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干旱胁迫是限制华北地区春玉米穗粒数形成的关键因子,探究不同时期灌溉对穗粒数的影响,对提高该地区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在2014—2016年进行3年大田试验,设置拔节期、大口期、抽雄期、吐丝后15 d灌水和不灌水对照(CK),明确不同时期灌水对土壤水分变化、吐丝期穗位叶光合速率、穗粒数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干旱和关键生育时期缺水的年份,灌水处理可以提高春玉米穗粒数,其中花期灌水较其他处理提高了1.4%~97.0%(2014年和2015年);而在多雨的2016年,各个灌水处理间穗粒数差异不显著。拔节期和大口期灌水促进了春玉米营养生长,提高了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但春玉米花期遭遇干旱胁迫仍会降低穗粒数。花期灌水处理在营养生长阶段受干旱胁迫影响,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都降低,但保证了吐丝—授粉—籽粒建成关键阶段有充足的水分供应,其吐丝期光合速率较其他处理提高5.2%~32.8%。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吐丝期充足的土壤水含量可以显著提高春玉米光合速率(P=0.0034)和穗粒数(P=0.0137),但过多降水(降低光辐射)会影响光合作用及籽粒结实。因此,花期灌水是干旱年份保证春玉米穗粒数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玉米行粒数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律  代力强  董青松  施婷婷  王丕武 《作物学报》2017,43(10):1559-1564
行粒数是玉米重要的产量构成性状之一,对其遗传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吉林省80份核心玉米自交系作为关联群体,于2014年和2015年分别在吉林省长春和梅河口进行行粒数测定。同时利用第2代测序技术对关联群体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获得的SNP标记用于后续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环境下玉米行粒数表型性状变异范围在12.0~41.6之间,遗传力为36.4%。关联分析结果共得到19个与玉米行粒数显著关联的SNP标记,其中位于染色体框2.04和3.08的两个标记在2015年长春和梅河口均被检测到,14个SNP标记位于前人已定位到的QTL置信区间内。在显著性SNP标记的连锁不平衡区域内挖掘出4个候选基因,分别预测编码泛素化目标受体蛋白、金属依赖性磷酸水解酶、重金属转运/解毒蛋白及一个无特征功能的假定蛋白,可能与玉米行粒数的发育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浅析玉米花粉和花丝活力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株数、每株穗数和每穗粒数是玉米产量的构成要素.随着玉米产量水平的逐渐提高,粒数作为要素之一对产量的决定作用更为突出.研究表明,玉米果穗结实粒数与雌穗吐丝小花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雌穗小花能否完成正常的授粉、受精过程直接决定着果穗的结实能力,对玉米产量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玉米早播9天,郑单958、先玉335、丹玉86产量分别增产17.9%、11.5%和22.5%。丹玉86增产最多,其次为郑单958,先玉335增产最少。增产效果是很明显的,主要原因是穗变长后每行粒数分别增加了2.57粒、2.10粒和1.85粒或分别增加了7.36%、5.86%和4.51%,其二是千粒重分别增加了19.67g、10.66g和67.67g或分别增加了2.42%、1.34%和8.24%。  相似文献   

5.
播期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玉米的营养生长与产量形成方面探讨了播期对玉米生长的影响。随着播期推迟,玉米的PAR(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RUE(辐射利用率Radiation Use Effciency)、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同化物供应、粒重和产量都有所下降。播期对穗粒数的影响报道不一。  相似文献   

6.
不同年份对小麦穗数穗粒数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多年的小区高产栽培试验和高产攻关,对小麦的穗数、穗粒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相似栽培条件下,有的年份间穗教相差较多,有的年份间穗粒教相差较多。年后幼苗阶段积温,是决定穗数多少的主要因子;小麦返青后5d平均滑动气温首次≥4℃至拔节前的天数,是决定穗粒数多少的主要因素。但只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不论什么年份,均可获得足够的穗数和较多穗粒数。  相似文献   

7.
不同播种粒数对水稻生育及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用龙粳9号品种,设计水稻三超栽培352孔大钵盘育苗1、2、3粒三个不同播种密度(粒数)及相应1、2、3个穴内不同苗数的宽行超稀植栽培处理,进行水稻超高产生育特点和产量构成因素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秧苗素质、成穗率、比叶重、剑叶叶绿素含量、灌浆速度等指标均呈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茎鞘叶干物质积累和分蘖态势都表现为1粒播种最佳;产量构成因素中每平方米穗数3粒>2粒>1粒,穗粒数1粒>2粒>3粒,结实率、千粒重随粒数增加呈下降趋势。表明定位定粒播种减少粒数是培育多蘖壮秧进行宽行超稀植栽培而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大穗型小麦穗粒重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分析大穗型小麦穗粒重分布特征及粒数与粒重之间的关系,表明:(1)大穗条件下穗粒数和粒重之间呈二次曲线关系,与单穗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年度之间极值相近;(2)随着每小穗结实粒数增加,每小穗平均粒重增加,二者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但不同花位粒重变异幅度增大,籽粒整齐度变小;(3)不同结实粒数的小穗每花位籽粒重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当每小穗结实粒数为2时,以第1粒粒重最大,当每小穗结实粒数为3、4、5时,以第2粒粒重最大,当每小穗结实粒数为6、7时,以第3粒粒重最大,当每小穗结实粒数为8时,以第4粒粒重最大.  相似文献   

9.
乙烯对小麦小花发育和结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试验测定了高、矮秆品种及不同密度处理麦穗开花前乙烯释放量的变化,并利用穗培养方法研究了乙烯利处理对穗粒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抽穗前幼穗乙烯释放水平导致穗粒数降低,但开花期穗大量释放乙烯对小花结实并无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小麦穗粒数形成的基因型差异及增粒途径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以27个穗粒性状不同的小麦品种为材料,对小麦穗粒数形成过程中的各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通径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穗粒性状基因型在分化小穗数、结实小穗数、分化小花数和可孕小花数上均有明显差异。特大穗型小麦的小花分化速率最快,分化持续时间最短。穗粒数对小麦产量提高的贡献最大,穗粒数与千粒重之间不存在负相  相似文献   

11.
由于育种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使玉米的单产不断增加.目前,靠挖掘单株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已比较困难,选育叶片上冲,透光性好,光合效率高的品种已成为重要的育种目标之一.而根据玉米生物学特性选择合理的种植密度是玉米取得高产的一项重要栽培措施.玉米的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百粒重均受生物学特性及种植密度的影响,只有种植密度合理,穗数、粒数、百粒重协调发展,才能达到高产的目的.因此,根据玉米生物学特性进行高产栽培密度试验研究非常重要.为了对耕玉1号适宜种植密度进行研究,我们进行了3个处理的密度试验.  相似文献   

12.
水稻穗粒数形成的生理生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水稻穗粒数形成的生理生化角度,综述了国内外尤其是近20年来该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穗粒数潜力的表达依赖于营养物质的有效供应和相关激素的适时、适量诱导。幼穗分化是产量构成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时期,也是决定穗粒数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环境条件变化对稻穗营养状态和内源激素水平影响较大,且最终影响穗粒数。水稻穗粒数营养调节和激素调节之间的相互关系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周卫霞  王秀萍  穆心愿  李潮海 《作物学报》2013,39(11):2065-2073
以不耐阴型玉米豫玉22和耐阴型玉米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置自然光照和弱光胁迫两个处理,研究弱光胁迫对不同基因型玉米雌雄花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弱光胁迫延缓了雌雄穗的生长发育,表现为抽雄、吐丝和盛花期延迟,花期和雌雄间隔期延长。弱光胁迫下,在吐丝期不耐阴型玉米花粉量比对照显著增加,耐阴型玉米花粉量与对照差异较小;不耐阴型玉米花粉表面网纹在弱光胁迫下变粗且间隙增大,花粉萌发孔及其附近严重畸形,有的明显内陷,花粉内淀粉粒数目显著减少,营养供应能力减弱,耐阴型玉米在弱光胁迫下花粉表面网纹略有加粗或没有变化,萌发孔略微凹陷且程度远低于不耐阴型玉米,花粉中淀粉粒密度略有降低。遮光处理后,不耐阴型玉米的花粉活力、花粉萌发率和萌发速率表现为下降,而耐阴型玉米表现为上升。花丝的生长速率及伸出苞叶数量在弱光胁迫下显著下降,果穗上部花丝受到的影响最大,向下逐渐减弱。弱光胁迫下两个基因型玉米穗长和穗粒数减少,不耐阴型玉米受弱光胁迫影响的程度高于耐阴型玉米。雌雄间隔期延长、营养供应能力减弱导致的花粉畸形、花丝生长速率和可授粉花丝数目的减少以及籽粒IAA含量的下降和ABA含量的增加是弱光条件下玉米穗粒数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以10个超级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对株高与穗部性状间进行了相关分析及穗粒数的改良途径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与株高呈负相关。而与穗长、分化小穗、结实小穗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穗长并口结实小穗数对小麦穗粒数的影响最大。均为极显著正相关:我国超级小麦的育种目标应是在一定群体的基础上通过增加穗粒数来提高小麦的单稳重。在穗粒数的改良过程中,应选育矮秆、大穗、结实小穗数多的品种。  相似文献   

15.
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荚粒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利用大豆重组自交系soy01群体中的255个家系进行2年田间试验,采用两种作图方法,寻找一粒荚、四粒荚、每荚粒数等5个荚粒性状稳定的QTL。结果表明,利用区间作图法,2年共找到24个荚粒性状QTL,解释的遗传变异为5%~80%;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2年共找到27个荚粒性状QTL,解释的遗传变异为4%~73%。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2年找到2个重复出现、稳定的四粒荚QTL和2个每荚粒数QTL,为大豆荚粒性状QTL的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史宏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21):14-22
旨在选育多四粒荚大豆品种,构建理想模型,为大豆高产超高产育种探索新途径。用spss 18分析‘汾豆96’生理生态特性,以椭圆叶形多四粒荚‘汾豆96’为主,结合34份披针叶形四粒荚材料,对其10项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用逐步回归法构建理想模型。‘汾豆96’群体内四粒荚单株的存在率达85%以上,单株四粒荚最高达49个,占总荚数的30.25%,‘汾豆96’产量随四粒荚数的增加总体呈增加趋势。当R~2=0.939时,模型拟合最优:Y=-87.583+0.415X_1-5.155X_2+10.094X_3+13.459X_4。回归方程表明多四粒荚创新材料产量与生物产量(X_1)、株高(X_2)、百粒重(X_3)和主茎节数(X_4)呈显著线性回归关系。提升每荚粒数和选育多四粒荚品种,是高产超高产育种产量突破的新途径。大豆品种具备的理想模型是抗倒伏、多荚粒、适合机械化收获的短节间密荚类型。  相似文献   

17.
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基因与禾本科作物的穗粒数密切相关.本文根据已报道的小麦细胞分裂素氧化酶(cytokinin oxidase,CKX)基因EST序列在GenBank中搜索更新的EST序列,组装后设计特异引物在豫麦8679/红芒春31重组自交系群体(recombined inbreed lines,RILs)中鉴定与小麦穗粒数相关的CKX基因.结果表明,Tackx3基因在RILs群体中表现较好的多态性,并与小麦穗粒数相关.具有"A"型Tackx3等位基因的家系其穗粒数大都分布在较低的范围内(穗粒数15~60),平均值为55:而具有"B"型Tackx3等位基因的家系其穗粒数大都分布在较高的范围内(61~95),平均值为65,穗粒数均值T测验达极显著水平,说明Tackx3基因等位变异与小麦穗粒数形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绿豆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739份绿豆品种资源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独立性检验、变异系数测定及相关分析。缫表明:(1)粒色与粒大小及种皮有无光泽呈极显著相关。(2)单株荚数、单株产量、主茎分枝数的变异度大,株高及百粒重的变异度较大,荚长、生育期的变异度中等,而单荚粒数变异度较小。(3)单株产量与单株荚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生育期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1泗豆288的生物学特性与表现 1.1主要特征特性。该品种为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5—90cm,株型直立收敛,茎秆粗壮韧性好。紫花、棕毛、叶片绿色,叶形为卵圆形。单株分枝平均2.1个,主茎节19.2个,有效节15.2—16.1个。单株结荚多达31.4.37.3个,每荚粒数平均2.46粒,单株粒数83.4粒。荚圆筒形略弯,子粒圆至椭圆形,百粒重21.6g,深褐脐,种皮黄色,有光泽。夏播全生育期100d左右。  相似文献   

20.
夏播玉米和豆类沼液浸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沼液浸种技术,是利用正常发酵产气的沼气池所产沼液对植物种子进行浸泡催芽处理的一种特殊措施。这一技术已被运用到粮、油、瓜、菜等农作物浸种方面。据我们在田间试验证实,沼液浸种用于夏播玉米,可提前出苗2~3天,亩增产幅度12%~16%;用于夏播大豆和小豆可提前出苗1~2天,亩增产幅度14%~20%,常见病害也有一定程度减少,如结合施用沼肥和沼液进行叶面喷肥,穗粒数和千粒重还有所增加,籽粒品质明显提高。夏播玉米和豆类沼液浸种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