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机器人挤奶对荷斯坦牛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和传统奶厅挤奶相比,机器人挤奶系统对奶牛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选取64头体重相近、处于泌乳盛期、日均产奶量相近的健康荷斯坦牛分为2组,即传统奶厅挤奶组(CMS)和机器人挤奶组(AMS),每组32头(初产牛和经产牛各16头)。预试期10d,正试期60d。结果表明:机器人挤奶对奶牛的产奶量有显著的影响(P0.05),总体产奶量提高了2.08%;AMS组经产牛产奶量显著高于CMS组经产牛(37.4±8.3kg/d vs.35.4±4.5 kg/d,P0.05),初产牛间差异不显著(P0.05)。机器人挤奶系统对乳脂率、乳蛋白率、非脂乳固形物和体细胞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AMS组经产牛的乳脂率(4.54±0.64%vs.4.05±0.71%)和乳蛋白率(3.42±0.19%vs.3.21±0.23%)显著高于CMS组经产牛,初产牛间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本试验条件下,采用机器人挤奶可以提高经产牛日均产奶量、乳脂率和乳蛋白率,改善乳品质,但对初产牛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了了解水牛产犊季节是否与其泌乳性能相关,试验以广西水牛研究所种畜场原始生产记录为依据,分析1 080头次奶水牛在不同产犊季节与泌乳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品种对产奶天数、泌乳期产奶量没有影响(P0.05),但对日均产奶量有显著影响(P0.05);产犊季节对产奶天数以及泌乳期产奶量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日均产奶量无显著影响(P0.05);品种与产犊季节互作效应对产奶天数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泌乳期产奶量及日均产奶量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增加挤奶次数对不同阶段泌乳奶牛产奶量的提升,找出最佳挤奶管理方案,为有效提升牧场效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泌乳牛只随机分为两组,保证不同胎次、不同产犊阶段平均泌乳量相当,分组后两组分别保持3次挤奶和4次挤奶1个月。对牧场不同挤奶次数奶牛泌乳量进行统计汇总整理分析。[结果]增加挤奶次数能有效提高奶牛泌乳量(P<0.05);泌乳量高于45 kg奶牛增加挤奶次数对产奶量的提升,显著高于泌乳量低于45 kg的奶量(P<0.05);增加挤奶次数显著提升头胎牛产量2.33 kg,二胎牛产量2.31 kg,三胎及以上牛奶产量2.78 kg(P<0.05);不同泌乳阶段,增加挤奶次数能有效提高泌乳初期及产奶高峰期的产奶量(P<0.05)。[结论]增加挤奶次数能有效提升奶牛泌乳量,对高产及处于产奶初期及高峰期的奶牛提升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线性模型对影响奶牛产奶性能的主要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一般线性模型研究各种因素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牛场、胎次和产犊季节对奶牛产奶量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随着奶牛胎次的增加,奶牛产奶量增加;夏季产犊的奶牛产奶量最低,冬季产犊的最高;体细胞计数对奶牛产奶量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但随着体细胞数的增加,产奶量下降。牛场、胎次和体细胞计数对乳脂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第三牛场平均乳脂率为4.38%,显著高于其他三个牛场;随着胎次的增加,乳脂率有下降趋势;随体细胞数增加,乳脂率升高;产犊季节对奶牛乳脂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牛场、产犊季节和体细胞数对乳蛋白率的影响极显著(P0.01),体细胞数增加,乳蛋白率升高;夏季和秋季产犊的奶牛乳蛋白率较高,春季和冬季较低;胎次对乳蛋白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表型相关分析表明:SCC与产奶量呈显著负相关(r=-0.158,P0.05),SCS与产奶量相关性接近显著水平(r=-0.140,P=0.055)。SCC/SCS与乳脂率、乳蛋白率呈正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研究壳聚糖对奶牛产奶性能、乳体细胞数及血清IgG、IgM浓度的影响.试验选择12头胎次、体重、泌乳量、泌乳阶段相近(P>0.05)的成年荷斯坦奶牛,根据产奶量、产犊日期、胎次等相近的原则,采用配对分组试验,分为对照组和壳聚糖组,每组6头.对照组不添加壳聚糖,壳聚糖组每天每头牛饲粮中添加15g的壳聚糖.试验期为75 d,前15d为预饲期,后60d为正饲期.结果表明,在整个试验阶段,奶牛日粮中添加0.1%的壳聚糖可显著提高产奶量(P<0.05),对于乳成分含量没有明显影响,但是平均乳脂量有明显的增加趋势;日粮中添加0.1%的壳聚糖可以显著降低乳中体细胞数(P<0.05),对血清IgG、IgM浓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产奶牛不同泌乳阶段饲喂不同的日粮,其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变化情况。[方法]对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的日粮组成进行分析,对其产奶量和牛奶品质进行了跟踪记录。[结果]产奶牛高峰期平均产奶量为28.10kg;产奶牛泌乳中期和泌乳后期平均产奶量分别为15.75kg、15.15kg。乳脂率从泌乳高峰期到泌乳后期呈现上升的趋势,泌乳高峰期的乳脂率显著低于泌乳中期(P0.05)和泌乳后期(P0.05)。[结论]产奶牛不同泌乳阶段饲喂不同的日粮,其产奶量和乳成分会发生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研究复合益生菌对奶牛产奶性能及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选择18头泌乳中期澳洲荷斯坦奶牛,根据胎次、体质量、泌乳阶段及产奶量相近的原则,采用配对分组试验设计,分为3个处理组,每天每头牛分别饲喂0、50和100 m L的复合益生菌制剂,各组基础饲粮一致,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1头牛。试验期60 d,分为试验前期和后期,各30 d。结果表明:不论试验前期或后期,各组牛的产奶量均未表现出显著的组间差异(P0.05)。试验30 d时,2个益生菌饲喂组乳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36),乳中体细胞(SCC)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44),而其他指标未显示出显著的组间差异(P0.05)。60 d时,2个益生菌饲喂组乳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1);高剂量益生菌组乳脂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总固形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5);此外,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益生菌组粗蛋白(CP)(P=0.089)和粗脂肪(EE)(P=0.072)消化率均有增多的趋势。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一定剂量的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奶牛乳成分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均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对产奶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减少挤奶次数和增加日粮能量浓度对泌乳早期奶牛产奶量、能量平衡和后期繁殖力的影响。66头春天产犊的经产荷斯坦—富里斯兰奶牛分为3个处理组,分别为:标准日粮,每天挤奶1次(1×ST组);标准日粮,每天挤奶3次(3×ST组);高能量日粮,每天挤奶3次。试验从泌乳开始,持续28 d,之后则每天挤奶2次,饲喂标准日粮。在试验期间,1×ST组与3×ST组相比,产奶量降低19.6%,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分别提高15.7%和10.2%;1×ST组和3×ST组干物质采食量相近(分别为12.64和13.25 kg/d,SED=0.82);泌乳1~3周时1×ST组较3×ST组能量略显负平衡(分别为-3.92和-5.30U FL/d,SED=0.65;1 U FL=1 kg标准风干大麦的产奶净能)。试验期间高能日粮组的产奶量提高17%,与较3×ST相比较,干物质采食量提高到15.5 kg/d(SED=0.71),两组能量平衡相似(分别为-4.45和-4.35 U FL/d,SED=0.65)。日粮对所测的繁殖性能无显著影响。1×ST组比3×ST组首次排卵间隔稍短(分别为18.3和28.6 d,SED=1.76)。结果表明,奶牛泌乳初期每天挤奶1次并通过改善营养状况可以提早恢复卵巢周期。  相似文献   

9.
文章旨在研究围产前期奶牛日粮中添加过瘤胃脂肪对其初乳质量、干物质采食量和泌乳性能的影响。试验选择30头产前3周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每组10头牛。3组奶牛在产前饲喂含不同脂肪添加量的日粮,对照组不添加额外脂肪,试验Ⅰ组添加2%干物质基础的脂肪酸钙盐,试验Ⅱ组添加3%干物质基础的脂肪酸钙盐。脂肪酸钙盐主要成分为大豆油。3组奶牛饲喂相同的泌乳日粮。试验期从产前3周至泌乳12周。奶牛产犊时,测定初乳产量,测定初乳成分及Ig G含量。每周记录采食量,每天记录产奶量,每周采集奶样测定乳成分。试验结果表明,产前3周奶牛日粮中添加脂肪对其初乳产量和乳成分无显著影响(P0.05),显著增加了初乳中Ig G含量(P0.05)。试验Ⅱ组奶牛初乳中Ig G含量最高,分别比对照组和试验Ⅰ组奶牛高32.04%和12.40%(P0.05)。产前3周奶牛日粮中添加脂肪对产前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无显著影响(P0.05),显著增加了产后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而且与脂肪添加剂量呈线性相关(P0.05)。试验Ⅱ组奶牛和试验Ⅰ组奶牛的产奶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以试验Ⅱ组奶牛具有最高的产奶量(P0.05)。因此,本试验结果表明,产前奶牛日粮中添加脂肪可以提高初乳质量,增加奶牛产奶量,本试验中以3%的添加剂量为宜。  相似文献   

10.
为了讨论胎教音乐、早教音乐和儿童音乐对奶牛部分产奶性能指标的影响,试验将新疆伊犁中洲公司巴彦岱牛场的2胎或3胎、产奶量接近、饲养管理水平完全相同的健康中国荷斯坦泌乳牛64头随机分成4组,每组16头,胎教音乐组、早教音乐组、儿童音乐组分别播放胎教音乐、早教音乐、儿童音乐;对照组不放音乐,常规饲养,测定奶牛产奶量、乳脂含量、乳蛋白含量、乳糖含量等乳成分指标。结果表明:胎教音乐和早教音乐可以增加奶牛产奶量,儿童音乐降低奶牛产奶量。0~60 d,儿童音乐组乳糖、乳蛋白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胎教音乐组乳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乳脂含量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胎教音乐和早教音乐是适合奶牛聆听的音乐,儿童音乐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为了了解水牛产犊季节是否与其泌乳性能相关,试验以广西水牛研究所种畜场原始生产记录为依据,分析1 080头次奶水牛在不同产犊季节与泌乳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品种对产奶天数、泌乳期产奶量没有影响(P〉0.05),但对日均产奶量有显著影响(P〈0.05);产犊季节对产奶天数以及泌乳期产奶量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日均产奶量无显著影响(P〉0.05);品种与产犊季节互作效应对产奶天数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泌乳期产奶量及日均产奶量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2.
采用饲喂生物颗粒饲料的中等产奶牛产奶量平均增加15.91%(P采用生物颗粒饲料饲喂奶牛试验,发现饲喂生物颗粒饲料的中等产奶牛产奶量平均增加15.91%(P<0.05);乳脂率下降4.25%,乳蛋白增加5.22%,乳糖增加3.92%,但差异不显著。奶牛饲喂生物颗粒饲料,平均每头奶牛每天新增收入3.35元,经济效益显著;奶牛健康状况良好,无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13.
影响新疆褐牛产奶量主要因素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乌鲁木齐种牛场562头新疆褐牛1997年至2003年奶牛的产犊间隔、产奶量、产犊季节、产犊胎次、犊牛初生重、犊牛性别、体尺等基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研究了上述各因素与产奶量之间的关系.为有计划的开展配种工作和提高奶牛的终生产奶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产犊间隔、产犊季节、胎次、体斜长对产奶量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犊牛性别、体高、胸围对产奶量无显著影响(P>0.05).综合分析认为新疆褐牛适宜的产犊间隔为410d,适宜的产犊季节为秋、冬季.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不同的音乐对奶牛产奶性能和血液激素水平的影响,试验选用某地区牛场进行试验案例分析,试验共分为3期,每期为60 d,每期试验均选取年龄、产奶量等接近,饲养水平一致的奶牛,将试验对象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头。试验组早、中、晚挤奶前2 h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对照组按常规方法饲养。每10天测定一次泌乳牛的产奶量,并采集血样。结果发现,在60 d的周期内,播放民族音乐的试验组相对于对照组的产奶量平均降低12.60%,播放轻音乐的试验组比对照组产奶量高10.25%,差异相对比较显著(P 0.05),而在60 d的周期内,播放流行音乐的试验组比对照组产奶量平均降低0.71%,差异显著。在试验进行的第30天,民族音乐组的COR含量比对照组高8.54%,差异相对比较显著(P 0.05),轻音乐组的GH含量比对照组高30.95%,差异相对比较显著(P 0.05),轻音乐组的5-HT含量相对于对照组来低13.31%,差异相对比较显著(P 0.05)。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民族音乐对泌乳牛的产奶量有一定抑制作用,而轻音乐能有效促进泌乳牛产奶量的提升,流行音乐对泌乳牛的产奶量影响效果不大。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通过在泌乳中期奶牛全混合日粮中添加包被甜菜碱,研究其对泌乳中期奶牛产奶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根据年龄、胎次、产奶量、泌乳期相近的原则选择30头泌乳中期奶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头,分别为对照组、试验I组和试验II组,在相同的条件下饲养。对照组饲喂牛场原配方配制的全混合日粮,试验I组和试验II组在此基础上分别添加6g/(头·d)和12g/(头·d)包被甜菜碱。结果表明,试验I、II组奶牛产奶量分别较对照组提高0.62kg/(头·d)和0.36kg/(头·d),但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I、II组的乳糖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II组总固形物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I、II组体细胞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极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奶牛血清TC、HDL-C和LDL-C均极显著降低(P0.01),试验II组TG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I组血清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SOD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GSH-Px含量显著增加(P0.05)。试验证明,包被甜菜碱有提高奶牛产奶量、改善乳成分、促进脂肪代谢和提高奶牛抗氧化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喂次数对全自动挤奶系统(AMS)奶牛采食量、泌乳性能和反刍时间的影响。选取32头体重相近、处于泌乳中期、日均产奶量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分为2组,分别为FF1组:日给饲1次(8∶30)和FF2组:日给饲2次(8∶30和17∶30),每组16头(初产牛和经产牛各8头)。预试期10 d,正式期56 d。试验结果表明:FF2组每头奶牛比FF1组多采食颗粒精料0.79 kg/d,全混合日粮(TMR)少采食0.92 kg/d,差异极显著(P0.01),但总干物质采食量(DMI)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奶牛的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非脂乳固形物和体细胞数均差异不显著(P0.05);和FF1组相比,FF2组奶牛挤奶间隔时间缩短了1.17 h/d,挤奶频率增加了0.5次/d,挤奶平均持续时间缩短了0.5 min/次,门通道次数增加了3.49次/d,且均差异极显著(P0.01);两组奶牛的反刍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采用AMS挤奶时,TMR的日给饲次数由1次增加到2次时对奶牛的采食量和生产性能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挤奶相关参数有明显的改善,促进了奶牛流向,提高了AMS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浓度的活性干酵母对荷斯坦泌乳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选择体重、胎次、泌乳天数、产奶量相近的45头荷斯坦泌乳牛,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Ⅰ_0、Ⅱ_2、Ⅲ_5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2、5 g/(d·头)活性干酵母(活细胞数≥200亿个/g)。试验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与Ⅰ_0组相比,Ⅲ5组泌乳牛的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4%乳脂校正乳、乳脂产量分别显著提高1.23、0.99、1.92 kg/d和7.2%(P0.05),各处理组间其他乳成分无显著差异(P0.05);奶牛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和丁酸浓度未受活性干酵母的显著影响(P0.05),但与Ⅰ_0组相比,Ⅲ_5组奶牛瘤胃内丙酸浓度显著增加(P0.05),从而使得乙酸/丙酸显著降低(P0.05);活性干酵母有提高奶牛干物质(P=0.20)、粗蛋白(P=0.17)中性洗涤纤维(P=0.40)和酸性洗涤纤维(P=0.25)的表观消化率的趋势。综上所述,奶牛日粮中添加5 g/(d·头)活性干酵母可促进瘤胃丙酸型发酵,降低乙酸/丙酸,显著提高奶牛的采食量、产奶量和乳脂产量,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优势。  相似文献   

18.
通过连续5年每月定期测定不同产犊季节奶牛2 179头次的产奶量,绘制季节性产奶量变化曲线、泌乳曲线,并计算305d产奶量,探讨不同产犊季节奶牛产奶量和泌乳曲线及其机理。结果表明,3~8月份产奶量较高,促进产奶潜力的正常发挥,而9~2月份产奶量较低,阻碍产奶潜力的发挥,两个阶段产奶量差异显著(P0.05);春、冬、秋、夏产犊时奶牛305d产奶量分别为8 298.5、8 280.2、8 139.2、7 924.5kg,其中春冬与夏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秋与夏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产犊季节奶牛泌乳曲线变化趋势不同。包头地区不同产犊季节奶牛305d产奶量,春冬季最高、夏季最低,而秋季居中。其305d产奶量取决于一个泌乳期中促进(或阻碍)产奶潜力发挥季节的产奶天数长短和所处泌乳阶段。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共收集了山西南部地区某牧场冬季(2015年10月、11月、12月和2016年1月)开放式牛舍条件下荷斯坦牛的80 158条电子记录,该记录储存了600头泌乳牛的活动量、产奶量、牛奶电导率、挤奶时间的相关数据。通过分析得出奶牛胎次、泌乳天数等对奶牛活动量的影响以及奶牛产奶量、挤奶效率和牛奶电导率与活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胎次泌乳牛活动量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随着泌乳天数的增加,奶牛活动量有下降趋势。活动量在90~110步/h时,个体产奶量和挤奶效率最高。挤奶效率与产奶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992,P0.01),奶牛产奶量高的个体挤奶效率也较高。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可将挤奶效率作为核心群选育的标准之一。此外,本研究结果发现,电导率大于10后,奶产量和活动量均下降,通过CMT检测及与DHI体细胞数的对比,证实与隐性乳房炎有明确的关系。因此,可将检测牛奶电导率是否大于10作为判断奶牛是否患有隐性乳房炎的预测手段,该研究结果为该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检测提供了一种简单快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在高温环境下不同添加剂对娟姗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筛选出能更好缓解奶牛热应激的添加剂,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分组设计,选择体重、产奶日龄和产奶量相近、健康的娟姗奶牛32头,随机分成4组,每组8头。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0%氯化胆碱、甜菜碱和50%维生素E,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作空白对照。对试验牛群产奶量、乳成分等产奶性能指标和血清热休克蛋白70(HSP70)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氯化胆碱、甜菜碱、维生素E均有提高奶牛产奶量的作用,但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2组乳蛋白和乳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氯化胆碱、甜菜碱和维生素E均有提高乳脂率和非脂固形物的作用,但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2组奶牛血清HSP70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1组和试验3组血清HSP70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在热应激状态下,日粮中添加甜菜碱可明显提高娟姗奶牛牛奶中的乳蛋白和乳糖的含量,同时能提高血清HSP70含量,从而提高娟姗奶牛的抗热应激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