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筛选出白鬼笔人工栽培的最佳培养基配方,采用平板培养的方法,以白鬼笔B-L1为供试菌株,开展马铃薯雪花全粉(0 g、6 g、11 g、16 g、21 g、26 g、31 g、36 g)全部替代基础培养基中马铃薯浸煮汁的培养基优化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雪花全粉有利于促进白鬼笔菌丝生长,其中,3号配方培养基(马铃薯雪花全粉26 g、葡萄糖10 g、蛋白胨2.5 g、酵母浸粉0.5 g、磷酸二氢钾0.9 g、硫酸镁1.8 g、琼脂10 g、蒸馏水1 000 mL)培养的白鬼笔菌丝生长速度(2.482 mm/d)和生长势(健壮、浓密)均显著或极显著优于其他配方,是培养白鬼笔的最佳优化培养基配方。  相似文献   

2.
一、培养基准备 1.培养基制作 将马铃薯洗净去皮,切成5毫米方块。称取200克放入铝锅中,加水1000毫升后煮沸20~30分钟.用4层纱布过滤取滤液,将滤液倒入锅中再加入琼脂20克,用小火加热不断搅拌,至琼脂完全融化后,加入葡萄糖20克和蛋白胨10克、磷酸二氢钾2克、硫酸镁0.7克,搅拌至完全融化,倒入量筒补水至1000毫升。  相似文献   

3.
一、菌种配制适宜 香菇一级种的培养基配方是:马铃薯250克、葡萄糖25克、琼脂20克、清水1000毫升,或者是黄豆粉40克、葡萄糖20克、琼脂20克、清水1000毫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榆黄蘑的深层发酵最佳培养基的制备,为榆黄磨的液体发酵培养提供参考。[方法]以初选培养基为基础,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适合榆黄蘑菌丝体生长以及适合产生胞外多糖的优化培养基。[结果]确定适合榆黄蘑菌丝体生长的优化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汁20.00%、葡萄糖1.00%、蔗糖1.00%、牛肉膏0.15%、蛋白胨0.15%、NaCl0.01%、磷酸二氢钾0.15%、硫酸镁0.075%、VB0.001%。适合产生胞外多糖的优化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汁20.00%、葡萄糖1.50%、蔗糖1.50%、牛肉膏0.10%、蛋白胨0.10%、NaCl0.03%、磷酸二氢钾0.15%、硫酸镁0.075%、VB,0.001%。[结论]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培养基进行榆黄蘑的深层培养。  相似文献   

5.
培养基和温度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不同培养基和温度对巨大口蘑(Tricholoma giganteum)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巨大口蘑菌丝生长最佳的培养基为加富PDA-4(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酵母粉5 g、钙中盖3 g、MgSO4 2 g、琼脂20 g、水1 000 ml),此时巨大口蘑菌丝的生长速度最快,菌丝粗壮、浓白、致密;最适温度为28~30 ℃.  相似文献   

6.
杏鲍菇母种最适固化培养基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设计不同的母种培养基配方,在相同的条件下对各配方培养基上杏鲍菇母种菌丝的生长速度进行差异显著性比较,观察并记录菌丝密度、颜色等状况,筛选出适合杏鲍菇母种生长的最适培养基.结果表明,杏鲍菇母种菌丝在配方6(1)(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20 g、酵母粉10g、水1 000 mL)、配方9(6)(葡萄糖2...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米酒乳杆菌C2发酵产细菌素的水平,对发酵培养基的组成进行研究。采用琼脂扩散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对发酵的基础培养基、碳源、氮源、无机盐和氨基酸对细菌素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并确定最佳的培养基组成。实验结果表明:米酒乳杆菌C 2发酵产细菌素的最佳基础培养基为SL培养基,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无机盐及补加氨基酸对细菌素产生的影响显著。当培养基的组成为:葡萄糖20 g·L^-1,酵母浸粉25 g·L^-1,MgSO4.7H2O 0.38 g·L^-1,L-半胱氨酸1 g·L^-1,柠檬酸三铵2g·L^-1,乙酸钠2.5 g·L^-1,吐温80 1 ml.L-1时细菌素的产量最大,抑菌圈直径可达28.97 mm。  相似文献   

8.
通过设计9个配方,研究了不同培养基对亚香棒虫草菌丝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方3(绿豆芽250g、白糖10g、琼脂10g、KH2P040.5g、MgSO40.5g、蛋白胨0.25g、水500mL)和配方7(葡萄糖15g、淀粉20g、琼脂15g、硝酸钾1g、氯化钙0.05g、硫酸锰0.1g、蛋白胨2g、水500mL)为最佳配方,亚香棒虫草菌丝体在这两个配方培养基上生长得又好又快。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 ,双孢菇在我国北方乃至我市发展迅速 ,但在栽培过程中 ,由于母种培养基配方不合适延误栽培季节或造成损失的情况时有发生。为探索双孢菇菌丝在母种培养基上生长快、健壮、优质、低成本的培养基配方 ,我们进行了本试验 ,并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1 材料与方法1 .1 供试菌株2 796引自武汉市新宇食用菌研究所。1 .2 培养基配方在原常规生产的基础上 ,筛选出 5种培养基配方进行试验。A.马铃薯培养基 :马铃薯 2 0 0 0 g,B.马铃薯加富培养基 ;马铃薯 2 0 0 g。C.麦麸培养基 :麦麸 1 0 0 g。D.麦粒蔗汁培养基 :麦粒 2 0 0 0 g。E.玉米粉…  相似文献   

10.
丰贵鹏  杨丽云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6862-6864
[目的]对地衣芽孢杆菌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最佳培养条件,为实现其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借鉴谷春涛等关于地衣芽孢杆菌TS-1液体培养发酵条件的研究成果,对培养基进行澄清,并运用单因素试验和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对其培养基进行改进,对地衣芽孢杆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以得到其最佳温度、pH值和接种龄。[结果]4种因素对地衣芽孢杆菌发酵影响的显著性次序为:玉米浆〉豆饼粉浸汁〉蛋白胨〉葡萄糖。培养基的最佳配比为:玉米浆0.45g,蛋白胨1.50g,豆饼粉浸汁为1:15,葡萄糖1.50g。最适宜种龄为18h,接种量8%,起始pH值7.5,最佳温度37.5℃,此条件下地衣芽孢杆菌对数生长期在14~20h,发酵周期为22~24h。活菌数每单位提高近1亿个,发酵周期比经验周期缩短10h。[结论]试验得出了地衣芽胞杆菌发酵培养基的最佳配比及最佳培养条件,在此条件下培养,收获菌体量大大提高,降低了生产成本,更有利于其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1.
利用ITS核酸序列分析鉴定海洋青霉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曲凌云  田黎  孙修勤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5741-15742
[目的]利用ITS核酸序列对6株根据形态学特征初步鉴定为青霉菌的海洋真菌进行鉴定。[方法]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6株样品的ITS序列进行克隆,并利用ClustalX1.83软件对结果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通过PCR克隆获得了6株样品的ITS序列,将结果与GenBank中已登陆的其他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了6株菌株均属于青霉菌属。[结论]该6株菌株均属于青霉菌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更为客观的木霉菌鉴定手段。[方法]在形态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分子鉴定手段(rDNA-ITS序列分析),对3株茶藨生柱锈重寄生木霉菌进行分类鉴定。[结果]依据TR1的培养性状和显微特征描述,初步鉴定该菌株为深绿木霉(T.atroviride);TR2、TR3的培养性状和显微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相似,依据其形态特征,初步鉴定这2个菌株为绿色木霉(T.viridePers.ex Fr.)。从Genbank中深绿木霉和绿色木霉的6个菌株与TR1、TR2T、R3所作的系统发育树可知,TR1应该归为深绿木霉,TR2和TR3属同种真菌,应该归为绿色木霉,这与形态学观察结果一致。[结论]形态特征结合ITS序列分析可作为木霉菌分类鉴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在苍耳属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伟毅  赵晓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3,(20):8472-8473,8504
[目的]苍耳(属)(非中国种)植物为检疫性有害生物,该试验尝试以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对从国外截获的7种苍耳属植物进行物种区分鉴定研究。[方法]试验应用通用引物对其ITS2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得到7种苍耳属植物的ITS2序列,利用MEGA 5.1软件得到的ITS2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并构建系统树。[结果]共发现变异位点242个,其中单突变位点12个。[结论]ITS2序列能从基因位点层面对苍耳属植物进行区分鉴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秦艽基原植物间不同DNA序列的差异,为秦艽药材DNA条形码的筛选和基原鉴定提供分子证据。[方法]采用PCR扩增纯化后直接测序的方法,测定大叶秦艽G.macrophylla pall.、麻花秦艽G.straminea Maxim.、粗茎秦艽G.crassicaulis Duth-ieex Burk.、小秦艽G.dahurica Fisch、黄管秦艽G.officinalis H.Smith5种植物的核糖体DNAITS、叶绿体DNA psbA-trnH核苷酸序列,并作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cpDNA psbA-trnH序列长度变异范围为316-318bp,有7种不同的单倍型,单倍型间有7个变异位点,序列的GC含量为21.2%。最大简约树的聚类结果与单倍型反映的结果一致。nrDNA ITS序列长度变异范围为624~625bp。有5种不同的单倍型、单倍型间有12个变异位点,序列的GC含量为59.3%。最大简约树的聚类结果表明,小秦艽与麻花艽聚为一支,大叶秦艽与黄管秦艽聚为一支,粗茎秦艽位于聚类图的最基部。[结论]nrDNAITS序列较适合作秦艽基原植物的DNA分子鉴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ITS2区段的秤星树及其同属几种药用植物的分子鉴别方法。[方法]以秤星树等几种药用植物为材料,采用离心柱型试剂盒提取总DNA,采用一对通用引物对ITS2区段进行PCR扩增和测序;HMMer法对测序结果进行注释得到ITS2序列;MEGA软件分析,寻找差异位点,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测序后注释得到的秤星树等8种冬青属药用植物ITS2比对序列为254 bp,种间存在85个差异位点。[结论]ITS2区可用于鉴别秤星树与同属几种药用植物。  相似文献   

16.
1材料与方法 1.1菌株来源菌株来源见表1。 1.2菌丝体培养将链格孢菌株接种到PDA培养基上,25℃恒温、倒置培养7d左右,用灭菌的刀片将菌丝从培养基上刮下,以备DNA提取用。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引起樱桃褐斑病的病原菌种类,采集泰安、潍坊、烟台3个地区典型发病叶片,用单孢分离法分离、纯化,共获得16个菌株,采用病原菌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鉴定樱桃褐斑病的病原菌。对该病原菌的ITS序列分析显示,其与Gen Bank中登录的Passalora sp.属的Passalora arctostaphyli相似性达97%;与另一种在甜樱桃叶片中分离的病原菌Pseudocercospora pruni-persicicola相似度仅为85.6%,证明两者并非为同一属真菌。构建系统进化树表明,樱桃褐斑病病原与Passalora sp.属真菌处在同一分支,而与其它Prunus sp.属分离的病原菌处在两个分支,进而通过形态学鉴定和ITS序列分析认为,病原菌为Passalora circumscissa,并将其ITS基因序列提交至Gen Bank数据库(基因登陆号:KT428056)。  相似文献   

18.
基于nrDNA ITS序列东北地区丁香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nrDNA ITS测序分析,对东北地区的丁香属内11个种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依据ITS序列中的信息位点,应用系统发育分析软件MEGA2.1构建的分子系统树,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传统的依形态特征进行的分类。但该系统树对于属下各分支间的关系作出了与传统的形态分类方法不同的推断:与在形态分类中不同,短花冠亚属(Ligustrina)并未与其余种构成姐妹群关系,而是和巧玲花系(Pubescentes)关系最近,二者组成的分支与欧丁香系(Vulgares)形成姐妹群关系;顶生花序系(Villosae)是系统树中的基部分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严重危害斑石鲷鱼苗的卵鞭虫病病原——渤海分离株(Bohai-1407 isolate)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方法]设计4对特异性引物,应用PCR方法克隆并测定渤海分离株的核糖体DNA(rDNA)序列;应用Blast比对分析渤海分离株rDNA的结构;依据rDNA序列,分别构建10种胚沟科鞭毛虫和19株眼点淀粉卵涡鞭虫分离株/克隆的系统发育树,分析渤海分离株的系统分类地位。[结果]扩增出了渤海分离株的4个DNA片段,拼接出长度为6 530 bp的r DNA操纵子序列;该操纵子由74 bp的部分外转录间隔区(ETS)、1 813 bp的小亚基(SSU)、352 bp的内转录间隔区1(ITS1)、159 bp的5.8S、698 bp的内转录间隔区2(ITS2)和3 388 bp的大亚基(LSU)串联而成,3'端还有46 bp的部分非转录间隔区(NTS);渤海分离株与眼点淀粉卵涡鞭虫宁德株(Ningde1412)的rDNA序列相似性高达99.5%;依据SSU序列建立了包含10种胚沟科鞭毛虫的系统发育树,渤海分离株与世界各地分离到的眼点淀粉卵涡鞭虫聚类在一起,将其鉴定为眼点淀粉卵涡鞭虫;依据ITS1和ITS2序列建立了包含19株眼点淀粉卵涡鞭虫的2个系统发育树,渤海分离株与从美国弗罗里达盐水池塘中分离到的墨西哥湾分离株FL_21(DQ490260.1)总是聚类在一起。[结论]斑石鲷卵鞭虫病的病原——渤海分离株可以鉴定为眼点淀粉卵涡鞭虫,该分离株与墨西哥湾分离株FL_21的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小麦禾谷类作物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s,CCN)江苏群体的种类组成及群体间遗传变异情况,为抗病品种的选育、利用以及病害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江苏省的13个代表性CCN群体进行孢囊、阴门锥和2龄幼虫的形态观察和形态测计并与相似种进行比较;PCR扩增上述群体的rDNA-ITS区并克隆测序,构建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通过形态观察和形态测计值的比较,所测定的江苏群体均与已报道的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中国群体的测计值相接近;系统进化关系分析显示CCN江苏群体、国内其它地区以及国外禾谷孢囊线虫群体均处于同一大的进化分子簇,且国内和国外群体分别处于不同的进化分支。【结论】所测定的13个江苏省CCN代表性群体均为禾谷孢囊线虫,各群体间形态及ITS序列变异较小,江苏省目前尚未发现菲利普孢囊线虫(H. filipjev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