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非鱼的养殖概况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连常平  梁振昌 《水产科技》1999,(4):10-11,17
罗非鱼分类上属鲈形目(Pereiformes)鲡鱼科(Cichlidae)罗非鱼属(Tilapia)。罗非鱼自然群体主要分布于非洲大陆,为非洲湖泊、江河中的主要经济鱼类,现地处热带、亚热带、温带的国家或地区都养殖罗非鱼。罗非鱼种类很多,目前养殖以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及其杂交种奥尼鱼为主,本文主要介绍罗非鱼的养殖概况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罗非鱼类养殖中的主要困难是罗非鱼类繁殖力强,在养殖池中过度繁殖,造成鱼池中群体过密,影响产品产量和规格的提高。因此,希望能培育出性比异常的群体,以控制其繁殖。我们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通过采用纯种奥利亚罗非鱼(S.aureus)作父本,纯种尼罗罗非鱼(S.niloticus)作母  相似文献   

3.
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a peters)是一种优良的池塘养殖品种,但在养殖过程中自繁能力较强,一个养殖周期可繁殖4—5次,群体不易控制,严重影响了商品鱼质量和经济效益;为控制罗非鱼养殖过程中繁殖的幼鱼,1999-2000年连续两年在池塘主养罗非鱼池套养乌鳢,但效果均不理想;2001—2002年我们进行了池塘主养罗非鱼套养鲈鱼以控制罗非鱼的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科学养鱼》1988,(1):19-19
由王楚松编著的《罗非鱼的养殖》一书,农业出版社将于1988年4月出版(修订第二版)。一本书论述罗非鱼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详细介绍罗非鱼的池塘养殖、稻田养殖、网箱养殖、流水养殖以及越冬方法等。  相似文献   

5.
自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广罗非鱼养殖以来,经过40多年的发展。罗非鱼越来越被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所接受。尤其是近年来国际市场对罗非鱼需求量的不断扩大,拉动了我国罗非鱼产业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罗非鱼养殖生产国.其中集约化养殖是主要方式。但是在罗非鱼高密度养殖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受传统观念“肥水养大鱼”的影响,不少养殖户习惯于向高密度养殖池中过度施肥。使得水质变差难以管理,时常发生大量死鱼以及出口鱼片因环境污染卫生不合格的现象,因此,推广罗非鱼的健康养殖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罗非鱼(奥尼、吉富品系)是农业部"十五"期间重点推广水产养殖优良品种,也是我国从国外引进的池塘养殖数量最多和产量最高的品种之一。池塘专养年亩产可达2000公斤以上,经济效益非常显著。但是,由于有些苗种生产单位对罗非鱼亲本纯种管理不严,没有彻底采取隔离措施,造成罗非鱼种间或群体出现混杂现象。  相似文献   

7.
廖国璋 《水产科技》1997,(2):28-32,34
自50年代以来,我国海峡两岸均从国外引进各种罗非鱼(台湾俗称吴郭鱼)进行淡水养殖。生产实践结果表明,罗非鱼(包括尼罗罗非鱼、莫桑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及其杂交种)具有生长快,对水质要求不严格、养殖周期短、肉质鲜美和产量高的特点,深受水产养殖工作者的欢迎,目前已成为我国海峡两岸淡水养殖的主要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8.
五种罗非鱼苗种在室内水族箱中的养殖效果比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五种罗非鱼苗种在室内水族箱中的养殖效果比较李家乐李思发(上海水产大学,200090)韩凤进(青岛罗非鱼良种场,266317)在我国北方地区现养殖有五种罗非鱼群体,其生长性能略有差异。在室内水族箱条件下,对常见的盐度为16±1‰的半咸水中的成活率、生长...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吉富罗非鱼不同养殖模式对水质的影响,对跑道式流水槽养殖、池塘高密度养殖、池塘低密度养殖和罗非鱼-水浮莲共生等4种吉富罗非鱼养殖模式的水质情况进行了为期16周的跟踪检测。试验结果:4种养殖模式水体中的溶解氧为罗非鱼-水浮莲共生组池塘低密度养殖组池塘高密度养殖组跑道式流水槽组,各组间差异显著(P 0. 05);氨氮和亚硝酸盐质量浓度为跑道式流水槽组池塘高密度养殖组池塘低密度养殖组罗非鱼-水浮莲共生组,各组间差异显著(P 0. 05)。结果表明,在池塘高密度养殖吉富罗非鱼时,采用罗非鱼-水浮莲共生模式能显著提高水中的溶解氧,降低氨氮、亚硝酸盐含量,实现生态养殖。  相似文献   

10.
王银东  方崇义 《内陆水产》2006,31(10):30-31
自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广罗非鱼养殖以来,经过40多年的发展.罗非鱼越来越被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所接受。尤其是近年来国际市场对罗非鱼需求量的不断扩大.拉动了我国罗非鱼产业的发展。随着产量逐年增长和出口量飞速增加.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罗非鱼养殖生产国.其中集约化养殖是主要方式。但是在罗非鱼高密度养殖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受传统观念“肥水养大鱼”的影响,不少养殖户习惯于向高密度养殖池中过度施肥,使得水质变差难以管理,时常发生大量死鱼以及出口鱼片因环境污染卫生不合格的现象,因此.推广罗非鱼的健康养殖己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张水波 《齐鲁渔业》2007,24(8):21-24
近年来,罗非鱼已成为世界性养殖鱼类之一。为进一步推广罗非鱼养殖,联合国ICLARM机构与菲律宾、挪威等国科研单位合作,通过从4个非洲原产地国(埃及、加纳、肯尼亚、塞内加尔)引进的尼罗罗非鱼品系与4个亚洲国家和地区(以色列、新加坡、泰国、中国台湾)养殖比较广泛的尼罗罗非鱼品系进行杂交并经综合逐代选育获得了优良品系——吉诺玛罗非鱼,目前,该品系已  相似文献   

12.
紫金彩鲷的生长率同尼罗罗非鱼比较并不理想。然而,它的价值,不在于用以直接养殖,而在于用以产生接近全雄性的杂种一代,从而基本上解决罗非鱼在养殖过程中繁殖过多的问题。杂种一代的主要经济性状:(1)个体生长和群体产量:生长方面,  相似文献   

13.
罗非鱼3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特异性AFLP标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来源的养殖群体进行种质鉴定,探索在种苗阶段即区分新吉富罗非鱼(New GIFT strain Oreochromis niloticus)、吉诺玛罗非鱼(GenoMar strain O.niloticus)和奥杂罗非鱼(0.niloticus♀×O.aureus♂)3个养殖群体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选取了5对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引物组合对3个罗非鱼养殖群体共60尾个体进行比较分析,引物组合E—ACA/M—CAT表现出较好的区分能力,有7条标记的分布在群体间表现出“有和无”的差别,引物组合E—ACA/M—CAG的扩增图谱中有2条带表现出“有和无”的差别。遗传多样性方面,平均基因多样性在新吉富罗非鱼和吉诺玛罗非鱼分别为0.1605和0.1595,而在奥尼罗非鱼为0.2214,多态位点百分数和Shannnon多样性指数也表现出相近的变化趋势。分析表明新吉富罗非鱼群体在遗传上已较为稳定,吉诺玛罗非鱼遗传多样性偏低。  相似文献   

14.
<正> 罗非鱼养殖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养殖罗非鱼。现将目前国外罗非鱼养殖的若干问题作如下概述。一、罗非鱼养殖的不同概念根据Huet(1972)鱼类养殖的定义,由于罗非鱼养殖的目的不同,大致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以大量生产食用鱼为目的,侧重于数量上大幅度增加,很少考虑到质的问题。第二类,完全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生产食用鱼,根据市场、餐馆需求或出口需要,生产养殖鱼类。第三类,完全从质量要求,不需要追求数量,按消费对象需要,供应高质量的食用鱼。根据不同的养殖技术及其管理方法,可把罗非鱼养殖方法划分为粗养、精养、半精养三种方式。精养方式,主要取决于人工投饲,根据  相似文献   

15.
罗非鱼属鲈形目、丽鱼科、罗非鱼属,学名Oreochromisspp。广泛分布于非洲大陆的淡水和沿海的咸淡水水域中.是淡水和咸淡水水域中养殖的主要经济鱼类。罗非鱼具生长快、养殖周期短、食性广、饵料要求低、病害少、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群体繁殖力强、苗种容易解决等优点,目前罗非鱼已成为我国较为主要的养殖鱼类之一.其中以尼罗罗非鱼养殖最广。因此养殖罗非鱼是当地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渔业的首选养殖对象。  相似文献   

16.
<正> 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是罗非鱼属中较为优良的品种之一。原产地在非洲尼罗河水系。主要特点是个体大、成长快、肉厚、质嫩、味美。在国际上颇受重视,被誉为淡水养殖的高产鱼类。联合国粮农组织称之为未来动物性蛋白质重要来源的奇迹鱼。我国(除台湾以外)自1978年引种试养,在同样条件下,比莫桑比克罗非鱼(T.mos-sambica)增产30~50%。因此,领导部门一致  相似文献   

17.
罗非鱼健康养殖高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非鱼类隶属于鲈形目丽鱼科。原产于非洲,属暖水性鱼类,具有食性广、对环境适应性强、生长快、食性杂、抗病力强、养殖群体产量高、肉质好等特点,是极具生产潜力的养殖品种。从1976年开始,罗非鱼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向世界推广养殖的鱼类,现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养殖罗非鱼。  相似文献   

18.
三种奥尼杂交罗非鱼养殖效果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罗非鱼已是我国重要的养殖鱼类,也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水产品之一,特别是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地,罗非鱼养殖已形成产业化格局。在罗非鱼养殖中,品种起着关键的作用,决定着养殖效益,因此,罗非鱼品种选育已成为直接关系到罗非鱼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受到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9.
《淡水渔业》2021,51(5)
以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饵料投喂率,研究养殖系统吉富罗非鱼肌肉中土臭素(GSM)物质影响因素,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连用和微波蒸馏-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MD-SPME-GC-MS)连用方法分别对水中和鱼肉中土腥异味物质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1%和8%饵料投喂率下吉富罗非鱼肌肉中土臭素(GSM)含量较高;不同的饵料投喂率通过向养殖吉富罗非鱼系统中输入不同量的营养盐,影响了养殖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改变了可能产GSM浮游植物藻类栅藻(Scenedesmus)、微囊藻(Microcystis)、小环藻(Cyclotella)的丰度,进而对水体中GSM的含量产生作用;鱼肉中GSM含量与水体中GSM含量无明显相关性,影响吉富罗非鱼肌肉与水体中GSM含量的主要藻类品种并不一致,相关性分析表明吉富罗非鱼肌肉中的GSM含量主要与水体中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有很强的相关性,表明吉富罗非鱼可能通过自身摄食颗粒直链藻,进而被肠道消化吸收富集于肌肉中。  相似文献   

20.
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世界各国推荐的养殖对象。我国自1978年从国外引入后,进行海、淡水养殖己取得良好效果。我院海水养殖教研室与国营金州盐场水产科,为进一步利用广大盐滩内荒置闲散水体的天然生产力,进行了在盐田贮水池中海水养殖尼罗罗非鱼的试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