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是最早开展稻田养鱼的国家.随着国家的重视和大力发展推广,稻鱼综合种养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中国生态循环农业经济中占有较大比例.本文通过概述稻鱼综合种养的原理及关键技术、主要模式、相关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3方面阐述了稻鱼综合种养的贡献,通过对比分析,提出了深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加强技术研发、创新和普及,推进稻鱼综合种养的产业化和规模化水平,加强稻鱼产品品牌建设,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未来发展建议,以期为稻鱼综合种养产业的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天津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生产规模、政策扶持、技术服务、科技支撑等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介绍了天津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天津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提升河蟹苗种自给能力、加强稻渔种养病害防控、优化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抓好稻渔品牌建设、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强科研攻关与技术服务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将水稻种植与鱼类养殖有机结合的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充分发挥了水稻和鱼类共生互利的作用,促进水稻生产减肥减药、绿色增效,同时获得安全水产品(虾、鱼、鳖),提高了稻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回顾了安徽江淮稻鱼类综合的发展历程、产业现状,重点分析了霍邱县三流生态综合模式的技术特点与优势;建议因地制宜、因水优化布局安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带,优选三流生态综合种养模式,加强技术创新,稻渔并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4.
稻虾种养,是中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第一大模式,在稳定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引领农业绿色发展、助力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在梳理中国稻虾种养产业现状的基础上,总结稻虾种养产业发展模式,分析稻虾种养产业面临困境,提出促进稻虾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我国稻虾种养仍然处于政策环境良好、发展动力很足的战略机遇期,稻虾种养面积和产量稳步增加,区域稻虾生产方式特色明显,稻虾米和小龙虾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中国稻虾种养区域主要分布在沿江环湖平原和低山丘岗库区的周边。中国稻虾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小龙虾全产业链发展、稻虾“双水双绿”发展、稻虾米产业链发展、小龙虾三产融合发展、无环沟稻虾生态种养发展等为代表的五种产业发展模式。但也存在着水稻与小龙虾发展不协同、理论技术落后生产实际、稻虾产业体系有待健全、政策保障举措亟需完善等问题。因此,推动中国稻虾绿色高质量发展战略转型,需要以科学规划引领稻虾产业规范协同发展、以科技创新助力稻虾产业转型升级、以三产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以政策完善保障稻虾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稻渔综合种养是我国重点推广的一种典型生态循环农业,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中的重要富民产业。环洞庭湖区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长期面临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通过分析环洞庭湖区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的主要模式、发展现状、面临问题,提出适度控制规模与速度、加大多元化模式发展力度、加强科技支撑作用、延伸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链与价值链等综合种养模式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稻—再生稻—鱼综合种养技术模式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和生态资源,提高稻田生产综合效益。本文介绍了该模式下水稻、鱼的种养关键技术,以期为当地种植户发展稻—再生稻—鱼综合种养、提高稻田综合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稻渔综合种养是提升农业质量效益、提高土地产出率、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蓬勃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发展质量和比较效益明显提升。2020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3 800余万亩,稻虾综合种养成为稻渔综合种养的主要模式之一。安徽省宿松县紧抓稻渔综合种养政策“黄金期”,坚持以实施一产“两强一增”行动为抓手,通过政府推动、大户带动、技术驱动,不断推广“稻虾连作”模式,走出一条“一田双收、一水两用、粮渔共赢”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稻虾综合种养面积超过17万亩,居安庆市首位。通过对宿松县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走访调研,总结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做法,指出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宿松县稻渔产业做大做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长丰县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做大、做强、做优长丰稻虾产业的对策,以期为推进长丰县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稻鱼共生是一种能够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稻田能量和物质利用效率的现代生态农业生产模式。 近年来,我国在稻鱼共生生态种养的理论研究和技术推广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研究表明,该模式在化肥农 药减量、稻田增产增效、土壤和水体改良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以有效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减少 面源污染,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广东省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推广面积仍然较小。 主要阐述了广东省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发展概况,在广东省发展该模式具有自然资源优势,指出广东省稻 鱼共生生态种养模式存在应用面积少、产量低、技术研发和推广滞后、水肥管理落后、适宜于该模式的水稻品 种和田鱼品种较少以及机械化和智能化技术缺乏等问题。该模式在广东省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提出未来 广东省应该加强政策支持,引导产业发展;强化关键技术支持、完善技术规范和推动三产融合,促进乡村振兴 等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广东省稻鱼共生生态种养的发展提供科技指导。  相似文献   

10.
稻渔综合种养是生态循环农业绿色发展重要模式。为进一步了解稻渔综合种养的研究状况,促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从水稻生长和稻米品质、水产动物的生长及品质、稻田土壤理化性状、水体理化性状、稻田病虫草害、稻田土壤微生物、水生生物、环境各方面对稻渔综合种养的生态效应进行了概述,明确了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意义。并针对稻渔综合生态种养新型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研究的方向提出建议,为全面提升稻渔综合种养科技支撑能力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