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新台糖22号(ROC22)为试材,通过网室盆栽试验方法,研究施氮量对甘蔗伸长期氮肥效率与氮素去向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吸收的氮素15%~27%来源于当季肥料施的氮,73%~85%来自土壤和种茎氮;氮肥利用率为21.78%~26.75%,残留率为61.24%~69.85%,损失率为8.37%~12.02%。增施氮肥,甘蔗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来源于肥料氮素的比率及氮肥吸收量、氮肥残留量、氮肥损失量以及氮肥残留率明显增加,而氮肥吸收率和损失率明显下降,氮素和干物质在蔗茎的分配呈下降趋势,同时氮素残留分布在0~20 cm土层呈上升趋势,在20~40 cm土层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氮肥施用方式对甘蔗产量及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提高氮肥在甘蔗生产中的利用率,减少农业生产中的氮污染提供参考。[方法]以ROC22为材料,设3个不同氮肥施用量(38 276和414 kg N/hm2)和3种不同施用方式(1:氮肥10%作基肥,30%小培土时施用,60%大培土时施用;2:氮肥30%作基肥,70%小培土时施用;3:氮肥全部作基肥施用)测定甘蔗农艺性状产量和土壤养分等指标,研究氮肥与甘蔗生长以及土壤养分变化的关系。[结果]甘蔗产量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以276 kg N/hm2增产效果较好氮肥早施可以促进甘蔗早拔节早生长和提高甘蔗产量土壤氮素速效钾含量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但大量施用氮肥会引起土壤酸化早施氮肥有利于促进土壤磷酸盐的溶解,提高磷的吸收利用氮肥作基肥一次性施用容易造成氮流失,氮利用率低结论甘蔗氮肥合理施用方式为两次分施,施氮量为138~276 kg N/hm2。  相似文献   

3.
施氮水平对甘蔗苗期氮磷钾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新台糖22号(ROC22)为试材,采用网室微区盆栽试验方法,基肥设15N标记尿素0.75、1.5、2.25 g/盆3个施氮水平,研究了施氮水平对甘蔗苗期氮磷钾吸收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吸收的氮素15.18%~16.77%来自施用的氮肥,83.23%~84.82%来自土壤和种茎;甘蔗氮肥利用率为1.76%~3.44%。随施氮水平的提高,甘蔗幼苗干物质、N、P、K积累,以及来源于肥料氮素比率呈增加趋势,但氮肥利用率显著下降;N与P、K表现出一定的协同作用。施氮水平主要影响氮磷钾尤其是肥料N在甘蔗地下部分器官的分配。  相似文献   

4.
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及各器官氮素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下玉米产量及各器官氮素运移情况,旨在了解氮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及氮素吸收和转运特性,为实现玉米合理施肥提供依据。试验表明,合理施用氮肥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增加干物质积累、提高各器官中的氮素含量;氮肥利用率常规量施氮极显著高于高量施氮者。  相似文献   

5.
氮肥施用方式对甘蔗产量及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提高氮肥在甘蔗生产中的利用率,减少农业生产中的氮污染提供参考。【方法】以ROC22为材料,设3个不同氮肥施用量(38、276和414kgN/ha)和3种不同施用方式(1:氮肥10%作基肥,30%小培土时施用,60%大培土时施用;2:氮肥30%作基肥,70%小培土时施用;3:氮肥全部作基肥施用)。测定甘蔗农艺性状、产量和土壤养分等指标,研究氮肥与甘蔗生长以及土壤养分变化的关系。【结果】甘蔗产量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以276kgN/hat曾产效果较好。氮肥早施可以促进甘蔗早拔节、早生长和提高甘蔗产量。土壤氮素、速效钾含量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但大量施用氮肥会引起土壤酸化。早施氮肥有利于促进土壤磷酸盐的溶解,提高磷的吸收利用。氮肥作基肥一次性施用容易造成氮流失,氮利用率低。【结论】甘蔗氮肥合理施用方式为两次分施,施氮量为138~276kgN/ha。  相似文献   

6.
【目的】确定广西赤红壤区玉米种植体系的农田适宜氮肥施用量,为该地区玉米产业的高产高效发展及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春-秋连续2季播种种植玉米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0、180、240、300、360和480 kg/hm~2)对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0~100 cm土层土壤无机氮残留及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①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春、秋玉米产量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氮肥当季利用率则呈现显著降低趋势。②施用氮肥增加了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残留,以硝态氮为主,且硝态氮主要残留在0~40 cm土层,铵态氮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③施用氮肥可显著影响0~100 cm土层土壤的无机氮积累量,施氮量高于360 kg/hm~2时,土壤的无机氮积累量增加显著。土壤氮素盈余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春玉米生长季氮肥盈余部分绝大多数在土壤中残留,到秋玉米季继续施用高量氮肥,则同时显著增加土壤氮素残留和表观损失,且氮素表观损失量增幅更大。④土壤无机氮残留量与施氮量呈显著的指数增加关系,氮肥当季利用率与施氮量呈幂函数降低关系,春玉米生长季产量、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分别与氮肥利用率交于200和322 kg/hm~2处,秋玉米生长季产量、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分别与氮肥利用率交于211和300 kg/hm~2处。【结论】综合考虑本试验条件下玉米春秋连作体系中的氮肥残留后效作用,兼顾作物产量、环境效应与肥料效应,广西赤红壤玉米种植区的适宜氮肥季用量为N 200~300 kg/hm~2。  相似文献   

7.
韦剑锋  罗艺  米超  蓝立斌  陈超君  刘欢雨  梁和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7):1341-1343,1347
以新台糖22(ROC2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氮肥不同施用方法对甘蔗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比较,施用氮肥可极显著提高甘蔗干物质积累量、蔗茎产量、产糖量,显著提高蔗糖含量;随氮肥施用次数的增加,甘蔗干物质积累量、蔗茎产量及产糖量显著增加,但蔗糖含量略有下降;氮肥不同施用方法对甘蔗各器官、各生长阶段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以玉米品种隆平206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不同器官氮素吸收积累量、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夏玉米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不同器官氮含量、氮积累量和干物质量显著提高;施氮量高于300 kg/hm~2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含量和干物质积累量不再显著增加。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产量显著增加,不同处理较对照产量提高30.7%~104.3%;施肥量达225 kg/hm~2后,产量无显著增加;氮肥施用量与产量存在线性加平台的关系。氮肥用量提高,氮素偏生产力显著下降,较对照下降34.7%~70.9%。  相似文献   

9.
太湖流域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产量和土壤氮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试验结果表明,太湖地区稻麦两熟制水稻产量与施氮量呈二次曲线关系,可用方程y=-0.00002x~2+0.0095x+9.0384(r=0.993~(**))来描述,当施氮量为237.5 kg/hm~2时,可获得最高理论产量10.17t/hm~2.不同生育时期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的积累量都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大;氮肥表观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高肥处理432 kg/hm~2和540 kg/hm~2成熟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的积累量都较高,但因大量氮素滞留在茎鞘中而导致产量不高.土壤各层全氮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0~60cm各层土壤全氮含量增大,而60~100 cm各层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当施氮量较高(大于324 kg/hm~2)时,土壤氮素累积与下渗,土壤各层全氮含量提高,易造成氮肥奢侈吸收与氮肥污染.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氨水平下,增加氮肥施用量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水稻有效穗数、籽粒产量、生物产量、籽粒和稻草N含量及氮素积累量,但施氮量达到一定水平后,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籽粒产量、生物产量、籽粒氮素积累量均以施氮180 kg/hm2处理最高;籽粒、稻草N含量.稻草氮素积累量及氮素总积累量则以施氮225 kg/hm2处理最高,而N180处理仅次于N25处理;氮肥用量对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影响明显,氮素利用效率(NUE)、氮素收获指数(NHI)、氮素农学效率(NAE)、氮肥利用率(RE)和氮肥偏因素生产力(PFP)等指标均随氮肥施用量的提高而降低,施氮180 kg/hm2处理的氮素吸收利用各项指标均高于施氮225 kg/hm2处理.相关性分析表明,籽粒和生物产量是影响氮素积累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重要影响因子,单位面积成穗数和结实率对氮素利用吸收效率的影响也较大.  相似文献   

11.
施氮次数对甘蔗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新台糖22号(ROC22)为试材,以不施氮肥为对照,设T1(尿素5 g/盆作基肥1次施用)、T2(尿素作基肥2.5 g/盆和分蘖肥2.5 g/盆2次施用)及T3(尿素作基肥1.5 g/盆、分蘖肥1.5 g/盆和攻茎肥2 g/盆3次施用)3个处理,研究了氮肥不同施用次数对甘蔗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氮肥施用次数的增加,甘蔗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产糖量显著增加,但蔗糖分含量略有下降;氮肥不同施用次数对甘蔗各器官、各生长阶段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为通过控制施氮量来实现高肥力条件下小麦的高产、高效、安全生产提供依据,以冬小麦品种‘藁8901’为材料,研究了高肥力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籽粒产量和土壤中硝态氮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高肥力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冬小麦的籽粒产量和植株吸氮量均是先增加后降低,籽粒产量和植株吸氮量均以N150最高,氮素生产力则以N0最高。在冬小麦的拔节期和成熟期,土壤NO3-N含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减少氮肥施入量能降低冬小麦拔节期和成熟期土壤0-100 cm土层中的硝态氮含量。施用氮肥能提高小麦拔节期和成熟期植株全氮积累量和土壤NO3-N积累量,但两者并非同步增加,土壤NO3-N积累量增加的幅度远远大于植株全氮积累量的增长幅度。在施氮量0-180 kg/hm2范围内时,植株全氮积累量有所增加,且土壤中硝态氮的积累量增加较为缓和;而在施氮量180 kg/hm2的基础上继续提高氮素用量,植株全氮积累量下降,而土壤硝态氮积累量却开始大幅度增加。据此综合考虑,冬小麦‘藁8901’的适宜施氮量应控制在150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施氮对土壤硝态氮分布与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土高原中部雨养农业区春小麦氮肥3 a定位试验结果表明,连续施氮3 a,第3季春小麦收获时,各处理0~20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的平均含量较对照极显著增大(除处理N105,施氮105 mg/hm2处理),施氮对不同层次硝态氮含量的影响主要作用在50~80 cm和80~110 cm土层;对0~200 cm和0~11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的总累积量及0~200 cm剖面肥料氮在土壤剖面中总残留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连续施氮2 a后第3年不施氮与连续施氮3 a相比,0~20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平均含量、各层次硝态氮含量0、~200 cm和0~11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及0~110 cm土壤剖面累积量占0~20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总量的比例均降低.0~200 cm剖面累积率和残留率除处理N105增加外,其余均下降.硝态氮的残留、累积不仅与施氮量有关而且与氮磷的配合比例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不同施氮方式对甘蔗生理生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氮肥施用方式对甘蔗若干生理生化性状的影响。【方法】以新台糖22号(ROC22)为试验材料,设(T1)不施氮肥,(1、2)氮肥作基肥一次性施用,(T3)氮肥分基肥和分蘖肥施用,(T4)氮肥分基肥、分蘖肥和攻茎肥施用,比较不同施氮方式对甘蔗叶片若干生理生化性状的影响。【结果】氮肥仅作基肥一次性施用的甘蔗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及根系活力在甘蔗苗期均较高,但到了生长中后期均较低;而氮肥按基肥、分蘖肥、攻茎肥3次施用时,在甘蔗生长中期及后期的上述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均较高。【结论】甘蔗氮肥施用按基肥、分蘖肥、攻茎肥分3次施用对甘蔗生理生化性状有积极的影响,能持久保持较强的生理优势。  相似文献   

15.
田间条件下用半腐解稻草覆盖后对旱作水稻进行了氮肥不同用量 0 (N0 ) ,90 (N90 ) ,15 0 (N150 ) ,2 10 (N2 10 )和2 70 (N2 70 )kg·hm-2 试验 ,研究了施氮后土壤中无机氮 (NH4 -N、NO3 -N)的动态变化及水稻吸氮特征。结果表明 ,不同施氮水平下旱作水稻土壤速效氮以硝态氮为主 ,水稻的产量以N2 10 处理最高 ,水稻的植株含氮量及氮素的累积主要发生在生长发育的中期 ,氮肥的表观利用率也以N2 10 处理最高 ,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水稻对土壤氮的依存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6.
施氮量对旱地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目的】在黄淮冬麦区,研究施氮量对旱地小麦氮素利用规律的影响,为该区旱地小麦合理的氮肥运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09-2010和2010-2011两个小麦生长季,在大田条件下设置6个施氮量处理(0、90、120、150、180和210 kg•hm-2),研究施氮量对旱地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在150 kg•hm-2及以下的处理增加施氮量,小麦各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开花前吸收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和开花后氮素吸收量显著增加;在150 kg•hm-2基础上增加施氮量,小麦各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开花前吸收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和开花后氮素吸收量与150 kg•hm-2处理无显著差异,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及分配比例降低,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及分配比例升高。施氮量为180 kg•hm-2和210 kg•hm-2,成熟期0-1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150 kg•hm-2处理,深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施氮150 kg•hm-2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最高,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生产效率较高。【结论】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150 kg•hm-2,是兼顾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适宜施氮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