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用生物电鉴别受精蛋的检测装置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鸡蛋生物电与其受精关系的研究表明孵化48h后的大部分受精蛋其直流电位的波形呈方波。根据此特性,研制了一种能用生物电无损鉴别受精蛋的检测装置  相似文献   

2.
60Coγ射线对受精鸡蛋及当代鸡生长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60Coγ射线对受精鸡蛋进行了不同剂量的刺激,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受精鸡蛋的出雏率,孵化率在300rad达到最大值,之后随剂量的加大而降低,受精鸡蛋经低剂量刺激有利于雄性鸡的生长,对雌性鸡生长有抑制作用,较高剂量能促使当代鸡提早开产下蛋,这些变异能否遗传后代,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辐照水稻花粉双受精行为的剂量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60Coγ射线辐照水稻保持系V20B成熟花穗,在不育系V20A上授粉,观察雄配子体双受精行为的辐照剂量效应。结果表明,雄配子体双受精进程所需时间随辐照剂量增大而延长,且主要表现在雌雄配子体核仁融合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4.
将从屠宰母牛卵巢上采集的水牛和黄牛的卵母细胞经 2 0~ 2 4 h体外成熟培养后 ,分别用么拉水牛或奶牛精液进行种间和种内体外受精。受精卵在体外条件下继续培养到囊胚和孵化囊胚阶段。结果表明 ,用黄牛精子受精水牛卵母细胞 (黄×水 )或用水牛精子受精黄牛卵母细胞 (水×黄 )的种间体外受精均有较高的卵裂率 (分别为 4 6.5%和 68.4 % )。但其体外囊胚发育率分别只有 3.5%和 8.7% ,显著低于种内受精组(水×水组为 1 9.9% ,黄×黄组为 2 8.0 % ,P<0 .0 5)。在受精后 2 0 h对受精卵进行固定、染色 ,发现种间受精的黄×水和水×黄组 ,分别有 36.8%和 75.0 %的受精卵形成有 1个以上原核 ,且这些受精激活卵中大部分含 2个原核以上 (分别为 80 .9%和 80 .0 % ) ,说明种间受精的精子已进入到卵母细胞内受精并形成了雄性原核。  相似文献   

5.
冷冻或超声波处理兔精子会导致精子一定程度的损伤,这种损伤的性质多属机械性的,表现在精子活力的降低与结构完整性的破坏;兔精子微注射受精试验表明,上述两种类型的精子损伤并不影响微注射卵正常受精反应的发生与受精卵早期发育的正常卵裂行为,说明微注射受精中精子的活力及其结构的完整性不是卵子受精的发育所必需;但超声波处理对微注射卵的受精率和发育率却有明显的不良影响,揭示超声波处理后脱落的胞质成分中可能含有某种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凤眼莲的受精过程及胚和胚乳的发育。授粉后3~8小时,花粉管穿过花柱;17~21小时,花粉管经珠孔到达胚囊;约48小时,一个精子进入卵细胞;3天完成受精作用;5天出现两细胞原胚。胚的发育属紫菀型,经历原胚、球型胚、椭圆形胚、凹形胚、棒形胚等各个时期。凤眼莲的胚乳发育属沼生目型,授粉后约19~21小时,另一精于与次生核融合形成游离核;2~5天形成大量的胚乳游离核;6天开始形成胚乳细胞壁。约20~21天,种子成熟,种子含胚和胚乳。  相似文献   

7.
将经过20~24h体外成熟培养后的牛卵母细胞在含5%CO2,95%空气,最大相对饱和湿度和温度分别为37℃(G1),38℃(G2)和39℃(G3)的培养条件下进行体外受精,以观察受精温度对牛体外受精及其随后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受精温度对牛卵母细胞体外精子入卵率(93.6%~100%)及受精卵裂率(78.5%~80.3%)无明显影响;而早期胚胎卵裂发育速度、体外囊胚发育速度及体外囊胚发育率和孵化率均随着受精温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在IVF42~46h,G3发育到5细胞以上卵裂周期阶段的早期胚胎比率(40.3%)非常显著地高于G2(24.3%)和G1(18.8%,P<0.001);而相应处于2细胞阶段的胚胎比率(G3为14.6%)则十分显著地低于G2(25.2%)和G1(30.1%,P<0.01)。G3的囊胚体外孵化率(75.8%)也非常明显地高于G2(51.9%)和G1(47.9%,P<0.00)。结果表明,受精温度(37~39℃)主要影响早期胚胎的质量,从而影响到其随后的囊胚发育率、发育速度及其孵化率,而对卵母细胞的受精、卵裂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巷道式孵化以其独特的气流方式区别于厢式孵化。巷道式孵化器的气流把含氧量最多的新鲜空气带给老的胚胎,把各阶段老胚胎释放的热量又供给需热的各阶段胚胎的发育,并始终保持着理想的设计温度。因而,所需功率相对较小,且孵化容量大,可以节约大量的能源,具有良好的经济性。讨论了进行巷道式孵化的孵化厅布局及孵化操作技术。中国农业大学正大肉鸡发展中心采用巷道式孵化器对7批艾维茵父母代种鸡的320万枚种蛋进行孵化,获得了优异的孵化成绩,受精蛋孵化率平均为94.75%,入孵蛋孵化率平均为85.67%,健雏率平均为98.28%。  相似文献   

9.
巷道式孵化以其独特的气流方式区别于厢式孵化。巷道式孵化器的气流把含氧量最多的新鲜空气带给老的胚胎,把各阶段老胚胎释放的热量又供给需热的各阶段胚胎的发育,并始终保持着理想的设计温度。因而,所需功率相对较小,且孵化容量大,可以节约大量的能源,具有良好的经济性。讨论了进行巷道式孵化的孵化厅布局及孵化操作技术。中国农业大学正大肉鸡发展中心采用巷道式孵化器对7批艾维茵父母代种鸡的320万枚种蛋进行孵化,获得了优异的孵化成绩,受精蛋孵化率平均为94.75%,入孵蛋孵化率平均为85.67%,健雏率平均为98.28%。  相似文献   

10.
山羊卵母细胞的显微受精及胚胎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胞质内精子注射(ICSI)构建山羊显微受精胚,在两种培养液(CR1aa和SOFaa)与颗粒细胞共培养条件下,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牛卵泡液(BFF)和胎牛血清(FBS),研究其对山羊卵母细胞显微受精胚体外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CR1aa培养液与颗粒细胞共培养条件下,添加10%BFF的ICSI胚的囊胚发育率最高(22.2%),显著高于添加5%(13.1%)和15%(2.7%)组。②在SOFaa培养液与颗粒细胞共培养条件下,添加10%BFF的ICSI胚的囊胚发育率(25.1%)显著高于添加5%(12.9%)和15%(3.0%)组。③在两种培养液中,分别添加10%BFF和10%FBS,ICSI胚的囊胚率分别为22.6%和26.9,5.8%和6.1%。表明:CR1aa和SOFaa两种培养液都适宜山羊的1CSI胚体外培养;在早期胚胎培养中,添加10%BFF可显著提高ICSI胚的囊胚发育率:添加10%BFF比添加10%FBS对提高早期胚胎培养质量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1.
通过毛竹林不同施肥方式对立竹质量、竹林产量以及竹蔸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伐桩施肥与沟施、撒施相比肥料损失少,输送迅速,并能加速竹蔸腐烂,具有显著的生长效应,是培育丰产毛竹林一种较好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2.
在实施国家级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实践基础上,将专业知识和电脑编程技术完美结合起来,研发出了一款非常适用的作物测土配方施肥专家。该软件集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建立与维护、测土配方公式自定义与测试、精准配方施肥计算、施肥建议卡和土样测定评价表定制与填充、采样地块信息归类汇总统计、批量作业等功能于一体。阐述了该软件产生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软件特点、主要特色功能以及主要功能模块应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连续7 年的定位试验, 研究了日光温室生产中不同施肥模式(常规模式、无公害模式和有机模式)对土壤NO3--N 时空分布及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 3 种施肥模式土壤剖面各层次NO3--N含量均呈上升趋势, 年增加量顺序为常规施肥模式>无公害施肥模式>有机施肥模式。受氮素输入量(施肥)的影响, NO3--N 主要分布在0~40 cm 土层, 0~60 cm 土层NO3--N 含量总体呈作物生长前期低、中期高、后期低的趋势; 与上层土壤相比, 100 cm 以下土层NO3--N 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0~200 cm 土体NO3--N 平均累积量有机施肥模式比无公害施肥模式低33.8%, 比常规施肥模式低45.9%; 无公害施肥模式比常规施肥模式低18.3%。3 种施肥模式下, NO3--N 都有向2 m 以下土体淋洗的趋势。与施用化学肥料相比, 施用有机肥能明显降低土壤剖面NO3--N 含量, 控制其累积峰的下移, 但不合理施用有机肥也会产生NO3--N 淋洗而污染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不同施肥条件下农田硝态氮迁移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NO-3-N的淋失是旱地农田氮素损失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引起地下水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在黄土高原地区,夏玉米生长正逢雨季,是NO-3-N淋失的主要时期。该研究基于阻水层理论和黄土高原地区传统的垄作习惯,在手工模拟机具成垄压实施肥的基础上研究了该施肥法与传统的平地施肥、垄沟施肥(成垄不压实)条件下土壤NO-3-N的迁移动态,结果表明,在供水量相同条件下,由于平地和垄沟条件下水分分布的差异,导致平地土壤中的NO-3-N较垄沟耕作易于迁移。在生育前期,由于作物根系对NO-3-N的吸收和拦截,成垄压实与成垄不压实施肥对阻止NO-3-N随水下移差异不大;生育后期,当作物需肥量减小时,成垄压实施肥能够阻止NO-3-N向深层土壤迁移累积。玉米收获后,3种施肥方式下土壤NO-3-N迁移深度为平地(>60 cm)>垄沟施肥(>45 cm)>成垄压实施肥(<35 cm)。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胡椒施肥技术的研究进展 ,并针对我国胡椒施肥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几点提高施肥技术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氮磷钾肥单施和配施对石榴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石榴(Punica granatum L.)品种净皮甜为材料,在陕西临潼连续3年(2007~2009年)进行大田试验,共设氮、磷、钾肥单施和配施及不施肥13个处理,研究单施和配施对石榴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单施和配施均可不同程度增加产量,提高籽粒含汁率、汁液的可溶性固形物、总糖以及Vc含量,降低其总酸含量,同时也提高了经济效益。单施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以氮最好,改善品质以钾最好,磷肥效果均较差。配施效果优于单施,且以处理N、P2O5和K2O施用量分别为360、135和180 kg/hm2最佳。  相似文献   

17.
棉花膜下滴灌比例混合变量施肥系统的研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膜下滴灌棉田水肥管理的要求,在建立施肥模型和施肥方案的基础上,研发适用于大田棉花膜下滴灌的比例混合变量施肥系统,该系统可通过计算机程序控制(CPC)、单板机时序控制(PLC)和遥控控制(Rc)等三种方法,实现变量控制施肥,控制部分可在24V的电压下工作,施肥器通过水流驱动无需动力,实现提高肥料利用率10%以上.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施肥机械的发展概况及需求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白由路 《土壤》2016,(3):1-4
肥料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物资,施肥机械是合理施用肥料的基本手段。本文分析了国外固体肥料施用机械的原理与发展情况,包括离心圆盘式撒肥机、桨叶式撒肥机、锤片式撒肥机、液体肥料施肥机械、变量施肥机械、灌溉施肥机械的发展应用情况,指出了大型化、智能化是目前国际施肥机械的发展方向。本文还分析了我国施肥机械的发展情况,我国除撒肥机外,很少有专用的施肥机械,播种施肥机在我国发展很快,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圆盘式小麦播种施肥机,另一类是玉米播种施肥机。近年来灌溉施肥机械在我国发展很快,但使用较少。由于我国农业高度分散和高强度开发,施肥机械的研制难度大、成果转化率低。根据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损失的施肥机械是发展的重点,主要需求有肥料深施机械、追肥机械、变量施肥机械、近根施肥机械和液体肥料施肥机械等。  相似文献   

19.
风送式水稻侧深精准施肥装置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针对中国水稻施肥机械化程度低,传统撒施肥料利用率低、施肥量大的现状,结合侧深施肥农艺特点,对风送式排肥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研制了风送式水稻侧深精准施肥装置。该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与乘坐式插秧机配套使用,采用电机驱动排肥、风送肥料、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GPS)测速的工作原理,侧位深施化肥的施肥方式,采用车辆行驶速度与排肥驱动电机转速实时匹配的精准施肥控制方法。设备在黑龙江七星农场开展了田间实际作业试验。试验表明,该装置与插秧机配合使用时能一次性完成插秧与侧深精准施肥作业,当预置施肥量为300 kg/hm2,车辆稳定行驶速度为1 m/s时,施肥量偏差控制在5.82%以内,能够较好的满足实际生产需求。该研究为开展水稻变量施肥控制技术研究和水稻侧深施肥装置的研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饱和铵贮库施肥法(NDSA—Nitrogen.depot.with.saturated.ammonium)对芹菜(Apium.graveolens.L.)氮素吸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法相比,NDSA施肥法或添加DCD(双氰胺)增加芹菜产量的效果并不明显,但两者配施(NDSA2-S处理)则可显著提高芹菜产量。常规施肥法(NDSA1-M)的氮肥表观利用率只有35.5%,NDSA施肥法和添加DCD均可显著增加芹菜对氮素的吸收,提高氮肥表观利用率;两者配施氮肥表观利用率可高达63%。NDSA施肥法可大幅降低芹菜的硝酸盐含量,而添加DCD的效果并不明显。施氮可明显增加芹菜的Vc含量,其中以NDSA施肥法配施DCD效果最好。芹菜叶片Vc含量很高,相当于茎中的10倍。施氮和NDSA施肥法对芹菜可溶性糖影响不大,但添加DCD可明显增加芹菜的可溶性糖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