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木霉对番茄种子活力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利民  郭立季  陆宁海  徐瑞富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5482-5482,5492
用不同浓度的木霉发酵液对番茄种子和幼苗进行处理,研究其对种子活力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木霉在适量浓度下,可显著提高番茄种子的发芽率及幼苗鲜重,并能促进地上、地下部分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应用木霉发酵产物对黄瓜种子进行处理,研究其对种子活力的影响,并对黄瓜幼苗进行了处理,研究其对黄瓜幼苗的生长影响,结果表明,木霉发酵产物在适宜的浓度下,可显著提高黄瓜种子的发芽率,及黄瓜幼苗的鲜重,并能促进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绿色木霉和哈茨木霉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设置4种处理:以绿色木霉和哈茨木霉混合菌液灌根处理的黄瓜幼苗、绿色木霉灌根处理的黄瓜幼苗、哈茨木霉灌根处理的黄瓜幼苗、PD培养基灌根处理的黄瓜幼苗,对株高、茎粗、叶宽、叶绿素含量和荧光特性、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加混合木霉的黄瓜幼苗株高、叶宽、茎粗、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PSⅡ潜在活性(F_v/F_o)、光化学淬灭系数(q_P)、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PSⅡ实际光量子产量[Y(Ⅱ)]以及POD活性显著增加,同时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及MDA含量显著降低,表明绿色木霉和哈茨木霉混合菌液能够显著促进黄瓜幼苗生长,效果优于施加单种菌液。  相似文献   

4.
采用绿色木霉L24菌株分生孢子可湿性粉剂浸种和叶面喷施两种方式处理玉米,通过对玉米幼苗的出苗率、根长、苗高、过氧化物酶含量、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和丙二醛含量等形态指标和生理生化各项指标的测定,研究木霉L24菌株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木霉L24菌株分生孢子可湿性粉剂对玉米的出苗率、根长和苗高等均有促进作用,可有效提高玉米过氧化物酶含量、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降低丙二醛含量。  相似文献   

5.
哈茨木霉对番茄幼苗促生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哈茨木霉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含量的哈茨木霉对番茄生长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木霉与土的比例为1∶10时对番茄的刺激生长作用最强,番茄幼苗的株高、根系长度、地上部鲜重和根系鲜重明显增加,施用哈茨木霉制剂后,番茄幼苗对氮、钾的吸收明显比对照高,差异显著,同时番茄幼苗的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高于对照,而呼吸速率与对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深绿木霉对青蒿的促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深绿木霉对青蒿的促生作用,用深绿木霉菌丝体和孢子分别施用于苗期和成株期的青蒿,统计比较各项生长发育指标和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与清水对照相比,深绿木霉菌丝体和孢子均能显著促进青蒿幼苗生长,但对大田成株青蒿没有显著促生作用.深绿木霉适合作为青蒿苗肥,部分替代化肥.  相似文献   

7.
试验以枯萎病病原菌和拟康氏木霉T886配合施用,研究拟康氏木霉T886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效、施用方法以及对黄瓜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拟康氏木霉T886的各处理均能显著提高黄瓜幼苗株高、茎粗、根体积、叶面积、地上部鲜重和地下部鲜重,其中CK3(只接种木霉发酵液)对黄瓜幼苗生长促进效果最显著。在枯萎病防效方面,T1(木霉菌剂和病原菌同时接种)、T2(霉菌剂先接种,2d后接种病原菌)、T3(病菌先接种,2d后接种木霉菌)病情指数显著低于CK1(只接种病原菌)、CK4(稀释800倍的多菌灵药剂与病菌带菌发酵液同时接种),其中以T1防治效果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揭示3种滇牡丹根际木霉的促生功能,并探讨其对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根际木霉的资源利用及滇牡丹的品质提升提供依据。【方法】以滇牡丹根际真菌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i)、近渐绿木霉(T. paraviridescens)和哈茨木霉(T. harzianum)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产吲哚乙酸(IAA)、产铁载体能力及溶磷和解钾活性,探讨接种与未接种目标菌株对滇牡丹幼苗生长、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抗性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并采用隶属函数值法对植株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T. harzianum和T. koningii具有产IAA能力,其中T. harzianum能力较强;仅T. koningii有产铁载体能力,接种该菌后滇牡丹幼苗铁含量是其他处理的3~5倍;3种木霉均无溶磷活性,但接种T. paraviridescens的幼苗土壤和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下同);仅T. harzianum有解钾活性,接菌后幼苗的土壤速效钾和植株全钾含量最高。接种T. paraviridescens幼苗的株高和叶片增量数值最高,分别为3.23 cm和3.70片,茎粗也最粗,同时叶绿素含量及叶片、根部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根部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最高。接种T. koningii幼苗的叶片可溶性糖(SS)含量及接种T. harzianum幼苗的叶片可溶性蛋白(S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接种3种木霉的处理组根部SS和SP含量显著高于未接种处理。结合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值进行综合评分,幼苗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T. paraviridescens>T. harzianum>T. koningii>未接种。【结论】接种3种根际木霉对滇牡丹幼苗的营养吸收、光合作用及抗性诱导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经T. paraviridescens处理的幼苗生长性状指标、叶绿素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为滇牡丹理想的促生菌。  相似文献   

9.
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壳聚糖和申嗪霉素两种生物药剂单一处理以及不同比例混配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同时研究了不同配比的生物药剂对木霉菌抑制立枯丝核菌的影响,生物药剂和木霉混配后对幼苗生长和防病的效果。结果表明:单一生物药剂以及两种生物药剂混配,对立枯丝核菌生长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两种药剂不同比例混配均可提高木霉对立枯丝核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生物药剂和木霉的复合剂处理玉米种子,可促进玉米幼苗生长,减轻苗期土传性病害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鉴定3株蒜头果内生木霉,并探讨其对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为蒜头果内生木霉资源的利用及优质苗木培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子系统学和形态学方法,鉴定3株分离自蒜头果茎部和根部的内生木霉。通过接种效应试验,测定根施3种木霉菌液和无菌水(对照)后,蒜头果幼苗的生长性状、生物量、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木霉的根系定殖率,并结合各项指标的隶属函数值对不同处理的蒜头果幼苗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通过构建木霉属菌种系统发育树以及对菌落形态和微观结构的观察,确定3株内生木霉分别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SF15)、贵州木霉(T. guizhouense,SF548)和绒毛木霉(T. tomentosum,SF434)。接种菌株SF15和SF548的蒜头果幼苗株高增量、叶片增量显著高于对照,3种木霉处理的幼苗茎粗增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接种菌株SF15和SF548的蒜头果幼苗主根长和根部吸器数量显著高于对照,而最大吸器直径显著低于对照,且不同处理组的蒜头果幼苗主根长与根部吸器数量呈一定正相关,而与最大吸器直径呈一定负相关。接种菌株SF15和SF548的幼苗地下、地上、全株鲜质量及干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接种菌株SF434的处理组全株鲜质量及地下和全株干质量显著高于对照。3个接菌组蒜头果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POD、SOD、CAT活性以及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接种菌株SF15和SF548的蒜头果幼苗根系定殖率分别为64.25%和61.78%,显著高于接种SF434的根系定殖率55.57%。基于各项测定指标的隶属函数值,不同处理组幼苗品质的综合排名为:接种SF15的处理>接种SF548的处理>接种SF434的处理>对照。【结论】3株蒜头果内生木霉对幼苗生长、生物量、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以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提高有积极促进作用,其中菌株SF15和SF548的促生效果较为显著,为蒜头果潜在的促生菌株。  相似文献   

11.
对木霉H6进行抗药性标记,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其在香蕉体内定殖情况及其对香蕉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木霉H6可在香蕉苗的根、球茎、假茎、叶中传导并稳定定殖;体内定殖了木霉H6的香蕉苗的生长明显优于未定殖的香蕉苗,说明木霉H6在香蕉体内的定殖促进了香蕉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木霉生防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自木霉(Trichoderma)被发现具有生防价值以后,对其重寄生作用和拮抗成分的分析投入了大量的研究。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却被忽略了。象根瘤菌(rhizobia)和菌根真菌(mycorrhizae)一样,木霉能够对植物的生长产生明显的影响。它能产生植物毒性成分而抑制植物生长,也能通过产生激素和根际竞争能力促进植物生长,特别是它能诱导植物产生抗性。因此,仅对其抑制病原菌的能力进行讨论是不足够的。木霉在促进植物生长和诱导植物产生抗性具有真正的潜能。  相似文献   

13.
木霉菌剂提高‘红颜’草莓炭疽病抗性的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草莓炭疽病感病品种'红颜'为试材,研究绿色木霉菌剂(以菌落形成单位计,含量为1010 /g)对草莓植株生长势和炭疽病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植株生长势随着木霉菌剂含量的增加而增强.人工接种胶孢炭疽菌后,木霉菌剂处理植株的匍匐茎、叶片和叶柄的病情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其中处理D和处理E植株的叶片病情指数和叶柄病情指数仅为对照的1/4~1/3;处理植株叶片中β-1,3-葡聚糖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叶片、叶柄、匍匐茎的病情指数分别与β-1,3-葡聚糖酶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为利用木霉菌剂提高草莓炭疽病抗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集生长在我国广西、贵州、云南的密林、开阔地两种生境的9种兰属植物,对其根部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经过形态观察和ITS序列测定相结合的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99个菌株隶属于29个菌属。对子囊菌和担子菌分别进行的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显示,子囊菌为优势菌种,其中镰刀菌属(Fusarium,22.20%),炭角菌属(Xylaria,6.06%)和木霉属(Trichoderma,5.05%)为优势菌属。物种丰富度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D)分析结果表明,密林生境的兰属植物的菌根真菌多样性高于开阔生境。  相似文献   

15.
生防木霉菌生物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检测木霉菌(Trichoderma sp.)的生物安全性,评价木霉菌应用后对部分生态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常规试验方法,将木霉菌孢子进行种子接菌、土壤接菌、水中接菌,研究木霉菌对瓜类作物生长性状的影响,在水中的存活及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对大白鼠、大白兔的毒性。【结果】大多数木霉菌对甜瓜种子安全,并且能够显著提高种子的出苗率、增加须根数和促进瓜苗生长;绿色木霉菌T23菌株对甜瓜及西瓜根际土壤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群体数量无显著影响;木霉菌孢子在河水、井水、雨水及自来水中均不能萌发,分生孢子在水中存活约12~20 d,厚垣孢子约20~30 d,菌体自行消解;对鱼苗生长没有不良影响;对大鼠的急性经口和经皮毒性均属低毒类,对兔皮肤和兔眼粘膜无刺激性。【结论】与其它微生物农药一样木霉菌无毒、无污染,用于作物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无明显性风险。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木霉菌对福建省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效果,研究了8株木霉菌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在对峙培养条件下,供试木霉菌能显著抑制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其抑制率为86.83%~91.39%,不同木霉菌株的发酵液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其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中,菌株FJ2006-8发酵液的抑制生长率最高,为39.44%。此外,供试的木霉菌均能产生非挥发性和挥发性代谢产物,其中,菌株FJ2006-8的非挥发性代谢产物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佳,抑制率为61.09%;而菌株T05-58的挥发性代谢产物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最高,为22.95%。研究结果可为木霉菌生防菌剂的开发以及番茄灰霉病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陈莉  杨双全  徐茹  王修俊  谢欣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129-13131
[目的]优化绿色木霉产纤维素酶的条件,为其实际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液体发酵方法对绿色木霉产纤维素酶的条件进行研究,分别考察发酵时间、氮源、接种量和pH值对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结果]绿色木霉产不同酶组分的分泌高峰并不一致,FPA酶活在发酵2d后达到最高值,Cx酶活在发酵3d后达到最高值。发酵培养基以蛋白胨为唯一氮源时,纤维素酶活力最高。发酵培养的最佳接种量为5%,最适初始pH值为4.5。[结论]不同培养条件对绿色木霉产纤维素酶的活力影响各异。  相似文献   

18.
绿色木霉防治温室灰霉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亚妮  惠有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7913-7914,7964
[目的]研究绿色木霉活孢子制剂应用于温室蔬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固态发酵法制备绿色木霉NW-411活孢子制剂,稀释至106~107孢子/g进行大田防治试验,观察人工接种灰霉病的黄瓜及番茄植株的性状变化,统计防治效果。[结果]未经绿色木霉孢子稀释液处理的黄瓜及番茄植株均可被侵染,性状变化各异。绿色木霉孢子制剂对温室黄瓜及番茄灰霉病的防效显著,孢子浓度控制在2.3×10^6~2.3×10^7孢子/g最佳。可使黄瓜及番茄植株发病率分别降至4.2%和3.1%,与未处理的植株相比,发病率分别降低了29.8%和39.1%,生物防治效果达到87.0%以上,且能明显增强植株长势。[结论]绿色木霉活孢子制剂不但对灰霉病防效显著,而且能明显增强温室植株长势,是一种安全、环保的生物制剂,在大规模绿色蔬菜生产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Biocontrol by Trichoderma has been studied mainly with selected isolates of T. harzianum, T. atroviride and T. asperellum, which are members of sections Pachybasium and Trichoderma. In contrast, species from section Longibrachiatum have only rarely been studied. On the other hand, one taxon from this section-Hypocrea jecorina (anamorph: Trichoderma reesei)-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the production of cellulolytic and hemicellulolytic enzymes and recombinant proteins. As far as T…  相似文献   

20.
The molecular basis of Trichoderma -plant interaction is very complex and still not completely understood. The colonization of the root system by rhizosphere competent strains of Trichoderma results in increased development of root/aerial systems, in improved yields and in plant disease control. Other beneficial effects, such as the induction of plant systemic resistance, have also been described.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s involved we are using different approaches, including the mak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