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应用GIS平台统计整理云南省128个县所属的气候类型,并结合云南省的5个稻作分区,分析研究了云南地方稻种资源营养品质的生态地理分布。从总的趋势看,初步摸清了营养品质主要包括蛋白质和赖氨酸的生态地理分布习性,在云南省亚热带以及滇中一季籼粳交错区和滇南单双季籼稻区,高蛋白质或低蛋白质以及高赖氨酸的品种资源出现频率都较高;而在北热带以及滇东北和滇西北的稻作地区,蛋白质和赖氨酸的含量相对高于云南的其它地区,但针对营养品质不同的成分和特性还有着各自的分布侧重区域等,其结果可为优异资源挖掘和利用、优质稻育种研究、生产等领域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水稻种子贮藏蛋白是水稻仅次于淀粉的第二大类贮藏物质.而且易被消化吸收,是人类和牲畜蛋白质营养的主要来源,但其蛋白质和人类必需氨基酸赖氨酸等含量偏低,营养不够全面,因此提高蛋白质含量以及提高赖氨酸含量是稻米营养品质育种的重要目标利用低谷蛋白突变体可以培育肾脏病和糖尿病患者专用的低谷蛋白水稻品种.简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高蛋白水稻、高赖氨酸水稻及低谷蛋白水稻的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玉米自交系籽粒物理性状和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 14个高蛋白高赖氨酸玉米自交系籽粒的物理性状和营养品质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认为 :1)在蛋白质含量 15 11%~ 17 90 %、赖氨酸含量 0 4 9%~0 60 %的高蛋白高赖氨酸玉米中 ,蛋白质含量与赖氨酸含量极显著正相关 ,大幅度提高蛋白质含量 ,能够较易提高赖氨酸水平 ;蛋白质含量与蛋白质品质负相关 ,随着蛋白质含量的提高 ,o2基因对赖氨酸的调节强度下降 2 )籽粒的物理性状与营养品质无显著相关性 ,在提高蛋白质含量和改善蛋白质品质的同时 ,通过选择 ,可以提高硬质度、百粒重、籽粒密度和百粒体积等籽粒的物理性状  相似文献   

4.
高赖氨酸玉米杂交种的选育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玉米籽粒的蛋白质含量一般在10%上下,比小麦(13—14%)为低,比水稻(7—9%)为高。但玉米蛋白质总量中醇溶性蛋白占50—60%,这种蛋白质缺乏人或单胃动物营养上必需的氨基酸,特别是赖氨酸和色氨酸。所以,从营养观点来看,玉米的蛋白质品质是比较低的,在稻米和麦粒中,这种醇溶性蛋白质所占的比率分别为5—10%和30—40%,因此,它们的蛋白质品质就比玉米为好。 利用遗传育种途径来提高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改进蛋白质品质,增加赖氨酸含量,  相似文献   

5.
高粱籽粒蛋白质、赖氨酸和单宁含量是最重要的三个品质因子。在高粱资源中它们均呈现近似正态分布的连续数量序列,其中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的变异范围稍次于小麦、水稻、谷子等作物,单宁含量的极差有时可达数百倍。据报道,蛋白质、赖氨酸及单宁含量的表现与地理位置有一定关系,高粱籽粒蛋白质含量受土壤中氮素供应影响较  相似文献   

6.
一、甘薯的价值1.有营养甘薯中含有较为丰富的七大营养素,其中胡萝卜素含量接近或高于胡萝卜更高于绝大多数蔬菜含量。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维生素B1和钾的含量均较高。特别是赖氨酸含量高,可以弥补米面食物中赖氨酸含量不足的缺欠。从而使得人体可以合成足够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7.
采用几种生物统计方法,根据分期播种试验测定的稻米蛋白质与赖氨酸含量及平行观测的气象资料,对金早系列水稻品种稻米营养品质与气象条件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形成蛋白质和赖氨酸所要求的气象条件不同.影响蛋白质形成的综合气候关键期是抽穗后10-20d,主导气象因子是日平均温度;而抽穗后1-10d是影响赖氨酸含量的综合气候关键期,主导因子是气温日较差.并找出影响稻米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的气象指标.  相似文献   

8.
水稻营养品质的改良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米是中团的主要食粮.人们对其营养品质的要求是越来越高.对利用生物技术来改良水稻的赖氨酸,蛋白质,维生素的含量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指出了研究中的一般方法并对未来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硬质胚乳奥帕克-2玉米籽粒品质性状组间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两个半硬质胚乳奥帕克-2玉米群体(T#-(34)QPMC#-3和陕综5号/O-2C#-0)为试材,采用胚乳硬质度0、1、2、3、4五级分类法,在硬质梯度基础上,探讨了单株赖氨酸产量、籽粒物理性状、营养品质性状的简单相关、典型相关分析,提出了赖氨酸与奥帕克-2主基因及其修饰基因调控体系的关系。结果表明:(1)籽粒物理性状中,硬质度、籽粒密度、百粒重与胚比、百粒体积呈负相关效应;(2)营养品质中,赖氨酸含量、蛋白质品质性状是其核心;(3)籽粒密度(或硬质度)可作为蛋白质品质的间接选择指标;(4)籽粒物理性状、蛋白质品质性状在赖氨酸产量构成中起决定性作用;(5)全籽粒蛋白质品质与胚乳蛋白质品质紧密相关,而与胚蛋白质品质无关,高赖氨酸高油分育种相统一;(6)重视赖氨酸含量、蛋白质品质、百粒重、籽粒密度等性状,对实现半硬质高产优质蛋白玉米育种目标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采用几种生物统计方法,根据分期播种试验测定的稻米蛋白质与赖氨酸含量及平行观测的气象资料,对金早系列水稻品种稻米营养品质与气象条件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形成蛋白质和赖氨酸所要求的气象条件不同,影响蛋白质形成的综合气候关键期是抽穗后10-20d,主导气象因子是日平均温度;而抽穗后1-10d是影响赖氨酸含量的综合气候关键期,主导因子是气温日较差,并找出影响稻米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的气象指标。  相似文献   

11.
广东水稻地方品种稻米品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Microsoft Excel、DPS、SPSS软件,对部分气候因子跟稻米品质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对广东地方稻种资源的9个品质性状进行了多元相关系数、聚类分析,并初步将品种分为7个类别.其分析结果可为挖掘和利用优异资源、优质稻育种研究、生产等领域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稻瘟病田间自然诱发病圃的建立及其在抗性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稻瘟病田间自然诱发病圃法是目前自然接种类应用最广的方法,成本低、操作简便.病圃应设置在不同水稻生态区域的稻瘟病常发、重发区,并插植合适的感病诱发品种群.广东3个病圃设置合理、小种多样性、代表性好,年度间鉴定结果稳定可靠.2004~2006年对145个广东省区试品种在病圃进行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在米质、产量提高的同时稻瘟病抗性水平均有所提高.说明将病圃作为抗性筛选基地对亲本或低分离世代进行抗瘟筛选有益于降低抗病育种的盲目性和年限.  相似文献   

13.
银晶软占是采用经典成熟的水稻杂交育种技术培育而成的具有高整精米率和优良食味的优质高效水稻新品种,2006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该品种在广东省区试和生产应用中表现出整精米率高、食味优良、高产稳产、国标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其中以整精米率高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籼稻稻米外观品质与其它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6个籼型不育系和3个籼型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配制杂交组合,考察稻米外观品质等米质性状,采用种子胚乳模型分析成对性状间的多种遗传相关。结果表明,粒长与长宽比、长宽比与直链淀粉含量、垩白面积与胶稠度、垩白面积与蛋白质指数以及垩白面积与赖氨酸指数性状间具有明显的种子直接加性相关、母体植株加性相关以及种子直接加性与母体植株加性相关,但也受制于一些显性相关分量,而粒长与粒宽、粒宽与长宽比、粒宽与垩白面积、粒宽与精米率、粒宽与直链淀粉含量、长宽比与精米率、垩白面积与蛋白质含量以及至白面积与赖氨酸/蛋白质比例的相关则以显性相关为主。对于以加性相关为主的成对性状,间接改良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72份广东水稻种质资源的抗瘟性及农艺性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四川生态条件下对72份来自广东的水稻种质资源的抗稻瘟病性和农艺性状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多数广东水稻种质在四川生育期属中籼中、迟熟类型,株高相对较低,分蘖较强,穗子中等偏小,结实率、千粒重及单株产量较低。通过农艺性状表型聚类可将72份广东水稻种质分为3大类,Ⅰ类20份,属中等穗型,平均结实率83.3%;Ⅱ类21份,属大穗型,平均穗着粒180粒左右;Ⅲ类31份,其生育期较短,植株较矮,穗子较小。稻瘟病抗性鉴定表明,颈瘟1~3级的抗病品种52个,占72.2%,其中丰丝占1号等6个品种叶瘟1~2级,颈瘟1级,高抗稻瘟病。对广东水稻种质在四川利用的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野生稻原位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管理体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野生稻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取得了良好进展,异位保存体系较为完善,但原位保存工作则在“十五”期间刚刚起步。建立完善的原位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意义重大:有利于种质资源的长期安全保存;有利于种质资源的深入鉴定、评价与可持续利用;有利于稻作基础理论研究;有利于决策者的有效管理与利用调配。文章提出管理体系的模式图,明确了各部门的保护职责及保护区内的管理制度、方法和措施等,并指出法律法规是野生稻种质资源原位保护区管理体系的核心,保护好野生稻原位保护区内的种质资源必须依托独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以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做好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7.
以云南“立体气候”类型并结合云南省的5个稻作分区,应用GIS等技术分析研究了云南地方稻种资源蒸煮和食用品质的生态地理分布。初步摸清了蒸煮和食用品质包括总淀粉、直链淀粉、糊化温度和胶稠度的生态地理分布习性,初步分析认为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糊化温度和胶稠度的总趋势是主要分布在云南的亚热带地区,以及滇南单双季籼稻区、南部边缘水陆稻区、滇中一季粳籼稻区,但针对蒸煮和食用品质的不同成分和特性有着各自的分布侧重区域等,其分析结果可为挖掘和利用优异资源,优质稻育种研究、生产等领域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东南亚稻种资源的光合特性,并筛选出高光效基因资源,为广西高产水稻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方法】对164份从东南亚国家引进的稻种资源进行光合性状测定,并通过聚类分析,按极高、中高、高、中、低等级别对所测得净光合速率进行分类,筛选并确定优质高效的种质材料。【结果】不同稻种资源间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存在极显著差异。聚类分析将164份稻种资源划分为净光合速率极高、高、中高、中、低、极低6个类群,其中净光合速率值接近或大于30.00μmol/m2·s的极高净光合速率材料共14份,占测试材料的8.5%。【结论】东南亚稻种资源中存在高光效种质资源,筛选出的14份极高光合速率稻种资源可作为水稻高光效育种的中间材料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9.
野生稻是水稻新品种选育的重要基因来源。广东自 1978—1980 年开展首次全国野生稻资源普查搜集以来,在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广州建立了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和广东省水稻种质资源库,目前入圃种植保存野生稻资源 5 188 份、繁殖种子入库保存 4 000 余份,涵盖 20 个野生稻种;在广州和茂名各建立了 1 个普通野生稻原生境保护区;形成了种茎入圃、种子入库保存及原生境保护相结合的野生稻资源保护体系。利用广东野生稻资源直接或间接育成 156 个品种通过国家、省、地品种审定,其中 18 个通过国家品种审定,而且大部分品种米质达到国标、部标或省标优质 3 级或以上等级,说明野生稻资源在优质稻品种培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广东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与育种利用工作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野生稻原生境保护区布局不全面,野生稻自然生存呈现濒危趋势;野生稻资源鉴评设施设备条件不完善,深度鉴评基础薄弱,影响野生稻资源充分利用。建议加大野生稻保护与鉴评经费投入,加强野生稻原生境保护区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野生稻资源优异种质创新、育种新材料创制和相关应用基础研究,以促进野生稻资源保护和育种利用取得更大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