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在试验地观察了冷蒿的开花动态,用TTC法测定了冷蒿花序花粉的活力,采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了其柱头的可授性.结果表明,冷蒿花序的开花顺序是自上而下的,小花的开放是自外轮至中央小花.冷蒿的花粉活力在盛花期开花之初很低,第2~3d花粉活力较高,随后活力明显下降,但直至其花序枯萎,少量的花粉仍具有部分活力.花粉寿命较长,约为20d.冷蒿边缘雌花柱头的可授性在开花当天就具有,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在第2~3d可授性最强.中央两性小花柱头可授性要稍晚于边缘小花,但是在开花后第2~3d可授性也达到最高,其可授性时间也较长.柱头可授性的最佳时期为开花后第2~3d.冷蒿的最佳授粉期在开花后2~3d左右.  相似文献   

2.
紫花苜蓿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姜华  毕玉芬 《草业科学》2009,26(9):105-107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是世界农牧业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种豆科牧草。以昆明地区引进3个苜蓿品种和德钦野生苜蓿为研究材料,对其不同部位的花粉活力、花粉数量和柱头可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和同品种不同部位的花粉活力差异较大,但基本表现为Acrora高于其他苜蓿品种,同品种苜蓿基本表现为中部和下部显著高于上部(P<0.05);花粉数量变化差异也较大,基本表现为CW1351苜蓿高于其他苜蓿品种;柱头可授性变化差异也较大,基本表现为德钦苜蓿显著高于其他苜蓿品种(P<0.05)。  相似文献   

3.
马蔺开花及传粉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TTC法对不同时间采集的花粉及同时采集后置于不同贮藏条件下的花粉的活力进行了测定;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其柱头可授性;运用多种套袋处理方式,检测了马蔺的传粉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花朵散粉后马蔺的花粉生活力随时间的延续逐渐下降,在4℃冰箱干燥冷藏条件下花粉在48h之内生活力能保持在50%以上;柱头可授性在开花第1d较强,随后降低,但一直到花朵闭合前仍具有可授性;马蔺是异花传粉植物,自然传粉需借助外媒,虫媒传粉是其传粉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4.
扁穗牛鞭草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离体萌发法测定扁穗牛鞭草花粉生活力及不同保存条件下花粉寿命,运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对大棚和大田开花植株柱头可授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扁穗牛鞭草花粉离体萌发率为65.67%;室温(27℃)下,干燥保存的花粉寿命为3h,湿润保存的花粉寿命为4h;外界环境因子对扁穗牛鞭草柱头可授性影响较大,大棚(平均温度27℃,平均相对湿度65%)、大田(平均温度25℃,平均相对湿度75.9%)两条件下柱头可授性随时间变化差异性显著(P<0.01);大棚内扁穗牛鞭草植株柱头可授期为花后1~5d,大田条件下柱头可授期为花后1~3d.  相似文献   

5.
木地肤的开花动态与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红超  严成  魏岩 《草业学报》2014,23(4):87-93
在自然种群中对木地肤的开花物候、开花动态进行观察,用MTT法测定了木地肤单花花粉的活力及其柱头的可授性。结果表明,木地肤生殖枝穗状花序的开花顺序是:中上部→下部→顶部,叶腋聚头状花序的开放顺序是:中央小花→外轮小花;木地肤单花花期分为雌性亚期和雄性亚期,雌性亚期10~12 d,雄性亚期1 d;木地肤有红黄两种颜色柱头,雄蕊有红黄两种颜色花药,自然种群中花有 4 种不同的柱头花药组合类型;木地肤的花粉活力在盛花期>80%,4~8 h内花粉活力最高,之后活力明显下降,黄色花药的花粉寿命(8 h)长于红色花药内花粉寿命(4 h);木地肤红色和黄色柱头的可授性变化趋势一致,柱头在刚露出花被片时就具有可授性,并随柱头生长持续加强,在第8~12天时可授性最强,柱头可授期长达12 d,占单花花期的92.3%;P/O(花粉/胚珠)比值为61900~64200,属于异交繁育系统。对开花动态与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的研究将为探讨其繁育系统进化及生态适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新疆荒漠地区饲用半灌木良种的繁育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以杂交狼尾草母本美洲狼尾草不育系Tift 23A和父本象草N51为材料,采用花粉离体萌发法测定花粉活力,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柱头可授性,结合柱头形态特征观测与田间人工杂交授粉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象草抽穗1d后开始散粉,散粉期持续7d;散粉第1d花粉活力较高,为71.6%,第2~4d花粉量最多,花粉活力显著高于其它各天,平均值达77.2%,之后迅速下降,第7d时散粉量极少,花粉活力降到50.3%。美洲狼尾草柱头可授期为7d,可授性为2~3d柱头1d、4d柱头5~7d柱头;柱头抽出第1~4d人工授粉杂交结实率极显著高于5~7d,其中2~3d的田间人工授粉平均结实率显著高于其它各天,为84.1%;柱头呈白色,开裂角度为60°~90°时具有最强可授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苜蓿制种及杂交育种的成功率,对3个苜蓿材料小花开放不同状态下的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小花开放的早期3个苜蓿材料均无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小花开放中期开始具有一定的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后期达到最强。在小花开放的同一状态下3个苜蓿材料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排序为:TravoiceBL-202黄花苜蓿。黄花苜蓿和BL-202花粉活力的日变化动态呈上午下午的变化趋势,而Travoice则呈中午时段偏高的单峰曲线趋势。黄花苜蓿柱头可授性的日变化是随时间的进程呈显著降低趋势,而BL-202和Travoice在1d内的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苏芸芸  王康才  薛启 《草业学报》2016,25(9):189-196
主要对不同产地的藿香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及花粉形态特征进行研究。各产地藿香花粉活力检测经过多种方法筛选后选择红墨水法,柱头可授性测定采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并利用扫描电镜对不同产地藿香的花粉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各产地开花习性较为一致,均在7至8月开花,群体花期15~28 d,单花花期约为3~5 d。不同产地藿香花粉活力随着开花时间的延长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平均花粉活力在18.46%~26.52%之间。5个产地当中,成都产地藿香平均花粉活力最高,长春产地藿香花粉活力最低。花粉寿命在4~5 d之间,柱头可授性可持续5~6 d。同时,在藿香刚开花第1天各产地柱头具可授性,在2~3 d内,具有较强的可授性。因而,不同产地藿香进行人工授粉最佳时期为开花后2~3 d。此外,不同产地藿香花粉粒形状主要为近球形或椭球形。花粉粒大小在42.93 μm×31.99 μm~46.59 μm×37.67 μm之间,均具6条萌发沟,萌发沟狭长、裂痕近两极。花粉外壁纹饰呈网状,网眼为不规则多角形,近圆形,大小不一。本文较为系统的比较了不同产地藿香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及花粉形态,以期为藿香的人工栽培以及良种繁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I2-KI染色法和离体萌发法测定芒(Miscanthus sinensis)花粉活力以及不同保存条件下的花粉寿命,并利用H2O2法检测雌蕊柱头的可授性。结果表明:芒花粉量大,平均花粉量/胚珠比(P/O值)达到5445±2883,属于专性异交性植物,且花粉初始活力较高,平均为78.68%±17.46%,但离体花粉的活力丧失快,室温干燥和湿润条件下保存的花粉寿命分别为70min和100min。不同基因型在花粉量、花粉活力及寿命上存在变异。雌蕊柱头可授性较高,活性可持续8d,最佳授粉期为开花前1d至开花后1d。  相似文献   

10.
在科尔沁沙地西部地区选取长势一致乌丹蒿植株,定株观察其开花动态和花后柱头的形态变化,并用TTC法检测花粉活力,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检测其柱头可授性。结果表明:乌丹蒿整体开花格局是从上至下,头状花序内的小花是由外向内逐次开放,头状花序开花持续时间为3~7d,单株花期最长时间为19d;花粉寿命长达4d,在开花后第3d花粉活力最高,为47.12%;最佳授粉期为开花后3~4d;柱头可授性时间为6d,边缘花开花后第3d柱头的可授性最强;乌丹蒿花粉活力最高期与柱头可授性最佳期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11.
3种野生葱属植物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TTC法、孢粉染色法及联苯胺—过氧化氢法,从花粉活力、花粉可育性及柱头可授性方面研究了蒙古韭Alliummongolicum、碱韭A.polyrhizum和细叶韭A.tenuissi mum3种野生葱属植物的传粉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3种野生葱属植物的花粉活力和可育率均较高,分别为蒙古韭73.40%±2.94%,79.44%±2.83%;碱韭71.23%±4.39%,84.32%±1.63%;细叶韭80.62%±4.11%,70.93%±4.86%。三者花粉活力下降快,花粉寿命约为8 h,最佳传粉期为开花后3~4 h。三者的柱头均具较高的可授性,可授性持续5 d左右,最佳授粉期为2 d左右。  相似文献   

12.
苜蓿褐斑病对牧草质量光合速率的影响及田间抗病性   总被引:27,自引:6,他引:21  
研究了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褐斑病 (Pseudopeziza medicaginis)对紫花苜蓿 (Medicagosativa)叶片营养成分含量和光合速率的影响 ,并评价了 85个紫花苜蓿 ,5个杂花苜蓿 (M.varia)和 4个黄花苜蓿 (M.falcata)品种或群体对褐斑病的抗性。结果表明 ,褐斑病使苜蓿病叶中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 ,与健叶相比 ,其含量可减少 2 5% ,减少的幅度与病害严重度极显著负相关 ,r=0 .96 5(P<0 .0 1)。叶片光合速率随病害严重度的增加而降低 ,当病斑平均面积为叶面积的 13%时 ,光合速率仅为健叶的 52 % ,而当病斑平均面积为叶面积的 85%时 ,其光合速率仅为健叶的 15.9%。在参试的 94个品种或群体中 ,仅润布勒杂花苜蓿的一个群体表现为免疫。抗病性较强的有来自加拿大的巴瑞尔、阿毕卡 ,来自美国的威斯康星和我国的兴平、武功、肇东等 10个紫花苜蓿品种和润布勒杂花苜蓿的另一个群体。其余 83个品种均表现出较高的感病性 ,包括美国的 78- 15,加拿大的大西洋 ,我国的和田、咸阳等紫花苜蓿品种和内蒙黄花等黄花苜蓿品种  相似文献   

13.
对4个山羊品种和4个绵羊品种的7项主要先天性免疫学指标进行了检测并比较。对动物进行颈静脉采血,制备血清,用ELISA试剂盒测定IL-1、IL-2、IL-6、IL-18、IFN-γ、NK细胞、血清溶菌酶。利用生物统计学的方法和原理,以品种和品种来源地为应变量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山羊当地品种的NK和LYS高于引进品种(P〈0.05);绵羊引进品种的IL-1、IL-2、IL-6、IL-18、IFN-γ、NK、LYS均明显高于地方品种(P〈0.01)。在不同品种之间,莱芜黑山羊NK和LYS水平高于崂山奶山羊、波尔山羊和鲁波山羊,萨福克羊的IL-1、IL-6、IL-18、IFN-γ、LYS水平最高且差异极显著(P〈0.01)。小尾寒羊IL-18、IFN-γ水平最低且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不同种群绵羊、山羊的先天性免疫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为以后抗病育种提供合理的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14.
用 5个盐分浓度对 2 6个 4周龄草坪草品种进行盐胁迫处理 ,结果证明 ,同一种的不同品种间耐盐力无显著差异 ,而不同草种间差异明显。高浓度 (2 .0 % )下所有草坪草均不能存活 ,而低浓度(0 .5% )下存活时间最长的为高羊茅和匍匐剪股颖。  相似文献   

15.
供磷水平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几个抗逆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个基因型不同的玉米杂交种,在不同供磷水平下的籽粒产量、叶片脯氨酸、丙二醛(MDA)和质膜透性进行了研究。试验得出,施磷对玉米的经济产量影响很明显,其中中单2号在高磷水平下产量比不供磷增加50.78%,DK656增加23.35%,新玉4号增加16.0%,DK473增加6.08%。不同基因型玉米叶片中脯氨酸含量差异较明显。在3个供磷水平下,供试8个品种脯氨酸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DK743、中单2号、户单1号、豫玉22、DK656、酒单2号、石玉905、新玉4号。不同基因型玉米叶片中脯氨酸、MDA和膜质透性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升高。随施磷量的增加,DK743、中单2号、户单1号叶片脯氨酸、丙二醛(MDA)含量和膜质透性增加最为明显,其次为豫玉22、DK656、酒单2号,石玉905、新玉4号表现出较弱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16.
不同刈割期对春播、秋播燕麦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以秋播燕麦科燕1号、UITIMA、白燕9号、T045和春播燕麦科燕1号、白燕5号、白燕9号、Dancer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产量并对其营养品质指标进行分析,探讨关中地区春播燕麦和秋播燕麦越冬返青牧草最佳刈割时期。通过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燕麦品种鲜重、干重均呈现逐渐积累的趋势。秋播燕麦科燕1号抽穗期刈割表现最佳,其鲜重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各时期(P≤0.05),达到1625 g/m2,干草产量于灌浆期达到最大值524 g/m2;粗蛋白含量达到12%。春播燕麦白燕9号拔节期刈割表现最佳,鲜草产量0.73 kg/m2,干草产量0.16 kg/m2;粗蛋白含量为15.42%。各品种燕麦不同时期刈割蛋白质含量在9%~19%。科燕1号、白燕5号、白燕9号、Dancer在拔节期刈割,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时期(P≤0.05):19%、10%、15%、14%。  相似文献   

17.
为了综合评价冷季型草坪草种的耐荫能力,选取4种冷季型草坪草的5个品种,研究了0%、37%、63%、81%和96%5个梯度的遮阴处理对叶绿素a含量与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低遮阴强度下,叶绿素a随着遮阴时间的延长呈正相关,在高遮阴强度下,则随着时间的延长呈负相关;单株干重、单株苗数在低遮阴强度下均呈正相关,在高遮阴强度下,各草种均呈负相关,但草种间下降的速率不一致;单株成穗数对遮阴反应最为明显,其中,润草1号在94.6%遮阴处理仍然有少量成穗,艾德王在80.1%时成穗为零,其他品种均有少量成穗。  相似文献   

18.
高寒牧区不同燕麦品种饲草产量及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祁连山高寒牧区祁连县开展8个燕麦(Avena satiua)品种饲草产量和品质研究,以期筛选出适宜种植的优良品种。结果表明:8个参试品种中以白燕7号、丹麦燕麦、加燕2号表现突出,鲜草产量分别为46189,39314和39908kg·hm-2,干草产量分别为16283,13032和12158kg·hm-2;乳熟期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4.33%,15.30%和17.63%,粗脂肪含量分别为2.29%,2.45%和2.82%,钙含量分别为0.472%,0.565%和0.499%,磷含量分别为0.123%,0.193%和0.167%,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为52.16%,50.69%和52.65%,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为34.32%,32.28%和32.64%。这3个品种均可作为该地区推广的主要品种。  相似文献   

19.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 a rod-shaped double-stranded DNA virus, is an infectious agent causing fatal disease in shrimp farming around the globe. Within shrimp populations WSSV is transmitted very fast, however, the modes and dynamics of transmission of this virus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In the current study the dynamics of disease transmission of WSSV were investigated in small, closed populations of Penaeus monodon and Penaeus vannamei. Pair cohabitation experiments using PCR as a readout for virus infection were used to estimate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for WSSV in these two species. The mortality rate of contact-infected shrimp in P. monodon was higher than the rate in P. vannamei. The transmission rate parameters for WSSV were not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species.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direct and indirect transmission rates of WSSV differed between the two species. For P. vannamei the 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 rate of WSSV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indirect environmental transmission rate, but for P. monodon, the opposite was found. The reproduction ratio R0 for WSSV for these two species of shrimp was estimated to be above one: 2.07 (95%CI 1.53, 2.79) for P. monodon and 1.51 (95%CI 1.12, 2.03) for P. vannamei. The difference in R0 between the two species is due to a lower host mortality and hence a longer infectious period of WSSV in P. monodon.  相似文献   

20.
黄土丘陵区不同立地条件下植物种群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运用改进的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通过对不同立地条件下样带的比较,分析了主要植物种群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生态位变化以及种间关系、群落结构对立地条件的响应。结果表明,草地群落建群种本氏针茅的生态位宽度在4种立地条件下都表现为最大值,非建群种的生态位宽度随环境条件的改变呈较大的波动性。生态位重叠指数表明,生态位较宽的物种与其它物种间存在较大的生态位重叠,但在一定的立地条件下,生态位较窄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生态位重叠,这种现象是种群对有限环境资源激烈竞争的体现;不同种间生态位重叠随立地条件的变化格局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是由植物种间生物生态学特性和需求差异造成的;但同一种对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生态位重叠的变化是立地条件对种间关系影响的结果。总体来说,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由于环境条件的影响,物种生态位重叠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