0和24 h时差异显著(P0.05)。蛤仔鳃和外套膜Lectin的表达模式不同,但β-葡聚糖的浸泡都促进了Lectin在感染初期的表达。从结果上看,β-葡聚糖的浸泡会增加这2种基因的相对表达,被β-葡聚糖浸泡过的蛤仔被副溶血弧菌感染后,会更为快速地表达TLR2和Lectin。本研究旨在通过不同浸泡浓度β-葡聚糖对蛤仔存活及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初步了解β-葡聚糖对蛤仔免疫力的作用,为蛤仔亲贝的保种、苗种繁育及池塘养殖的疾病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免疫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1869)后的免疫应答反应与保护效果,本研究采用福尔马林灭活法制备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通过腹腔注射途径免疫健康施氏鲟,对施氏鲟外周血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白细胞组成、吞噬活性、吞噬指数、血清酸性磷酸酶活性、血清溶菌酶活性、血清中和抗体效价等免疫指标及疫苗保护效果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免疫组红、白细胞数量迅速上升,于免疫后第4天达峰值,分别为(8.50±0.17)×10~8个/mL和(8.96±0.44)×10~6个/mL;单核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分类百分比于第7天达峰值,分别为10.50%和15.53%,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淋巴细胞分类百分比在第21天才达峰值73.51%;吞噬指数和吞噬百分比均于第4天达到最高值,分别为4.53和30%;血清中溶菌酶活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在免疫后第7天和第14天达到峰值,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抗体效价于免疫后第21天达到峰值1:203,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攻毒感染实验结果表明,免疫组的相对免疫保护率为76.84%。由此可见,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免疫施氏鲟后,能够显著诱导施氏鲟体内的免疫应答反应,增强鱼体的免疫保护能力。本研究为养殖鲟因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疾病的免疫预防技术研究奠定了前期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刘帅  王荻  卢彤岩  曹永生  杨晨  朱国建  李绍戊 《水产学报》2017,41(12):1928-1935
为实现杀鲑气单胞菌早期快速准确定量检测,研究旨在建立杀鲑气单胞菌的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中杀鲑气单胞菌毒力阵列蛋白基因(vapA)保守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对其特异性、灵敏度、可重复性和应用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设计的引物具有良好的种间特异性,仅对杀鲑气单胞菌及其亚种有阳性扩增,与其他细菌不发生交叉反应。构建的Real-time PCR标准曲线质粒拷贝数与循环阈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扩增所得标准曲线分别为y=–4.8345x+42.535,相关系数R~2为0.998,最低检测限为34拷贝/μL,较常规PCR的灵敏度高出约1000倍。应用建立的方法检测人工感染的虹鳟病样,15个被检样品呈阳性反应,与细菌常规鉴定方法结果一致。研究表明,所建立的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杀鲑气单胞菌检测方法快速、特异、灵敏,可用于临床诊断和疫病监测。  相似文献   

14.
选用72头28日龄断奶,体重均一的健康三元杂交仔猪,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6头猪。对照不添加,饲喂基础日粮;添加0.025%β-葡聚糖组;0.05%β-葡聚糖组;0.1%β-葡聚糖组;试验期28d。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0.025%β-葡聚糖可通过提高日采食量提高试验期内的仔猪日增重10.8%(P>0.05),对降低腹泻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0.05%β-葡聚糖可显著降低仔猪腹泻率(P<0.05),可提高日增重7.6%(P>0.05);添加0.1%β-葡糖对日增重和腹泻率都无显著影响(P>0.05)。本研究认为添加0.025%和0.05%β-葡聚糖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断奶仔猪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纳米锌及纳米锌多糖复合体对虹鳟生长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平均体质量(120.0±3.0) g的虹鳟300尾,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20尾,按1μL/g进行尾部肌肉注射纳米锌及纳米锌多糖复合体溶液,含量分别为1000、3000 mg/kg,试验周期为10 d。试验结果显示,纳米锌及纳米锌多糖复合体可不同程度提高虹鳟特定生长率(P>0.05)。1000 mg/kg纳米锌多糖复合体组虹鳟血液NBT阳性细胞数量百分比在第3 d最高,达22.3%(P<0.05);3000 mg/kg纳米锌多糖复合体组白细胞吞噬能力在第6 d最强(P<0.05)。3000 mg/kg纳米锌组虹鳟血清杀菌能力第3 d最高(19.4%),而3000 mg/kg纳米锌多糖复合体组血清杀菌能力第6 d最高,达32.43%(P<0.05)。第3 d,1000 mg/kg纳米锌多糖复合体组过氧化氢酶活性、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分别为26.39、43.38 U/mL (P<0.05);第6 d,超氧化物歧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最高,分别为29.91 U/mL、201.4 U/L(P<0.05),微量丙二醛浓度最低,为3.19 nmol/mL。试验结束后通过杀鲑气单胞菌攻毒感染,7 d内观察虹鳟累积死亡率,1000 mg/kg纳米锌多糖复合体组累积死亡率仅30%。由试验结果可知,纳米锌和纳米锌多糖复合体均能对虹鳟免疫功能产生促进作用,以1000 mg/kg纳米锌多糖复合体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水产动物气单胞菌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莉  陈颖  张超  裴超  孔祥会 《水产科学》2015,(2):128-134
<正>气单胞菌属于γ-变形菌纲、气单胞菌目、气单胞菌科、气单胞菌属(Aeromonas),该属包括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豚鼠气单胞菌(A.caviae)、维氏气单胞菌(A.veronii)和杀鲑气单胞菌(A.salmonicida)等20个种,其中嗜水气单胞菌和杀鲑气单胞菌又分别包括5个亚种[1]。气单胞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7.
在水温(25±2)℃下,给饲养在网箱(1.0m×0.5m×1.0m)中体质量(110±5)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投喂添加了金丝桃素(0、0.066%、0.132%)、绿原酸(0、0.04%、0.08%)和硬葡聚糖(0、0.2%、0.4%)饲料,以基础饲料组为对照组,探讨三种添加剂对草鱼幼鱼血清溶菌酶活性、白细胞吞噬率和血清补体C3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2%硬葡聚糖组草鱼溶菌酶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喂35d后溶菌酶活性达到峰值,而金丝桃素和绿原酸对草鱼幼鱼血清溶菌酶活性没有显著性影响;饲料中添加0.08%绿原酸组草鱼血液中白细胞吞噬率和血清补体C3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与添加0.2%和0.4%硬葡聚糖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添加0.132%金丝桃素组的血清中补体C3含量在最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0.08%绿原酸和0.2%硬葡聚糖可有效增强草鱼幼鱼非特异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2018年和2019年,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市一养殖场工厂化养殖的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和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发病死亡,主要症状为嘴部溃疡、红肿和出血。从发病鱼内脏中均可分离到大量形态一致的优势菌,分别命名为2018TS-1和2019SS-1,分离菌株经16S rRNA测序、生理生化鉴定和vapA基因分析确定为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 masoucida)。人工感染结果显示,2018TS-1和2019SS-1分别能引起绿鳍马面鲀和许氏平鲉的死亡,被感染鱼呈嘴部红肿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其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78×105和0.89×105 CFU/尾。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国内工厂化养殖绿鳍马面鲀和许氏平鲉感染杀鲑气单胞菌的病例,是目前人工养殖绿鳍马面鲀的首个疾病报道,也是继大西洋鲑(Salmo salar)、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和裸盖鱼(Anoplopoma fimbria)等品种后,在山东省海水养殖鱼类中再次发现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的感染。本研究结果丰富了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的感染宿主范围,也为绿鳍马面鲀和许氏平鲉养殖的病害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亚东鲑(Salmo trutta fario)是西藏地区重要的冷水性经济鱼类之一。为明确亚东鲑暴发性死亡的原因, 对从患病亚东鲑体内分离得到的 2 株优势细菌 B1、A3-2 进行种类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动物回归感染、耐药基因检测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 2 株优势细菌鉴定为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 B1 和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 A3-2。杀鲑气单胞菌 B1 对亚东鲑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而温和气单胞菌 A3-2 对亚东鲑未表现出致病性。杀鲑气单胞菌 B1 携带有 10 种毒力基因: 外毒素(AerAAct hly 基因)、胞外酶(gcat、ahyBLip 基因)、Ⅲ型分泌系统(aexT、aopPascF-G 基因)、鞭毛(Fla 基因); 温和气单胞菌 A3-2 携带有 5 种毒力基因: 外毒素(Act Alt 基因)、胞外酶(gcat 基因)、Ⅲ型分泌系统(aexT 和 aopP 基因)。杀鲑气单胞菌 B1 对头孢曲松、阿莫西林、氟苯尼考、环丙沙星、四环素、链霉素等 21 种抗菌药物敏感, 仅对万古霉素耐药; 温和气单胞菌 A3-2 对头孢曲松、氟苯尼考、环丙沙星、吡哌酸、四环素、链霉素等 17 种抗菌药物敏感, 对青霉素、阿莫西林、磺胺异噁唑、复方新诺明、万古霉素等 6 种药物耐药。杀鲑气单胞菌 B1 含有 AmpC、gyrA parC 等 3 种耐药基因; 温和气单胞菌 A3-2 含有 AmpC、gyrA、parC tetE 等 4 种耐药基因, 2 种气单胞菌的耐药基因检出结果与耐药表型基本一致。杀鲑气单胞菌 B1 是引起亚东鲑暴发性死亡的重要病原菌, 本研究为亚东鲑养殖过程中杀鲑气单胞菌的感染特征、疫苗研制和疾病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β-葡聚糖对花鲈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循环水养殖试验和氨氮急性应激试验,研究了饲料中添加β-葡聚糖对花鲈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用体质量为(8.35±0.17)g的花鲈72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和添加200、400、600、800、1000mg/kgβ-葡聚糖的试验饲料。6周生长试验结束后,对花鲈进行非离子氨质量浓度为3.29mg/L的氨氮应激试验,持续时间为96h。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400~800mg/kg组免疫球蛋白M含量显著升高(P0.05),各添加组补体3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00~800mg/kg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400mg/kg组血清酸性磷酸酶活性、200~600mg/kg组血清一氧化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添加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400mg/kg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400~800mg/kg组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各组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应激后,200~600mg/kg组碱性磷酸酶活性、400mg/kg组和600mg/kg组酸性磷酸酶活性、400mg/kg组总抗氧化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400mg/kg组和600mg/kg组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适量β-葡聚糖能提高花鲈的免疫和抗氧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