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草鱼出血病的病原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草鱼出血病的病原研究,始于50年代。1978—84年,分离到一种病原病毒,定名为草鱼呼肠孤病毒或鱼呼肠孤病毒。本文报道从出血病病鱼组织的电镜研究中发现两种病毒颗料,一种即是呼肠孤病毒,另一种是20-30nm大小的病毒。经病毒的核酸分析,前者是双股RNA病毒;后者为单股RNA病毒。用分离到的这两种病毒分别注入1足龄健康草鱼,可发生两类不同症状的出血病;呼肠孤病毒主要导致“肠出血型”症状;另一种病毒(经初步鉴别属于小RNA病毒科病毒)主要导致“肌肉出血型”出血病。由此,可以证实两种病毒都是草鱼出血病的病原病毒,同时也初步解释出现两种不同症状出血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草鱼出血病病毒854株的理化_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令兵 《水产学报》1998,22(3):279-282
草鱼出血病是我国一种十分严重的病毒性鱼病。1978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第三研究室的科研人员首先报道了草鱼出血病是一种病毒性鱼病,并初步认为其病原是一种疱疹病毒(Herpsvirus)。1983年,陈燕新等报道了自己分离的草鱼出血病病毒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3.
<正> 草鱼出血病是我国淡水渔业中危害最严重的鱼病之一。国内鱼病工作者从七十年代初开始对该病进行研究,已证实该病的病原是病毒。利用可长期离体传代培养和生物学特性稳定而均一的鱼类细胞株培养病毒,是鱼类病毒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将有助于对病原和防治技术作深入的研究。我们于1979年培养成功草鱼吻端组织细胞株ZC—7901(以下简称ZC—7901)。经试验,该株细胞对草鱼出血病病毒具有敏感性。本文报道ZC—7901株细胞培养草鱼出血病病毒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4.
草鱼出血病是一种严重的病毒性疾病,它会引起草鱼大批死亡。已有报告指出,在病鱼肾组织的超薄切片中观察到病毒粒子的存在,并认为肾脏是草鱼出血病病毒侵袭是严重的器官。在制备草鱼出血病组织疫苗时仅取病鱼的肝、脾、肾和肌肉组织,肠道组织往往弃之不用。为了进一步确定病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葡萄球菌 A蛋白协同凝集(SPA COA)快速检测草鱼出血病病毒的方法以及对提纯病毒、染毒细胞内病毒和病鱼组织检测的初步结果。并对该方法进行了特异性和敏感性考核以及凝集物的电镜观察。该方法快速、特异、设备简单,适合基层单位检测草鱼出血病病毒,并有可能作为草鱼出血病疫苗质量鉴定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草鱼出血病病毒精细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淡水渔业》1984,(2):i001-i002
<正> Brenner和Horne发展的负染色技术已广泛用于电子显微镜下病毒精细结构的研究。我们采用这一技术对本协作组曾报道过的草鱼出血病病毒进一步做了精细结构的观察,并对观察结果进行了分析。现将我们的研究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草鱼是一种优质淡水鱼类,它具有生长快,产量高,经济效益大的优点.但是草鱼极易患病,难养,成活率低,尤以草鱼出血病危害最大。草鱼出血病病原,属呼肠弧病毒。至今未有特效药物防治。据报导近年来采用土法疫苗进行人工免疫,已取得较好的效果。为解决草鱼出血病工厂化生产所需要的毒种,于1981年7月-10月,1982年8月--10月和1983年8月在草鱼出血病发病季节,  相似文献   

8.
汤江山  杨向江 《内陆水产》2002,27(12):32-32
随着草鱼养殖密度的加大,养殖的集约化及养殖产量的提升,其病害日趋严重。据调查,草鱼的养殖成活率在50%左右。危害草鱼的病害种类较多,尤以草鱼出血病危害最为严重。该病流行范围广,传染速度快,死亡率高,防治难度大,每年给渔业生产带来严重威胁和巨大的经济损失。1病原体草鱼出血病的病原体为呼肠弧病毒。该病毒为双链RNA类型病毒。该病毒颗粒直径在65~70纳米之间。具二十面体,无夹膜,双层衣壳,对脂溶剂、热、酸均不敏感。该病毒能在草鱼吻端、性腺、肾脏鳍条等草鱼单层细胞中复制。2流行与危害草鱼出血病是目前危…  相似文献   

9.
紫外线诱变建立草鱼抗出血病病原病毒的AHZC88细胞株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UV对草鱼出血病病原病毒敏感的草鱼ZC 7901细胞株反覆诱变,获得了对出血病病原病毒具有抗性的AHZC 88细胞株。经生物学特性测定,AHZC 88细胞的染色体2n=48,温度适应范围4°~38℃,最适生长温度27℃,分裂指数在36小时时达最高值。经病原病毒的人工侵染等试验表明,AHZC 88细胞不受草鱼出血病病毒感染。在电镜切片观察中,细胞内不见病毒颗粒。LDH同工酶分析,比敏感细胞少1条酶带。  相似文献   

10.
草鱼出血病病毒高滴度培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草鱼出血病病毒 854株高滴价培养的几种方法进行了的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1 细胞 :草鱼肾脏组织细胞系 (CIK) (左文功 ,1986 ) ,培养基为含 10 %小牛血清的CAS。2 病毒 :草鱼出血病病毒 854株 ,维持液为 2 %小牛血清的CAS。3 高滴价培养方法3 1 用 854株病毒接种刚生长成单层的CIK细胞系 (区别于致密单层细胞 ,下同 )。病毒接种量为维持液量的 1/ 10 ,2 8℃吸附 6 0分钟后 ,添加维持液 ,2 8℃培养 ,观察细胞病变过程 ,测定病毒的TCID50 /ml。3 2 精氨酸处理 在接种病毒时 ,向病毒液中加入浓…  相似文献   

11.
应用细胞生物反应器微载体悬浮培养法,对草鱼胚胎细胞 CP-80 进行大规模培养,同时增殖草鱼出血病病毒。细胞经培养6天后,细胞量可达到8.4×10~6cells/ml,较始接量(2×10~5cells/ml)提高了41倍。接入草鱼出血病病毒后,经5天培养增殖,毒力达到8.0LgTCID_(50)/0.1ml,较始接毒力(3.75LgTCID_(50)/0.1ml)增加了4.25个对数值。  相似文献   

12.
两种草鱼出血病病毒株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是我国分离成功的第1种鱼类病毒,隶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水生呼肠孤病毒属(Aquareovirus)[7,14]。GCHV是草鱼出血病的病原体,可导致当年龄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hus)鱼种大批死亡[5,8...  相似文献   

13.
应用Dot—ELISA技术检测草鱼出血病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报道了斑点免疫吸附ELISA快速检测草鱼出血病病毒的方法以及提纯病毒、染毒细胞内病毒和病鱼组织的检测结果,并对该方法的灵敏度与SPA-CoA和常规ELISA法进行了系统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草鱼呼肠孤病毒HZ08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浙江省湖州地区采集发病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样本中,取症状明显病料的肝、脾、肾组织,经过滤除菌处理后接种草鱼肾脏细胞(CIK).盲传8代,CIK细胞未出现明显细胞病变,但感染细胞固定后经电镜观察发现,细胞质内有大量病毒聚集,病毒无囊膜,近球形,直径约70 nm,形态与已报道的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相似.将病毒提纯后分别经DNA酶、RNA酶和绿豆核酸酶消化,证实为双链RNA(dsRNA)病毒.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果显示,病毒基因组由11个dsRNA组成,呈现水生呼肠孤病毒基因组典型特征.采用RNA水平3味端加接头的方法获得了S6节段的全长序列,测序结果表明,S6由2 030个核苷酸组成,推测其编码一个分子量约为68.4 kD的蛋白.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为水生呼肠孤病毒,但在氨基酸水平上与草鱼呼肠孤病毒代表株873株的差异较大,同源性为33%,提示该病毒为一株新型的草鱼呼肠孤病毒.本研究旨在为草鱼出血病防治方法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应用三重RT-PCR检测方法对2016年采自江西地区重要的水产养殖(苗种)场的50批草鱼样品和10份疑似草鱼出血病病例进行GCRV检测.结果显示,50批草鱼样品检出GCRV-Ⅱ型阳性样本5批,阳性检出率为10%;10份临床疑似病例检出GCRV-Ⅱ阳性样本6份,阳性检出率为60%,表明我省养殖的草鱼成鱼和草鱼苗种均携带有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且阳性率较高,需加强苗种的引种检疫;当前我省草鱼主养区域草鱼出血病的流行株主要以基因Ⅱ型为主,这对我省进行草鱼出血病精准免疫预防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草鱼出血病     
<正>│病原│草鱼出血病是危害草鱼的主要病害,其病原是草鱼呼肠弧病毒,也称草鱼出血病病毒,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鱼类病害,对2龄以下草鱼鱼种危害特别严重,2龄以上草鱼少见出血病。│症状│按病鱼的症状,草鱼出血病大致可分为红鳍红鳃盖型、红肌肉型、肠炎型三种类型,三种症状可能单一出现,亦可能两种和三种同时出现。  相似文献   

17.
草鱼出血病的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草鱼出血病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鱼全身出血,鱼的红细胞、白细胞及血红蛋白都明显地低于健康鱼。病毒侵袭草鱼后,小血管的内皮广泛受损,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从而大量消耗了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引起广泛性出血。由于循环血量减少和小血管阻塞,导致大多数组织和器官缺氧而变性和坏死;尤其是造血组织的坏死,更加速病鱼死亡。此外,还在草鱼血液中首次发现嗜碱粒细胞,查明了草鱼出血病同草鱼肠炎病的肠道组织病变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正>草鱼病害较多,草鱼出血病是常见病之一,严重危害着草鱼的健康。早在20世纪50年代,倪达书发现了草鱼会发生出血这样的病症,随后以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展开一系列草鱼出血病病原学研究,1983年陈燕燊和江育林将草鱼出血病的病原命名为草鱼呼肠孤病毒(Reovirus of grass carp)。草鱼患呼肠孤病毒病后,各脏器小血管内皮  相似文献   

19.
草鱼呼肠孤病毒HZ08株FQ-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草鱼出血病是危害中国淡水养殖最为重要的病害之一,其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hemorrhagevirus,GCRV),其中,HZ08株是当前引起草鱼出血病的主要流行毒株。为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特异的草鱼呼肠孤病毒主要流行株检测方法,本研究利用草鱼呼肠孤病毒HZ08株S7基因保守区,设计了一对能特异性扩增154 bp片段的引物和TaqMan探针,用含有S7基因全长的重组质粒PAVX1-S7作为标准品,构建质粒拷贝数与CT值的标准曲线,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可重复性、敏感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标准曲线在6.0×1010~6.0拷贝数之间有很好的线性关系(r=0.999);实时荧光定量PCR最少可检测到6个阳性质粒,有较高的敏感性;试验内及试验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82%与0.41%~0.52%,重复性强;对水生动物其他病毒均无扩增反应,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应用该方法对采集的32份草鱼出血病样品进行检测,其中28份为阳性,而以常规RT-PCR检测同样的样品,仅23份为阳性。本研究建立的草鱼呼肠孤病毒流行株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在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方面具有较好的测试结果,在GCRV的快速检测和病毒初步定量中应用前景乐观。  相似文献   

20.
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引起的草鱼出血病是造成我国草鱼养殖风险的主要疾病之一。II型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Ⅱ)是草鱼出血病的主要致病毒株,为了研究其流行规律,本文基于稀有鮈鲫感染GCRV-JX02的研究模型,利用分子生物学检测,RT-qPCR定量等方法开展GCRV-II水平和垂直传播的研究,结果显示,水平传播中浸泡感染和共培养感染都能使稀有鮈鲫成为GCRV-II的无症状携带者,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0%和80%;其中共培养感染直接导致8%的稀有鮈鲫死亡。感染后无症状的稀有鮈鲫经热休克处理,浸泡感染与共培养感染组的死亡率分别为57.14%和100%,总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0.95%和100%。腹腔注射感染GCRV-JX02后存活的无症状稀有鮈鲫每0.01克精巢与卵巢中病毒拷贝数分别为3.64×106和6.84×106。垂直传播实验中稀有鮈鲫单个的卵子、未受精卵、受精卵和幼鱼的平均病毒拷贝数为1.98×103、1.15×104、4.75×103和6.74×104,幼鱼中病毒的拷贝数显著高于卵子与受精卵时期,表明GCRV-JX02不仅能够在稀有鮈鲫中垂直传播,还能伴随幼鱼的发育不断扩增。本研究阐明了不同传播途径下GCRV-Ⅱ的传播潜力,有助于评估草鱼出血病的流行风险,且为筛选阻断草鱼呼肠孤病毒传播的药物提供了有效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