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正>四、工厂化养殖模式1.设施及准备(1)养殖池:可利用现有的工厂化鱼类或对虾养殖池,水处理、进排水、供电、供气等设备设施齐全。也可新建沙蚕育苗或养殖水泥池,规格8米×2米×0.6米,设置相互独立的进排水系统和咸淡水系统,每池安放8~10个充气石。室外水泥池需搭建抗风能力强、透光性较好的棚顶。育苗前用漂白粉30克/米3彻底消毒蓄水池、供水管道、养殖池和养殖用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6月我们在浙江省舟山市朱家尖科研基地利用有益菌开展了南美白对虾室内集约化养殖,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相关技术和养殖试验结果总结如下。一、养殖方法1.养殖用水养殖用水为经沉淀沙滤后的自然海水,水温为25~30℃,p H为6.8~7.6,水质应符合NY 5052-2001的规定。2.养殖池养殖池为4米×4米×1.5米的方形水泥池,养殖池四个角为弧形,中间排污,底部坡度  相似文献   

3.
<正>一、池塘现状池塘位于彭水县,养殖区为8 000米2,全部为水泥流水养殖池,池深平均为1.2米,总养殖水体9 600米3,排放量3 000米3/小时,全部水体3小时交换1次。主要进行流水养殖鲟鱼和虹鳟等冷水性鱼,每天按照塘鱼总重量的1%进行投喂。二、养殖尾水处理设施及工艺流程处理工艺以“沉淀池—过滤坝—生态池”为主要流程,用来构建“植物—微生物”处理体系。具体处理工艺流程见图1。  相似文献   

4.
大棚人工养殖棘胸蛙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4-2015年,笔者在工作中选择宁国市港口镇五磁村棘胸蛙养殖基地开展试验示范,现将经验总结如下,以供参考和讨论。一、材料与方法1.养殖条件养殖场位于水库下游,水源充足,水质清凉,排灌方便、无工业污染,周边环境安静。大棚内养殖池为砖砌和水泥抹面的长方形水泥池,其中蝌蚪池共8个、规格为5米×3米×0.3米。幼蛙池共8个、规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青海湖裸鲤苗种培育工作由传统的池塘养殖逐步转型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青海湖裸鲤一龄苗种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面积共15000米2,每个车间由7个独立的循环水系统构成,每个系统拥有配套的养殖池、生物过滤池、紫外线消毒池、微滤机等。单口养殖池面积49米2、水深1米,每个系统共8口养殖池,系统总容水量580米3。每口养殖池放养青海湖裸鲤鱼  相似文献   

6.
正一、中国蛤蜊人工育苗技术1.环境条件中国蛤蜊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项目在东港市新有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和恩达水产公司育苗室进行。育苗场有沉淀池40亩,池深2米。沙滤池一座,每小时滤水量约20米~3。育苗池有效容积20米~3(9.1米×2.0米×1.1米)和60米~3(6米×5米×2米)。饵料培育水体120米~3。育苗期间水温19~28℃、盐度20~24、p H值8.0~8.3。  相似文献   

7.
红螯螯虾的人工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基础设施和准备采用2000米2的钢构温室大棚作为工厂化育苗车间,车间内用PP板材做成亲虾养殖池(规格:10米×3米,深0.6米)。每个亲虾养殖池均采用一边进水、另一边底部排水模式。每个亲虾养殖池内均放置虾巢作隐蔽物,防止亲虾的自相残杀。同时车间内建有养殖污水收集沉淀池、提升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泥鳅养殖的成熟模式有池塘养殖、网箱养殖、稻田养殖等,小体积网箱养殖没有成功的经验。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对泥鳅小体积网箱养殖技术探索,旨在探索适合各种水体,特别是小面积水体如池塘、稻田等的养殖技术,对泥鳅养殖业的发展提出生产指导依据。一、材料泥鳅鳅苗均长1.5±0.23厘米、均重0.018±0.006克。不同规格(1.0米×1.0米×1米、1.4米×1.4米×1米、1.7米×1.7米×1米)网箱,竹竿,鲤鱼配合饲料粉料和电子天平及普通生石灰。  相似文献   

9.
张茜  尹静 《科学养鱼》2005,(8):71-71
我市观赏渔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初,大都是一些金鱼爱好者利用鱼盆、鱼缸或家前屋后零星场地开展的金鱼养殖。到90年代,开始出现小规模的露天水泥池养殖。从2000年起我们建立了观赏鱼养殖示范园,使观赏鱼养殖规模逐年扩大。现将观赏金鱼水泥池精养技术介绍如下:一、放养前的准备1.水泥池的结构鱼池采用保水节水的砖混水泥抹面结构,按用途分为蓄水池和养殖池。蓄水池与养殖池的面积比为1:12。蓄水池的规格为10米×10米×1.5米,养殖池为5米×5米×0.5米,底面向排水口稍微倾斜,进排水管用无毒聚乙烯塑料管,规格为直径150毫米,两排池为一单元,在…  相似文献   

10.
姜涛 《科学养鱼》2016,(12):37-38
正一、工业化养殖整体工艺流程及养殖车间概况养殖车间现有养殖池20个,每个鱼池20米2,水深1.2米,每小时循环一次,为了实现循环水智能化养殖,建立了以生物水处理系统、水质监控系统、溶氧系统、温控系统、杀菌系统、在线监测报警系统等一系列系统工程在内的物联网。在线监测报警系统可随时监测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氨氮、溶氧、pH值、温度等各项指标,及时了解养殖水质(见图1)。  相似文献   

11.
一、材料与方法1郾培育池(1)幼体培育池幼体培育池10个,规格8郾5米×4郾0米×1郾5米,共计育苗水体510米3,池中布置80目散气石,密度为0郾8个/米2。(2)饵料培育池使用饵料培养池18个,规格7郾0米×2郾5米×0郾8米,共计培养水体252米2。2郾用水处理生产用水经暗沉淀、二级沙滤,具体处理路径如下:海水邛暗沉淀邛一级沙滤邛二级沙滤邛300目筛绢袋邛育苗池、饵料培养池。3郾亲体(1)亲体来源于5月8日、10日、12日分三批从江苏连云港共收集异沙蚕体250千克,置于网箱内用汽车陆路运输,到育苗场仅存活53千克。(2)雌雄鉴别雌体比雄体略重、略长,性腺发育…  相似文献   

12.
长毛对虾海水养殖环境以及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了研究长毛对虾养殖环境以及对虾肠道微生物种群结构的特征,实验分别采集养殖区进水口水体、养殖池底泥、养殖池水体以及长毛对虾肠道样品,采用构建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的方法对不同样品间的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组样品中共获得621条序列,操作分类单元(OTU)总数达212个,表明养殖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高度的多样性。从遗传进化树分析发现,进水口水体中细菌优势种群为蓝细菌(53.97%)、α-变形杆菌(13.76%)和γ-变形杆菌(10.58%);养殖池水体细菌优势种群为蓝细菌(33.55%)、γ-变形杆菌(14.84%)、厚壁菌(14.19%)、拟杆菌(12.26%)和α-变形杆菌(9.68%);养殖池底泥细菌优势种群大部分属于厚壁细菌(79.12%);对虾肠道细菌优势种群为厚壁细菌(75.79%)、梭杆菌(13.68%)和γ-变形杆菌(10.53%)。在目分类水平上,养殖池底泥、养殖池水体和对虾肠道中芽孢杆菌占有较高的比例,分别占克隆数的69.78%、13.55%和72.63%;进水口水体和养殖池水体中红细菌的比例较高,分别占克隆数的10.05%和9.68%。本研究分析了养殖环境以及对虾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揭示微生物从水源到对虾肠道内的演替规律。总体上,本养殖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良好,但在养殖池水体和对虾肠道中也检测到黄杆菌类群和少量的弧菌。本研究有助于了解养殖环境对于对虾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并为长毛对虾病害的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一、材料与方法1.主要设施养殖池共78口,每只面积5米×4米,池深0.5米,配备供气设施,水源采用河水。育苗室内水泥池3口,每只面积3米×8米,池深1.2米。水源采用河水经两次沙滤后使用,并配备供热及供气设施(用于受精卵孵化)。土池两口,计3亩,长方形,池深约2.5米(用于培育水蚤)。2.  相似文献   

14.
水蛭,俗名蚂蟥。江苏省射阳县青龙村从2010年开始从事水蛭的人工养殖,现已初见成效,将有关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一、建设规模通洋青龙水蛭养殖场建设标准化水蛭养殖场300亩,建成孵化池、种苗池和成蛭养殖池,全面实施网箱养殖技术,设立塘口10个,其中种水蛭塘口6个,每个塘口10亩,计60亩。商品水蛭塘口4个,每个塘口60亩,计240亩。置放网箱328只(网箱规模4.2米×9.2米×1米),总投入800多万元。二、技术措施在养殖过程中,青龙村坚持走繁养殖设施建设配  相似文献   

15.
<正>一、病情1.病情发生及调查2015年8月底,大化县一网箱养殖户反映近期养殖的斑点叉尾出现进食减少、反应迟钝,并有少量死亡的情况。该养殖户为水库网箱养殖,采用自然水体,水面开阔,水质良好,符合健康养殖技术标准;网箱规格为12米×12米×3米,放养密度为100尾/米3,鱼体达到或接近商品鱼规格,平均重约0.7千克。平时养殖管理规范,日投饵量控制在饱食量的70%~80%。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人工湿地的循环水养殖系统运行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建立一种可行的循环水养殖模式,设计了一种养殖池与人工潜流湿地合理搭配的循环水养殖系统,以鲫鱼(Carassius auratus)作为养殖对象,分析了养殖期间系统水质指标和鱼类生长状况。结果显示:经过68 d的养殖,4组养殖池(A、B、C、D)的鱼类养殖密度,由试验初期的2、4、8和16 kg/m~3分别增加到试验末期的2. 8、5. 1、10. 3和20 kg/m~3,平均存活率(95. 30±3. 28)%,实现了基于湿地的循环水养殖。湿地对总氮(TN)、总氨氮(TAN)、亚硝酸盐氮(NO-2-N)、化学耗氧量(COD)和总悬浮物(TSS)的去除率分别为(35.6±7. 6)%、(61. 2±9. 3)%、(76. 5±11. 5)%、(58. 3±7. 5)%和(88. 0±3. 7)%;养殖期间,TAN、NO-2-N和COD平均值分别为(0. 29±0. 10)、(0. 075±0. 023)和(11. 17±2. 37) mg/L;养殖池中水体溶氧(DO)和总固体悬浮物(TSS)平均值分别为(6. 84±0. 92) mg/L和(64. 11±17. 89) mg/L。研究表明,基于人工湿地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具有养殖存活率高、生长良好以及节水减排效果显著优点。  相似文献   

17.
1 概况美国卡罗来纳能源与光能公司 (CP&L)和加利福尼亚州 Palo Alto市电力研究所 (EPRI)合作 ,运用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工厂化养鱼实验室开发的循环水养鱼技术 ,开发制造了一套示范性的商业养鱼设施。该设施包括 1个 5.1 m3隔离鱼池、1个 1 3.3m3育苗池和 4个 60 m3养殖池。根据在约 2 1 0天里把 1 g罗非鱼种养成 580 g商品规格 ,该设施设计年产罗非鱼约 45t。2 水处理系统4个养殖池均为 6.40 m× 1 .98m。养殖水由2套相同的水处理系统处理 ,每套处理 2个池。水处理系统如图 1。2个养殖池排出的水经 1台颗粒收集器至 1台污泥纠集器 …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养殖场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实际苗种中间培育进行实验(21 d),探究了放养密度(1.50~2.25万尾/m~3)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养殖水体水质以及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放养密度为1.50~2.25万尾/m~3时,放养密度的增加会提高凡纳滨对虾的产率、特定生长率、存活率及饵料转化率。实验期间,各养殖池内水体的pH逐渐下降,氨氮(NH_4~+-N)和化学需氧量(COD)浓度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弧菌(Vibrio)浓度则在一定范围内[(0.3~7.5)×10~4 CFU/ml]波动。放养密度的增加会导致养殖水体pH下降,NH4+-N和COD浓度升高,但对水体中的弧菌浓度没有明显影响。实验末期,放养密度较高的养殖池具有较高的细菌生物多样性,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56.52%~71.22%)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0.65%~38.23%)为各养殖池内主要细菌门类,而且弧菌属(Vibrio)(2.3%~9.4%)在各养殖池内均为优势菌属。在凡纳滨对虾苗种中间培育过程中,逐日增加换水量对水体pH和COD浓度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但难以控制NH4+-N和亚硝酸氮(NO_2~--N)浓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水泥池养殖的罗非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遮光条件和自然光照条件2种模式下罗非鱼的生长及养殖水质的变化情况。实验设置以13 mm厚度的红色建筑模板覆盖的水泥养殖池作为遮光条件的实验组,以不使用模板覆盖的水泥养殖池作为自然光照条件的对照组,每组共设置3个重复,共使用6个水泥养殖池。实验期间使用70 cm直径的纳米圆盘底增氧方式增氧,整个养殖期间不换水,持续对水体温度(Wt)、溶氧(DO)进行监测,每周采样测定水体氨氮(NH~+_4-N)、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钾指数(COD_(Mn))和叶绿素a(Chl-a)等含量。实验中使用商品配合饲料对罗非鱼进行投喂,记录配合饲料的总使用量,实验开始和结束时分别测定罗非鱼的生长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在为期56 d的实验时间内,遮光条件和自然光照条件对罗非鱼的成活率、生长指标、饲料系数等均无显著影响,而光照条件显著影响养殖水体的水质状况,对水温、叶绿素a含量和高锰酸钾指数的影响尤为显著。因而在遮光的室内环境下进行罗非鱼养殖更需要注意调节养殖水体的水质,而以异养细菌为主的生物絮团养殖模式,因其具有细菌群落稳定、不会引起水体中pH的变化、且不受光照条件的限制等优势,可能是一个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我们结合深圳地区的气候特点,利用室内水泥池的优势进行了美国红鱼夏花越冬技术的研究,以来年春天养殖市场解决大规格美国红鱼苗种紧缺的问题。一、材料和方法1.材料2003年10月份从深圳惠州等地共引进2~5厘米的夏花苗种97万尾,放入消毒浸泡一星期的龙岗区水产研究所东涌盐排仔鱼类养殖场养殖池中。养殖池规格为4米×6米、水深0.4米,每个池平均放苗1.5万尾(0.15万尾/米3),共放置65个池。每20个池组成一个生产车间,采用简易透光尼龙条布加尼龙薄膜采光保温。海水经过简易沙滤,流入各池。2.方法苗种进池后,采用微流水养殖,1~2月份天冷时白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