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是经济价值很高的大型食用水母,主要产于我国沿海。近几年来,浙江、山东和辽宁等省已开展人工增殖海蜇资源的研究工作。浮浪幼虫至螅状幼体阶段的变态是海蜇生活史多次变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增殖工作的第一步是培育出  相似文献   

2.
海蜇早期螅状幼体的饵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查明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的生活史(丁耕芜、陈介康,1981)之后,浙江、山东和辽宁等省都开展了增殖海蜇资源的研究工作。早期螅状幼体(young scyphistoma)是海蛰一个生命周期中占三分之二时间的水螅型世代的开始,由浮浪幼虫变态而来,  相似文献   

3.
以北部湾采捕黄斑海蜇Rhopilema hispidum vanhoffen,1888为亲体,通过人工繁殖的方法获得浮浪幼虫。在实验室培育条件下,对浮浪幼虫、螅状幼体、横裂幼体、碟状幼体和幼水母等多次变态发育过程进行了系统观察,描述了各发育阶段形态变化。首次报告了这个种的生活史,并比较了几种钵水母类螅状体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4.
海蜇的人工工厂化育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海蜇碟状体经4个多月的室内培养达性成熟,产卵持续时间可达30~40天之久,浮浪幼虫变态为媳状幼体,一天后开口。螅状体越冬水温达5℃以下时,螅状体呈半休眠状态,投饵量为适温时的十分之一。越冬后水温回升到10℃以上时,开始出现横裂现象,12℃时开始放散碟状体,单位水体出苗量为9.0~10万只/米^3。  相似文献   

5.
莱州湾海蜇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3年莱州湾海蜇人工育苗和放流试验,对育苗设施,亲蜇采捕,运输和暂养技术,对产卵孵化,对浮浪幼虫、螅状幼体、碟状体的培育技术,对足囊繁殖和横裂生殖习性以及出苗放流方法进行了研究,1995年7月专家鉴定认为,本技术在国内外尚无先例,在国内达到先进水平,其中检验海蜇放流增殖效果的方法属国内首例。  相似文献   

6.
以日本白令海引进的咖啡金黄水母为亲本,通过人工繁殖的方法获得受精卵.在实验室培育条件下,对浮浪幼虫、螅状体、碟状体和水母幼体等多次变态发育过程进行了系统观察,描述了各发育阶段形态变化,首次报告了咖啡金黄水母的生活史.咖啡金黄水母为体外受精,卵为沉性,受精后6h内发育为浮浪幼虫,浮浪幼虫有明显的趋光性,在54 h内变态附着为4触手螅状体.螅状体能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无性繁殖,于20℃横裂生殖,每个螅状体每次横裂产生8~21个碟状体,碟状体的数量和质量与横裂前螅状体的状态有关.合适的水流和充足的食物保证了碟状体在60 d内变态为伞径10cm的育成体.人工条件下,螅状体可长期保存,水母体能饲养8~10个月.  相似文献   

7.
在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增殖实践中,人工培育出的螅状幼体需要经常进行抽样观察,倒池换水或移养到自然海区暂养。根据几年来的经验,螅状幼体短时间离水暴露于空气中对其成活率影响不大,但对离水的时间长短与螅状幼体成活率的定量关系尚未做过实验。为给螅状幼体培养管理中制定操作规程提供依据,我们就螅状幼体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干露于空气中的时间长短对其成活率的影响进行了实验。  相似文献   

8.
重金属对海蜇螅状体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螅状体阶段在海蜇的一个生命周期中所经历的时间最长,即从十月初到翌年五月。在这段时间里,环境条件直接影响着螅状体的存活;保持螅状体能够正常生存,是在人工增殖海蜇资源中提高海蜇幼水母出苗量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小宋 《科学养鱼》2003,(3):34-34
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的海蜇人工育苗场,只见用黑色细眼渔网遮盖着的水池漆黑一片。颗颗不足米粒大的白色海蜇螅状体,吸附在一拇指宽、中指长的塑料片上,一动不动。在水池里排放着的扇形塑料片上,共吸附着1000多万颗海蜇螅状体。目前这些海蜇螅状体正处于冬眠状态,3月初水温上升,便会长个儿分裂成海蜇幼体,4月就可下海放养。这是该省用于规模化养殖的第一批全人工培育的海蜇苗,繁育成功预示着久别的海蜇有望重视杭州湾海域。海蜇是一种沿岸暖水性大型食用水母,其中生长在浙江省杭州海域的海蜇个体大,肉质厚实、匀称,用其…  相似文献   

10.
在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增殖实践中,人工培育出的螅状幼体需要经常进行抽样观察,倒池换水或移养到自然海区暂养。根据几年来的经验,螅状幼体短时间离水暴露于空气中对其成活率影响不大,但对离水的时间长短与螅状幼体成活率的定量关系尚未做过实验。为给螅状幼体培养管理中制定操作  相似文献   

11.
海蜇的生活史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本文概述了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自受精卵、浮浪幼虫、螅状体、横裂体、碟状体至幼水母各发育阶段的形态学变化。首次报告了这个种的生活史。  相似文献   

12.
白色霞水母各发育阶段的形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董婧 《水产学报》2006,30(6):761-766
对白色霞水母从受精卵到成体水母各发育期的形态进行了描述。受精卵发育成带纤毛的浮 浪幼虫,浮浪幼虫在定置前形成一种凸面的圆形浮浪幼体囊, 经脱囊狭窄柄部拉长进而变成一个细长颈瓶形状,萌发出4个触手成为早期螅状体;螅状体可产生足囊和通过产生匍匐茎形成囊胞进而发育成新的螅状体;横裂为典型的单碟型横裂;新释放的碟状幼体绝大多数为8个缘叶,8个感觉棍和8对钝圆的缘瓣,但畸形个体最多12个,最少6个缘叶,同时对海蜇与白色霞水母的碟状幼体形态进行了比较。成体水母伞径200~300 mm,大型个体超过500 mm。外伞表面光滑,近中央的伞顶上有许多密集的刺胞丛隆起, 8个缘叶,8个感觉棍,口腕非常发达,口腕上有大量刺细胞团。可根据感觉胃囊和触手囊是否连接、缘瓣水管的排列类型、外伞顶中央是否有刺细胞丛以及个体伞径和颜色对白色霞水母、发形霞水母、棕色霞水母和紫色霞水母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3.
信息与动态     
由山东省水产研究所和莱州市对虾育苗增殖场共同承担的国家“八五”技术攻关课题-海蜇人工育苗放流试验,最近,通过国家有关部门技术验收。海蜇人工育苗放流试验是利用秋季捕获的亲蜇产卵、孵化并附着越冬,春季利用越冬螅状幼体,放散蝶状幼体、育成稚蜇进行  相似文献   

14.
以海蜇新生螅状幼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3种高温(室内恒温、夏季常温、夏季高温)、3种饵料投喂频率(无饵料投喂、每7 d投喂1次、每2 d投喂1次)及其交互作用对海蜇螅状幼体的死亡率、个体生长和足囊繁殖的影响,试验持续45 d。试验结果显示:高温条件下,饵料投喂频率显著影响海蜇螅状幼体的死亡率(P<0.05);而高温、饵料投喂频率及两者交互作用均显著影响海蜇螅状幼体的相对生长率(P<0.05);各高温组中螅状幼体生成的足囊数均随饵料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增多;足囊萌发率最多出现在夏季常温-每7 d投喂1次组,平均为34.34%;饵料投喂频率对海蜇螅状幼体生成足囊数及足囊萌发率影响显著(P<0.05),高温及两者交互作用对海蜇螅状幼体生成足囊数及足囊萌发率影响均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尽管高温条件下海蜇螅状幼体死亡率高,但存活的螅状幼体足囊繁殖速度快,足囊繁殖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可能是螅状幼体应对高温死亡率增加的一种繁殖策略。试验结果可为提高海蜇育苗技术和准确预报苗种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莱州湾海蜇放流增殖效果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人工控温的方法,使人工培育的越冬螅状体比自然海域螅状体释放蝶状体的时间提前30~40d,继而培育成5~10mm的幼水母进行放流。用幼水母伞径之差异探讨海蜇放流增殖效果,是目前国内首次报道的最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的科研人员在揭开了海蜇生活史奥秘之后,又攻克了海蛋的人工育苗、螅状体越冬和幼蜇放流等技术的关键,并与辽宁省海洋渔业开发中心等单位合作,从1987年开始进行黄海北部海蜇幼体放流试验研究。经过5年的放流试验,使黄海北部海蜇资源逐渐增加,目前已成为继中国对虾放流增殖后的第二个增殖对象。海蜇放流的  相似文献   

17.
安朵仙水母在固着的无性繁殖螅状体和浮游的有性繁殖水母体间交替,其生活史中绝大多数环节并不是自发进行的,而是受特定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的影响。静止水流和雌雄个体间的交互作用对于产卵和受精是非常重要的,受精卵在64h内可经浮浪幼虫阶段变态为4触手螅状体。螅状体能通过单碟型横裂产生水母体,但对温度和光照要求严格。出芽生殖是螅状体无性繁殖的唯一方式,出芽率与温度关系最为密切。大多数碟状体在横裂的过程中生长出口腕,并在脱离螅状体12~24h内翻转为口腕向上、外伞向下的倒立形态。水母体可通过食物和体内的共生藻获得能量。人工条件下,螅状体可长期保存,水母体可以饲养两年以上。  相似文献   

18.
营养条件对海蜇横裂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卤虫Artemia无节幼体作为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螅状幼体饵料,按投饵频次不同划分为不同营养水平,考察不同营养水平对海蜇横裂生殖的影响。考察结果表明,无论在低温预处理阶段或升温诱导期间,营养条件对海蜇横裂生殖的发生率和所形成碟状幼体数量都有明显影响;长期饥饿的个体若不改善营养条件,则不能诱发横裂生殖。  相似文献   

19.
环境因子对海蜇早期幼体发育影响的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蜇是经济价值很高的大型食用水母,历来是我国沿岸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本文综述了营养条件、温度、盐度、光照、溶氧、重金属、pH、氨氮对海蜇足囊繁殖与横裂生殖以及螅状体与碟状体生存的影响,对海蜇早期幼体发育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概述。总结发现:环境因子对海蜇幼体发育影响的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环境突变对海蜇横裂生殖的影响以及海蜇碟状体到水母体系统发育过程的研究尚需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20.
张锡佳 《齐鲁渔业》2008,25(3):37-37
2007年5月17日~7月7日,应青岛金海丰水产有限公司邀请,笔者受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派遣赴斐济国进行海蜇养殖技术考察和人工育苗。从中国青岛到斐济国在长达46天的海上运输过程中,运载的500片海蜇螅状体健康,活动自如,无脱落。海蜇螅状体从中国到南太平洋斐济国的高温地区,万里长时间苗种运输成功,这是首次,为开发利用国外浅海海域资源,开展海蜇增养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