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孙伟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3,(31):12502-12503
基于广东省农用地分等调查核算成果,建立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农用地分等单元标准粮理论单产与自然等指数、标准粮可实现单产与利用等指数的函数关系,测算该地区粮食理论生产能力和单产、可实现生产能力和单产以及实际生产能力和单产,摸清珠三角不同区域耕地产能总量及其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珠三角耕地理论产能的利用潜力平均为4498.83kg/hm^2,东莞市最高,深圳市最低;可实现产能的利用潜力平均为4575.76kg/hm^2,深圳市最高,广州市最低。  相似文献   

2.
依据《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农用地产能核算规程》等建立农用地产能核算方法体系,对永昌县农用地产能和利用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永昌县农用地的实际产能、可实现产能、理论产能分别为47.113 323万t、59.553 829万t、65.317 829万t,可实现强度占理论强度的91.60%,利用潜力较大;可实现潜力、理论潜力分别占实际单产的21.19%和12.59%。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农用地产能核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辽宁省3个因素指标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外业调查返回样本数据,分别建立指定作物理论单产和可实现单产样本的函数模型,从农用地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和实际产能3方面计算辽宁省的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并对其进行利用强度和潜力分析。结果表明,按照辽宁省各指标区农用地理论产能水平,可以将中部平原区划分为高产区,辽西低山丘陵区为中产区,辽东山地丘陵区为低产区;辽宁省各指标区农用地利用强度和潜力分布趋势一致,其规律为辽宁中部平原区辽西低山丘陵区辽东山地丘陵区,这种明显的空间分异,与该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及综合产能水平密切相关;针对不同耕作区域不同的利用潜力水平,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生产经营理念,因地制宜,从而提高全省的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4.
以余江县为例,构建了农用地分等单元标准粮理论单产与自然等指数的函数关系,以及标准粮可实现单产与利用等指数的函数关系,逐步计算了该县各乡镇理论产能和单产、可实现产能和单产以及实际产能和单产,并测算了各乡镇农用地的利用强度和潜力,为其他地区开展产能核算工作提供了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分等成果在农用地产能核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介绍了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农用地产能核算中的应用,并通过青铜峡农用地产能核算实证研究,探讨在农用地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及实际产能核算的基础上,如何对农用地利用强度及潜力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粮食核心区耕地生产能力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彧  田洁玫  陈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2):193-197,208
在河南省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测算了粮食核心区的生产能力特征以及空间分布。结果显示: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实际生产能力总产为4 560.94万t,平均单产为11 647.9 kg/hm~2,实际单产最高的区域位于豫北豫西山前平原区,实际总产最高的区域位于黄淮海平原核心区。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可实现生产能力总产为10 929.80万t,平均单产为16 260.0 kg/hm~2。河南省粮食核心区近期总产增产潜力能达到约1 800万t,其中黄淮平原核心区最高,达1 000万t以上,是重要的增产区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在现有生产水平条件下安徽省的粮食生产能力;[方法]该文以全省13个农业生态小区为研究单元,确定了能够充分发挥当地气候生产潜力的种植制度,并以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中粮食作物试验产量为基础,计算了各农业生态小区粮食生产能力和总的粮食生产能力;[结果]全省粮食平均单产能力为8029.47kg/hm2,与近3年(2005--2007)~-食平均单产(5390.68 kg/hm2)相比,单位面积耕地的增产潜力为2638.79 kg/hm2;全省粮食总生产能力为483.62亿kg,高ff-~3年(2005--2007年)324.69亿kg的粮食平均总产,每年能为安徽省增加粮食产量近158.93亿kg;[结论]目前全省粮食生产能力的开发率为0.67,粮食生产潜力依然很大.  相似文献   

8.
"延育5号"是以自交系WH-2为母本、自交系IVDi-S7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种子乳白色,披针形,千粒重33g。瓜条棒状,长约18cm、单果重约116g。瓜色嫩绿,白刺稀瘤,皮薄质脆味甜清。"延育5号"在区域试验中,春棚平均单产142 001kg/hm2,比对照"绿剑"增产47.0%;大田平均单产33 748kg/hm2,比对照增产35.3%;秋棚平均单产49 442kg/hm2,比对照增产40.3%。在生产试验中,"延育5号"春棚平均单产147 793kg/hm2,比对照增产43.5%;大田平均单产32 215kg/hm2,比对照增产32.9%;秋棚平均单产54 013kg/hm2,比对照增产44.5%。"延育5号"适合于吉林省各地保护地和露地黄瓜栽培。  相似文献   

9.
基于寻甸县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产能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耕地资源的管护正处在由产量安全向能力安全转换的初级阶段,耕地生产能力的监测评价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完善。以农用地质量动态监测寻甸县试点为例,通过构建农用地分等单元标准粮实际单产与经济等指数的函数关系、标准粮可实现单产与利用等指数的函数关系、标准粮理论单产与自然等指数的函数关系,得到各乡镇监测样点的实际单产、可实现单产、理论单产,并对各乡镇的监测样点进行系统评价,得出监测样点代表的寻甸县耕地产能状况,能够为农用地质量动态监测体系的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黄川林  刘燕红  熊凯  韦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1202-11205,11207
为验证耕地产能核算结果的科学合理性,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规范》,依据县域内平均海拔数据和粮食产量数据,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在对重庆市农用地分等以及耕地产能核算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重庆市耕地产能核算结果进行宏观检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域粮食总产——理论、可实现、实际产能模型有着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从回归系数来看,实际产能与粮食产量更接近,其次是可实现产能,最后是理论产量;县域平均海拔与平均海拔——理论、可实现、实际单产3个层次单产之间有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其中,理论单产、可实现单产、实际单产都受海拔因素影响,3个层次单产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1.
基于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的中国耕地生产力分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耕地生产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科学分析不同区域耕地生产力构成要素及其影响机制、摸清耕地资源状况,对于把握耕地资源利用的科学决策、实现耕地产能提升,特别是支撑省域土地整治以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壤肥力、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及经济投入、效益反馈等社会统计数据,建立构成自然要素及社会经济要素的指标体系。根据粮食作物单产对耕地生产力分级,并结合以往区划确定耕地生产力区。在深入剖析耕地生产力与其构成素要素之间的复杂、高维、非线性关系基础上,采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模型,通过U-矩阵面板以及变量位面对评价单元耕地生产力6个自然要素、5个社会经济要素构成的高维复杂数据进行可视化和空间聚类,识别不同空间格局下耕地生产力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直观反映耕地生产力构成要素变化的敏感分布区域,并基于耕地压力指数校正。最后,将聚类结果与耕地生产力分级结果叠加,并结合综合性、相对一致性、区域共轭性、行政单元完整性等原则进行适当调节,确定耕地生产力亚区。【结果】不同省域的土壤肥力、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及经济投入、效益反馈方面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和发展的非均衡性,进而将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均聚为6类。以此为依据,将中国耕地生产力划分为10个耕地生产力区、24个亚区,其中耕地生产力区包括东北平原区、华北平原-丘陵区、黄土高原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华南丘陵区、云贵高原区、内蒙古高原区、西北内陆区、青藏高原区。耕地生产力亚区是根据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的可视化特征和空间聚类结果对耕地生产力区的区域优势及限制因素的细化及简要说明,并基于耕地压力指数校正,最终建立起中国耕地生产力分区系统。【结论】分区综合考虑了由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及耕地压力指数共同构成的区域耕地生产力主导因素及关键问题,分区系统与客观实际相吻合,表明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模型是一种耕地生产力要素分区与敏感区域识别的科学有效方法,通过空间可视化与要素聚类分析,揭示了不同区域的耕地生产力现有优势、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2.
耕地资源生产潜力研究进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于国内外有关对于我国耕地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进展综述,指出对我国耕地生产潜力研究的方向,明确重点研究内容,采用文献综述与综合分析方法,围绕我国耕地资源生产能力变化问题,迫切需要结合气候变化、区域土地利用和农户土地利用转型等方面,开展1.2亿hm2耕地红线(18亿亩)和分布在不同区域的1.04.6亿hm2基本农田对粮食安全稳定的内在抵御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福建省耕地资源状况,指出了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粮食生产能力受限、粮食播种面积不稳等问题的存在使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的压力加大,提出了福建省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保护的对策:(1)强化耕地用途管制,确保基本农田数量;(2)促进耕地制度创新,构建种粮激励机制;(3)加快耕地质量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4)加大粮食产区投入,提高产粮基地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近20年广西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过程与气候波动对农田生产潜力的影响。【方法】基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2010年的5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分析近20年广西耕地资源的变化过程;结合1990~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环境因子逐步订正方法估算农田生产潜力。【结果】根据遥感监测结果,近20年广西耕地面积净减少了20843.81ha。在1990~2010年平均气候条件下,广西林地变耕地动态对农田生产潜力总值增加贡献最大,占新开垦耕地农田生产潜力总值的80.73%;耕地变建设用地动态使农田生产潜力总值减少最多,占流失耕地农田生产潜力总值的74.39%。当耕地保持20世纪80年代末状态不变时,气候波动使1990-2010年广西水田生产潜力均值变化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旱地生产潜力均值变化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建议】广西新开垦耕地的农田生产潜力不及流失耕地的农田生产潜力,优质耕地面积减少。因此要求在强调耕地占补平衡的同时,注重耕地质量的平衡,一方面要防止优质耕地面积的减少,另一方面要通过改土改水、节水灌溉等措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弥补由优质耕地减少和气候变化给粮食产量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近三十年耕地地力等级及养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湖北省26个县(市、区)近三十年来耕地地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耕地总面积减少了17.43%;不同耕地类型和各地形耕地面积均有较大幅度减少;优质耕地面积减少,劣质耕地面积增加,耕地整体质量呈严重下降趋势;土壤中氮、磷养分含量大幅度提高,钾含量、p H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趋于均一。基于耕地质量现状,建议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耕地质量建设,加大耕地质量建设投入,推广普及耕地质量新技术、新措施,加强耕地质量评价与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6.
依据农用地分等理论,探讨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测算重庆市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研究重庆市耕地生产潜能。依据耕地生产能力测算方法,测算重庆市农用地自然生产潜力与现实生产能力,通过研究自然生产潜力与现实生产能力的差异,确定重庆市耕地生产潜能。该研究可为土壤培肥、土地开发整理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河池市农业资源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21世纪,人口与耕地、粮食的矛盾是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最大障碍,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确保粮食安全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笔者通过综合分析评价河池市现实的农业资源和影响粮食生产能力的要素,进行了潜在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分析。同时提出保护和提高河池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除国家在政策和财政上继续支持粮食生产外,应优化粮食生产的区域布局,保护好基本资源,优化耕地利用结构;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大力改造中低产田;要实行科技兴农,推广应用粮食生产新技术,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8.
对耕地质量内涵的再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满足当前耕地质量评价和管理需要,合理确定耕地质量的内涵,利用文献综述法和总结归纳法,从时间角度,梳理国内外耕地质量内涵的发展。结果表明:1)国内外耕地质量内涵从单一的适宜性评价阶段发展到生产力、生态、健康等多维度的综合性评价阶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2)目前,由于国家和公众对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耕地健康以及景观多样性的需求,决定了当前耕地质量内涵必须从耕地生产特性、生态特性、健康特性和景观特性等角度定义。研究认为,未来的耕地质量评价工作,需综合考虑耕地的生产、生态、健康及景观等方面,在耕地质量评价单元、评价尺度、评价方法、评价指标选取等方面进行深化研究,从而为耕地三位一体保护提供一定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耕地资源安全是土地资源安全的核心,耕地资源安全关系到粮食安全。通过建立区域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了湖北省咸宁市耕地资源安全各分项及综合指数,并分析了近年来咸宁市的耕地资源安全状况,结果显示:咸宁市耕地资源安全综合指数总体偏小且总体下降较快,耕地资源安全程度不高,形势严峻;咸宁市耕地资源安全变化的原因主要是耕地数量的变化。提出了保障耕地资源安全的相应对策,为区域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对耕地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耕地质量等别监测的作用也越加明显,它能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耕地质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是耕地保护的重要措施.该文以灵川县为例,采用抽样监测渐变耕地的方法,全面掌握灵川县年度内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内耕地等别变化情况,分析耕地等别和产能变化趋势及变化原因,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