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玛曲高寒草原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黄河上游地区的主要水源涵养区,高寒草地沙质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已严重威胁到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安全。通过重要值理论和多样性理论对玛曲高寒草原不同程度沙化草地植被群落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为治理流沙和草地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①随着沙化程度的加剧,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向高寒沙质荒漠生态系统转化,群落以苔草+早熟禾群落→苔草+防风+嵩草群落→球穗莎草+防风+苔草群落→赖草+虫实+苔草+防风群落的方向演替。大多数高寒草地物种退出群落,而适应沙质荒漠的物种逐渐占据优势地位;②群落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急剧下降,均匀度指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中度沙化草地达到最大,而群落优势度逐渐增加,在重度沙化草地增加明显;③潜在沙化草地Whittaker指数远小于沙化草地,而不同沙化草地之间Whittaker指数的差异不显著。潜在沙化草地相异性系数CD和共有度指数CP与沙化草地差异性显著,而且随着沙化程度的加剧,差异越显著。所以应加强潜在沙化草地的保护措施,而对沙化草地应采取流沙治理措施进行生态修复,防止草地沙化的加剧和蔓延。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玛多县草地沙化现状,分析了其沙化原因,并从玛多县草地沙化防治现状出发,提出了其进一步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介绍赤峰市飞播种草经历的几个阶段的基础上,研究飞播种草治理退化、沙化草地的关键技术,以为提高飞播种草成功率提供科学参考,为治理退化、沙化草地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4.
盐池县草地不同沙化阶段植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宁夏盐池县5种不同沙化类型草地:潜在沙化草地、轻度沙化草地、中度沙化草地、重度沙化草地和极度沙化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分析植被物种组成和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以探讨沙化对草地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沙化程度的加重,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逐渐被沙生一年生草本植物及沙生灌木、半灌木取代;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自潜在沙化草地至极度沙化草地均逐渐下降,群落趋向于简单和不稳定,物种的替代率升高;群落相似性系数以重度沙化草地与极度沙化草地之间最高,而潜在沙化草地与极度沙化草地之间最低.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锡盟乌拉盖管理区草场出现不同程度的沙化和退化,为加强草原的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草畜动态平衡、草场略有盈余"的目标,管理区采取六项举措狠抓草畜平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6.
甘南玛曲县草地沙化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黄河上游,由于受到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天然草地逐年呈沙化和严重退化趋势。生态环境的恶化,制约了当地畜牧业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对甘南玛曲县草地沙化退化现状进行了成因分析,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闫志辉 《农林科学实验》2014,(8):232-232,236
阐述了锡林郭勒盟退化与沙化草地现状,从自然因素、放牧因素、制度因素等方面对草地退化与沙化的成因进行分析,针对目前生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以期促进牧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保证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南京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走近生态治理,筑梦‘美丽中国’环保科普行动”实践团队借助学院学科优势,深入乌拉盖草原治理一线,参与草原治理工程。本文浅谈旅游业对草原牧民带来的影响,并且关注草原生态受破坏现象,制订防止草原环境恶化方案,将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为治理和发展乌拉盖草原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盐池县沙化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以及草地恢复和土壤恢复之间的关系,为草地土壤系统的恢复治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宁夏盐池县北部不同深度和不同沙化程度草地的土壤养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着沙化程度的加剧,土壤全磷、全氮、全钾、速效钾、有效磷、碱解氮、土壤酶活性、土壤水分随着土壤沙化程度的加剧而降低,土壤p H随沙化程度加剧而增大,且不同沙化程度草地之间差异显著(P0.05)。在0~60 cm土层土壤全磷、全氮、全钾、速效钾、有效磷、碱解氮、蛋白酶、磷酸酶、蔗糖酶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不同深度之间差异显著(P0.05),土壤p H、水分、过氧化氢酶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加,且不同深度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随着盐池县草地沙化程度的加剧,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呈显著性下降趋势,而p H则呈现上升趋势。土壤养分和酶活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物理性质则随之增加,土壤表层理化性质及其酶活性对草地退化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甘肃河西走廊草地沙质荒漠化监测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河西走廊地区草地沙质荒漠化的遥感监测结果表明,全区5市91563.47km^2草地面积中,强烈发展沙化草地占29.22%,发展沙化草地占1.5%,潜在沙化草地占30.34%,未沙化草地占38.94%。全区沙质荒漠化草地占草地面积的61.06%,50%以上的草地处于沙质荒漠化状态,其中金昌市与嘉峪关市强烈发展的沙质荒漠化草地面积比例最高,超过60%以上。调查分析认为,该区草地沙质荒漠化成因主要是气候干旱、多风以及土壤质地疏松等自然因素和长期滥垦、过度放牧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历史和人为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河西走廊地区草地沙质荒漠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基于TM影像的川西北理塘草地沙化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TM影像,采用植被盖度作为草地沙化的遥感监测指标,分析了川西北理塘草地沙化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草地沙化比较严重,沙化草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4%;中度沙化与重度沙化占监测草地面积的12.3%与95.1%,轻度沙化占16.6%。②从空间上看,中度沙化与轻度沙化分布区域普遍,重度沙化区集中分布在东南部与西北部。从时间上看,1989年至2005年以来,沙化草地面积年增加为42.87km0,年增加率为2.1%,草地沙化不断增加的趋势明显。③采用遥感技术,通过提取植被指数转为植被盖度来监测草地沙化,是一种的简单、快捷、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封育是玛曲高寒沙化草地重要的管理方式.为研究封育对玛曲高寒沙化草地主要植物种生态位的影响,对玛曲高寒沙化草地主要植物种进行生态位特征调查,计算主要植物的重要值、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结果表明:对玛曲高寒沙化草地封育2年后,草地优势种为禾本科牧草异针茅,其重要值平均为0.29.乳浆大戟作为高寒沙化草地的主要杂类草,生态位宽度为0.973.紫羊茅、优势种异针茅与杂类草乳浆大戟生态位重叠较大.说明高寒沙化草地经过2年的围栏封育,禾本科牧草有了较大的竞争力,草地植物群落发生良性演替,可食牧草的比例上升,草地经济价值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采自彰武县林地、耕地、草地利用方式下195个不同沙化程度的土壤样品进行理化性质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彰武县地区沙化普遍较重,表现出养分贫瘠化,土壤粗粒化。随着沙化程度的加重,土壤肥力降低。利用方式不同,风沙土的理化性质也不同,导致沙化程度也不同,具体利用方式沙化程度为耕地、林地、草地依次降低,说明耕地受着人为因素的严重影响,增加了土壤细颗粒含量,且大量施肥,使耕地土壤肥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其中磷素含量增加的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在京津风沙源工程区流动沙地采取不同的恢复和治理措施,7a后,沙化土地理化性质的变异规律不同.①林地和草地由于植物枯枝落叶和根系的作用,土壤剖面颜色加深,部分地段出现了土壤结皮.②生态垫治理流动沙地可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也阻断了沙地景观生态系统正常的生态过程,其土壤机械组成和养分含量基本没有变化.③主要受各种恢复和治理措施实施后所形成的植被近地表防风阻沙效益的影响,改善沙化土地机械组成和养分含量以灌木林最佳,封育后形成的天然草地次之,以乔木林最差.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草地沙化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的动态变化,选取盐池县潜在沙漠化草地、轻度沙漠化草地、中度沙漠化草地、重度沙漠化草地和极度沙漠化草地5种不同沙化类型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样品采集及室内培养对不同沙化类型草地土壤中0~5 cm和5~20 cm土层的细菌、真菌、放线菌及硝化细菌、好气性固氮菌和纤维素分解菌3个微生物生理群的数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沙化程度的加重,土壤微生物总量、3大菌群数量及微生物各类生理群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3大菌类数量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微生物生理群以好气性固氮菌数量最多;除极度沙漠化草地外,土壤微生物总量,细菌、放线菌数量及各微生物生理群数量均为0~5 cm土层高于5~20 cm土层;真菌垂直分布表现出与其他菌类不同的特征,在轻度沙漠化草地,真菌数量为0~5 cm土层低于5~20 cm土层,而在极度沙漠化草地则为0~5 cm土层多于5~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总量与土壤粘粒、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钾质量分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若尔盖高原生态脆弱地区草地沙化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若尔盖县是四川省重要的牧业基地,该县草原地区由于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和沙化。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草地沙化进行了遥感监测。研究证实,该地区1994年沙地面积已达7610.4公顷,比1985年扩大了3750.5公顷,草地沙化面积比1985年扩大了两倍。以该地区为代表的若尔盖高原“沼泽-草甸-沙地”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在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7.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盖地区1960—2005年降水量资料分析该地区降水量与牧草生长的关系,探讨了降水量变化对乌拉盖地区牧草生长阶段的影响,结果表明:乌拉盖地区年降水量大部分集中在6—8月,牧草生长期内月降水量的累积效应明显,乌拉盖地区降水量波动变化对牧草的生长有显著的影响,其中6—8月累计降水对量的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18.
以玛曲县两期(1977年、2008年)MSS、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通过对遥感影像进行几何校正、配准、图像增强等处理,建立解译标志进行人工判读,然后分类得到各时期沙化草地现状图;再将两期沙化草地现状图叠加,提取变化的像元,实现沙化草地变化动态监测。结果表明:1977—2008年,玛曲县沙化草地面积整体呈扩张之势,31年间沙化草地增加3 959.67 hm2,增幅158.3%,年均增长率为5.1%。1999—2008年间沙化草地面积增加的速率明显低于1977—1999年间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遥感技术对锡盟乌拉盖开发区的土地资源类型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单元的划分,从而绘制出“乌拉盖开发区土地等级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对开发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进行了生态设计。  相似文献   

20.
平行高立式沙障对严重沙化草地植被及土壤种子库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以草地严重沙化后形成的沙丘,且其上设置有不同年龄(2~3 a和4~5 a)平行高立式芦苇沙障的地段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沙丘不同部位(迎风坡、背风坡和丘间低地)及沙障不同位置(沙障迎风面、背风面和两沙障中间)土壤种子库进行了研究,以同类型未设沙障的地段作对照,并结合沙丘各部位地上植被特征,深入研究了平行高立式沙障对严重沙化草地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严重沙化草地设置平行高立式沙障,可使植被盖度及植物种类显著增加,有助于生物结皮的发育. 另外,还可有效拦截风沙流中所携带的植物种子,使土壤种子库中具有生命力的种子数量及种类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