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将粘果山羊草的优异农艺性状转移到小麦背景中,本研究用(粘果山羊草/中国春)杂交F1代与普通小麦亲本复交并自交,共获得了42个F4代单株及其衍生的42个F5代株系,并从主要农艺性状、细胞学和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等方面对这一批材料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上述F5代株系在形态上与普通小麦十分相似,部分株系的分蘖数和条锈病抗性有显著提高, 部分株系的千粒重表现出超亲现象,具有一定的育种利用价值;2、12个F4代植株的细胞学鉴定发现:7个单株的染色体数目与普通小麦不一致,其中1个单株还可能存在不稳定结构变异。这表明部分参试单株存在细胞学不稳定性现象,需要进一步自交纯合和鉴定;3、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发现除1株变异株J7-4外,其余材料的HMW-GS组成均和普通小麦亲本一致,变异株的变异机理和它对品质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为小麦育种提供了一批优异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2.
小麦F4代株系的DNA位点纯合率和农艺性状变异幅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部分育种者为了加快小麦育种速度而缩短系统选择年限,用F4代株系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并将其作为品种参加区域试验.本研究以10个小麦杂交组合F4代株系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对不同株系及其亲本的DNA位点纯合率和重要农艺性状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0个F4代株系的DNA位点纯合率在83.0%~94.8%之间,其亲本的DNA位点纯合率均高于95%.以DNA位点纯合率≥95%的品种为对照,10个F4代株系中仅BF-2003-82-17的农艺性状变异幅度在对照品种的变异范围之内,其DNA位点纯合率为94.2%,接近95%.其余9个F4代株系均有变异幅度大于对照品种或仍在分离的农艺性状,初步证明大多数F4代株系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尚不符合要求,只有极少数株系具备了一致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小麦×玉米杂交后代的农艺性状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5个组合的小麦×玉米杂交后代中筛选出42个变异株系与其小麦亲本作比较,这些株系在株高、有效穗数、穗长、穗粒数、粒重、成熟期及抗病性等性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且这些变异是双向性的;从这些变异株系中筛选出了一些植株较矮、高抗白粉病、农艺性状好的株系,可以作为优良的育种亲本材料。证明小麦×玉米杂交途径在小麦单倍体育种、品种改良和提高育种效率方面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粗山羊草-硬粒小麦双二倍体农艺性状及细胞学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从粗山羊草(DD)与硬粒小麦(AABB)合成的Am6双二倍体(AABBDD)后代中选育的30个株系的农艺性状和细胞学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0个株系在分蘖力、单株成穗数、抗病性、穗长等性状方面表现优异,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具有利用价值。但大部分材料仍表现出一定的细胞学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杨宙  陈浩  唐微  林拥军 《作物学报》2012,38(5):814-819
农杆菌介导的转化引起许多体细胞变异, 影响了转基因植物的农艺性状。因此, 转基因作物的培育需要大量的T0代再生植株。在本研究中, 我们将转基因水稻株系与原始品种连续回交, 然后评价其回交后代的表现, 消除体细胞变异, 恢复转基因亲本的农艺性状。回交的供体亲本是3个转基因水稻株系, 分别带有来自于苏云金芽胞杆菌(Bt)的抗虫基因。与原始品种连续回交至BC3F1代, 每代BCnF1单株再自交两代, 同时对各个世代进行抗虫性选择。通过发芽试验获得转基因纯合的BCnF3株系, 在室内抗性试验中, 所有的BCnF3纯合株系都能杀死100%的幼虫。在田间试验中, 这些株系的单株产量明显高于供体亲本, 大部分农艺性状与原品种没有显著的差异。这些结果说明连续回交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恢复转基因水稻株系的农艺性状, 从而减少转基因育种过程中所需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6.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9):3046-3052
本研究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高粱无融合生殖系SSA-1 (Shanxi sorghum apomict-1)的全基因组DNA导入水稻‘辽盐28号’、‘辽盐6号’两个品种,子代的遗传性状发生了明显变化,经过连续自交选择和鉴定,获得了27个表型稳定的D_4代株系。通过田间种植,对导入株系的抽穗期、分蘖数、株高、千粒重等农艺性状的表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D_4代株系的农艺性状存在广泛变异,部分D_4代株系茎秆、穗粒颜色更偏向供体高粱,表明高粱全基因组DNA成功导入受体细胞,并对受体基因的表达产生了影响,与受体亲本相比,导入株系在抽穗期、分蘖数、株高、每穗粒数、每穗粒重、穗长、千粒重等主要性状上都表现出明显变异。进一步对变异株系分析筛选有助于挖掘新种质材料,为选育水稻新品种提供丰富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7.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与小麦品质性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2,自引:4,他引:48  
采用SDS-PAGE方法, 通过对4个优质亲本与3个农艺亲本间杂交获得的F2群体的每一单株及其亲本进行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分析, 并对每一F2单株上F3籽粒群体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与其籽粒蛋白质含量、 SDS-沉降值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不同的群体间籽粒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优质小麦的育种效率,在早代明确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和醇溶蛋白的组成,增加育种的针对性,以1个小麦杂交组合的296个DH株系群体为试材,采用半粒SDS-PAGE法检测麦谷蛋白,且用A-PAGE检测了醇溶蛋白。结果表明:母本衡09-6324的HMW-GS构成为null、7+9、2+12,是有Sec-1特征带的1BL/1RS易位系品种,父本师栾02-1亚基组成1、7+9、5+10,是非1BL/1RS易位系品种。296个DH株系共鉴定出6种不同的HMW-GS类型,均为父母本表达亚基类型的再分配,无变异类型。与面包加工品质呈正相关的5+10亚基出现频率为35.13%。DH株系材料中1BL/1RS易位系类型的占54.05%,1、5+10优质亚基同时出现,且没有Sec-1表达的占15.20%,这些株系可作为新的面包小麦种质资源使用。采用半粒SDS-PAGE和A-PAGE法对育种早代的优异单株进行有效鉴定和选择,可以提高优质小麦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9.
杜久元  白斌  周祥椿 《作物杂志》2008,24(2):110-113
为总结小麦抗条锈育种的经验,分析了1993~2000年对22个重要抗源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抗源材料92R137、Ibis具有较好的配合力,在育种中容易利用成功;各材料中优秀组合出现的随机性很大;优异农艺亲本兰天10号对组合的成功起了重要作用。提出在抗锈育种中注意发现综合性状优良、配合力好的优异亲本,运用优异农艺亲本与集中选配组合相结合是提高抗源利用成功率较为稳妥的方案。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育种早代优异株系选择和单株种植规模的矛盾冲突,同时提升小麦早代抗病、抗逆性鉴定技术,总结出多抗广适选择混合小麦育种方法,该方法是在小麦育种早代(F2—F3)进行单株选择和混合脱粒后种植下一代;F4代选株,考种,单株脱粒后种植株系鉴定;F5以上的稳定株系经选择后提升小区鉴定试验,并保留3~5个单株保纯;有分离的株系在株系中再次选单株,种植株系鉴定,直至稳定。产量鉴定后的优异品系进行多点产量比较鉴定。该育种方法在早代选种时能更好地保留优良基因,控制育种规模,同时结合有效鉴定技术,选择优异单株,淘汰不良个体,提高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年限。  相似文献   

11.
普通小麦与小黑麦杂交后代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普通小麦{[(A)京引39A×75-3369]A2×806}A7×7269-10和小黑麦杂交后代的24个株系进行了农艺性状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在抗虫性、有效分蘖、生育期、株高和千粒重等性状上都表现了超亲的变异,增加了普通小麦常规育种的遗传资源,有利于进行新品系的选育。是一套具有筛选价值的远缘杂交后代株系。  相似文献   

12.
转基因抗虫水稻后代农艺性状变异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群体分离法(Bulk sergeant analysis,BSA)和比较分析方法,以转基因水稻高代材料与非转基因水稻杂交得到的3个F2群体和1个DH群体为材料,分析遗传背景与外源基因对转基因水稻后代农艺性状变异的影响。结果发现,父本的遗传背景对农艺性状表现存在一定的影响;在消除环境因素影响的条件下,F2群体中外源基因对农艺性状变异起到重要作用,并促使农艺性状的分离程度增加。而DH群体中尽管外源基因促进株系变异系数增加,但对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的作用不显著。说明组织培养是产生农艺性状变异的主要原因,而外源基因的导入增加了农艺性状变异发生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CIMMYT 145份小麦种质资源的鉴定及杂交利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拓宽和丰富小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在大田对国外引进的145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了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这些材料基本属弱春性类型。在山西南部麦区,可推迟播期于10月下旬种植,作为育种材料利用。主要农艺性状的单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变异系数分别为15.7%、16.03%、12.23%和23.96%,多数材料籽粒综合品质较好,尤其面筋品质好,筋力强。这些材料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株高和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分别为0.5032和0.4178,达极显著水平,是提高产量的关键因素。综合3年试验结果,筛选出产量超过3750 kg/hm2有32份,鉴选出8个组合的相应强筋力品系和35个综合性状表现较优异品系,其突出优异性状表现植株穗大,小穗结实好,穗粒多,可作为小麦育种的重点种质材料利用。通过播期调节花期,利用CIMMYT材料合理杂交配组,已选育至F3代、BC2F1代和BC1F1代,有望育成优质大穗丰产抗旱创新材料及新品系。  相似文献   

14.
实验结果从理论、细胞学和实践上表明,phlb基因在小麦品种间杂交通过诱导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多价体后产生染色体数目的增减和结构的变异(重组、易位和倒位等)增加性状遗传变异类型和幅度,从中能选育出一般品种间很难或不能得到的优异材料(品种)。但是phlb基因的遗传背景是农艺性状差的中国春,不利于phlb基因在育种上……  相似文献   

15.
花粉管通道法获得棉花转基因株系主要农艺性状变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花粉管通道法获得的38个棉花转基因株系稳定后代T5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进行分析发现,外源基因的导入可引起受体植株后代农艺性状可遗传的非靶标变异,且变异广泛,多个农艺性状出现了显著性变异.叶长和叶宽均有变短的趋势,但裂叶缺刻深浅变异方向不定,说明部分叶片变得更加皱缩.株高变异方向不定.与对照相比,吐絮期提前,单株结铃数增加,使皮棉和子棉产量均增加.纤维品质变异也很大,如比强度增大、麦克隆值变大、纤维长度也显著增加;短纤维指数变异方向不定.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千粒重,连续8年对普通小麦(T.aestivum)和硬粒小麦(T.durum)的正反交后代进行种质创新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普通小麦、硬粒小麦种间杂种优势,是实现种质创新,培育高千粒重新种质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入选的319个子粒饱满度一级的株系中,260个株系千粒重超全国小麦黄淮区域试验对照品种石4185(亲本),占入选株系的81.5%,其中,最高千粒重为61.22 g,超亲优势为46.28%;正交、反交后代在该性状上无差异,表明子粒千粒重与细胞质无关;目前已选育出抗旱、抗病、农艺性状优良,千粒重40.1~61.22 g的株系263个,可直接用于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17.
以9311为轮回亲本,以IRBB21为抗白叶枯病供体亲本,通过杂交和三次回交以及两次自交,结合农艺性状的选择,建立起具44个株系的BC3F3群体.分别用连锁标记pTA248和基因内STS标记MXA21对抗性基因Xa21进行前景选择.用均匀分布在水稻全基因组的248个SSR标记,进行两亲本之间的多态性分析,获得76个具多态性的SSR标记,用于背景选择.结果选到基因型背景回复到轮回亲本的73.68%-88.16%,且Xa21基因纯合的株系4个,分别为M071、M082、M086和M087.以Xa21的鉴别菌系菲律宾6号小种PXO99接种鉴定表明,9311为感(S),IRBB21为抗(R),中选株系M071和M082的抗性与IRBB21相同,为抗(R)级,M086和M087抗性略低于IRBB21,为抗到中抗(R/MR),这两个株系内单株之间抗性有差异.农艺性状考察结果显示,中选株系与轮回亲本9311相似.以中选株系M086与培矮64S配制的F1和原组合两优培九(培矮64S/9311)进行比较,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有了明显提高,综合农艺性状相似.论文就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综合利用以及育种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利用分子标记、细胞学、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等技术,结合田间农艺性状调查,对小麦–华山新麦草七倍体材料H8911与硬粒小麦D4286杂交F4代分离群体中株系DH2322进行了综合鉴定。华山新麦草基因组特异SCAR标记鉴定表明,DH2322含有华山新麦草遗传物质;细胞遗传学观察显示,DH2322染色体构型为2n=42=21 II;有丝分裂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鉴定表明,DH2322的染色体由40条小麦染色体和2条华山新麦草Ns染色体构成,且2条Ns染色体能完全配对为一个二价体;SSR和STS分子标记分析表明,DH2322缺失小麦D基因组的2D染色体,而含有华山新麦草的2Ns染色体;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DH2322具有双亲的形态学特征,结实性好,穗长和穗粒数显著大于亲本。  相似文献   

19.
小麦近缘物种中蕴藏着许多优良基因,创制三属杂种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途径.对4个F6代株系采用农艺性状调查、PMC染色体配对观察、GISH和SDS-PAGE等方法分析.结果表明,4个株系的染色体数目均为42条,K-13-649-3、K-13-663-2在细胞遗传学上相对稳定;且均确证为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系;K-13-649-3、K-13-728-4与亲本中3的特异条带一致,K-13-656-3、K-13-663-2只有3条条带,缺失了亲本中3的1条特异条带,4个株系表现为高抗条锈病.  相似文献   

20.
旱地杂种小麦优势测定及亲本组配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旱作条件下,选用水旱两种生态型的小麦品种各4个,组成4×4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折了8个主要农艺性状的超标优势和杂种优势,并对其遗传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旱品种间杂交,其F1杂交优势普遍存在.F1杂种生态型是以千粒重为主,兼顾穗粒数,表现为重穗型.杂种F1产量性状变异受水地亲本影响大,旱地亲本对株高、穗下节长,单株穗数等与抗旱性密切的性状影响明显.水旱两种生态型品种杂交,易于实现抗旱与丰产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值得重视的抗旱育种杂交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