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提莫菲维小麦(Triticum timopheevi)和偏凸山羊草(Aegilops ventricosa)雄性不育细胞质对小麦旗叶光合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小麦细胞质相比,提莫菲维小麦和偏凸山羊草细胞质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小麦旗叶的光合速率、量子效率、气孔导度、叶肉导度、水分利用效率、光系统Ⅰ活性及Hill反应活性产生负效应,提莫菲维小麦细胞质的负效应小于偏凸山羊草。旗叶全展初期,普通小麦细胞质的RuBPCase初始活性和总活性显著高于提莫菲维小麦细胞质,提莫菲维小麦细胞质又显著高于偏凸山羊草细胞质;而在RuBPCase初始比活性及总比活性方面,普通小麦细胞质和提莫菲维小麦细胞质相近,这两者显著高于偏凸山羊草细胞质。异源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后,旗叶光合速率、RuBPCase初始活性和初始比活性等均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一、国内外研究的经过及进展1962年美国小麦育种工作者威尔逊和罗斯,从提莫菲维/普通小麦比松杂交组合后代中,成功地分离出提莫菲维胞质(简称提型)小麦厷性不育系比松。同年又成功地把提莫菲维恢复基因转移到表现型与马尔奎斯相同的普通小麦上,即育成了马尔奎斯恢复系。这就使得小麦提型三系配套,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于生产奠定了基础。但是威尔逊和罗斯却不是最初发现小麦胞质厷性不育和育性恢复的人。远在1953年,日本遗传学家木原均,为了研究小麦的进化起沅和细胞质遗传等问题,就曾应用连  相似文献   

3.
选用4个恢复系、4个不育系及其相应的保持系配制了32个杂交组合、比较了不同胞质以及不同母本基因型和恢复系对杂种 F_1的几个主要性状的效应.结果表明、提莫菲维细胞质对 F_1的每穗粒数及每穗粒重有十分显著的影响,但对单株产量影响不显著。某些母本基因型与提莫菲维细胞质的相互作用可使 T 质杂种的单穗拉重、单株粒数、单株穗数、单株粒重显著优于 A 质杂种。不同母本基因型、不同恢复系对 F_1的千粒重、穗粒重、穗粒数、单株粒数、单株穗数、单株产量、株高均有显著影响,并且它们的互作对千粒重、穗柱重、单株粒数、单株产量、株高亦有显著影响。上述结果说明、只要亲本选配得当、可以充分发挥 T 型杂种小麦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4.
“小麦新型不育系,课题组张改生助教在李正德教授和杨天章副教授的指导下,经过6年的努力,在国内外首次选育出稳定的偏凸山羊草细胞质的小麦雄性不育系并卖现三系配套。 利用小麦杂种优势是世界各国农学家们梦寐以求的目标。60年代以来,杂交小麦的研究主要是应用具有提莫菲维小麦细胞质的雄性不育系(即T型)。但T型雄性不育系的恢复源少,恢复度低,种子皱缩,很难应用于生产。此后国内外学者在大量工作的基础上,陆续又发现了20余种不同细胞质杂源的雄性不育类型,其中尤以粘果山羊草和易变山羊草细胞质为背景的雄性不育类型性状较理想。自1983年开始,张改生等以10种不同山羊草细胞质为背景的异质小麦品种Chris为母本,与1B/1R小麦——黑麦类型的77(2)杂交并连续进行回交置换,终于在国内外首次发现偏凸山羊草细胞质是一种更理想的雄性不育细胞质源。试验表明:  相似文献   

5.
小麦品种渝麦13号细胞质类型的分子标记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从分子水平对小麦渝麦13号进行细胞质类型鉴定,本研究以野生燕麦、普通小麦(中国春和薛早)及30份具有小麦属和山羊草属不同细胞质类型的核质代换系为参照,利用24个小麦叶绿体SSR分子标记对小麦品种渝13号及其衍生后代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5个标记的扩增带型在渝麦13号及其衍生后代和普通小麦材料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多态性,说明小麦品种渝麦13号及其衍生后代的细胞质类型与普通小麦材料不同。通过比对野生燕麦细胞质和T型细胞质的带型发现,在24个标记中,有15个分子标记在野生燕麦细胞质和T型细胞质间表现出明显的多态性。在这些多态性分子标记中,渝麦13号及其衍生材料细胞质的扩增带型与T型细胞质的带型完全一致,而与野生燕麦的带型不一致。通过比对渝麦13号和其他29份小麦核质代换系的细胞质扩增带型后发现,渝麦13号与这些代换系均不同。因此,小麦品种渝麦13号及其衍生系的细胞质类型很可能为T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是当前利用油菜杂种优势的主要途径,也是最重要的授粉控制系统之一,而利用远源杂交引入近源种胞质来获得异源细胞质雄性不育是发掘新型胞质雄性不育系和提高雄性不育育性稳定性的有效手段。【方法】本研究以新疆野生油菜与甘蓝型油菜湘油15号属间杂种后代为基础,通过多代回交育成了不育性稳定的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1993A。【结果】研究表明不育系1193A自交不结实,异交结实正常,具有典型的不育性状,恢保关系比较表明其与pol CMS具有不同的恢保关系,败育的时期主要发生在单核花粉期,在花药败育过程中绒毡层出现径向肥大和液泡化,挤压小孢子,最终导致花药败育。【结论】该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1993A不育性稳定彻底,与pol CMS是不同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相似文献   

7.
提莫菲维小麦与二倍体野燕麦远缘杂交后代的SRAP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SRAP技术分析了提莫菲维小麦二倍体与野燕麦远缘杂交后代的真实性及其特点.结果表明,22对SRAP引物中,20对引物在双亲间扩增出多态性条带,其多态性比率为71.76%.me4-em1、me4-em3和me3-em3 3对引物在提莫菲维与二倍体野燕麦杂交的F3株系中扩增出双亲的特异带,表明该F3株系具有双亲的遗传物质,该F3株系是提莫菲维小麦和二倍体野燕麦成功属间杂交的真实杂种后代.在该F3株系的扩增结果中部分双亲带型消失,并且提莫菲维小麦消失的带数远少于野燕麦消失的带数;同时有非父母标记新带型出现.杂种后代DNA序列的这种变化可能有利于新形成异源多倍体小麦的快速进化、遗传协调和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水稻3种不育细胞质遗传效应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粳稻品种六千辛、苏秋、苏蕾转育成的3套同核异质不育系研究不育细胞质在8个主要经济性状上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①不育细胞质在结实率、每穗实粒、单株产量、株高4个性状上表现出显著的负效应,抽穗期、单株穗数、每穗总粒、千粒重4个性状的不育细胞质效应不显著。②不同不育细胞质的遗传效应存在差异,BT型不育系细胞质效应较小,红莲型不育系次之,野败型不育系细胞质效应最明显。因不育细胞质效应只表现在与不育性相关的性状上,选择可恢复性好的不育系与恢复力强的恢复系配组,可提高杂种F1的结实率,从而消除或减小不育细胞质负效应。  相似文献   

9.
用6个提型不育系和6个相应保持系为母本,4个恢复源为父本配成24个杂交小麦组合和24个相应系保持系杂种。大多数杂交小麦在单株产量上比相应保持系杂种F_1减产。但一些以6172(普里美皮恢复源)为父本和以mst九兰39为母本的组合却表现增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恢复源间,母本基因型间及两者互作对增减产的效应差异显著。因恢复源增产的杂交小麦每小穗平均粒数增多,因母本基因型效应增产的则每株穗数增多。提型胞质杂交小麦比相应保持系杂种增产可能是核质互作的结果。它表明,如果亲本选配得当,杂交小麦不但可以充分发挥由核基因互作产生的杂种优势,而且还可能得到核质杂种的有利效应。提型胞质杂交小麦的株高和穗数普遍比相应保持系杂种降低。各个不育系对不同恢复源的易恢复性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只要掌握恢复源多样化,在未转育不育系前似可不必先对轮回亲本作易恢复性测定。  相似文献   

10.
杂种优势的利用是小麦增产的途径之一,其育性问题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国从1965年起就对小麦提莫菲维(T.timopheevi)雄性不育(简称T型不育系)的利用进行了研究,到目前为止,还未获得强优势的杂交种在生产上应用,这与恢复系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大麦与提莫菲维小麦杂种及其再生植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73年克鲁斯(Kruse,丹麦)首次用栽培大麦与六倍体小麦杂交,获得了可证实的杂种植株以来,有关大、小麦杂交成功的事例屡见报道。杂交亲本的选择范围也逐渐扩大,除栽培品种外,还有野生种;小麦亲本中还考虑到不同染色体组型的种。提莫菲维小麦的优良抗病性、特殊的遗传特性在小麦的抗病育种和不育系的研究中都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如今在大麦、小麦的杂交研究中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兴趣。Cauderon  相似文献   

12.
我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1 我国杂交小麦研究现状与进展1.1 T型不育系的研究有了新进展196 2年美国学者威尔逊育成了具有提莫非维细胞质的小麦“三系”(即T型三系 ) ,196 5年 ,中国农业大学的蔡旭教授从匈牙利引入了小麦T型三系材料 ,才开始我国小麦杂优利用的研究 ,屹今在几个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最重要的是许多育种单位作了大量转育和选育恢复系的工作 ,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选育出了T型不育系的较好恢复系 ,使F1结实性得到改良 ,杂交种已开始试用于生产。如中国农业大学组配的优势组合MS139/1817在北京、河北、山西等地试种 ,平均比当地推广良种增产…  相似文献   

13.
高粱A_1A_2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对高粱 A_1A_2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进行了株高、穗长、穗粗、茎粗、穗重、穗粒重、干粒重、穗粒数,生育期等9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一般配合力要受核基因控制,胞质基因对于核基因的表达也有一定的影响。A_2细胞质不育系与 A_1细胞质不育系在主要农艺性状上的一般配合力无显著差异。在全部被研究性状的遗传控制中,加性基因效应占主导地位。A_2细胞质较 A_1细胞质有着广泛的保持源。因此,A_2细胞质不育系可以在生产上利用.这不仅可以增加胞质多样化,而且为选育自身性状优良的不育系提供了较大的选择范围.  相似文献   

14.
水稻雄性不育细胞质对杂种一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夜公(Y)、饶平野生稻(CW)、野败(WA)三种雄性不育细胞质的6964A、二九矮4A和珍汕97A分别与恢复系T45配制9个组合进行随机区组试验,在相同细胞核背景下比较雄性不育细胞质对F1(杂种一代)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雄性不育细胞质对F1单株有效穗、穗长和产量有显著的影响。夜公和饶平野生稻两种细胞质明显地优于野败,但受不育系及核质互作所制约。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单株有效穗、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对单株产量有显著的直接作用。因此,在选育优良细胞质的同时,必须选育分蘖强、穗数多、可恢性好的大穗不育系,才较易配制强优组合。本文还讨论了夜公和饶平野生稻细胞质的利用以及不育系的可恢性问题,指出同质异核不育系的可恢性可能有本质差异,是水稻三系育种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92-18雄性不育系和T型不育系花器进行比较、对92-18A的恢保关系、回交代的育性表现、细胞质效应分析及其对光温条件的反应等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92-18A是普通小麦92-18经细胞质变异产生的新的不育类型。它的保持系比较多,恢复源比T型不育系广泛,比光温敏不育系有明显的优越性,更有利于广泛组配杂交组合,成为有生产应用价值的新不育系,可以利用它选育出符合大田生产要求的小麦杂交种。  相似文献   

16.
粘、易、偏和二角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杂种籽粒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利用具有粘果山羊草(Aegilops kotschyi)、易变山羊草(Ae.variabilis)、偏凸山羊草(Ae.ventricosa)和二角山羊草(Ae.bicornis)异源细胞质小麦雄性不育系(以下简称粘、易、偏和二角型)组配成不同组合的杂种小麦,研究了这4种不育系细胞质源对杂种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由它们所配制的杂种小麦在千粒重、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籽粒硬度等性状上均高于具有普通小麦细胞质的相同核型杂种小麦,尤其粘、易、偏型某些组合在千粒重、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等性状上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因此,利用这4种不育系很有希望培育出优质、高产的杂种小麦,其细胞质亦可作为改良常规小麦品种品质的细胞质源。  相似文献   

17.
小麦是世界第一大种植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2.33×10~8ha,为水稻的1.4倍,我国小麦播种面积约2.93×10~7ha,仅次于水稻居第二位,自1951年Kihara用尾状山羊草作母本与普通小麦白芒红杂交并回交,得到第一个普通小麦雄性不育材料算起,其间包括1962年Wilso和Ross用提莫菲维小麦作母本与普通小麦比松杂交,得到T型不育系,并实现“三系配套”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求小麦新的不育类型,克服目前采用的 T 型恢复源单一,恢复系少、组配受到限制、优势不够显著等缺点,育成一种恢复源广、利用方便,具有栽培普通小麦细胞质的新型不育系,使杂交小麦有更大的突破,国内外不少的研究机构都在进行着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国外报道的主要有 Pugsley 和 Oram;Athwal;Gill 和 Anand 等。国内主要有山东昌潍地区农科所1963年发现的、定名为潍型的小麦雄性不育系;邓景杨和高  相似文献   

19.
对提莫菲维小麦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提莫菲维小麦的染色体数目为2n=28,其中包括8对中着丝粒染色体(m)和6对近中着丝粒染色体(sm),最长与最短染色体相对长度比为1.569,并在第2号和第13号染色体上发现了2对随体,核型公式为2n=4x=28=16m+12sm(4 SAT),核型类型为"2A".  相似文献   

20.
为了鉴定提莫菲维小麦与二倍体野燕麦属间远缘杂交后代的真实性,以地高辛标记的二倍体野燕麦DNA为探针、提莫菲维小麦为封阻剂对其远缘杂交后代进行了DNA斑点杂交分析.结果表明:杂交液中使用的探针浓度为25 ng/mL,探针与封阻DNA比例为1∶100时可完全避免假阳性现象,杂交后代出现了蓝紫色斑点杂交信号.提莫菲维小麦与二倍体野燕麦杂交后代中含有二倍体野燕麦的遗传物质,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其远缘杂交后代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