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调控办法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述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结合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在非工程措施上提出了采用经济杠杆进行调节、规划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财政上加大投入、加强环境立法、加强环境教育以及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的调控对策;工程措施上提出了发展沼气治理农村面源、建立湿地和衍生系统、建设水体周边保护缓冲带及发展生态拦截沟等方面的措施.最后指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通过有关管理部门和农村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源头控制的监督机制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农村河道生态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河道侵占严重,水面积锐减,河道淤积导致水利生态功能弱化,河道坍塌导致植被生态弱化,水环境受到很多污染源的影响,特别是农村面源污染。对农村河道的治理应该从水环境治理和河道结构治理两方面着手。河道水环境模式有循环利用生态治理模式、整体优化生态治理模式、多尺度相结合的生态治理模式、多技术集成的生态治理模式。河道结构治理模式包括自然生态型河道治理、工程生态型河道治理以及景观生态河道治理三种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水土流失、荒漠化、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生态问题,化肥污染、农药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膜污染等面源污染问题以及乡镇工业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等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加强农村环境立法、加强脆弱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等几点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业面源污染全过程防治策略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面源污染是造成河道水质恶化的最主要因素。目前,国内外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实践主要集中在立法、管理和源头控制等方面,对流失过程中防治措施则停留在理论研究和小范围实验阶段,实践较少。文章基于前人研究和实践,提出了在源头控制的基础上,根据面源污染流失的过程分别采取生态田埂、生态沟渠、池塘系统和滨水植被缓冲带等措施进行层层削减,以达到全过程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的防治策略。同时根据各项措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策略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沼气技术有效治理农村面源污染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姚亮  刘中礼 《中国沼气》2005,23(3):34-35
农药、化肥和以及畜禽粪便是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源头,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畜禽粪便通过沼气发酵,既能生产沼气能源和沼肥、解决燃料问题、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又能杀灭病菌.发展沼气是目前治理农村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以西充河流域(西充县境内)的23个乡镇为例,采用输出系数法,从各个污染源和不同乡镇的角度出发,对西充县境内的农村面源污染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的主要污染为农村面源污染:183.3%的污染负荷来源于为化肥污染、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和散养畜禽;2虹溪河支流与龙滩河相比,污染较严重;3污染最严重的乡镇为晋城镇。根据评估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应的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的工程及非工程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针对农村面源污染情况,基于湿地净化原理理论及工程实践经验,提出一种新型河流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多单元岸坡型湿地水质净化系统,在污水入河前就地拦截和削减污染物质,依靠岸坡地势流入河流。从改善河流水质及岸坡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从构建多单元岸坡型湿地水质净化系统、构建生态护坡、土壤级配和植物配置四个步骤展开,构建一种多单元岸坡型湿地水质净化系统,并探讨了其特点,为防治农村面源污染、保护河道水生态环境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农村水污染成因与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地表水受污染的影响因素多,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及农村面源污染均造成了较严重的水环境污染。为此,对浙江省农村水污染治理对策进行了探索,旨在通过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污水重复利用等措施改善农村水生生态环境,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
面对日益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沟渠就是一项很有效的治理措施,只需对原有农田的排水沟渠进行一定的整修和改良,就可以达到有效拦截、吸附、降解面源污染的作用。在生态沟渠的构建初期,要注意种植植物的品种选择、种植密度的适当控制以及种植高度的适当管理。在后期也要及时对植物刈割或是底泥的清理,以防止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农业农药污染量、塑料薄膜污染量、化肥污染量与人均农业(农林牧渔)产值作为分析指标,运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农业面源污染要素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为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农村生态服务能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 《农机科技推广》2012,(11):18-18
10月18日,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在京成立。据悉,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是农业部直属的事业单位,业务归口科技教育司管理,主要任务是承担农村可再生能源、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的技术示范推广;研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策和技术,开展基本农田环境污染监测和评价;承担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收集、保护;开展外来入侵生物调查、监测预警和防治方案研究等工作。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东莞降雨集中、水质性缺水严重的特点,建设雨水集蓄和水循环利用工程,采取雨水集蓄、管道输水、水肥一体化、喷滴灌、水循环利用等系列节水灌溉措施,节约水量供生态用水,同时减少面源污染排放,改善生态环境。通过补贴节水工程经费,促进农业节水,形成农业节水补偿生态公益用水,政府补偿农业节水的生态型节水补偿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可节水60%~90%,增产12.6%~18%,缓解了降雨集中、污水灌溉和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问题,实现了清洁灌溉、减少了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3.
在阐述植物护坡作用机理及水文效应的基础上,设计生态景观型农田水利护坡;并以上海市土地整治项目为例进行护坡优化实验和面源污染防治效果对比实验;最后,引入生态服务价值模型以评估其生态效应。结果表明,优化后COD、NH+4-N、TN、TP的去除率分别提高50.03%、29.97%、35.20%、51.58%,有效去除面源污染。优化后实验区增加绿化面积11.48hm2,且生态服务总值增长8.90倍,新增农田防护、生物栖息地保护、污染带隔离、自然景观美化等功能,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和景观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4.
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敏感且脆弱,是我国长江流域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近年来该区面源污染尤其是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并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如何根据库区生态环境特点和农业面源污染发生特征,提出既能有效控制污染发生,又能使经济投入最小化的控制技术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结合国内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已有研究成果,根据库区农户生活生产方式以及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种植作物等条件,以"水、土、热、气、肥"5要素的综合控制为主线,在农村生活区—农业生产区—消落带生态屏障区3个空间层次构建了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系统,并提出了三峡库区农村居民点—旱坡地—水田—消落带多重拦截与消纳农业面源污染技术体系。该体系已在三峡库区典型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实践案例中进行了验证,实践证明,其所涉及的诸多关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思想和技术体系对其它类似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由于周围农村面源的污染,城市水源地保护工作面临挑战。以成都市园田村为例,探讨兼具农村社区综合保护和面源污染控制双重作用的城市水源地保护模式。通过两年多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包括构建环境信息共享平台、恢复河流自净功能、实施生态农业耕作、建立农村的家庭式处理系统、推广农家乐的庭院-社区人工湿地系统等措施为一体的水源地保护模式,为平原地区的面源污染控制和农村环境下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长治市农业生产的发展,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量的增加及畜禽养殖的扩大,农业污染也随之增大,特别是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投入品污染源,以及农作物秸秆等种植业污染源、畜禽粪便等养殖业污染源,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长治市农业面源污染情况,阐述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和现状,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山西中部地区面源污染的现状调查,提出了农药污染、化肥污染、地膜污染、禽畜粪便污染和农田秸秆焚烧所造成的污染是目前农业面源污染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分析和研究了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由于农药的过量排放、生产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和生活垃圾的堆积等原因,面源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现在人们大都在技术层面加以治理和防治,但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面源污染问题。利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规划从根本上控制面源污染的源头,防治农村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9.
为了准确的评估小安溪河流域水质状况以及面源污染情况,为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技术支撑。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小安溪流域不同水期的水质进行评价,并且结合源强系数法和输出系数法对流域面源污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安溪流域整体水质情况较差,污染分担率最高的评价因子为TN。流域面源污染严重,主要污染物为TN,与水质评价结果吻合。主要污染源为城镇生活污水和农村生活污水,总等标污染负荷之和比高达81.94%。从乡镇角度分析,城区段污染相对较重,重点治理乡镇为巴川街道、东城街道、南城街道和虎峰镇,面源污染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0.
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源分离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因污染面广、产量大、增长快、收集难度大等特点,目前已经成为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面临的突出问题。从已有工程实例来看,城市集中式管网收集处理模式并不适用于农村相对分散的实际情况,我国在农村分散污水治理模式上已经逐步向"处理,就地回用"方向转变。源分离技术具有资源和能量循环利用的生态内涵,是农村分散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体系的有益补充。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特点、源分离技术的原理和发展历程、源分离技术的分类及其短板等分析,对该技术在面向资源化的农村污水处理需求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