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加工过程对茶叶铅和铜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初制加工对茶叶铅和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叶加工是铅和铜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污染的程度因工序、作业方式和机具的金属组分不同而异。初制加工的各个工序都有可能使茶叶铅和铜含量提高,其中铜增幅最大的工序是揉捻,铅增幅最大的工序是摊放;随着揉捻压力增大、时间延长,茶叶铜和铅含量逐渐提高。由于加工方式,特别是揉捻的时间和压力不同,导致不同茶类有明显的区别,烘青和炒青的污染程度较重,红碎茶和工夫红茶次之,龙井茶几乎没有污染。茶叶加工过程中铅和铜污染的来源不同,铜主要来自铜质揉捻机,该工序污染的铜约占茶叶加工铜污染总量的90%以上;铅的污染则主要来自尘土,其次是揉捻机中的铅,摊放在不清洁的地上会导致茶叶铅含量成倍提高。因此,保持加工场所的清洁卫生和调整揉捻机揉筒和揉盘的金属组成是降低茶叶加工过程中铅和铜污染的有效途径。另外,对初制加工的茶叶,清除其中的黄片和茶末对于降低茶叶铅含量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茶叶机械发展迅速,机电一体化茶机不断问世,如电脑控制烘干机、程序控制自动加压揉捻机、程序控制乌龙茶做青机、茶叶自动包装机、温控名茶杀青机、烘干机等茶叶机械层出不穷,成为茶叶加工机械的后起之秀,对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茶叶品质和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本刊讯由浙江春江茶叶机械有限公司经过近2年的创新设计和研发,试制的双搓动茶叶自动揉捻机组经性能试验、生产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目前已投入小批量生产和推广使用阶段。揉捻机是茶叶初制加工的关键设备之一,茶鲜叶经杀青后进入揉捻加工,促使茶叶成条,破坏叶组织细胞。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25、35、45、55、65型等系列茶叶揉捻机均以单机运行为主体,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运行成本高。通过近几年来研究开发,部分型号的揉捻机根据生产线的需  相似文献   

4.
茶叶中铅含量现状及研究动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姜红艳  龚淑英 《茶叶》2004,30(4):210-212
通过对茶叶中铅含量及变化趋势的论述揭示了重金属铅在茶叶中的污染状况。茶叶中的铅主要来源于大气中的气铅、尘铅、土壤中有效态铅及茶叶加工机械合金中的铅,其污染程度受环境因素和加工水平的影响,并提出了控制茶叶中铅污染的相应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绿茶加工的鲜叶摊放、杀青、冷却和干燥等工序均逐步实现了连续化流水作业,惟独杀青后的揉捻间歇作业如何实现连续化仍在探索中。 20世纪80年代初,浙江省和安徽省分别就连续揉捻机技术进行了攻关,作了机械和气动调控揉捻加压装置的设想和试制,试图实现揉捻加压的自动化。  相似文献   

6.
马文桂 《中国茶叶》2010,32(1):29-30
揉捻是茶叶初制加工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过程,它的好坏决定了成茶品质的优劣。目前,茶叶加工中的揉捻原理基本相同,均是让杀青(或萎凋)叶团在由揉桶、压盖和揉盘组成的揉捻空间中,利用曲柄连杆机构带动揉桶在揉盘上做匀速平行圆周运动,茶叶受到揉桶、  相似文献   

7.
揉捻是形成茶叶条索和茶汤浓度的主要技术环节。机械揉捻虽已普遍推广,但对揉捻压力和时间掌握,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导致成茶质量下降。本文试从“轻—重—轻”和“嫩叶轻压短揉、老叶重压长揉”的揉捻操作总原则下,浅谈对烘青绿茶揉捻进程调节压力和时间的看法。 闽东茶区春茶期间,在鲜叶杀青程度正常情况下,一般的揉捻作业采取以下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8.
《茶叶》1958,(4)
嵊县谷来乡勤勇社副主任马法生,在党的领导与支持下,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创造飞轮钉青、揉捻制茶机获得初步成功。机器效与成本:飞轮杀青,揉捻联合机是在原来单架杀青机、揉捻机,结合成为二架揉捻机和四座式杀青机的联合机,它的优点很多:  相似文献   

9.
《茶叶》1958,(4)
淳安县南赋乡支建农业社社员姜梅生,创造了一架木制脚踏横桶茶叶揉捻机,经过春茶季生产实践证明有三大优点:首先是大大节省劳力,足踏横桶揉捻机容量大,效率高,每桶可揉80—100斤青叶,每次只需20分钟左右,比单桶手推揉捻机提高效率4倍;其次,提高茶叶品质:横桶揉捻机的两  相似文献   

10.
金水翠峰     
金水翠峰是湖北省果树茶叶研究所创制成的。它的品质特点是:外形圆直,色泽翠绿,峰毫显露,香清味醇,叶底嫩绿,汤色绿黄明亮。金水翠峰的加工步骤可分为杀青、揉捻、初干、整形和烘干。该茶的加工除整形工序外,实现了杀青、揉捻、初干和烘干的机械操作。  相似文献   

11.
一座土法上马的水力运输自动茶叶初制厂,已在不倚大队这个偏僻的山区建成。不倚大队制造的是销往香港、南洋一带的侨销六堡茶,其制造过程是:杀青—→揉捻—→解决分筛—→发酵—→复揉—→解决分筛—→干燥。生叶经过验收过称后,由验收室的放茶孔把生叶放到楼下生叶摊放室,杀青间就与生叶摊放室相连,生叶可直接推送到杀青机前,经装篮后倒入杀青锅中。盖子可以拉线开关,茶叶炒好后只要把出茶门打开,茶叶就会自动出来,经滑板落到输送带上而带到揉捻间。在输送带的末端用箩子承接,就可以一箩箩的倒进揉桶中。茶叶揉好后把揉盘底部的出茶口打开,茶叶就会自动落到箩子  相似文献   

12.
揉捻机的型式较多,而曲臂回转式茶叶揉捻机通常由传动、揉盘、加压三部组成。传动部,中、日两国茶叶揉捻机基本一致,都通过蜗轮、蜗杆,或齿轮副减速,带动曲臂回转。只要抓住揉盘、加压这两部分,各自的特点就显示出来。中、日两国的揉捻机特点是由各自的茶叶风格、制茶工艺过程以及机械制造水平所决定的。笔者认为,研究和讨论以下的问题,对于提高我国揉捻机水平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3.
揉捻的目的是使茶叶细胞破坏,卷紧条索,是茶叶制造中一道决定外形的重要工序。当前,我国主要应用的是盘式揉捻机,其型号繁多,但原理基本相同,都是由作等速回转的曲柄带动揉桶,在揉盘上作水平的平行移动。揉桶内的茶叶不断翻动、揉搓、卷压,以达到揉捻的目的。显然,揉捻机的  相似文献   

14.
科技简讯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福建省福鼎茶机厂的协助下,研制成功了CR—16型小型茶叶揉捻机(见下图),该机主要用于少量条形茶的揉捻作业。 CR—16型茶叶揉捻机由揉桶(内径160毫米)、揉盘(直径300毫米)、加压机构、传动机构和机座等主要部件组成。  相似文献   

15.
茶叶铅含量现状及其控制技术研究进展(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茶叶铅污染来源 1.大气对茶叶铅含量的影响 对于多数作物来说,大量的研究表明,进入植物体内的铅主要来源于大气,而大气中的铅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如Tjell等利用同位素技术的研究表明,黑麦草中的铅有90%-99%来自大气;Dalenberg等发现小麦籽粒中的铅几乎100%来自大气;Zhao等的研究也表明,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的小型绿茶初制成套实验机械于1986年4月17日在浙江省富阳县通过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部组织的科研鉴定。这项研究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于1983年下达给中国农科院茶叶研完所的科研课题。经过课题组成员和有关协作厂的共同努力,在三年内完成了全部研究项目。小型绿茶初制成套实验机械由CS-30型小型茶叶杀青机、CR-16型小型茶叶揉捻机、CG-18型小型茶叶固样机(兼烘茶样)、CC-30型小型茶叶炒干机、CCT-30型小型茶叶圆筒式炒干机组成。其中,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茶叶产业创新发展过程中,技术设备的创新与融合已经成为当前茶叶产业发展的关键,揉捻作为茶叶加工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程序,使用相关机械装置所实现的揉切机理状况直接关系到茶叶生产效果。研究茶叶揉捻机械装置中的揉切机理,优化具体的电子参数,其将为当前茶叶产业优化创新提供重要支撑。本文拟从茶叶揉捻机械装置的应用背景分析入手,结合茶叶揉捻机械装置揉切机理分析,从而探究茶叶揉捻机械装置电子参数优化机制。  相似文献   

18.
揉捻是茶叶加工的一个重要工序,对形成茶叶的优良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国内外茶叶揉捻机的现状,对目前揉捻机的揉盘凹倾角、揉桶转速、棱骨数量等关键结构参数的优化研究进行了论述,分析了连续化揉捻、自动加压、自动进(出)料等结构创新及自动控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论述了当前茶叶揉捻机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安溪油柿叶茶加工过程中叶片形态和细胞组织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显微技术,观察安溪油柿叶茶加工过程中的萎凋、杀青、揉捻工序对柿叶形态和细胞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鲜叶对比,经萎凋、杀青、揉捻等工序加工后的柿叶细胞器和细胞组织结构受到严重破坏,叶片萎蔫揉卷、具有茶叶性状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目前茶叶在揉捻过程中揉捻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以6CR-40型茶叶揉捻机为研究对象,基于Solidworks对茶叶揉捻机进行三维建模,运用离散元仿真软件EDEM对茶叶揉捻机的揉捻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探求各试验因素对茶叶揉捻机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运用二次正交旋转试验,通过Design-Expert软件进行优化求解,获得揉捻质量最佳的结构参数组合。结果表明,当揉桶转速为42 r·min-1、棱骨高度为10 mm、揉盘倾角为3.8°时,茶叶的成条率为88.55%、碎茶率为1.83%。茶叶揉捻机具有较好的揉捻质量。验证试验结果与仿真优化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