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喀什地区的生态安全格局,为区域生态安全保护和绿洲区永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方法】以我国典型的干旱绿洲区——喀什地区为例,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模型和景观连接度对生态源地进行分析与确定,应用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和重力模型对连接各生态源地的生态廊道进行识别与分析,结合生态断裂点识别和生态网络分析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进行提升。【结果】(1)喀什地区生态斑块面积占比较高,有较好的生态安全基础,但斑块数量多、面积差异大,导致生态斑块破碎度大,有较大的生态安全隐患;(2)生态斑块、生态源地及核心生态源地的分布形成明显的差异性分区,最终确定出16块核心生态源地;(3)识别出66条总长为5693.356 km的生态廊道,其连通生态源地的作用较好,能满足连通层次的安全;(4)提出“一源、一廊、两区、两带、三核、三轴”的生态安全格局,为生态安全保护提供选择的优先级。【结论】喀什地区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修复对区域生态安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伊春林区森林结构、森林资源利用现状、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伊春林区发展生态林业建设的建议与措施。分析了木材产量与木材消耗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回归方程,为科学安排木材生产计划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实现生态林业的发展与木材资源的永续利用相协调。  相似文献   

3.
伊春作为国家确定资源型城市,在经历了转型的阵痛之后,转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林 下经济是伊春转型的重要方向,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森林生态旅游、森林食品业、林下养殖、北 药等产业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成为了伊春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4.
李静  张婧妍 《安徽农业科学》2013,(31):12342-12344
以生态管理的视角,结合伊春国有林区生态系统现实,提出了伊春国有林区生态系统管理的原则、管理的主体以及管理对象,阐述了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框架、管理流程及管理措施,以促进伊春国有林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家科技》2013,(12):86-89
重庆市四届三次全会作出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划分,明确巫山生态涵养发展区功能定位,赋予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发展生态产业的职能。结合巫山县被确定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巫山县委县政府在实践过程中,找准两者的结合点,也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巫山实际的生态涵养发展之路:立足生态涵养发展区功能定位,全力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富县、文化育县、科教兴县、民生稳县“五大战略”,加快建设幸福渝东门户。  相似文献   

6.
《山西农业科学》2015,(8):1021-1026
水生态承载力的研究是解决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有效手段。为了研究晋西北水生态承载力状况,选取晋西北右玉县17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3个主成分,对右玉县水生态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并计算出2003—2011年水生态承载力的综合得分。结果表明,影响右玉县水生态承载力的因子主要包括人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右玉县2003—2007年水生态承载力存在明显的波动;2008—2011年水生态承载力总体呈现增长态势,虽然人口和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但总用水量相比于前5 a明显减小,说明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贵州省重点生态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的动因、赎买模式及赎买试点取得的成效,并分析试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拓宽赎买资金筹资渠道、规范赎买对象和程序、扩大农户受益面、合理确定赎买价格、创新赎买模式等优化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改革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长治市十大魅力新农村之一的寨子村东靠惠丰、淮海、清华三大厂,北接长治市区城南生态苑,南临长治县工贸园区,西面天晚集大道。近年来,随着城南生态苑的建设和竣工,这个距其只有几十米之隔的花园式新农村迎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镇安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以林业大发展为主体、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园林城市、生态文明新村建设,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2012年4月,镇安县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林业局三部委确定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为了巩固镇安县生态文明大县的成果,经笔者调查,提出以下建议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农业生态安全是关系到农业生态系统是否能健康有序地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人类经济社会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本研究以洞庭湖流域为例,基于农业生态安全的内涵、卫星遥感技术及PSR 模型,构建出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熵权法,检验评判矩阵的一致性,并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及综合权重;通过研究比对和实地验证,建立安全状态层各指标的遥感反演模型,各反演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在大区域范围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和适用性,改变了我国农业生态安全主要监测方式。  相似文献   

11.
2001年,宁夏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区之一,为把部分生活在自然条件严酷、自然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贫困人口,进行搬迁和易地安置,使扶贫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效结合起来创造了条件。如何把生态移民牵出来、稳得住、能致富是生态移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辽西北地区各种灌木植被的生态、经济价值的调查和测试,说明各种灌木植被具有生物量大、饲用营养价值高、能改善土壤结构等生态经济价值。众多灌木品种是辽西北地区极其重要的植被恢复与重建的资源,应在辽西北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我国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现状及公路生态绿化用地类型分类在公路生态绿化与生态绿化评价工作中的意义,在公路等级确定的基础上,首先按照路域大地形、大地貌变化,将公路生态绿化用地类型划分为平原区公路绿化用地和山丘区公路绿化用地两大类,再根据公路用地范围路基横断面、平曲线、竖曲线结构形状,将公路生态绿化用地类型划分为16个小类型。  相似文献   

14.
聚居在清水江流域的北部侗族,历史上深受荆楚文化的影响,其民族传统文化总是在与外来文化的不断碰撞中发展,在历史上几次大的社会转型中,其文化生态并没有失衡,而是从中得到升华发展.通过对北侗农业生产、宗祠和民居、大戏与阳戏、谱牒制度文化、婚俗、宗教信仰、祭祀与丧葬仪式等文化生态的地方性知识研究,揭示北侗民族文化生态的特质,对正确处理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世界著名的脆弱生态区,受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生态因子和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等人为因素的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各种生态问题突出,区域差异尤为明显,制约着区域的协调持续发展。本文以桂西北河池地区为研究对象,从分析研究区的脆弱生态特征和主要生态因子入手,运用统计软件SPSS11.5对相关因子进行关联度分析来确定指标和权重,以算得的生态环境脆弱度为基础,把河池地区划分为轻度脆弱类型、中度脆弱类型区、强度脆弱类型和极强度脆弱类型四种生态类型,针对各生态脆弱类型的特征进行空间差异性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开发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 ,环境优美、功能健全的园林生态城市逐渐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理想城市模式。根据安宁市是一个工业城市的特点 ,为其建设园林生态城市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定位 ,并确定出在近期和未来 15年的发展目标 ,为安宁市建设园林生态城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一、发展绿色农业的生态基础和文明传承固始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南依大别山,北临淮河,总面积2946km2,辖32个乡镇,601个村,7196个村民组,总人口168万。是河南省第一人口大县,农业大县,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属淮河源生态保护区。这里山青、水碧、土沃、气润,多样的地貌,独特的气候,为500多种动物、2000多种植物、260种经济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11.67万hm2天然无污染耕地是发展绿色农业的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18.
生态经济林建设是以生态恢复、涵养水源,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主的生态建设,在此过程中,将防火因素纳入工程建设考虑的范围,通过生物防火林带技术的引进,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其发挥效益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以古浪地区发展生态经济林确定的主要树种入手,通过实践和观察筛选出符合本地实际的防火树种,将其科学合理的运用到工程项目中,并通过实践进行探索,为本地积累相关经验。  相似文献   

19.
本文总结的是浙江省以镇为单位实施生态农业的一个试点,为浙江丘陵类型。通过发展生态农业,该镇的自然资源和劳力资源得到合理开发,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好保护,因地制宜建立了四大和一态系统和多组生态模式,形成了“远山高山森林山,近山低山花果山,蚕桑绿沙滩,稻谷畈连畈,乡镇企业五千万”的良性生态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喀什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为依托,在调研地区生态安全格局基础上,分析了自然生态相关要素关系,进行区域生态环境资源承载能力问题诊断,构建了生态安全网络,明确了功能分区,按照“一带两系四区多点”思路,确定了保护修复目标和主要工程措施,提出了统筹整合生态保护修复资源、建立生态工程体系的意见建议,探索了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控制性规划编制的逻辑体系,为落实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要求,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提供科学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