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甘薯黑痣病是近10年来发生的一种病害,此病发生范围广泛,甘薯种植区均有发生,只是发生的轻重不一。连作时间长,发病重,反之则轻。主要危害薯块,其次是薯蔓,严重影响其商品价值。  相似文献   

2.
红薯茎线虫病又称甘薯茎线虫病,近几年在襄城县部分地区发生普遍,危害严重.对红薯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一、症状 红薯茎线虫病主要为害薯块,其次是薯苗和薯蔓,在发病初期和中期,对薯蔓的伸长及块根的发育无明显影响,只有在发病严重时,薯蔓及块根才表现出发育不良.薯蔓受害,初期髓部呈白色干腐状,后表皮龟裂形成不规则的褐斑,翻蔓时病蔓极易折断.薯块感病后,其症状分为糠心型和裂皮型两种.  相似文献   

3.
为了确定不同蔓型甘薯品种最佳种植密度,选取短蔓型品种(晋甘薯9号)、长蔓型品种(济薯25),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不同扦插密度下各项群体生理指标与甘薯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扦插密度对2个甘薯品种的群体生理指标、单株鲜薯质量、产量及商品薯率有显著的调控效应;随密度的增加,单株鲜薯质量降低,产量呈先上升后降低的抛物线状;叶面积指数(LAI)增加,叶绿素含量降低,不同生育期不同密度处理薯蔓比(T/R)值表现不一;晋甘薯9号以4.8万株/hm~2、济薯25以3.9万株/hm~2密度种植,在甘薯生产中可形成良好的群体结构,有利于单位面积株数、薯数和薯质量的协调发展,使甘薯产量达到最高。不同蔓型甘薯品种有不同的适宜扦插密度。  相似文献   

4.
甘薯丛枝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薯丛枝病俗称薯公、藤鬼,是由类菌原体引起的一种重要病害,对甘薯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此病已在福建沿海部分薯区普遍发生,有的年份流行成灾,造成严重减产。1甘薯丛枝病的症状、分布与危害1·1症状甘薯感染该病后,表现为植株矮缩,侧枝丛生和小叶簇生。植株生长早期感染该病  相似文献   

5.
为给甘薯脱毒微型薯的生产提供依据,该研究于2016年进行了不同甘薯蔓长类型的品种和密度基质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在60株·m-2的基质栽培下,甘薯短蔓、中蔓品种结薯性较好,脱毒微型薯产量超过2.5 kg·m-2,数量超过300 个·m-2,早熟品种脱毒微型薯的商品性更好。适当降低密度,能显著提高长蔓品种脱毒微型薯的产量和数量,适宜的密度为40~50株·m-2。  相似文献   

6.
烟薯套种甘薯品种筛选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适合烟薯套种的甘薯品种。[方法]于2014和2015年连续2年分别在不同烟区进行烟薯套种条件下不同甘薯品种的筛选评价试验,筛选适宜烟薯套种的甘薯品种。[结果]所有甘薯品种在烟薯套种情况下鲜薯产量均比纯作下减产,地上部蔓长增加,分枝数减少,地下部结薯数减少。[结论]结合2年鲜薯产量和蔓长的变化情况,筛选出苏薯9号、商薯19、徐薯32、广薯87共4个甘薯品种最适宜烟薯套种。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当地甘薯蔓长、产量低、生育期长、薯形不够美观等缺点,助力食用型甘薯产业发展,开展鲜食型甘薯新品种的选育工作。以桂紫薯为母本,以心香为父本杂交育成的甘薯新品种防薯9号,经2014年广西区甘薯新品种筛选试验表明:品种结薯早,生育期短,蔓短,鲜薯产量高,干物率高达30.6%,食味品质好,鲜薯和鲜食商品性好,是比较理想的鲜食型和加工型紫色甘薯新品种。  相似文献   

8.
选用1个叶菜型甘薯品种和5个普通甘薯品种为材料,采用分期采摘茎尖的方法,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甘薯品种的茎尖重量及形态结构.结果表明,叶菜型甘薯品种百薯1号茎尖重量的变异系数最小,普通甘薯品种以徐薯18茎尖重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各品种茎蔓重、叶片重、叶柄重占茎尖重量的百分比存在一定差异,叶菜型甘薯品种百薯1号茎蔓比例最小,叶片比例最大,叶柄比例较大;叶莱型甘薯品种百薯1号的茎蔓、叶柄最细,其叶柄长度与5个普通甘薯品种的平均叶柄长度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9.
灰色系统理论在高淀粉甘薯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法探讨甘薯主要性状对淀粉产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甘薯主要性状与淀粉产量之间的关联度依次为:烘干率>中薯率>鲜薯产量>成薯率>分枝数>蔓长>蔓粗>大薯率。  相似文献   

10.
5%锐劲特防治甘薯小象虫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薯是我省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年种植面积约23.3万hm^2,年产甘薯111万吨。甘薯小象虫是沿海薯区最重要的害虫。成虫和幼虫均能为害,幼虫蛀食粗蔓和薯块形成隧道;成虫咬食茎、叶、幼芽、露土薯块和贮藏薯块,影响生长,并易引起病害。受害薯块发生恶臭和苦味,不能食用或饲用。轻的损失20%-30%,重则达40%以上,甚至绝收。为此,于2003年7-12月在莆田市荔城区北高镇的甘薯地开展锐劲特等药剂防治甘薯小象虫田间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1.
我国福建存在水稻黄萎病(Rice yellow dwarf),病害可通过黑尾叶蝉(Ne-phtettix cincticeps)和二点黑尾叶蝉(N.uiresces)以持久性的方式传播;电光叶蝉(Recilia dorsalis)不能传病,其他方式如病土、病根和病株汁液也不能传病.病叶起薄切片的电镜观察表明,在叶脉韧皮组织的筛管中有大量的类菌原体(Mycoplasma-like organisms),其直径为200~1000nm。在健株组织中未查到这种菌体.采用150~200ppm 土霉素处理病株根部,可显著抑制症状的发生。根据病株的电镜观察和土霉素敏感性试验表明,可以认为我省发生的水稻黄萎病是由类菌原体所致,而与病毒无关。  相似文献   

12.
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研究Ⅻ病原研究:病毒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病程表现为潜伏、过敏反应、缩顶、丛枝等4个阶段,以过敏反应导致叶片严重坏死和枯死为前期特征,以腋芽丛生而表现为黄化丛枝症为后期特征,苗期感染形成僵苗症,大田期感染表现丛枝症;汁液摩擦接种11科32种植物发现其只侵染烟属植物,通过机械传染(嫁接、汁液) 和介体传染(菟丝子、蚜虫、烟盲蝽、叶蝉) 等方式传播,该病害与文献记载的烟草丛枝、丛顶和丛蔟类病害有明显区别,可能是未见记载的病害。在云南烟草丛枝症病株的老叶和带毒蚜虫中抽提到直径约22~24nm的球状病毒,回接烟草发病,病株检测到和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相关的低分子量RNA,说明该病毒和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有密切的关系,且与SBMV,VTMV,TRSV,ArMV,CarMV,CMV,BCMV,TNV等8种病毒无血清学关系,综合各项研究和文献检索结果,作者推测该病毒可能是未见记载的病毒,建议称为"烟草簇矮病毒(Tobaco bushy dwarf virus)"。  相似文献   

13.
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研究Ⅹ病原研究:植原体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四环素治疗无效,可经汁液摩擦和蚜虫传染,病程表现为潜伏期、过敏反应期、缩顶期和丛枝期等4个阶段,细胞内产生质膜体和细胞质泡囊等膜系统畸形病变,病株总核酸中存在特殊的超稳定低分子量RNA,Nested-PCR在病株总核酸中(引物:R16mR1/R16mF2,R16R2/R16F2)未检测到植原体16sRNA基因。说明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和烟草丛枝病是不同的病害,病原不是植原体,该病表现出病毒侵染的特征,可能由病毒或类似于病毒的病原引起。依据病害的症状和侵染特征,建议将"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称呼为"烟草簇矮病(Tobacco bushy dwarf)"。  相似文献   

14.
枣疯病病树中内源激素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锦  刘孟军  代丽  周俊义 《中国农业科学》2006,39(11):2255-2255
【目的】揭示枣疯植原体对枣树内源激素的影响,弄清枣疯病病树中内源激素的变化趋势。【方法】应用HPLC法分别对健株、病株和盐酸土霉素治疗后转健植株中的细胞分裂素(玉米素,Zeatin)、生长素(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和脱落酸(ABA)的含量进亚周年检测。【结果】在根部,健株、治疗株和病株中IAA、GA3和ABA的含量没有明显区别,但在7、8月份病株根部中Zeatin的含量要明显高于健株;在叶部,健株、治疗株和病株中的IAA、GA3和ABA的含量也没有明显区别,但在生长后期病株叶片中Zeatin含量显著高于健株。不同患病程度叶片中激素的比较结果表明,患病程度越重,Zeatin/IAA(C/A)比值越高。【结论】植原体侵染枣树植株后致使其内源激素失衡,主要是细胞分裂素含量的增加,最终导致了枣疯病症状表现。  相似文献   

15.
枣疯病病树光合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健康枣树与感染枣疯病枣树的光合能力,确定其影响枣树光合特性的主导因子。试验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选择了圆红品种,对感染枣疯病和健康枣树的光合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感染枣疯病的枣树光合能力远远低于健康树,健康树日间光合速率最大可达到16.1μmol.m-2.s-1,而病树仅为1.1μmol.m-2.s-1。感染枣疯病的枣树光合日变化趋势与健康树基本相同,具有双峰和"午休"现象。相关分析表明影响健康枣树光合作用的主导因子是光照强度、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以及胞间CO2浓度,而病树的光合受制于胞间CO2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采用植物激素ELISA测定试剂盒,对比测定了烟草感染丛枝症的病株与健株体内细胞分裂素(iPA和ZR)与生长素(IA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生长素含量在整个发病期间健株都较高于病株,细胞分裂素含量在发病初期明显高于健株,随后呈下降趋势并趋于稳定,C/A值在病程中相对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7.
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研究 Ⅶ 激素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植物激素ELISA测定试剂盒,对比测定了烟草感染丛枝症的病株与健株体内细胞分裂素(iPA和ZR)与生长素(IA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生长素含量在整个发病期间健株都较高于病株,细胞分裂素含量在发病初期明显高于健株,随后呈下降趋势并趋于稳定,C/A值在病程中相对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8.
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研究Ⅺ病原研究:类病毒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感染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的病苗的细胞切片中观察到类似于旁壁体的质膜体,旁壁体是类病毒侵染植物形成的特征病变结构,但多次双向电泳实验均未检测到类病毒分子,质膜体的形成可能和莫笑晗等发现的与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相关的稳定RNA有密切关系,但线性开环结构和失活温度说明其不具有类病毒核酸特征。  相似文献   

19.
来自云南省22个县市的烟草丛枝症标本均检测到与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相关的稳定RNA,大小相当于800bp左右的DNA;病株的根、茎、叶、花和枯叶中含有此RNA,种子中未检测到此RNA;此RNA的最大吸收峰为269nm;能被蛇毒磷酸二酯酶I消化,不具有类病毒结构特征,推测可能是病毒的基因组分;支持莫笑晗等对此RNA的结构推测,即可能是有广泛内部配对、具有类似发叉结构的线性长度为161kb的单链RNA.与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相关的低分子量RNA目前发现的超稳定RNA.  相似文献   

20.
 来自云南省22个县市的烟草丛枝症标本均检测到与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相关的稳定RNA,大小相当于800bp左右的DNA;病株的根、茎、叶、花和枯叶中含有此RNA,种子中未检测到此RNA;此RNA的最大吸收峰为269nm;能被蛇毒磷酸二酯酶I消化,不具有类病毒结构特征,推测可能是病毒的基因组分;支持莫笑晗等对此RNA的结构推测,即可能是有广泛内部配对、具有类似发叉结构的线性长度为1.61kb的单链RNA。与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相关的低分子量RNA目前发现的超稳定R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