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祝新建  张心令 《安徽农业科学》2012,(13):7728-7730,7758
根据豫北新乡市1971~2009年的气象资料,从降水量、蒸发量方面,对水分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找出干旱的成因。研究表明,豫北降水量和年蒸发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干旱趋势增加;农田干旱由大气降水不平衡所造成,但其表现在土壤水的失调上;调控旱作制度,大力发展防旱抗旱的农业技术措施,选用抗旱品种,制定节约用水的各项政策,可有效防御干旱发生。  相似文献   

2.
新乡市近65a降水和干旱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掌握新乡市近65a(1951-2015)的降水和干旱特征,旨在为新乡地区农业提供干旱预警.【方法】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对新乡市近65a的干旱状况进行计算,采用线性倾向法对降水和干旱进行趋势分析,采用滑动t检验法对其突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新乡市春、夏和冬季降水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6.9、-17.3和-0.15mm/10a;年、春季和夏季降水在1977、1982和1977年发生突变,突变前后平均值变化率分别为-14.5%、16.6%和21.0%;年SPI12呈现微弱下降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10/10a,全年和四季干旱均有增加趋势.年SPI_(12)无突变,春季、秋季和冬季SPI12发生突变的年份分别是1978、1977、1978年.【结论】近65a来新乡市降水量有下降的趋势,旱情日益严重.  相似文献   

3.
新乡市属严重缺水地域,近年来干旱的加剧使水资源 短缺问题更加突出,严重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对该地区进行降水序列的分析 以及干旱的预测显得尤为重要。利用新乡市1953—2010年的年降水量资料,采用一元 线性回归法和Mann—Kendall法分析新乡市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地区近60年 来年降水量呈减少的趋势,干旱发生频率有增加的趋势。以1953—2000年的年降水量资料为 建模数据,2001—2010年的年降水量资料为检验数据,运用灰色系统的灰色预测方法,建立 新乡市的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该地区未来一定时期内干旱发生的时间进行预测,经检 验该预测模型精度高,检验结果与实际相符,故可用该模型对新乡市未来的干旱年进行预测 。预测结果显示,新乡市将在2012—2013、2020—2021、2028—2029年期间发生干旱。  相似文献   

4.
【目的】干旱缺水是制约滇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评价滇中干旱变化规律对制定区域抗旱对策、应对干旱缺水问题十分必要。【方法】以近40年来滇中45个气象站的月降水、气温资料作为基础数据,采用降水蒸发差值(P-PET)初步衡量滇中地区水分盈亏状况,然后以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SPEI)作为干旱指标计算了滇中旱季SPEI的总体变化趋势、周期特征,分析滇中地区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过去40年,滇中地区冬春两季、干季水分亏缺较为严重,除春季SPEI呈微弱上升趋势外,冬季、干季均以下降趋势变化;干季周期变化为11、18、29年,春季周期变化为6、12、24年,冬季为8、12、18年。滇中各季SPEI空间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现为总体一致型。【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滇中地区制定抗旱策略、科学合理配置水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干旱胁迫下苜蓿抗旱性参数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艳  兰剑 《农业科学研究》2006,27(3):21-23,30
苜蓿(Medicago L.)是一种较为抗旱的优良牧草,在大田自然干旱的条件下对8种苜蓿进行干旱试验,并对几项抗旱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动态研究,结果表明:苜蓿叶片脯氨酸质量分数、叶片水分饱和亏缺WSD和CAT酶活性均随干旱程度的加深而呈现上升趋势,POD酶活性随干旱程度加深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魏铁霞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1):63-63,80
辽西地区是半干旱地区,10年9旱,干旱成为制约玉米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提高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成为一项重要课题。通过试验,密植玉米垄覆沟种可以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抗旱节水、增产增收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1961-2010年中国主要麦区冬春气象干旱趋势及其可能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近年来,连续发生的冬春连旱事件已经严重威胁到冬小麦的安全生产和粮食增产,本研究以中国主要麦区为研究对象,分析1961-2010年中国北方主要麦区冬春季降水、无降水日数和极端干旱频率的变化趋势及其对当地冬小麦生产的可能影响,揭示冬春干旱在当前气候背景下的演变趋势,为科学应对冬春干旱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线性倾向估计与Robust F线性显著性检验分析1961-2010年中国北方各站点冬春季降水、冬春季无降雨日数的线性倾向与显著性,揭示冬季、春季和冬春季的降水和无降雨日数的年代际变化趋势;根据气象干旱等级的国家标准GB/T 20481-2006将干旱5个等级中的重旱和特旱定义为极端干旱,基于降水距平的滑动平均,计算1961-2010年各年冬春季极端干旱频次的线性倾向,分析极端干旱发生频次的年际变化趋势和干旱风险剧增区降水的时间变化,揭示干旱时间动态趋势。【结果】(1)1961-2010年,华北为中心的冬麦区冬春气象干旱呈加剧趋势,其中心区域山西、河北和山东西北部冬春两季极端干旱的频次呈现增加趋势,陕西东部和湖北西北部春极端干旱的频次也呈增加趋势;(2)1961-2010年华北冬麦区的冬季降水呈减少趋势,且无降水日数呈增加趋势,即冬季气象干旱呈加剧趋势,其他区域的冬季降水呈增加趋势,无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3)1961-2010年华北冬麦区、黄淮冬麦区中南部和西北春麦区南部的春季降水均呈减少趋势,且无降水日数呈增加趋势,其他区域春季降水呈增加趋势,无降水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4)从重点区域降水的时间动态看,近20来华北地区的冬季和春季降水呈急剧下降趋势,无降水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冬春气象干旱风险呈剧增趋势;近50年来黄淮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冬季降水呈增加趋势,而春季降水呈下降趋势,无降水日数呈增加趋势,长江中下游麦区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春季降水呈持续下降趋势。【结论】华北地区冬春季降水呈急剧下降趋势,无降水日数呈增加趋势,华北冬小麦冬、春干旱势必由于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和抗旱成本的增加而导致干旱风险加大;黄淮冬麦区南部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春季降水尽管也呈下降趋势,由于该区域春季平均降水量对小麦来说以偏多为主,降水减少还不会影响到小麦生长,该区域降水的减少可能对冬小麦生长有利;气候干旱区东北和内蒙春麦区、西北春麦区西部50年来的冬春季降水呈增加趋势,有利于春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8.
利用1980年-2015年锡林郭勒盟3个气象站点逐月降水量资料,采用降水距平百分率,从干旱频率和干旱变化趋势率两个方面对36年间苏尼特草原年际、季节和月干旱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苏尼特草原逐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夏季和冬季降水量为降低趋势,春季和秋季降水量为增加趋势;年际和季节尺度轻旱和中旱频率均较高;3、4月干旱频率最高,7、8、9月无特旱。因此,降水距平百分率基本可以体现出苏尼特草原存在干旱化趋势,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可为相关部门根据本区域干旱特征为制定相应抗旱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汉江上游9个主要水文站49年(1961-2009)的月降水资料进行分析,应用非参数检验方法(Mann-kendall法)并结合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对其进行了降水趋势检验,结果表明:汉江上游49年来降水呈明显减少趋势,干旱发生频率有加大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选择40年(1961-2000)的降水数据分别对这9个水文站建立灾变预测模型GM(1,1),对该地区未来一定时期内干旱发生的时间进行预测。通过残差检验,后验差检验,预测模型精度较高,检验结果基本与实际相符。因此,本文对研究区抗旱减灾及其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科学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为加强对胶东半岛干旱的研究,为地方制定抗旱减灾政策提供参考,减轻干旱、旱灾带来的影响,根据胶东半岛24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2年的气温及降水资料,对该区域的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利用德玛顿干旱指数对胶东半岛的干旱进行评估。研究发现,胶东半岛的年及四季的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降水量变化不明显,春季和夏季呈增加趋势,秋季和冬季呈减少趋势,增加和减少的幅度相当。以此导致了未来中旱发生次数将增加,重旱发生次数将减少。德玛顿干旱指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较好地描述胶东半岛的干旱,但对某些情况把握不佳。  相似文献   

11.
油松侧柏苗木抗旱特性初探   总被引:20,自引:14,他引:20  
在人工气候室内,模拟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条件,从苗木水分状况、原生质抗旱特性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等三个方面,研究了2年生油松苗和侧柏苗的抗旱特性及其机理。结果表明:油松、侧柏苗木都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但是,它们的抗旱机理则不相同。油松苗木以抗脱水为其抗旱特征,而侧柏苗木则以耐脱水为其抗旱特征。  相似文献   

12.
江西干旱特点、成因及防旱抗旱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1959~2003年的逐日降水、蒸发量等资料统计了江西伏秋干旱指数,分析了江西干旱的时空分布特点;从江西降水、蒸发、高温的空分布、土壤及人为因素等方面分析了江西干旱的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江西的实际提出了江西防旱抗旱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3.
新乡小麦干旱监测预警与综合防御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乡小麦干旱监测预警与综合防御技术推广应用"课题,于2006~2007年小麦生育期间,在新乡市的获嘉县农场进行示范推广应用,并取得较好效果。对示范进行总结,包括推广示范情况、主要抗旱技术和推广措施,并进行产量分析。  相似文献   

14.
随着气候的演变,植被培育面临严峻的干旱缺水形势。为进一步增强抗旱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主要以作物栽培为背景,重点论述了有关抗旱的基础问题。通过分析干旱的特点、表现形式、区域差异、相对性、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状况、应对干旱的策略等,以明晰抗旱的依据。认为土壤水分亏缺是干旱的主要表征;土壤干旱的滞后性,也即和大气干旱的非同步性,是抗旱的一个重要依据。通过对抗旱途径的讨论,细分出避旱、御旱二个方面,并且认为御旱应当是正常的生产方式。抗旱具有高效、节约用水的特征,直接抗旱和间接抗旱都是必要的。最后,还补充阐述了水文干旱、降水资源化利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松原地区是吉林省内严重的缺水地区,降水是影响旱灾发生的主要因素,因此了解降水的演变特征及趋势,准确预测降水量,可为松原地区防旱、抗旱提供有力依据,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松原地区4个气象站从1956年~2015年共60年的降水资料,对其干旱特征及降水量预测等进行研究,运用Z指数分析松原地区干旱特征,1982年~2007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极端干旱年份主要集中在1958年、1982年、2001年、2007年。利用蒙特卡洛法对松原地区年降水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蒙特卡洛程序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且对降水序列的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滇中地区气象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杨梅  黄英  王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799-9801
[目的]分析云南省滇中地区气象干旱特征。[方法]根据滇中地区43个气象站自建站以来的降水资料,分别计算各站年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并统计不同等级干旱出现的频次,最后利用样条曲线插值法获取滇中地区不同干旱等级出现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滇中地区自1960年以来旱情趋势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SPI减小趋势比较明显,干旱有加重趋势;60、80年代SPI变化波动比较大,但无明显变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直到2000年SPI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即这一时期为滇中湿期;2001~2009年滇中干旱又呈增加趋势。红河、元江、宾川、禄劝、沾益等地发生中等干旱频率较高;昆明、呈贡、曲靖、楚雄东北部、大理、漾濞东部、玉溪中部等地发生严重干旱频率较高;沾益、宾川、大姚西部、祥云、曲靖北部、安宁、昆明西北部等地发生极端干旱频率较高。[结论]该研究为该地区防旱抗旱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寇志强 《现代农业》2007,(11):46-48
有效的利用干旱半干旱地区有限的降水,对提高旱作物农田的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认为,旱作梯田、旱平地土壤水分变化主要取决于降水,其动态变化与降水变化相吻合,但在时间上滞后1~2月;作物生长发育耗水主要来源于该年雨季降水,土壤起到了调节和在分配的作用;不同作物对水分的利用及抗旱能力不同,搞好蓄水保墒,选用和培育相适应的耐旱作物,是合理利用土壤水分,提高旱作物农田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植物对干旱逆境的生理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植物水分与抗旱生理机制进行分析,从避旱、御旱、耐旱概述植物抗旱适应途径,综述了植物生长发育阶段与干旱能力的关系,并指出加强干旱逆境下植物整体抗旱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周广学  李普庆  周晓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873-12875
对朝阳地区的自然降水状况从区域分布、季节和年季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根据朝阳地区的几个代表站近50年降水和蒸发的气候资料,对朝阳地区干旱状况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首次将朝阳地区不同季节的干旱划分为不同类型,并利用产量分解的原理和科学模拟的方法,对朝阳地区5个县近50年的主要农作物产量与4~9月份的降水距平进行科学的相关分析,找出了在气象产量部分起主要作用的气象限制因子。同时,根据农田水分平衡的基本原理,利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对于如何提高朝阳地区自然降水利用率、充分挖掘水分资源、争取农业生产的全面丰收,提出改善生态环境、培育抗旱品种、调整作物布局等科学对策。  相似文献   

20.
济宁市干旱特征分析及干旱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济宁市1962~2005年的降水资料,分析了近44年及各季降水变化规律,发现降水量有减少的趋势,干旱有增加的趋势。并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年和各季的干旱模型,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历史拟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