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分离发病兔场皮肤真菌病的病原,并对其ITS序列进行分析鉴定。【方法】采集病兔患病部位的皮屑、结痂进行培养,并根据形态学的特点进行鉴定;然后采用真菌ITS区通用引物对其ITS区进行PCR扩增测序,并将其ITS区序列与Gen Bank中的核酸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确定病原真菌的生物学分类,最后对其亲缘关系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分离得到的病原真菌经形态学初步鉴定为小孢子菌属;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菌与Microsporum gypseum strain WCH-MG001(序列号:GU348990.1)的ITS序列具有99%的同源性,在系统发育树上也属于同一分支,从而确定该菌为石膏样小孢子菌。  相似文献   

2.
分离一例格力犬皮肤癣菌病的病原,并对其ITS区序列进行分析,以确定其种属。用沙氏培养基对病料进行分离、培养,根据菌落形态特征与镜检结果对分离到的病原菌进行初步鉴定,采用真菌鉴定通用引物ITS1及ITS4对分离菌的ITS区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将测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其亲缘关系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分离到的病原菌经形态学鉴定,被初步判定为小孢子菌属真菌,其ITS区序列与Gen Bank中的犬小孢子菌(ATCC 36299)的ITS序列(FJ 385030.1)相似性为99%,且在系统发育树上属同一分支。结果表明,引起该犬皮肤癣菌病的病原菌为犬小孢子菌。  相似文献   

3.
分离发病兔场皮肤真菌病的病原,并对其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分析鉴定.采集病兔患病部位的皮屑、痂皮进行培养,并根据形态学的特点进行鉴定;然后采用真菌内转录间隔区通用引物对该区域进行PCR扩增测序,并将该区域序列与GenBank中的核酸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确定病原真菌的生物学分类,最后对其亲缘关系进行系统发育分析....  相似文献   

4.
为确定引起格力犬皮肤病发生的病原菌种属并提供科学的诊治方案,从病犬发病部位真皮层刮取病料,采用沙氏培养基对病料进行分离、培养,根据菌落形态特征与镜检结果对分离到的病原菌进行初步鉴定。采用真菌鉴定通用引物ITS1及ITS4对分离菌的ITS区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新生隐球菌进行比对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分离到的病原菌经形态学鉴定初步判定为隐球菌属真菌,其ITS区序列与GenBank中的新生隐球菌(JN939462.1和JN939461.1)的ITS序列相似性为99%,且在系统发育树上属同一分支,提示引起该犬隐球菌病的病原菌为隐球菌属新生隐球菌。  相似文献   

5.
利用皮肤真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通用引物,对采自河北省兔场的5种皮肤真菌病进行了PCR扩增,ITS区的克隆、测序、序列变异及遗传进化关系分析。经与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数据比对和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有4种真菌被鉴定,分别为须毛癣菌、多聚曲霉、球孢白僵菌和产黄青霉,1种未鉴定;不同病原菌的5.8SrDNA序列高度保守,而ITS区的变异性则较高。该研究确定ITS区序列分析可用于兔皮肤病原真菌的分离。  相似文献   

6.
利用皮肤真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通用引物,对采自山东地区主要兔场的皮肤真菌病的16株分离菌进行了PCR扩增,ITS区的克隆、测序、序列变异及遗传进化关系分析。经与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数据比对结果表明:16株病菌分别为须癣毛癣菌(12/16,75%)、犬小孢子菌(2/16,12.5%)、石膏样小孢子菌(2/16,12.5%);不同病原菌的5.8SrDNA序列高度保守,而ITS区的变异性则较高;对该区序列的聚类分析表明,不同种菌株ITS1比ITS2在碱基构成和序列长度上有更大变异;而种内各菌株的ITS1和ITS2在长度上均没有变异,碱基构成上存在微小的变异,可基于该区进行兔皮肤真菌的分类鉴定。该研究确定了兔皮肤病原PCR检测特异引物的靶序列,为兔皮肤真菌病病原的特异性分子鉴定提供了可靠的靶标,为兔皮肤真菌的科学分类提供了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借助微卫星引物PCR和聚类分析软件,建立一种快速准确鉴定兔皮肤病原真菌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本试验以寡核苷酸重复序列(GACA)4为引物,首先对3种常见兔皮肤病原真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标准菌株的DNA进行扩增,然后用NTSYS-pc2.10软件分析其DNA指纹的多态性,并根据其多态性的差异进行鉴定分析.最后,用上述方法对临床上的分离株进行鉴定分析,并与传统的形态学鉴定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种不同的兔皮肤病原真菌均呈现不同的DNA指纹,且条带差异明显;聚类分析图显示,同种病原真菌的DNA指纹有很高的相似性(90%~100%);该方法对分离株的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可见,通过微卫星引物PCR结合聚类分析软件可以准确、快速地鉴定兔皮肤病原真菌.  相似文献   

8.
皮肤癣菌病是一种常见于动物的浅表性真菌性皮肤病,其病原真菌种类繁多,在兽医临床中对病原真菌进行准确的种属鉴定具有重要意义.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作为非编码区域,一般在种内高度保守,在不同真菌种间则具有序列多态性.分析ITS序列可将真菌鉴定到种水平,在动物皮肤癣菌的...  相似文献   

9.
东祁连山高寒草地土壤5种镰孢菌的形态鉴定和ITS rDNA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确定东祁连山高寒草地土壤中镰孢菌的分类地位,运用稀释平板法对从其中分离的5种镰孢菌,采用形态学和培养特征进行观察描述,同时利用ITS rDNA序列对其系统发育学进行分析,确定分类地位,并分析比较了基于形态学和ITS rDNA序列分析的两种鉴定手段。结果表明,3个菌株为三线镰孢(Fusariumtricinctum),2个菌株为木贼镰孢(F.equiseti),与传统方法相比,ITS rDNA方法有着较高的灵敏度,但对于东祁连山高寒草地土壤镰孢菌的鉴定,只有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相互结合,才能使镰孢菌的鉴定分类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0.
苜蓿根腐病对苜蓿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为了解引起根腐病病原真菌的种类,本文对从陕西省定边县牧草草场紫花苜蓿根部分离得到的根腐病病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EF-1α序列分析鉴定及接种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对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中的分离、纯化得到的单菌落形态学观察及显微镜下菌丝、孢子的观察,该病原菌属于引起苜蓿根腐病的镰刀菌属(Fusarium);用CTAB法提取病原菌基因组DNA,并对EF-1α序列进行PCR扩增、回收纯化、克隆测序,将测序结果进行Blast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与Genbank已知近缘种属亲缘关系,结果显示与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亲缘关系最近,可信度达99%;最后通过根部接种试验,接种苜蓿根部发病症状与田间根腐病发病症状一致,鉴定结果显示本试验研究的引起紫花苜蓿根腐病的病原菌为镰刀菌属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  相似文献   

11.
利用几丁质酶基因(CHS1)序列分析和形态学方法对兔源须癣毛癣菌分离株(31株)进行鉴定和分型。从患兔采集病料,在沙保弱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观察菌落和菌丝、孢子的形态及尿素酶、毛发穿孔等生理试验表现;提取病料和分离株DNA,扩增目的基因,通过序列分析,结合形态学方法对分离株进行鉴定,根据分离株序列同源性差异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显示,分离株的菌落多数为颗粒型和粉末型,占87.09%(27/31),背面有黄褐色素沉着,有大量葡萄状小分生孢子、螺旋菌丝、梳状菌丝及棒状大分生孢子,尿素酶试验和毛发穿孔试验阳性;CHS1序列比对显示分离菌株与须癣毛癣菌复合体的指间须癣毛癣菌有99.2%~95.4%相似性。根据CHS1序列比对结果,结合分离株的形态学特征,将该菌株鉴定为亲动物指间须癣毛癣菌。基于CHS1序列同源性差异,将分离株分成5种基因类型,其中Ⅰ型和Ⅱ型是优势菌株,占54.84%(17/31),提示CHS1序列分析可以用于须癣毛癣菌的鉴定和基因分型。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大熊猫真菌性皮肤病的病因,取发生肉芽肿大熊猫患部的皮屑、被毛进行真菌学检查和病原分离。采用沙氏培养法对采集的皮屑和毛发样品进行分离纯化,对分离株进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和小鼠致病性试验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从样品中分离到一株真菌(JYZ030101)。对分离株JYZ030101的ITS区进行PCR扩增获得长度为617 bp片段,经Blast比对结果显示该序列与杯梗孢属真菌Cyphellophora pluriseptata的相似性为99%。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将分离菌鉴定为C.pluriseptata。动物致病性试验显示该菌对小鼠有选择性致病作用。药敏试验显示该菌对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和氟胞嘧啶耐药,对氟康唑、伏立康唑敏感。本研究为诊断和治疗C.pluriseptata引起的大熊猫真菌性皮肤病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草坪灰斑病的田间诊断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河南郑州某高尔夫球场的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上发生的病害种类,通过田间调查对草坪病害症状进行描述,对病样进行保湿培养并对分离到的病原物进行形态学观察、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病原真菌的形态学与已报道的稻梨孢菌(Pyricularia grisea)相同,核糖体DNA-ITS序列测定分析该菌与稻梨孢菌的同源性达到100%,可以确定该球场的多年生黑麦草上的病害为稻梨孢菌引起的草坪灰斑病。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奶牛皮肤真菌病的病原及其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给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从具有皮肤真菌病症状奶牛病灶处的皮屑样品中,使用沙氏培养基分离病原真菌,通过核糖体r DNA ITS序列对其分析鉴定。使用ATB FUNGUS 3真菌药敏试纸条测定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及伏立康唑对所分离病原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在沙氏培养基上分离到的10株中心蜡状成堆、边缘"杉树状"的真菌,经ITS序列分析,鉴定为人兽共患性致病真菌——疣状毛癣菌;所分离的疣状毛癣菌对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均为敏感,对氟康唑均为中介,而对两性霉素B及5氟胞嘧啶均为耐药;ITS序列分析可实现对真菌的快速、准确鉴定;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对本研究中分离的疣状毛癣菌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5.
长毛兔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内蒙古包头市某养殖场患有肺炎的病兔分离到一株革兰氏阳性球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和生化试验进行了初步鉴定,并通过16S rRNA序列扩增和测序进行分析,BLAST分析结果显示,该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核酸序列同源性达99.6%,确定该分离菌株为兔金黄色葡萄球菌,并将其命名为BTSH1。  相似文献   

16.
为鉴定肉牛皮肤病病原及其致病性并筛选其敏感药物,本研究取患皮肤病肉牛病变部位皮屑、毛发和痂皮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并对分离菌株进行了形态学鉴定、ITS序列分析、小鼠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到1株形态特征与细极链格孢菌极其相似的菌株(PY2-1-2);经PCR扩增、测序和BLAST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分离株(PY2-1-2)的ITS基因序列与细极链格孢菌(MG975630.1)的ITS基因序列的相似性为99%,分离株PY2-1-2的ITS基因序列长度为543 bp,该片段包括ITS1、5.8S rDNA和ITS2的全部基因序列以及18S rDNA和28S rDNA的部分基因序列,提交GenBank(MH656780.1)。根据形态学结合ITS基因序列分析结果确定该分离株为细极链格孢菌。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小鼠有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灰黄霉素、氟康唑、伊曲康唑、酮康唑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分别为0.5μg/mL、4μg/mL、1μg/mL、1μg/mL。本研究为今后进一步探究细极链格孢菌引起的皮肤病诊治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苜蓿根腐病对苜蓿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为了解引起根腐病病原真菌的种类,本文对从陕西省定边县牧草草场紫花苜蓿根部分离得到的根腐病病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EF-1α序列分析鉴定及接种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对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中的分离、纯化得到的单菌落形态学观察及显微镜下菌丝、孢子的观察,该病原菌属于引起苜蓿根腐病的镰刀菌属(Fusarium);用CTAB法提取病原菌基因组DNA,并对EF-1α序列进行PCR扩增、回收纯化、克隆测序,将测序结果进行Blast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与Genbank已知近缘种属亲缘关系,结果显示与锐顶镰刀菌(F. acuminatum)亲缘关系最近,可信度达99%;最后通过根部接种试验,接种苜蓿根部发病症状与田间根腐病发病症状一致,鉴定结果显示本试验研究的引起紫花苜蓿根腐病的病原菌为镰刀菌属锐顶镰刀菌(F. acuminatum)。  相似文献   

18.
已报道的桑褐斑病的病原真菌有桑粘隔孢(Septogloeum mori Briosi et Cavara)和桑褐斑壳丰孢[Phloeospora maculans(Bereng.)Allesch]两种。在云南省不同蚕区选择感染桑褐斑病的桑树分离病原菌株,以待测病原菌株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各菌株的r DNA-ITS序列。对菌株PCR产物测序后比对Gen Bank数据库中已提交桑褐斑病病原菌的r DNA-ITS同源序列,应用MEGA5.2软件和Neighbor-Joining法,分别计算遗传距离及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亲缘关系。结果表明,从云南省不同蚕区感病桑树分离的桑褐斑病病原菌r DNA-ITS序列与Gen Bank中登录桑褐斑壳丰孢P.maculans的r DNA-ITS序列(登录号:GU214670.1)、桑球腔菌[Mycosphaerella mori(Fckl.)Wolf]r DNA-ITS序列(登录号:AB435069.1)的遗传距离很近,序列相似度达99%以上,聚为同一分支,其中编号BS、DY、ML、QJ的菌株与来自印度的桑球腔菌的序列相似度达到100%。由此认为,引起云南蚕区桑褐斑病的病原真菌为桑褐斑壳丰孢Phloeospora maculans,有性态为桑球腔菌Mycosphaerella mori。  相似文献   

19.
宠物浅表皮肤真菌病主要由犬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须毛癣菌感染引起。本研究根据3种真菌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区域的序列差异设计4条引物,通过优化多重PCR反应条件,建立了一种可同时快速检测这3种真菌的多重PCR,同时对其特异性、灵敏性、重复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对犬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须毛癣菌基因组DNA均可扩增出特异性预期片段,条带大小分别为286、596、188 bp;最低检测限(灵敏性)分别为12.6、8.8、13.6pg/μL;被检测的6份人工模拟样品扩增结果准确。应用该多重PCR方法检测27份人临床皮屑样品和43份宠物犬、猫毛发样品,结果显示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4.07%(20/27)和83.72%(36/43);采用常规真菌分离培养法从阳性样品中获得10株致病性真菌,分离率为17.86%(10/56);两种检测方法的种属鉴定结果表明多重PCR法优于常规方法。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简便、特异、灵敏,可同时对宠物浅表真菌病原作出快速诊断与鉴别。  相似文献   

20.
《畜牧与兽医》2017,(10):95-102
从变异黄芪种子中分离并纯化内生真菌,应用ɑ-甘露糖苷酶抑制法检测能产生苦马豆素的内生真菌。提取真菌DNA,扩增和测定真菌ITS和GPD序列,进行序列同源性比较,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从变异黄芪种子中共分离到3株产苦马豆素内生真菌,其形态特征均与波状芽管蠕孢属相近;ITS和GPD序列与棘豆波状芽管蠕孢一致性高达99%;遗传分析显示,3株菌与棘豆波状芽管蠕孢真菌遗传距离最近。根据形态特点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将该3株菌鉴定为棘豆波状芽管蠕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