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与枣树枝条抗寒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以1 a生枣树休眠枝条为试材,经低温处理后,测定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MDA)含量,以电导率配合Logistic方程确定枣树抗寒性(LT50),研究分析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含量与LT50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枣树抗寒性呈正相关,相关性极显著;丙二醛含量与枣树抗寒性呈负相关,且相关性显著,二者可以作为枣树抗寒性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
阿克苏地区枣树冻害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阿克苏地区主栽品种‘灰枣’和‘骏枣’为对象,发芽后进行冻害调查,根据冻害发生率,分析气象因素、树龄、品种、养分和水分管理对枣树冻害的影响效应,以解决阿克苏地区枣树安全越冬问题,明确生长季节影响枣树冻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为生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低温的过早来临、持续低温、极端低温是枣树冻害的直接原因;树龄越低冻害发生率越高;在阿克苏地区的主栽品种中,‘骏枣’抗寒性高于‘灰枣’,重视铁、锰、锌等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10月下旬前完成冬灌有利于提高枣树的抗寒性.冻后补救有利于恢复树势,最大限度的降低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3.
自然升温过程中仁用杏抗寒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仁用杏3个主栽品种优一、白玉扁、龙王帽的花芽、花蕾、花朵和幼果等生殖器官为试材,对其自然升温过程中与抗寒性有关的5个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自然界温度的升高,仁用杏半致死温度(LT50)呈上升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呈"M"型变化趋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总体呈下降趋势;3个品种的抗寒性强弱依次为:白玉扁>优一>龙王帽;不同发育时期仁用杏的抗寒性表现为:休眠期>花芽膨大期>花蕾期>盛花期>幼果期;根据抗寒性的变化规律,可在适当时期采取防寒防冻措施,以避免仁用杏遭受冻害.  相似文献   

4.
枣树是我国的原产树种,栽培品种约800多个。由于过去多沿用根蘖苗建园,造成品种内变异类型很多,良莠不齐,各地基本上都把当地品种作为主栽品种。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各地栽植枣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时常来函或来人询问应该怎样选择适栽枣品种。为了满足广大农...  相似文献   

5.
枣树是我国的原产树种,栽培品种约800多个,陕西至少有150个,加之过去沿用根蘖苗建园,造成品种内变异类型很多,良莠不齐,各地基本上都把当地品种作为主栽品种。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我省各地掀起了一股栽枣树热,时常有来函或来人询问怎样选择适栽枣品种的问题。为了满足广大农民朋友的要求,根据自己近几年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不同枣品种抗寒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导法,在萌芽前后对‘冬枣’、‘金丝小枣’、‘泗洪大枣’、‘木枣’、‘龙爪枣’和‘临沂梨枣’6个枣树品种的枝条进行抗寒性研究,以了解不同枣树品种的抗寒性,寻找优良的抗寒资源。结果表明:6个枣树品种萌芽前后的的抗寒性表现差异较大,萌芽前的抗寒性强弱顺序为:‘泗洪大枣’‘木枣’‘临沂梨枣’‘金丝小枣’≈‘龙爪枣’‘冬枣’,萌芽后的抗寒性强弱顺序为:‘冬枣’‘龙爪枣’≈‘临沂梨枣’‘金丝小枣’≈‘泗洪大枣’≈‘木枣’。  相似文献   

7.
不同树势对枣树生长与结果的影响罗其启,黄正光(浙江省义乌市下骆宅镇农技站322013)(义乌市农业局322000)义乌市是我国南方枣的主产区。主栽品种为义乌大枣,全市枣树栽培面积近1333hm2。为了提高枣的产量和效益,确保枣树的连年丰产,1995年...  相似文献   

8.
兰州地区引种的美国扁桃的越冬伤害与临界致死低温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通过田间越冬指数调查、组织变褐法和电导法配合Logistic 方程求拐点温度的方法, 对7 个从美国引入的扁桃品种的抗寒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扁桃幼树1 年生休眠枝的低温半致死温度( LT50) 为- 18. 0 ~ - 24. 5; 其中 Butte和 Padre的抗寒性较强, 半致死温度约为- 24. 5; Nonpareil、Price! 和 Monterey! 的抗寒性中等, 半致死温度约为- 20. 9; Ne Plus! 和 Sonora! 的抗寒性较弱,半致死温度约为- 18. 3。  相似文献   

9.
6个石榴品种抗寒性评价及方法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综合评价6个石榴品种的抗寒性,为石榴抗寒种质的筛选提供可靠的鉴定方法。【方法】取6个石榴品种(‘三白’‘陕大籽’‘蒙自甜绿籽’‘青皮软籽’‘突尼斯软籽’‘以色列2号’)休眠期的1 a(年)生枝条,测定枝条含水量,之后对枝条进行-4、-8、-12、-16、-20℃低温处理,测定相对电导率(REC)、半致死温度(LT50)、脯氨酸(Pro)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变化。根据指标的变化综合评价6个品种的抗寒性。【结果】束缚水/自由水比值最大的为‘三白’,最小的为‘突尼斯软籽’;6个品种的REC、Pro含量、可溶性糖含量、SOD活性、MDA含量随低温胁迫的加剧不断增大,但温度超过调节范围就会下降。用隶属函数法对6个石榴品种的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抗寒性为‘三白’>‘陕大籽’>‘蒙自甜绿籽’>‘青皮软籽’>‘突尼斯软籽’>‘以色列2号’,这一结果与LT50得出的顺序一致。【结论】用LT50评价石榴抗寒性是一种可行及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据〈Scientia 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报道(http://dx.doi.org/10.1016),来自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Zhengao等人使用不同热分析分析了葡萄品种根的抗寒性。本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不同热分析(DTA)体系对几个葡萄品种根系进行了低温放热分析。他们采用三点法测定了韧皮部和木质部的致死温度一伤害度(LT-I)的值,并利用隶属函数值分析对不同葡萄品种(LT20至LT80)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1.
低温放热法研究8 个葡萄砧木和6 个栽培品种芽的抗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差热分析系统(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DTA)对不同葡萄砧木和栽培品种进行低 温放热分析(Low temperature exotherms analysis,LTE),建立各品种芽的温度-伤害度LT–I(Lethal Temperature–Injury)回归直线。回归方程斜率(lethal temperature coefficient,Qlt)代表温度每降低1 ℃ 芽增加的伤害程度,反应不同品种对降温的敏感性。利用隶属函数度法对LT20 ~ LT80 进行排序,发现赤 霞珠芽抗寒性最差,摩尔多瓦次之,威代尔、香赛罗、110R、3309C、140Ru、北醇、1103P 和101-14 Mgt 抗寒性强,Frontenac、贝达、5BB 和SO4 抗寒性最强;深休眠后的葡萄芽抗寒性增强,1 月中旬芽的抗 寒性明显强于11 月末的芽。  相似文献   

12.
莲雾不同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及抗冷适应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叶片和成熟枝条为试材,应用电导法测定莲雾在不同低温下细胞膜透性的变化,配合Logistic方程求出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评价6个莲雾种在不同降温时期的抗冷性,及同一时期不同部位的抗冷性,并结合露地栽培越冬表现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自然降温过程中,6个莲雾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均随气温的下降而不断降低,但下降幅度因种而异,1.69~2.97℃不等。6个种抗冷性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水蒲桃>本地种>粉红种>紫红种>青色种>印度红。2 a生枝条的抗冷力最强,明显比叶片耐冷。冬季越冬表现与1月半致死温度测定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半致死温度可作为莲雾抗冷性评价的一个可靠指标。长时间低温加上霜冻,使露地栽培本地种、粉红种、紫红种的叶片和部分嫩梢受冷害,而印度红、青色种不能越冬成活。  相似文献   

13.
低温胁迫下佛手半致死温度测定和抗寒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青皮’和‘矮化’佛手(Citrus medica var. sarcodactylis Swingle)为试材,测定不同低温下处理24 h后,叶片的电解质外渗率(REC),计算半致死温度(LT50);在半致死温度下设置不同处理时间,测定REC、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游离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DA)含量,进行抗寒性分析。结果表明:佛手REC随温度降低及处理时间延长呈“S”形上升, LT50在-4~ -5℃之间;在LT50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S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Pro和MDA含量逐渐上升;12~ 24 h为佛手在LT50下冷害发生的临界时间。  相似文献   

14.
电导法测定鲜食葡萄的抗寒性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0  
以1年生葡萄休眠枝条为试材,应用电导法研究了7个鲜食葡萄品种在不同低温下细胞膜透性的变化,配合Logistic方程求出拐点值,测定冰冻半致死温度(LT50)。结果表明,低温处理下,鲜食葡萄组织电解质渗出率增加呈S形曲线增长,在-15℃~-25℃之间随着温度的下降,葡萄组织电解质渗出率有一急剧升高的敏感区域;葡萄LT50在-13.9℃~-19.72℃之间;品种京秀、矢富罗莎抗冻性最强,美人指抗冻性最弱;提出了以电解质渗出率40.0%~52.0%相对应的拐点温度为枝条组织的临界致死温度。  相似文献   

15.
世界葡萄抗寒育种的成就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近2个世纪,通过选种和杂交育种,世界葡萄抗寒育种在抗寒性与果实优质性状的结合方面取得了突破,育成许多抗寒性极强(耐-30~-40℃低温)、品质优良的鲜食、酿酒和制汁品种。由于葡萄的抗寒性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杂交后代的抗寒性基本呈以亲中值为峰顶的正态分布,所以我国应积极引进这些品种,在华北、西北等葡萄主产区试验、推广露地越冬栽培的同时,利用它们与现有抗寒性较弱的主栽品种(抗寒性-15~-18℃)杂交,培育适合我国冬季气候条件的抗寒品种(抗寒性在-25℃左右),迅速提高我国葡萄抗寒育种水平。  相似文献   

16.
菊花8个品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及其抗寒适应性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许瑛  陈发棣 《园艺学报》2008,35(4):559-564
 通过测定秋冬季自然降温过程中菊花脚芽的叶片相对电导率(REC),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的半致死温度(LT50)评价了8个不同花期菊花品种在不同降温时期的抗寒性,并通过生长恢复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自然降温过程中,8个菊花品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均随气温的下降而不断降低,但下降幅度因品种而异,从4.0~9.4℃不等。8个品种抗寒性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金陵黄鹤'>'银星'>'奥运晚霞'>'金陵之光'>'奥运锦云'>03(6)-16>03(6)-12>'奥运火炬',植株抗寒性与花期相关性不显著。11月底菊花脚芽恢复生长试验与当月半致死温度测定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半致死温度可作为菊花抗寒性评价的一个可靠指标。当温度降到-14℃时,供试品种的脚芽均不能恢复生长。  相似文献   

17.
以葡萄休眠芽为试材,对利用低温放热(low temperature exotherm,LTE)分析耐寒性方法中适宜的保湿水量及取芽位置进行了研究,同时比较了–4 ℃和–8 ℃低温贮藏过程中葡萄冬芽LTE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LTE测定时每个模块中适宜的保湿水量为150 μL,取样时应选择第3 ~ 8节位饱满休眠芽。枝条在–4 ℃贮藏能够有效延长冬芽LTE的评价,但适宜的贮藏期限为3个月。同时,采用优化的方法对4个类型20个葡萄种质的LTE测定表明,欧亚种、欧美种、种间杂种和野生种的耐寒性依次增强,且同一类型不同品种的耐寒性也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日本引进的"星白"勋章菊进行不同温度(5、3、1、-1、-3、-5、-7℃)处理,测定了低温胁迫后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星白"勋章菊具较强的抗寒能力,是一种适宜在城市园林广为推广应用的优秀园林植物。随着温度的降低,"星白"勋章菊叶片叶肉细胞的电解渗透率在-1℃以上处理时变化不大,-3℃时略微上升,在-3~-5℃范围内陡然上升。以电解质渗透率为参数,用Logistic方程求得拐点值,确定了勋章菊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为-4.37℃;丙二醛(MDA)含量先降低后上升;叶绿素含量变化不大;脯氨酸含量呈先降低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1℃时含量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