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研究在水溶性肥料中添加多种微量元素对蔬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问题,以小白菜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对添加多种微量元素的史丹利20-20-20大量元素水溶性肥料在其产量和品质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施用史丹利大量元素水溶性肥料的小白菜形态指标及品质指标均优于普通大量元素水溶性肥料及硫基复合肥料处理。史丹利20-20-20大量元素水溶性肥料处理小白菜整个生育期叶色浓绿,茎秆粗壮,其根长、株高、叶片数及叶片宽度均明显高于对照处理,且处理间差异明显;史丹利20-20-20大量元素水溶性肥料处理维生素C含量,较普通水溶性肥料、17-17-17硫基复合肥料对照分别提高8.8%、15.1%,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9.4%、11.8%,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提高9.2%、10%,对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硝酸盐含量与对照相比明显下降,分别降低7.9%、10%;小白菜鲜重,较对照分别增产8.8%、13.1%,增产效果显著。综上所述,施用添加多种微量元素的史丹利大量元素水溶性肥料对小白菜的生长发育具有较显著促进作用,可提高小白菜维生素C、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降低硝酸盐含量,明显改善小白菜的品质,增加小白菜的产量。  相似文献   

2.
棉花/芝麻间作模式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间作是提高土地和资源利用率的1种集约化种植方式。本研究旨在探讨棉花/芝麻间作的优劣势,并寻找棉花/芝麻间作最佳种植模式。【方法】以等行距单作棉花(Tc_1)、大小行单作棉花(Tc_2)和单作芝麻(Ts)为对照,设计棉花、芝麻的间作方式分别为1-1式(棉花行距80 cm,棉花行间种植1行芝麻),2-1式(棉花大小行种植,宽行中间种植1行芝麻),2-2式(棉花大小行种植,宽行中间种植2行芝麻)3种间作模式,比较研究了不同间作模式对棉花/芝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叶面积动态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并采用土地当量比(LER)分析了不同间作模式的土地利用效率及间作优劣势。【结果】与单作棉花或单作芝麻相比,所有间作模式皆降低棉花或芝麻的产量,但2-1式间作中棉花籽棉产量与单作棉花Tc_1、Tc_2相比仅略降低,差异不明显;1-1式间作模式下2年平均籽棉产量、株高、单株成铃数和铃重比Tc_1分别降低了17.3%、7.9%、19.7%和7.9%;2-2式间作的籽棉产量、株高、单株成铃数和铃重比Tc_2分别降低16.4%、5.81%、14.8%和6.2%。间作系统中棉花与芝麻的混合产量和综合经济效益皆高于棉花和芝麻单作。与单作相比,间作显著提高了群体的叶面积指数,增加了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总量。2015年、2016年的LER分别为1~1.24和0.91~1.16。【结论】棉花/芝麻间作的LER大于1,间作的混合产量和综合经济效益高于棉花和芝麻单作,两者具有间作优势。2-1式间作既不影响棉花产量又增收一茬芝麻,且易于栽培管理,是可行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长江流域棉区带状间作模式下棉花的产量形成机理,为间作模式在棉田中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设置棉花-辣椒(CCI)、棉花-菜豆(CBI)、棉花-花生(CPI)、棉花-甘薯(CSI)4种间作模式和棉花单作(MC),比较分析不同模式下棉花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并计算比较不同模式下的棉花偏土地当量比和经济效益。【结果】CCI、CBI处理下籽棉产量分别是6 055.19 kg·hm-2和6 495.81 kg·hm-2,较MC分别增加2.36%和9.81%,主要是因为这2种模式下棉花单株成铃数较MC分别增加1.61%和11.21%。而CPI、CSI处理下棉花单株成铃数、铃重分别比MC降低2.18%、8.98%和2.59%、5.60%。盛铃期,各间作模式的棉花叶面积指数表现为CBI>CCI>CPI>MC>CSI,其中CCI和CBI处理较MC的棉花叶面积指数显著增加5.88%和9.80%。CCI、CBI、CPI处理下棉花叶片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在盛花期较MC分别提高8.51%、7.65%、6.37%和11.55%、8.31%、4.02%...  相似文献   

4.
种植密度对棉花生长结铃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冀863为供试材料,研究了5个不同密度水平(3.0、5.0、7.0、9.0与11.0万株/hm~2)对棉花生长结铃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棉花株高呈先上升然后略降之后再升的趋势,单株果枝台数与总果节数呈降低趋势;单株外围铃、下部铃、上部铃的成铃数呈下降趋势,而单位面积的成铃数则均为先升后降趋势,单位面积的总成铃数以9.0万株/hm~2处理最高,各部位的成铃率则以7.0万株/hm~2处理最高。不同处理之间的单位面积子棉产量、单位面积植株干物重和总生物量差异显著,处理9.0万株/hm~2的单位面积子棉产量最高,7.0万株/hm~2处理次之;不同处理之间的棉花纤维品质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和伸长率差异均不显著。冀863适宜的种植密度为7.0~9.0万株/hm~2。  相似文献   

5.
不同分子量水溶性壳低聚糖对花生产量性状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壳低聚糖是天然多糖中唯一的碱性多糖,制成生长调节剂,可提高某些作物的产量,改善其品质.本试验在花生下针期分别叶面喷施50mg/L三种不同分子量水溶性壳低聚糖,收获时调查不同处理的经济性状并检测其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以了解水溶性壳低聚糖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分子量(平均分子量5 528)水溶性壳低聚糖能显著提高花生的粗脂肪含量,高分子量和低分子量(平均分子量2 900)水溶性壳低聚糖处理的单株饱果重、单株总果数、单株饱果重、百果重和花生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中分子量水溶性壳低聚糖处理,但高分子量(平均分子量5 836)水溶性壳低聚糖处理的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6.
以棉纤维比强度高的科棉1号、比强度中等的美棉33B 2个品种为材料,于2006-2007年在江苏南京设置大田分期播种试验,使棉铃发育处于不同温度条件,于棉株7~9果枝第1、2果节棉铃开花时喷施6-苄基腺嘌呤(6BA)和脱落酸(ABA),研究不同的铃期日均最低气温条件下6-BA和ABA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由晚播造成的低温降低了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外施6-BA、ABA对棉株中部果枝铃铃重和纤维品质影响最大。正常播期下,外施6-BA可增加中部果枝棉铃铃重,外施ABA降低铃重,但二者对其纤维品质影响较小;迟播时,外施6-BA可提高中部果枝棉铃铃重,ABA处理的作用则相反,二者均可提高纤维长度和比强度、优化麦克隆值。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外施6-BA均提高了单株铃数、单株平均铃重和皮棉产量,外施ABA则降低了棉花单株铃数和产量。外施6-BA和ABA对高强纤维品种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较中强纤维品种更为明显。低温下,在棉铃发育初期喷施6-BA对改善棉纤维品质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播期与打顶时间对麦(油)后直播短季棉产量、产量特性及纤维品质的影响。【方法】以中棉所50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播期(月-日)(S_1,05-25;S_2,06-10)和打顶时间(月-日)(T_1,07-30;T_2,08-07;T_3,08-15)对长江流域下游植棉区麦(油)后直播短季棉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播期间,皮棉产量和霜前花率及铃数、铃重和衣分均以S_2条件下较低;果枝数和果节数以S_2条件下较低而成铃率以S_1较低。打顶时间间,皮棉产量和霜前花率随打顶时间推迟而降低;果枝数、果节数及节枝比随打顶时间推迟增加而成铃率降低。互作显示,皮棉产量与霜前花率均以S_1T_1处理较高;果枝数和果节数以S_1T_1、S_1T_2和S_1T_3处理较高,成铃率以S_2T_1和S_1T_1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皮棉产量与果枝数、果节数、铃数显著正相关,但与节枝比、成铃率相关不显著。此外,播期间,以S_2条件下棉株下部和中部果枝成铃分布比例较高而上部较低;打顶时间间,下部和中部果枝成铃分布比例随打顶时间推迟降低而上部增加。就棉铃纤维品质而言,S_1T_1处理不同果枝部位棉铃的纤维长度、纤维比强度和中部马克隆值均较优。【结论】长江流域下游植棉区,麦(油)后直播短季棉于5月25日播种、7月底打顶有利于其高产、稳产和优质。  相似文献   

8.
栽培方式对棉花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营养钵育苗移栽栽培方式作为生产对照(T0),于2004年在江苏省的东台、射阳分别对移栽地膜棉改进栽培方式(T1)和"工厂化育苗 无土移栽 地膜覆盖"栽培方式(T2)2种棉花栽培方式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生育进程的推移,棉花单位面积干物质累积及氮素吸收量表现为T2>T1>T0,由于苗期受小麦的胁迫作用,射阳试点苗期的干物重和氮累积量均低于东台试点.方差分析表明,栽培方式对棉花衣分、产量、单位面积的铃数及各项纤维品质指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并以T2生产成本最低、产量最高,且纤维品质较优,其公顷铃数、皮棉产量较对照明显提高,分别为:东台36%和26%,射阳32%和28%;施氮量较对照减少38%.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艾氟迪(AFD)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对棉花产量形成以及纤维品质的影响,为科学施用AFD提供依据。【方法】设6个不同AFD处理水平,分析不同处理对棉株株高、铃数、铃重、籽棉产量和纤维品质等的影响。【结果】棉株株高与AFD处理水平呈负相关关系;AFD在抑制棉铃脱落率和提高棉铃吐絮率方面效果明显;AFD在处理水平为1 350~1 800 m L·hm-2时,单株铃数和铃重较对照有显著提高,同时获得的籽棉产量较高;不同水平的AFD处理对棉纤维的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断裂伸长率没有显著影响,但高水平的AFD处理对纤维长度和长度整齐度指数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适宜的AFD处理水平对棉花增产效果显著,且对纤维品质影响较小。探寻AFD对棉花的影响机制,对生产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使用壮早丰避霜剂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3年田间试验与示范,研制出棉花促早避霜剂—壮早丰(配方编号97BS8)。棉花系统喷施壮早丰后,棉株株高降低9.89%~22.58%,主茎节间和果枝节间缩短,棉花株型紧凑,协调了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关系,内围铃增多,单株铃数和铃重增加,生育进程加快,吐絮期提早2~4d,皮棉比对照增产5.4%~17.93%,对棉花纤维品质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低酚棉产量、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乾浩 《作物学报》1994,20(5):621-628
本文以32个低酚棉品种(系)为材料,对10个产量、纤维品质性状进行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低酚棉多数产量构成因素与皮棉产量为正相关,提高衣指、降低籽指虽可提高衣分和单株结铃数,但不利于增加单铃重;高产、优质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纤维长度、比强度与衣分和单株结铃数有较强的负相关。在较大群体的基础上,通过早代的正向选  相似文献   

12.
123份棉花育种材料的综合评价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23份棉花育种材料进行综合评价,旨在全面了解棉花主要性状间存在的关系。对产量、抗病性及纤维品质等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进行了纤维品质性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枯萎病、黄萎病病情指数、单株皮棉产量、子棉产量和单株铃数的变异系数较大,品质性状变异系数相对较小。(2)与子棉产量有极显著正相关的性状有6个,其中单株皮棉产量和铃重相关系数较高;上半部平均长度与整齐度指数相关系数为0.69**,与伸长率相关系数为0.78**;伸长率与断裂比强度相关系数为-0.62**,与整齐度指数相关系数为-0.63**。马克隆值与铃重相关系数最大为0.51**。(3)据品质性状聚类,123份材料被分为三类。研究为育种材料的杂交组配和培育高产优质抗病的棉花新品种提供理论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抗草甘膦棉花种质系ZD-90和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s GK3为材料,以陆地棉标准系TM-1为对照,研究了镉(Cd)胁迫下棉花生育期内的植株生长、产量、农艺性状、纤维品质和抗氧化酶系统活性。结果表明,低浓度Cd对棉花植株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浓度Cd对植株的生产发育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植株生长量、子棉产量和皮棉产量显著降低。Cd胁迫对棉花单株铃数、铃重和单铃种子数的影响较大,而对衣分无显著影响。不同浓度Cd处理间的棉花纤维品质性状无显著差异。棉花植株体内的抗氧化化物酶(POD、SOD和CAT)活性在棉花生长发育的初期或低浓度胁迫条件下迅速升高,但随着Cd浓度的增大和胁迫时间的延长,酶活性受到抑制。植株体内累积的MDA含量则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呈逐渐升高趋势。3个品种比较,TM-1对Cd较敏感,ZD-90次之,s GK3受Cd胁迫的为害相对较轻,是一个较耐Cd的棉花品种。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棉铃发育过程中重量及品质的变化情况,通过挂牌选取不同时期棉铃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发现:在常规种植方式下,棉花上部(7台以上)、中部(4~6台)和下部(1~3台)果枝铃重有所差异,中部铃重最高,下部次之,上部最低,最大差值可达1.6 g;棉铃发育上,花后40~50天籽棉、铃壳、皮棉重量增加最快,且均在花后70天最重,而衣分则在花后55天最高;纤维品质指标中除了短纤维率呈不断下降趋势,花后45~55天下降最大,其余指标整体呈随生育进程增加而增加趋势,但长度、整齐度、断裂伸长率分别在花后65、70、60天出现最高值并有下降趋势。综上所述,棉铃发育并不是越长越好,花后超过70天,棉花重量、衣分、长度、强度、整齐度等多项指标都会降低,不利于棉花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5.
陆地棉显性无腺体品系杂种优势及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7个显性无腺体陆地棉品系和4个常规品种(系)为材料,按NCI设计,对28个组合的杂种F1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杂种F1具有明显的优势,28个组合所研究的15个性状中全部具有中亲优势,6个性状具有高亲优势,4个性状具有竞争优势;配合力分析的11个性状中,株高、衣分、纤维长度和麦克隆值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而子棉产量、皮棉产量、单株铃数、铃重和子指等性状同时受基因加性和非加性效应作用,显无073是丰产的显性无腺体品系,而显无260是较好的优良品系,组合显无073X泗棉2号在重要性上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6.
陆地棉配合力与杂种优势、遗传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用10个陆地棉亲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共配置了45个组合,计算亲本的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杂种优势,并结合SSR标记研究了陆地棉亲本配合力与杂种优势、遗传距离之间的相关关系。配合力分析发现,10个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分析亲本配合力、杂种优势和遗传距离的相关性发现,子棉产量、皮棉产量、衣分的一般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纤维长度、比强度、麦克隆值、株高、果枝数、单株铃数、铃重、子棉产量、皮棉产量、衣分的特殊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遗传距离相关均不显著。单株铃数、铃重、子棉产量、皮棉产量、衣分的杂种优势与遗传距离均为正向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在育种实践中这些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的性状可能具有较高的改良潜力。  相似文献   

17.
通过探索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艾氟迪在棉花生产中适宜的滴施量,为棉花轻简化栽培提供依据。于2020年4-10月进行田间试验,设置0(CK)、750(A)、1050(B)、1350(C)和1650g/hm2(D)5个处理,分析不同艾氟迪滴施量对棉花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量、籽棉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艾氟迪滴施量对棉花的株高和茎粗无显著影响,对其叶枝长和果枝长的生长有促进作用。随着艾氟迪滴施量的增加,棉花的果枝台数、有效棉铃数、单株及其各器官(茎、叶、铃)干物质质量均基本表现为增加的变化趋势,各处理表现为D>C>B>A>CK;棉花单株铃数和单铃重均比CK处理显著提高,进而提高籽棉产量,其中以D处理的产量最高,为5269.70kg/hm2,较CK、A、B和C处理分别提高12.45%、11.57%、7.68%和1.82%。艾氟迪处理水平与棉株整齐度、断裂比强度、纤维长度呈正比,均以最大滴施量D处理最大,而对短纤维率和马克隆值有抑制作用。综合考虑,在本试验棉花栽培中艾氟迪滴施量以1650g/hm2处...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简化栽培措施对不同类型棉花品种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影响程度,以3种类型棉花品种为试验材料,在中等密度(5.2万株/hm2)条件下研究常规整枝和不整枝2种栽培方式对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整枝措施对不同类型棉花品种的铃重、籽指、衣分、纤维长度、马克隆值、整齐度指数、伸长率均没有显著影响,对纤维比强度影响显著(F=7.27);整枝和品种类型对棉花产量构成因素(铃重、籽指、衣分)和纤维品质性状均没有互作效应。在种植密度5.2万株/hm2时,整枝措施能提高棉花品种的纤维比强度,对棉花产量构成因素(铃重、籽指、衣分)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转基因棉花产量形成关键期的生理机制,2014―2015年以转RRM2基因棉花及其亲本中棉所12(CK1)、转ACO2-E6基因棉花及其亲本中棉所24(CK2)为材料,研究冠层特征、光合特性等与转基因棉花产量形成的关系,分析比较转基因棉花与亲本的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转RRM2基因棉花的铃重、籽棉产量、皮棉产量、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断裂比强度均高于或显著高于中棉所12。转ACO2-E6基因棉花的衣分、籽棉产量、皮棉产量、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断裂比强度均高于或显著高于中棉所24。转基因棉花的籽棉产量与盛铃期的叶面积指数、光系统Ⅱ光化学量子产量、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可溶性总糖含量等分别呈显著的线性相关。转基因棉花的叶面积指数和可溶性总糖含量于产量形成关键期均高于或显著高于各自对照,且表现出较优的冠层结构以及较合理的源库比。  相似文献   

20.
Seed cotton yield and fibre quality are controlled by polygenes and highly influenced by the environment. Hence, selection merely based on yield is not effective.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yield potential of the cotton varietie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different characters is of more importance. Knowledge on the direct contribution of different characters to yield would be highly important for formulating a selection programme. Correlation and path coefficient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62 progenies of an interspecific backcross population (Gossypium hirsutum L. var. KC 3 x Gossypium barbadense L. var. Suvin) x KC 3. Genotypic correlation studies revealed that number of bolls per plant, boll weight, number of sympodia per plant, number of seeds per boll, seed index, lint index, days to first flowering, and plant height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association with seed cotton yield per plant. Path coefficient analysis showed that number of bolls per plant contributed maximum direct effect to seed cotton yield per plant followed by boll weight and lint index. The highest positive indirect effect on seed cotton yield per plant was also observed through number of bolls per plant. This indicated that seed cotton yield per plant was highly influenced by number of bolls per plant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Thus, a greater emphasis should be given to number of bolls per plant, boll weight, and lint index for increasing seed cotton yield per pla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