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Cd(Ⅱ)、Zn(Ⅱ)对新月菱形藻生长及生化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d(Ⅱ)、Zn(Ⅱ)对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生长及细胞内蛋白质、多糖、叶绿素等生化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新月菱形藻对两种重金属均有一定的耐受力;Cd(Ⅱ)、Zn(Ⅱ)浓度分别低于3.0、1.0 mg/L时对新月菱形藻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P〉0.05),高于此浓度则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Zn(Ⅱ)对新月菱形藻胞内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不明显(P〉0.05),Cd(Ⅱ)能抑制新月菱形藻蛋白质的合成;低于3.0 mg/L的Cd(Ⅱ)、Zn(Ⅱ)能促进新月菱形藻胞内多糖和叶绿素的合成。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理化因素对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C-18吸附Cd(Ⅱ)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吸附条件。结果表明:在吸附剂浓度1.2 g/L、Cd(Ⅱ)初始浓度100 mg/L、pH7.0、温度30℃、转速200 r/min的条件下,吸附12 h,菌株C-18对Cd(Ⅱ)的吸附率和吸附量分别达到88.8%和74 mg/g。在金属离子Zn(Ⅱ)、Pb(Ⅱ)、Cu(Ⅱ)、Ag(Ⅰ)共存的条件下,菌株C-18对Cd(Ⅱ)的吸附效果明显受到影响,4种金属离子对菌株C-18吸附Cd(Ⅱ)的影响顺序为Cu(Ⅱ)Zn(Ⅱ)Pb(Ⅱ)Ag(Ⅰ)。  相似文献   

3.
铜对集胞藻PCC6803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藻液浓度、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以及蛋白质含量等方面,探讨了不同浓度Cu2+处理对集胞藻自养、混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Cu2+对集胞藻生长过程及体内主要化学物质的影响显著.高于0.20mg/L时,随着Cu2+浓度的增加,藻液浓度、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下降.可溶性糖在自养、混养下,都呈先升后降趋势,但最大值出现在不同的浓度下.蛋白质含量在自养、混养下结果不同,自养条件下,Cu2+浓度从0.05~0.20 mg/L,蛋白质含量相对于对照都有所增加,0.20 mg/L时达最大值,但0.30 mg/L时显著下降;混养条件下,Cu2+浓度在0.02~0.10 mg/L对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但0.20 mg/L时的蛋白质含量仅为对照的50%.在自养条件下集胞藻时Cu2+的耐受性高于混养条件.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自制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Pb2+,研究水环境中重金属Pb2+污染对谷皮菱形藻生长和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研究该藻对铅离子(Pb2+)的耐受性。试验结果表明,谷皮菱形藻对Pb2+的耐受性较强。Pb2+浓度低于5 mg/L,促进其生长;Pb2+浓度为10 mg/L时,对其无明显影响;Pb2+浓度大于50 mg/L时,明显抑制其生长,且藻细胞出现异常现象;96 h EC50值为27.26 mg/L。Pb2+浓度小于10 mg/L时,藻叶绿素a含量均较高,与正常生长情况相似;Pb2+浓度大于50 mg/L时,叶绿素a含量明显降低。Pb2+浓度较低时,藻细胞体形态正常,且运动能力很强,Pb2+浓度大于50 mg/L时,藻细胞体出现畸形,颜色加深,两端由圆形变成方形,且运动能力很弱。  相似文献   

5.
用流加培养技术在光生物反应器中培养新月菱形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微生物流加培养技术对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分别进行恒速流加培养、变速流加培养,并与一次性培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的流加方式对新月菱形藻的生长、蛋白质、胞内多糖产量影响显著;恒速流加培养10 d的藻密度、蛋白质及多糖的含量分别为(1.901±0.050)×107cell/mL、(42.82±4.03)mg/L、(95.68±3.99)mp/L,是一次性培养的2.29、1.62、2.15倍;在变速流加培养中,当流加控制因子K=0.167时,藻密度、蛋白质、多糖的含量分别是一次性培养的4.83、6.23、6.12倍.  相似文献   

6.
为了考察扁藻Tetraselmis chui和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的胞外分泌物(Extracellular organic matter,EOM)及其分别与Fe(Ⅲ)、Cu(Ⅱ)共存条件下对海水中苯酚光解的影响,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利用自制光化学反应器进行苯酚光解试验。结果表明:苯酚在扁藻和新月菱形藻EOM及分别与Fe(Ⅲ)、Cu(Ⅱ)共存下的光解过程均符合准一级动力学反应;苯酚的光解速率常数随着扁藻和新月菱形藻EOM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表明这两种微藻的EOM可抑制海水中苯酚的光解;当加入不同浓度的Fe(Ⅲ)或Cu(Ⅱ)后,两种微藻的EOM对苯酚光解的抑制作用减弱,且苯酚的光解速率常数随着Fe(Ⅲ)或Cu(Ⅱ)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微藻EOM、Fe(Ⅲ)、Cu(Ⅱ)三者共存时,可进一步促进苯酚光解。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Cu(Ⅱ)、Zn(Ⅱ)、Cd(Ⅱ)和Pb(Ⅱ)4种重金属离子对鱼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并比较了鱼体不同组织中SOD活性的差别.在实验室条件下,将鲫Carassius auratus幼鱼置于不同质量浓度的Cu(Ⅱ)(0.06、0.12、0.25、0.50mg/L)、Zn(Ⅱ)(0.60、1.25、2.50、5.00mg/L)、Cd(Ⅱ)(0.60、1.25、2.50、5.00 mg/L)、Pb(Ⅱ)(0.06、0.12、0.25、0.50 mK/L)溶液中,分别测定染毒24、48、72 h后鲫肝脏、鳃和肌肉组织中SOD的活性.结果表明:Cu(Ⅱ)、Zn(Ⅱ)、Cd(Ⅱ)和Pb(Ⅱ)对鲫肝脏、鳃和肌肉组织中SOD活性的影响相似,即随着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加,SOD活性整体上有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低浓度的Zn(Ⅱ)、Cd(Ⅱ)、Pb(Ⅱ)对鲫肝脏、鳃和肌肉组织中SOD活性有明显的诱导作用;高浓度的Zn(Ⅱ)、Cd(Ⅱ)、Pb(Ⅱ)则使组织中SOD活性降低,随着时间的延长,降低愈加明显;肝脏组织中SOD活性和敏感性均高于鳃和肌肉.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d(Ⅱ)(0、0.01、0.10、1.00 mmol/L)对盐藻Dunaliella salina生长、抗氧化系统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01 mmol/L和0.10 mmol/L的Cd(Ⅱ)胁迫下,盐藻的生长几乎不受影响,而1.00 mmol/L的Cd(Ⅱ)对盐藻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盐藻中丙二醛(MDA)的含量随着Cd(Ⅱ)处理浓度的变化先升高后降低;在1.00 mmol/L的Cd(Ⅱ)胁迫和诱导下,盐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最大;总抗氧化力(T-AOC)仅在0.10 mmol/L的Cd(Ⅱ)胁迫下明显升高;各试验组盐藻线粒体膜电位受Cd(Ⅱ)胁迫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硝基苯(nitrobeneze)对汉氏菱形藻(Nitzschia hantzschia)生长、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a含量和藻细胞导电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硝基苯质量浓度的升高,汉氏菱形藻的生长受到抑制,处理5 d时藻培养液依次由深黄色逐渐变为浅黄色;2 d后可溶性糖含量升高,1 d时100 mg/L硝基苯处理组可溶性蛋白含量为对照组的89.1%,为最低值,之后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低质量浓度硝基苯对藻细胞叶绿素a含量有促进作用,中、高质量浓度有抑制作用,而50 mg/L处理3 d后叶绿素a含量逐渐恢复;藻细胞的电导率随硝基苯质量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低质量浓度处理3 d后电导率逐渐恢复,而高质量浓度伤害藻细胞,导致汉氏菱形藻逐渐死亡。  相似文献   

10.
镉对小白菜光合作用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表明,微量镉(Cd)(0.01、0.1 mg/L)促进小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chinensis)生长,对苏州青的促进作用更明显;高浓度Cd显著抑制地上部生长,对根系生长影响相对较小.Cd降低小白菜叶绿素含量,特别是苏州青降低幅度较大.低浓度Cd对小白菜净光合速率Pn影响不大,高浓度Cd可能是由于非气孔限制而引起Pn降低.Cd降低气孔导度,但高浓度Cd增加胞间CO2浓度.叶绿素荧光测定表明,Cd对小白菜叶片光化学效率Fv/Fm影响不大,而高浓度Cd明显降低光合电子传递量子效率Φ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电子传递速率ETR.Cd增加沪青一号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P,而苏州青在高Cd浓度下qNP下降.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重金属离子铬(Ⅵ)对螺旋藻生长及其藻胆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铬(Ⅵ)在一定浓度范围内(<10 mg/L)能够提高螺旋藻藻胆蛋白的含量,对螺旋藻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当铬(Ⅵ)浓度过高(>10 mg/L)时,螺旋藻藻胆蛋白含量下降,螺旋藻的生长受到较强抑制。  相似文献   

12.
Cd(Ⅱ)对泥鳅抗氧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d(Ⅱ)对泥鳅肝脏内抗氧化酶包括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以及对脂质过氧化指标——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探讨了在Cd(Ⅱ)胁迫下,泥鳅肝组织内抗氧化酶活性以及脂质过氧化的变化趋势及其关系。结果表明:低浓度Cd(Ⅱ)(0.025mg/L)对泥鳅肝脏中SOD活性有诱导作用,并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对CAT和POD活性以及MDA含量无显著影响;当Cd(Ⅱ)浓度较高时(0.25、2.5mg/L),SOD、CAT、POD3种抗氧化酶活性呈现先诱导后抑制的趋势,Cd(Ⅱ)浓度越高,抗氧化酶活性上升越急剧,出现活性抑制的时间就越提前。SOD活性对Cd(Ⅱ)浓度及时间变化较敏感,CAT和POD次之,MDA含量变化与抗氧化酶活性变化呈相反趋势。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纳米Ti O2对小球藻(Chlorella sp.)和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的毒性。15 d的试验结果表明,纳米Ti O2对2种微藻的毒性均随着纳米Ti O2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但是,纳米Ti O2对2种微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呈现一定差异性,当水中纳米Ti O2浓度低于9.0mg/L时,纳米Ti O2对小球藻生长产生的抑制作用强于新月菱形藻;当水中纳米Ti O2浓度高于12.0 mg/L时,纳米Ti O2对小球藻和新月菱形藻生长产生的抑制作用相近,生长相对抑制率均为40%左右。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纳米Ti O2对小球藻藻细胞个体形态的影响,发现纳米Ti O2可以导致小球藻表面出现塌陷。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氮和磷浓度下,东海原甲藻(Prorocen trum dongha ineseLu)对微量Cd(Ⅱ)的吸收及其在细胞亚结构和大分子物质中的分布.结果表明,硝酸盐的添加促进了藻细胞对Cd(Ⅱ)的吸收,而磷酸盐的添加在低浓度Cd(Ⅱ)时对藻细胞吸收Cd(Ⅱ)没有影响,但在高浓度Cd(Ⅱ)时则抑制藻细胞对Cd(Ⅱ)的吸收;尿素为氮源时,细胞中Cd(Ⅱ)的含量较硝酸盐为氮源时高.细胞内的Cd(Ⅱ)主要分布在可溶性物质中.硝酸盐的添加主要影响Cd(Ⅱ)在细胞亚结构中的分布,细胞壁中Cd(Ⅱ)的含量随培养液中硝酸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而细胞器中的含量却随培养液中硝酸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培养液中磷浓度的添加增加了细胞壁内Cd(Ⅱ)的含量.Cd(Ⅱ)在各生化组成中的分布以蛋白质中含量最高,可达总Cd(Ⅱ)含量的55.0%~79.6%,脂类中含量最低,仅为总Cd(Ⅱ)含量的5.9%~7.1%,蛋白质内Cd(Ⅱ)的含量随培养液中硝态氮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蛋白质内Cd(Ⅱ)的含量与藻细胞内的蛋白质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环境中Cu(Ⅱ)对经济棘皮动物的生理影响,以5月龄和15月龄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dius为试验材料,根据国家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对Cu(Ⅱ)浓度的限定值设置试验浓度,测定中间球海胆的24 h半致死浓度(24 h LC50)、体腔液中免疫相关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壳中Cu(Ⅱ)蓄积量。结果表明:随着Cu(Ⅱ)浓度的升高海胆死亡率明显增加,Cu(Ⅱ)对中间球海胆的24 h LC50为0.247 mg/L;0.012 mg/L浓度组Cu(Ⅱ)对海胆体腔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表现为诱导—抑制效应,其他浓度组Cu(Ⅱ)对SOD活性均表现为抑制效应,随着Cu(Ⅱ)浓度的升高SOD活性呈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Cu(Ⅱ)对各浓度组内CAT活性表现为诱导—抑制效应,30 d时各浓度组CAT活性均降到最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Cu(Ⅱ)浓度的升高海胆体腔液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表现为升高趋势,30 d时各浓度组POD活性均达到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2 mg/L浓度组Cu(Ⅱ)对海胆体腔液中溶菌酶(LZM)活性表现为诱导—抑制效应,其他浓度组内Cu(Ⅱ)对LZM活性表现为诱导效应;各浓度组内Cu(Ⅱ)对海胆体腔液中丙二醛(MDA)含量均表现为诱导—抑制效应;中间球海胆壳对Cu(Ⅱ)的蓄积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本研究结果可为环境中Cu(Ⅱ)对海胆的生理影响研究及利用海洋生物方法检测海洋中Cu(Ⅱ)污染的情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水体重金属污染对经济海藻的生长和品质造成的严重影响,以经济褐藻铜藻Sargassum horneri为研究对象,在温度为15℃的条件下,研究了由Cd Cl2·2.5H2O配制不同浓度(0、0.1、0.5、1.0、5.0 mg/L)的重金属镉胁迫对铜藻生长、光合色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生理生化指标,以及对生物活性成分(岩藻黄素、褐藻胶和褐藻多酚)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组藻体的特定生长率(SGR)在15 d内持续升高,0.1、0.5 mg/L Cd处理组的SGR在试验前10 d内逐渐升高,然后保持稳定至第15天,1.0 mg/L处理组的SGR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呈波动变化状态,而5.0 mg/L处理组的SGR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藻体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随胁迫时间呈不同的变化趋势,但在试验第15天时,各胁迫组藻体的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可溶性糖含量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铜藻的岩藻黄素和褐藻多酚含量在不同浓度的Cd胁迫下均有极大程度的下降,且Cd胁迫浓度越高,降幅越大,而褐藻胶含量在Cd浓度≤0.5 mg/L胁迫下未有显著变化(P0.05),在Cd≥1.0mg/L时显著下降(P0.05)。研究表明,在铜藻产业化开发应用过程中,其养殖海域的重金属污染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SBA-15纳米颗粒在饱和石英砂介质中的运移及其对Cd(Ⅱ)迁移的影响。采用恒定流速柱迁移试验法,探讨Cd(Ⅱ)、SBA-15及Cd(Ⅱ)和SBA-15共存条件下的穿透曲线。结果表明,平衡对流-弥散方程能描述多孔介质中Cd(Ⅱ)和SBA-15迁移过程的穿透曲线。在石英砂多孔介质中,Cd(Ⅱ)的迁移能力强于SBA-15,Cd(Ⅱ)和SBA-15的出流比C/C0峰值分别为0.99和0.58。Cd(Ⅱ)和SBA-15共存时,随着Cd(Ⅱ)质量浓度从0mg/L增加到10 mg/L,SBA-15的迁移阻滞因子(R)和不可逆吸附系数(μ)分别增大1.43倍和4.78倍,此时,SBA-15的Zeta电位从-55.7mV增加至+16.3mV,导致SBA-15在石英砂颗粒表面上的沉积滞留增加,进而同时抑制SBA-15和Cd(Ⅱ)的迁移。研究表明,SBA-15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过程易受团聚、滞留和沉积作用的影响,同时Cd(Ⅱ)和SBA-15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过程伴随有固相界面的分配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Cd、Zn复合污染环境中蚕豆叶绿素含量的变化情况。[方法]在培养液中设计Cd的浓度为0、0.1、1.0、10.0、50.0mg/L,Zn的浓度为0、5、50、100、200 mg/L处理蚕豆苗,处理后第10天取豆苗相同叶位的叶片,研究Cd、Zn单一及复合污染对蚕豆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单一Cd、Zn处理的蚕豆叶绿素含量都低于对照,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叶绿素含量降低。除0.1 mg/L Cd+5 mg/LZn处理外,其余Cd、Zn复合污染处理的蚕豆叶绿素含量都低于相应的单一处理。在单一Cd各处理中加入Zn,随着Zn浓度的增加,蚕豆叶绿素含量下降的趋势更加明显,说明Zn增强了Cd对蚕豆的毒害作用,显示出协同作用。[结论]Cd、Zn的共存状态对蚕豆的毒害有协同、促进和加和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黑木耳多糖与Zn(Ⅱ)螯合物的制备工艺及红外光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黑木耳多糖与Zn(Ⅱ)的最佳螯合工艺,研究了黑木耳多糖与Zn(Ⅱ)的质量比、溶液的pH值、Zn(Ⅱ)初始质量浓度、螯合时间等因素对黑木耳多糖螯合性能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以黑木耳多糖与Zn (Ⅱ)的螯合率为考察指标,优选出最佳螯合工艺:Zn(Ⅱ)的初始质量浓度为3g/L,pH值为4.0,黑木耳多糖与Zn (Ⅱ)的质量比为4:1,螯合6 h。红外光谱研究显示,AAP中的—OH与Zn(Ⅱ)发生了配位作用。  相似文献   

20.
郑伟  李信书  何培民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3):5428-5431,5435
研究了重金属Cd2+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生长以及藻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以及谷胱甘肽(GSH)、类胡萝卜素(Car)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d2+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72 h半效应浓度(EC50)为378 μg/L.藻细胞GSH含量随Cd2+浓度的升高而迅速升高,峰值出现在800μg/L,当Cd2+浓度大于800 μg/L时GSH含量略呈下降趋势,但其含量仍高于对照;Car含量则随Cd2+浓度的升高持续下降.Cd2+浓度为100 μg/L时SOD活性达峰值,较对照上升了26.8%(P<0.05);APX活性则随Cd2+浓度升高的变化相对平缓;暴露时间试验中,触毒6h时SOD活性达峰值.在Cd2+胁迫下藻细胞膜脂被氧化自由基所氧化,产生大量的MDA.结果显示,中肋骨条藻细胞的SOD、APX活性和MDA含量与水体中的Cd2+浓度具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