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宝鸡市农村消费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陕西省宝鸡市农民的消费需求为研究对象,对宝鸡农民的消费现状进行了阐述,采用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消费的收入弹性3个指标分析了宝鸡农民消费需求与收入的关系,剖析了宝鸡农民消费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开发宝鸡农民消费潜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以陕西省商洛市农民的消费需求为研究对象,对商洛市农民的消费现状进行阐述,采用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消费的收入弹性3个指标分析了商洛市农民消费需求与收入的关系,剖析了商洛市农民消费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开发商洛市农民消费潜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立足于推进农民消费质量提高,分析了农民消费质量的现状.考察了制约农民消费质量提高的直接变量,进而从市场、法规标准、消费重点、基础设施、消费政策、生态、教育诸方面,提出了提高农民消费质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山文岑 《甘肃农业》2007,(12):63-65
营造放心的农村消费环境、改善农民的消费状况关系到农民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而目前侵害农民消费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与此同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存在不足,不能有效保护农民受侵害的消费权益。通过分析农民消费者消费权益保护的现状与保护农民消费者的法理依据,指出了保护农民消费者消费权益的必要性,并从立法、执法等方面提出了保护农民消费者消费权益的举措。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特征与提升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消费经济理论,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变化的规律和特征、消费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农民消费的因素最主要的是收入,农民收入与消费呈高度相关性;农民的消费层次比较低,主要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提出了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必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发挥小城镇的聚集效应,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村市场消费环境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消费呈现出新的特点。只有准确把握农民消费心理,合理组织农村消费品供应,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民消费需求,引导农民走向健康、文明、科学、合理地消费。 一、求实心理。即以追求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为特征的消费心理,具体表现为注重实效,讲求使用方便、朴素大方、经济实惠。这是广大农民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对于“中看不中用”、“华而  相似文献   

7.
当代农村人情消费现状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众所周知,中国历来是一个重人情、讲究礼数的国家。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通过人情往来人们实现了自身的某种需求。但是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随之而来的人情风却愈演愈烈。人情消费出现了形式多样化、消费频率不断加快、消费支出比重过大以及消费方式呈现货币化趋向的现状。这不仅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污染了农村社会风气,而且影响农民的正常生产活动。为了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沿袭良好的传统文化习俗,这就要求政府加强对农村人情消费的引导,媒体倡导农民合理消费,农民加强自身的规划与管理,只有通过政府、媒体、农民自身等多种途径进行倡导,农民人情消费才能回归理性。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静怡  吴成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530-11531,11636
基于1985~2007年河南省农民收入、农民消费支出、农村财政投入的相关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建立回归方程,分析了农村公共产品和农民消费影响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南省农民公共产品的供给对农民消费的影响有显著的影响,河南省应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从而拉动农村消费。  相似文献   

9.
<正>1什么是农民消费者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农民消费者是指为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自然人。农民消费者这一概念具有以下含义:第一,农民消费者的消费性质是生活消费。农民消费者的生活消费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物质资料的消费,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消费;二是农民在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时亦具有消费者的法律地位。第二,农民消费者的消费客体包括有形的商品  相似文献   

10.
何蒲明 《农业展望》2010,6(7):39-42
文章从农民收入总量及其不同来源两个方面实证研究其对农民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对农民消费影响不显著,而工资性收入和财产转移性收入对农民消费影响显著,其中财产转移性收入的增加对消费增长相对更为显著。最后对农民收入结构及消费的趋势,以及农民收入结构变化对其消费的影响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发展农村教育可以提升农民的素质从而扩大农民消费需求。我国当前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教育支持机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重塑我国当前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教育支持机制包括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民消费素质、加强农民消费教育。  相似文献   

12.
秦汉商品经济与农民生活消费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秦汉时期农民生活消费的研究,学术界至今关注不够。现有成果还存在很多问题,往往关注的是贫农的较低消费,忽视了秦汉商品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民经济收入结构的变化,没有去考察秦汉农民生活消费结构的改善及消费水平之提升。因而,多般以最贫困的农民(佃农或雇农)的最低消费视为秦汉农民消费的整体实情,故无法从总体上把握农民生活消费的状况,也无法全面考察农民生活消费的特点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农民消费水平变化以及影响农民消费因素的分析,发现农民近年来消费具有如下几方面特征:(1)总体消费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纯收入和消费支出两方面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八十年代中后期以后,农民边际消费倾向出现了上升趋势;(3)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农户消费中商品性消费支出比重下降,出现了向自给性消费回归的现象;(4)农户耐用消费进入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简述了中国农村的消费现状,介绍了灰色关联度方法的基本思想和分析步骤。通过分析农民消费与8项基本生活消费支出的灰关联度,得出了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宏观和微观因素。根据相关统计数据,从时间和截面序列及全国角度出发,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研究了东、中、西部地区及全国范围内农民消费与其宏观、微观影响因素的灰关联度。结果表明,农民消费需求已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开始逐步转向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农业信息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保障等宏观因素是影响农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医疗保健、家庭设备及文教娱乐用品是农民今后消费的重点。基于此,提出了相关对策: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个人可支配收入、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畅通信息系统等。  相似文献   

15.
由于民族地区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收入增长缓慢,加上消费环境差及教育和医疗支出占比较大等因素的影响,使其购买力低下,制约着民族地区农民的消费发展潜力.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十分不利.为此,从农民消费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能进一步释放民族地区农民的消费潜力,扩大民族地区农民的消费,以此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16.
农民敢不敢花钱,怎样花钱,农民消费与城里人消费有什么不同,还有哪些因素制约农民扩大消费?这篇报道做了一些回答。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民消费,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还须多方努力。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中央还将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7.
我国目前的农民消费与城镇居民相比,存在着消费水平低、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这主要是由农民的收入水平低、负担过重、消费环境不合理、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引起的。要扩大农民的消费,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改善消费环境、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以1990-2009年农民生活性消费支出、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数据为依据,对3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分析、格兰杰检验,并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研究表明,3者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农村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对农民人均生活性消费支出增长均有正向作用,乡镇企业贷款是农业贷款的格兰杰原因,农业贷款是农民生活性消费支出的格兰杰原因.从短期来看,农民生活性消费支出自身滞后一期的数值对本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业贷款对农民生活性消费支出有一定的时滞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1990—2009年农民生活性消费支出、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数据为依据,对3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分析、格兰杰检验,并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研究表明,3者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农村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对农民人均生活性消费支出增长均有正向作用.乡镇企业贷款是农业贷款的格兰杰原因,农业贷款是农民生活性消费支出的格兰杰原因.从短期来看,农民生活性消费支出自身滞后一期的数值对本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业贷款对农民生活性消费支出有一定的时滞影响.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的作用更加显著,改善农村文化消费需求,提高农民文化消费品格,对于构建和谐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文化消费对于农民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农民文化消费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