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利用性引诱剂防治松瘿小卷蛾文/尹宁性引诱剂是利用化学方法合成的具有松瘿小卷蛾释放的雌性激素气味的化学物质。利用它可引诱松瘿小卷蛾雄性成虫前来交尾,以此进行粘着捕杀。松瘿小卷蛾,属鳞翅目卷蛾科,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被害落叶松枝干部位孔穴内越冬,翌...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落叶松松瘿小卷蛾的空间分布进行指数法模拟研究,发现其空间分布为由害虫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引起的聚集分布。通过序贯抽样研究,对松瘿小卷蛾幼虫序贯分析表进行了编制,为防治松瘿小卷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松瘿小卷蛾以前在天然林中自然存在,很少有大量发生,近年来,松瘿小卷蛾在黑龙江省落叶松人工林内大面积发生,严重影响林木生长,针对害虫发生面积大,危害严重,防治困难的情况,提出几条防治措施,供技术人员讨论研究。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落叶松松瘿小卷蛾的空间分布进行指数法模拟研究,发现其空间分布为由害虫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引起的聚集分布.通过序贯抽样研究,对松瘿小卷蛾幼虫序贯分析表进行了编制,为防治松瘿小卷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涂药防治松瘿小卷蛾邵文治松瘿小卷蛾属鳞翅目、卷蛾科、小卷蛾属,是危害落叶松幼林的主要蛀干害虫之一,在黑龙江省两年一代。分成虫、卵、幼虫、蛹4个发育阶段。此虫主要是在幼虫期蛀食落叶松一年生新枝的韧皮部,林木生长组织受到破坏,被害部位形成肿瘤状虫痪,虫口...  相似文献   

6.
2002年大兴安岭塔河林业局首次发现松瘿小卷蛾的为害,发生面积100%,被害株率达50%以上,为了搞清松瘿小卷蛾发生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采取有效的控制技术,达到可持续控制的目的,我们通过近三年的调查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本文就松瘿小卷蛾发生情况及控制技术的相关成果进行了初步的总结。  相似文献   

7.
松瘿小卷蛾和松皮小卷蛾都是东北及内蒙古地区危害落叶松枝干的重要钻蛀性害虫。在东北前者二年发生一代,后者一年发生一代,均以幼虫在皮下结薄茧越冬。以种子园、疏林地及林缘较易发生。本文叙述了该二虫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并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在浙江省淳安县姥山马尾松种子园,观察了雌球花和2年生球果松实小卷蛾在松冠上不同方位及垂直分布的规律;并在卵、初孵幼虫期开展4种化学杀虫剂的防治试验,其中以2.5%敌杀死乳油1500~2000倍液喷洒树冠,防治松实小卷蛾效果较好,可达87.2%~84.3%。  相似文献   

9.
在浙江省淳安县姥山马尾松种子园,观察了雌球花和2年生球果松实小卷蛾在松冠上不同方位及垂直分布的规律;并在卵、初孵幼虫期开展4种化学杀虫剂的防治试验,其中以2.5%敌杀死乳油1500~2000倍液喷洒树冠,防治松实小卷蛾效果较好,可达87.2%~84.3%。  相似文献   

10.
我省油松种实害虫包括油松球果小卷蛾、球果梢斑螟、微红梢斑螟、松梢小卷蛾、松实小卷蛾、一点实小卷蛾及中华松果长蝽、球果窃蠹、球果瘿蚊等种类,油松球果小卷蛾占总虫数的75%以上,是优势虫种,以此虫为靶子害虫进行防治,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Bt 乳剂属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nsis),已广泛应用于农业害虫和果树害虫的防治。为探索其防治油松种实害虫的  相似文献   

11.
在吉林蛟河地区开展蒙古栎天然次生林改培育大径级材林试验,结果表明:松江林场的天然次生蒙古栎林改培效果最为明显,其每年胸径增长量为0.44cm,平均增长率为5.59%,材积每年平均增长率为6.73%;不同立地条件及不同间伐强度对培育大径级材林影响差异显著,最佳间伐强度为28%,最佳立地条件为西南坡或南坡,胸径生长量最佳的为坡下,坡度为4°的长势良好,郁闭度为0.9的改培育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次生林冠下红松造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次生林冠下营造红松,应选择下阴坡、半阴坡的中下腹下缓坡、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地段,实行顶浆造林。栽植密度:郁闭度在0.4-0.6时,2000-3300株/hm^2,郁闭度0.3以下时,3300-4400株/hm^2;0.6以上为1500株/hm^2左右。幼林抚育要进行5a,造林10a进行透光抚育伐,20a左右伐除上层阔叶树时,保留具有培育前途的阔叶幼树,从而形成高稳产的阔叶红松林。  相似文献   

13.
木麻黄皮暗斑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金水 《林业科学》1995,31(5):421-427
在1989-1993年,对沿海防护林木麻新害虫皮暗斑螟(Euophera batangensisCaradja)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根据51个不同的木麻黄地理种源的虫害率及生长情况,应用IBM-PC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发现C35、C39、C44种源属绝抗类。自然界有拟小腹茧蜂、蚂蚁等10余种天敌。皮暗斑螟幼虫多寄居在树干的2m以下部位,郁闭度0.3、林龄2年以下林木虫害发生轻。通过  相似文献   

14.
以被松梢螟危害的1~6年生湿地松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龄、坡向、坡位和地被物环境的虫害发生情况及化学防治当年主梢恢复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松梢螟的有虫株率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增长,在5年生林达到100%。东南坡及南坡、下坡和有五节芒生长的湿地松林松梢螟危害最严重;不同林龄、不同坡位湿地松主梢恢复比例均随危害程度的增加而增大;有五节芒的林地主梢恢复比例高于有丝茅草、杂灌、蕨等地被物的林地。3年生林东南坡和南坡有虫株率分别为96.5%和88.9%,5年生林主梢恢复比例达100%;坡位对于主梢恢复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靖远松叶蜂的生物学特性及飞防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以来,靖远松叶蜂在关帝山林局的油松林内猖獗为害,以幼虫取食油松2年生以上针叶,该虫一年1代,以茧内预蛹越冬。7月上中旬为孵孵化盛期,幼虫蜕 皮4次-5次。10月下旬老熟幼虫下树,在树冠投影范围内的地被物下结茧越冬。该虫的发生及危害,阴坡大于阳坡,纯林大于混交林。在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害虫发生面积大而集中连片,且蔓延速度快的情况下,宜采用飞机喷药防治法。飞防时间在关帝山为8月中旬。每一架次  相似文献   

16.
以内蒙古大青山前坡38 a生、17 a生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分生长特征、部分立地因子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研究造林立地因子对人工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38 a生油松人工林平均树高、胸径和冠幅分别为7.36 m、9.8 cm和261.1 cm;17 a生油松人工林平均树高、胸径和冠幅分别为2.86 m、8.1 ...  相似文献   

17.
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是粤北主要造林树种之一,研究以韶关地区 20 a 生马尾松人工林为 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坡向对其人工林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行的调整经营措施。结果表明,南坡马尾 松的胸径和树高均显著高于北坡,坡顶胸径与北坡近似,树高大于北坡,且径高比最高;北坡的冠幅、 冠长和冠体积均高于南坡和坡顶,反映马尾松喜光特性。南坡单株材积高于北坡和坡顶,坡顶中小径级 个体 (DBH 10~25 cm) 比例高于南坡和北坡,但大径级个体 (DBH 25~30 cm) 比例明显下降,大径级个体 单株材积和比例对林分蓄积影响最大,蓄积以南坡最高,其次为北坡,坡顶最低。根据不同径级单株材 积和蓄积的坡向间差异及形成原因分析,探讨了不同坡向马尾松间伐强度、改造树种选择和培育模式, 对于促进马尾松人工纯林的林分改造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静电喷雾机进行了静电喷雾和非静电喷雾2%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和3%高渗苯氧威乳油防治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Walker)、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 Graeser及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Fabricius)幼虫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药剂浓度下,林间防效静电喷雾明显优于常规喷雾;2%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4 000倍液和3%高渗苯氧威乳油3 000倍液可作为静电喷雾防治马尾松毛虫2~3龄幼虫和杨小舟蛾及杨扇舟蛾2~4龄幼虫的推荐使用浓度。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毛竹天然混交林的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对不同林分组成的天然混交林生长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毛竹天然混交林的空间利用比较合理,群体结构相对稳定,其中8竹1杉1阔混交林林分密度和平均胸径较适中,分别为1 970株/hm2和10.8 cm,平均冠幅、竹冠空间分布容积和竹冠水平分布面积以及竹叶面积、叶面积指数等因子均大于纯竹林,分别为纯竹林的111.7%、118.5%和130.5%以及111.4%、111.4%;7竹3杉+阔混交林林分密度和平均胸径次之,分别为1 542.2株/hm2和10.1 cm,平均冠幅、竹冠空间分布容积和竹冠水平分布面积均大于纯竹林,分别为纯竹林的114.7%、107.8%和100.0%,叶面积指数与纯竹林相差甚小,竹林生长良好,体现了冠幅与胸径、林分密度之间的密切相关规律。不同林分组成的天然混交林各种树冠水平分布面积均大于纯竹林的树冠水平分布面积,其中4竹4松1杉1阔混交林的树冠水平分布面积最大,为6 861.2 m2/hm2,是纯竹林的17.48倍,对光利用率较高,生产的物质较多。  相似文献   

20.
花布灯蛾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布灯蛾近年来在庆阳地区部分县、乡发生,虫情日渐严重。该虫1年发生1代,以3龄幼虫群集在树干或枝丫处结虫苞潜伏在苞内越冬,越冬幼虫翌春严重危害叶芽,影响树木生长。据其生活史提出了以综合防治为主的防治方法,越冬幼虫危害期树冠喷布25%氧乐菊酯2000~3000倍液,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能显著压低虫口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