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德音村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及林业生产发展现状调查,提出了德音村农田林网,四旁,苗圃绿化和庭院经济规划及种,养,加工诸产业结构建议,并进行了效益分析,旨在摸索榆次市平川区生态经济园林村规划模式,以典型示范,辐射全市。  相似文献   

2.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鞍山市2000~2007年的生态足迹进行时间序列的测度.结果表明,在所分析的时间段内,鞍山市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4.7584hm2上升到2007年的5.9996hm2,增长了近1.24倍.其中能源生态足迹对人均生态足迹的贡献最大,这与鞍山市的产业结构有关.人均生态承载力逐年变化不大,略有上升.2000~2007年鞍山市均表现为生态赤字,且数值偏大,变化趋势与人均生态足迹基本相同.结论为鞍山市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4.
文章从生态区位、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相互联系和影响,阐述了兴安盟为什么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生态防线,而且是最重要的生态防线的理由,分析了兴安盟生态环境现实中存在主要问题,提出了生态保护和建设战略设想。  相似文献   

5.
略论生态区划与规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生态规划的基本概念,规划方法和目前生态规划的概况,指出了生态规划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讨论了生态区划与生态规划的关系,简述了我国生态规划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2年统计数据,文章对法库县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法库县人均生态足迹为1.84hm2,人均生态承载力面积为2.31hm2,生态盈余为0.47hm2。说明法库县当前处于一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生态法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回应。但生态法并不是单一的法律规范集成,而是有其自身的逻辑结构,本文提出,生态法在三维模式基础上形成的,所谓三维模式是由生态伦理、生态技术和生态法律制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组成的一种理想的模式,该模式生态法建立的基础、原动力、未来发展的方向指引,乃至在生态领域的法治运行的解释路径。同时,在这种模式下生态伦理是生态技术和生态法律制度形成的伦理基础,生态技术则是将生态伦理和生态法律制度应用到社会生态保护实践中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生态法律制度则是对生态伦理的不断演进以及生态技术生产和实施的保障,三者共同组成生态法立体型结构模式。本文从生态法三维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三维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生态法的作用等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和讨论了生态法三维模式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生态法在具体内容的模糊性,以及在研究的深入细致的缺乏,目前,我国的生态法的三维模式在现阶段还处于一个理想的状态。无论如何,国家加强生态伦理教育、创新和发展生态技术,完善生态法律制度,都是生态法走向完善的必要之举。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生态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认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生态建设本身着手,必须从规范人的生态行为着手。而规范人的生态行为文明取决于人的生态意识文明、人的生态道德文明人的生态法治文明。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我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省第八次党代会把"突出重点抓生态"摆在了更加显著的位置,明确提出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全面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计划,牢固树立生态立省的意识。  相似文献   

10.
This paper depicted the physiographic landscape features and natural vegetation situation of study area (the eastern Jilin Province), and expatiates the definition, basic characters and its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Land Classification (ELC).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relief map, satellite photography for study area and vegetation inventory data of 480 sample sites, a 5-class and a 15-class ecological land type map was concluded according to 4 important factors including slope, aspect, vegetation and elevation. Ecologic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ECS) is a method to identify, characterize, and map ecosystems. The Ecological Land Type (ELT) was examined and applied initially in eastern Jilin Province. Foundation item: This paper was supported b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100 people” project and the Open Research Station of Changbai Mountain Forest Ecosystem. Biography: XIAO Bao-ying (1974-), female, postgraduate in 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yang 110016, P. R. China Responsible editor: Zhu Hong  相似文献   

11.
一、建设生态示范区的基本思路 一是以林业生态工程为骨架,坚持山区、丘岗、平原一齐上,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好淮河防护林生态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农田防护林工程、绿色通道工程、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种苗工程等,特别要抓好退耕还林(草)工程。全市有6.6万公顷坡耕地,有5.2万公顷生产条件恶劣、灾害频繁的“望天田”和岗地,要按期全面完成退耕还林(草)任务,不断扩大林业用地和有林地面积。二是坚持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建立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按照“区域化布局、基  相似文献   

12.
生态经济学理论在环境恢复与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生态经济学力求将生态因素纳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来。研究生态因素与经济因素现象的关系,寻求经济活动与生态变化的良性平衡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分析了生态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研究了生态经济系统的失衡表现。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之要求。提出了防治生态环境恶化之措施。  相似文献   

13.
生态足迹可用于测定与度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文章通过对承德市1995-201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分析了城市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为制定地区生态足迹消减政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995-2013年承德市总的人均生态足迹呈递增状态,由1995年的1.1740 ghm2/人增至2013年的2.4939 ghm2/人,增幅为112.44%;化石能源用地是承德市人均生态足迹增大的主要原因;可利用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由1995年的0.2888 ghm2/人下降至2007年的0.2471 ghm2/人,降幅为16.88%,而后增加至2013年的0.3758 ghm2/人,增幅为34.25%。承德市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且呈增加趋势,1995-2013年的人均生态赤字分别是全球及全国2008年水平的1.8倍和1.3倍,分别是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1996-2011年平均水平的53.65%、65.20%和98.66%,对减小京津冀地区生态赤字的贡献率不大。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与生态大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人类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更高层次的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高校作为承担国家人才培养、科研攻关及社会服务的重要机构,有义务通过生态大学的构建来培养具备生态素养的人才,为实现国家的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建设生态大学必须深刻领会“生态”的内涵,通过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四位一体、交融共赢、和谐共生,达到校园本体物质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动态平衡;同时必须清楚“生态大学”的评价指标,明晰它只是一种治理大学的手段和途径,不是学校的办学定位,相反而是要服务于学校的办学定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国内住宅区景观设计的现状及住宅区景观生态设计的要点和手法,分析了水环境、植物配置、景观建筑材料及景观能源消耗、生态设计在住宅区建设中的应用,并就生态住宅区硬质和软质景观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构建科学的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估生态文明发展状态和引导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从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治理等4个维度构建省级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生态安全维度,全省得分最高的是河源市(39.95),最低的是佛山市(13.94);生态经济维度,得分最高的是肇庆市(24.72),最低的是汕头市(9.24);生态文化维度,得分最高的是惠州市(18.96),最低的是揭阳市(13.56);生态治理维度,珠海、深圳、湛江、汕头和汕尾等市在森林防火、林业人才队伍和苗木生产等方面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较强的支撑保障。从综合评价结果看,全省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指数得分90分以上的地级市分别是肇庆、惠州、清远和韶关等4市。  相似文献   

17.
一、加强城市生态保护的迫切性及其意义 今天,我国处在一个工业化与后工业化过程并存的社会阶段.五六十年代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与环境问题不幸地在中国大地上演了,而且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8.
四川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布局的构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四川的自然地理特征为基础,分析区域目前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提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区域布局和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为我们绘制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画卷和宏伟蓝图.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又是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良好的生态道德是保护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因此,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大力加强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绿化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对于全面建设生态良好的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山东省为例,总结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中存在的区域性重要生态资源没有纳入、未从构建全省和区域稳定生态安全格局角度考虑、破碎化与岛屿化现象严重等问题,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下生态保护红线分类分级划定和根据不同地貌特征、区位划定的思路,为各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及出台管控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