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为螺旋藻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去除NaHCO3和NaHCO3的Zarrouk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培养螺旋藻,通过L9(3^4)正交试验研究稀释比率(培养基与废水)、培养基中NaHCO3和NaHCO3添加量对培养液中氮、磷浓度的影响。[结果]各因素对藻体生物量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稀释比率〉NaHCO3添加量〉NaHCO3添加量,螺旋藻生物量积累优化培养基为:稀释比率20∶80,NaHCO3添加量6.0 g/L,NaHCO3添加量1.5 g/L;除磷优化培养基为:稀释比率50∶50,NaHCO3添加量4.5g/L,NaNO3添加量1.5g/L,培养基优化后螺旋藻对磷的消除率提高了9.87%;脱氮优化培养基为:稀释比率50∶50,NaHCO3添加量3.0 g/L,NaHCO3添加量1.5 g/L。[结论]该试验确定了螺旋藻脱氮除磷的最佳培养基。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摇瓶发酵,对斯达氏油脂酵母的产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方法】利用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碳源、氮源、初始pH值、无机盐的质量浓度;利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优化碳源质量浓度、氮源质量浓度、接种量、培养温度等参数;同时考察发酵时间对斯达氏油脂酵母生长及油脂产量的影响。【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以葡萄糖为碳源时,斯达氏油脂酵母发酵生物量及油脂产量明显高于其他碳源;以(NH4)2SO4为氮源时,则生物量、油脂产量均最高;最佳初始pH值为6.0~6.5;无机盐离子的最适添加质量浓度为:MgSO4.7H2O 1.5 g/L,KH2PO43.0 g/L。碳源质量浓度、氮源质量浓度、接种量、培养温度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的极差分析结果表明,培养温度对斯达氏油脂酵母的生物量和油脂产量的影响最大。斯达氏油脂酵母发酵培养基的最优组合为:葡萄糖90g/L,(NH4)2SO43.5 g/L,接种量10%,培养温度28℃。在摇瓶发酵过程中,发酵培养144 h时菌体生物量、油脂产量均最高,OD600值也较高。【结论】在优化条件下对斯达氏油脂酵母进行摇瓶发酵,获得的菌体生物量最高可达16.35g/L,较优化前提高了25.19%;油脂产量为4.94 g/L,较优化前提高了97.84%;菌体含油率最高可达302.1 g/kg。  相似文献   

3.
以蛹虫草斜面固体菌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5种碳源(葡萄糖、乳糖、蔗糖、麦芽糖和可溶性淀粉)和4种氮源(蛋白胨、牛肉膏、酵母浸膏和柠檬酸氢二铵)对蛹虫草菌丝产量的影响,以确定培养基的最佳碳源和氮源种类;同时分别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对蛹虫草菌丝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宜碳源为可溶性淀粉,适宜浓度为20 g/L;最佳氮源为酵母膏,适宜浓度为5 g/L。  相似文献   

4.
不同碳源及PP333、GA3对山丹组培苗鳞茎增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增殖后的山丹小鳞茎转入添加不同种类及浓度碳源、多效唑和赤霉素的壮苗培养基上,进行增大鳞茎的试验。研究表明,添加单一碳源的培养基对小鳞茎的增重效果以葡萄糖30g L较好,小鳞茎平均增重0 873g;添加组合碳源的培养基对小鳞茎的增重效果以蔗糖15g L+葡萄糖15g L较好,小鳞茎平均增重1 05g。在生长调节物质试验中,发现添加4 0mg LPP333和GA31 0mg L时的效果较好,小鳞茎增重分别为1 736g和0 927g。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高山被孢霉利用合成培养基液体发酵产花生四烯酸(ARA)的发酵液组分进行优化。[方法]对培养基中的碳源进行了优化,对单一碳源、复合碳源进行筛选,并优化了它们的起始浓度。利用单因素试验对多种无机氮源进行了筛选。对具有显著效应的葡萄糖、甘油、酵母粉和氨基酸混合物4个因素进行最陡爬坡试验后,利用响应面中心组合设计对显著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最佳碳源组合为葡萄糖80 g/L+甘油20 g/L。以酵母粉为氮源,以氨基酸混合物为生长因子添加到培养基中,可促进高山被孢霉发酵液中ARA的积累。最佳合成培养基组分为:葡萄糖80 g/L,甘油12 g/L,酵母粉20 g/L,氨基酸混合物0.3 g/L。对优化后的合成培养基进行了验证,摇瓶发酵培养7 d后检测其产量,测得平均产量为7.084 1 g/L,与预测值接近。[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提高ARA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得率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6.
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法,研究野生古巴栓孔菌(Trametes cubensis)菌丝的最佳培养条件.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古巴栓孔菌菌丝的最适碳源、氮源分别为葡萄糖、酵母浸粉,碳源、氮源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5 g/L,3 g/L,最适培养温度为35℃,培养基初始pH对古巴栓孔菌菌丝的生长影响不显著.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古...  相似文献   

7.
以巨大芽孢杆菌J1为材料,利用溶磷圈法测定了菌株的解磷能力,优化了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最适培养基。结果表明,此菌株溶磷效果明显;此菌株生长的最适培养时间为28 h,最适接种量为6.7%,最适pH值为8.5;最佳碳源为玉米粉与葡萄糖的复合碳源,最佳氮源为大豆粉与硫酸铵的复合氮源。摇瓶培养的接种量为6.7%,pH值为8.5,250 mL三角瓶中最适装液体积为30 mL,培养温度为30℃,培养时间为28 h,最适宜转速为180 r/min的摇瓶培养条件下,巨大芽孢杆菌活菌数各影响因素最佳组合为:玉米粉20 g/L,葡萄糖5 g/L,大豆粉7.5 g/L,硫酸铵0.33 g/L,各因子对巨大芽孢杆菌活菌数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硫酸铵浓度玉米粉浓度葡萄糖浓度大豆粉浓度。  相似文献   

8.
《吉林农业科学》2016,(3):99-103
本文对尖头北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生长发育条件即:碳源、氮源、无机盐和光质等的最佳组合条件进行探索研究。结果表明:最终筛选出较佳的培养基配方及光质条件。子实体产量方面最佳配方:碳源为葡萄糖5 g/L,氮源为酵母浸膏5 g/L,无机盐为磷酸二氢钾1 g/L,光质为蓝光(或白炽光)。北虫草子实体中合成可溶性糖最多的最佳培养基配方:碳源为可溶性淀粉5 g/L,氮源为蛋白胨5 g/L,无机盐为硫酸镁1 g/L,光质为白炽光;北虫草子实体中合成可溶性蛋白最多的最佳培养基配方:碳源为甘露醇5 g/L,氮源为酵母浸膏5 g/L,无机盐为磷酸二氢钾1 g/L,最佳光质为蓝光。  相似文献   

9.
为优化大肥蘑菇液体培养基,通过单因子试验确定大肥蘑菇最佳碳源(葡萄糖)、最佳氮源(蛋白胨)及矿物质的适宜浓度(用量)范围,采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3个参数对大肥蘑菇菌丝生物量的影响,建立数学模型,以获得适宜的配方组合。结果表明,葡萄糖浓度、蛋白胨浓度对大肥蘑菇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矿物质添加剂用量达显著水平。最优培养基参数为葡萄糖浓度33.26 g/L、蛋白胨浓度4.24 g/L、矿物质添加剂1.82 mL/L,在该参数组合下,28℃振荡培养8 d,菌丝干重可达16.44 g/L,且经反复试验验证可行。  相似文献   

10.
杨国会  缪承阳  米春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6767-16768
[目的]研究不同碳源对虎眼万年青离体生长的影响。[方法]以虎眼万年青子鳞茎为外植体,以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附加6BA1.0mg/L、NAA0.2mg/L,在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蔗糖(15、30、45g/L)、麦芽糖(15、30、45g/L)和葡萄糖(15、30、45g/L)。[结果]蔗糖为虎眼万年青离体生长的最佳碳源。当蔗糖浓度为30g/L时,虎眼万年青离体生长的繁殖系数最高,长势最好。[结论]为从根本上解决虎眼万年青生产过程中优化品种、周年供应、控制成本等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不同氮肥及其添加量对钝顶螺旋藻的生长量和蛋白质含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量添加尿素和碳酸氢铵都有助于钝顶螺旋藻生长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增加,尿素的最佳添加量为0.02g/L·d,碳酸铵的最佳添加量为0.03g/L ·d.  相似文献   

12.
刘春来  王爽  李新民  刘兴龙  夏吉星  杨帆  马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3,(32):12595-12596,12599
[目的]筛选影响蜡蚧轮枝菌生长的营养因子,为该菌的开发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固体基础培养基1L水中20g葡萄糖的含碳量(8.00g/L)、2g蛋白胨的含氮量(0.29g/L)及少量无机盐为标准,用蔗糖等碳源及酵母膏等氮源分别取代基础培养基中的葡萄糖和蛋白胨。研究了固体培养基中不同碳、氮源对6株蜡蚧轮枝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结果]葡萄糖有利于V2、V4、V5和V6菌株的菌丝生长和产孢;可溶性淀粉为碳源时,V1和V3菌株的生物量和产孢量均很高;有机氮源酵母膏可大大提高各菌株的生物量及产孢量。[结论]葡萄糖与酵母膏组合是适合于多数供试蜡蚧轮枝菌菌株菌丝生长和产孢的碳氮源。.  相似文献   

13.
为综合评价臭氧在蔬菜产后处理中降低有机磷农药残留的作用及其对蔬菜营养成分的影响,分别 采用不同浓度臭氧水和水中持续通臭氧浸泡两种处理方式,模拟测定臭氧对青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去除效果, 及臭氧处理对青菜中Vc、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可加快去除水浸泡处理青菜中的残留农药,且以 水中持续通臭氧处理效果更佳;青菜中残留农药敌敌畏、乐果和毒死蜱的浓度分别为11.22,6.31和7.04 mg/kg 时,以0.119 mol/L NaHCO3水溶液浸泡,并持续通臭氧处理30 min,去除率分别为79.32%,63.26%和65.54%; 臭氧水处理对青菜中Vc含量基本没有影响,但明显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  相似文献   

14.
将NaCl和NaHCO3按同比例混合,模拟4种不同浓度,研究盐碱混合胁迫对黄瓜幼苗生长及主要生理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和NaHCO3混合胁迫抑制了黄瓜幼苗的生长,降低了可溶性蛋白质、叶绿素的含量,提高了抗氧化酶SOD、POD的活性,增加了MDA和可溶性糖的含量。30mmol/L NaCl+30mmol/L NaHCO3浓度的盐碱混合胁迫处理,黄瓜植株生长和生理指标与对照差异不明显,当处理浓度大于60mmol/L NaCl+60mmol/L NaHCO3时,黄瓜植株生长和生理指标与对照差异显著,处理浓度升高至90mmol/L NaCl+90mmol/L NaHCO3后,黄瓜植株膜系统已受到破坏,对植株造成了不可逆损伤,且随浓度的升高,黄瓜植株受伤害越严重。可以得出,60mmol/L Nacl+60mmol/L NaHCO3是黄瓜在盐碱混合胁迫下生长的临界浓度。  相似文献   

15.
以0.5mmol/L NaHCO3分别和0mmol/L,0.5mmol/L,1.0mmol/L,1.5mmol/L的NaHSO3组合叶面喷施叶菜类植物叶用莴苣.结果表明,0.5mmol/L NaHCO3和0.5mmol/L NaHSO3组合对叶用莴苣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增产幅度较对照和单独喷施0.5mmol/L NaHCO3分别上升28.72%和17.70%左右;0.5mmol/L NaHCO3分别和0.5mmol/L,1.0mmol/L NaHSO3组合可明显增加株高和叶片数目,并显著提高植株的生长速率以及干物质的积累量;0.5mmol/LNaHCO3和不同浓度的NaHSO3组合可显著降低叶用莴苣的根冠比,促使干物质向经济器官的转运,提高经济产量.由此可见,将适当浓度的NaHCO3和NaHSO3有效配伍,可以作为一种良好的叶面肥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3株耐盐细菌(S1 Microbacterium sp.、G12 Zhihengliuella sp.和Y3 Pseudomon putida)对多环芳烃的利用性能,分别测定其在以萘、菲、惹烯和苯并[α]芘为唯一碳源并添加不同浓度葡萄糖(0、0.5、1.0、1.5 g/L)的无机盐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采用气质联用(GC-MS)技术测定了3株菌在上述培养基中作用7 d后对4种多环芳烃(PAHs)的降解性能,同时测定出3株菌的生长量并计算出单位细胞的降解效率。结果表明:3株菌均能够利用4种PAHs作为碳源,且在无糖的萘-无机盐培养基的中生长量高于其他3种PAHs-无机盐培养基,在萘、菲、惹烯-无机盐培养基的生长量均与含糖量成正比,但0.5、1.0、1.5 g/L葡萄糖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添加1.0 g/L葡萄糖时,3株菌对4种PAHs的降解率均可达到最高值,对萘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44.06%(S1)、70.56%(Y3)和50.98%(G12),对菲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49.66%(S1)、45.87%(Y3)和38.29%(G12),对惹烯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66.13%(S1)、61.31%(Y3)和56.20%(G12),对苯并[α]芘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69.42%(S1)、65.79%(Y3)和65.01%(G12)。研究表明,3株菌对4种PAHs单个细胞降解速率均随葡萄糖浓度的增加而大幅度降低,呈剂量反比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研究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碳源对黄芩愈伤组织生长及黄芩素、黄芩苷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IAA、NAA、6-BA、2,4-D和蔗糖、葡糖糖、麦芽糖均促进了黄芩细胞的生长。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中IAA、NAA较显著地促进了黄芩苷、黄芩素含量的提高。碳源中仅有40g·L^-1蔗糖的添加显著提高了愈伤组织中黄芩苷含量。3种碳源对促进黄芩素含量提高的影响顺序依次是:蔗糖〉葡糖糖〉麦芽糖。若仅以黄芩苷和黄芩素含量为单独评价指标,则分别选用0.5mg·L^-1·6-BA或1.0mg·L^-1 IAA、0.2mg·L^-1或3.0mg·L^-1NAA较合适;若综合考虑黄芩愈伤组织生长、黄芩苷和黄芩素含量,则3.0mg·L^-1 NAA最为合适.此时愈伤组织干重增殖倍数为4.98,黄芩苷产量为4.81g·L^-1,黄芩素产量为2.72g·L^-1。  相似文献   

18.
螺旋藻培养基中碳、氮、磷最佳配比及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二次回归最优混合设计法 ,对螺旋藻培养液中 Na HCO3 、尿素和 KH2 PO4的最佳浓度及效应进行了研究 ,并建立了数学模型。从中得出三因素的最佳浓度为 :Na HCO3 1 3.79~ 1 4 .6 0 g/ L,尿素 0 .1 7~0 .1 9g/ L,KH2 PO40 .0 9~ 0 .1 1 g/ L;三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为 :Na HCO3 >尿素 >KH2 PO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