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4 毫秒
1.
为了研究中国林化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界定出8类主要林化产品,采用GL指数和Bruelhart指数分别从静态和动态2个角度对中国林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测算与分析,得出中国林化产品贸易额增长迅猛、贸易逆差逐年扩大、贸易集中度高、产业内贸易水平低的结论,提出中国林化产品产业内贸易提升的高级生产要素培育战略、规模经济与加强管理战略、天然橡胶和棕榈油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中国马铃薯贸易形势与前景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献  詹玲 《农业展望》2012,8(9):45-50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薯类生产国,2010年播种面积达5205千hm2,占世界的27.3%。然而,中国马铃薯的贸易地位与生产地位严重不相称,贸易总额仅占世界的2%左右。分析了2000~2011年中国马铃薯及其制品进出口贸易现状,阐述了中国马铃薯产品的贸易特征及贸易地位,认为目前中国马铃薯及其制品的贸易总量呈上扬态势,出口发展相对较快,但贸易地位仍相对较弱,贸易格局日趋多元化。针对当前马铃薯贸易形势,对中国未来马铃薯产品贸易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木薯淀粉进口国,文章分析了中国木薯淀粉进出口贸易的现状及格局,预计未来5~10年木薯淀粉的进口量将继续增加,进口价格仍然将处于高位,东盟仍然是主要的进口来源国;木薯淀粉的出口量仍将维持现状;木薯淀粉企业“走出去”发展必将成为未来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通过回顾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历程,分析农产品贸易规模、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等变化趋势及动因,对农产品贸易发展前景提出展望。未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环境更趋复杂;传统优势农产品竞争力减弱,进口将持续增长;市场进一步开放,多元化趋势将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食品贸易大国,了解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食品出口贸易的结构和变化,对深入了解中国食品出口的具体情况,判断未来食品贸易的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回顾了近年来国际食品出口情况和中国食品出口情况,然后介绍了中国加入WTO以后食品出口的种类结构,并分析了中国向美国、欧盟、日本、韩国、东盟等主要食品出口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产品结构变化,最后对中国食品出口贸易的趋势进行了判断。结果表明,中国食品贸易逆差的情况将持续;中国食品出口结构仍将以水产品和蔬菜水果等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食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出口呈现多元化倾向。  相似文献   

6.
世界粮食贸易格局的演变及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贸易是农产品贸易的重要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加深,世界粮食贸易也呈稳步增长。通过对近几十年世界粮食贸易格局变动情况的分析,文章得出:21世纪以来,世界粮食贸易规模逐步扩大,并将继续呈平稳上升态势;小麦是世界粮食贸易中规模最大的品种,但未来玉米和大豆的贸易增速将比之更快;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和大洋洲是主要粮食出口地区,非洲和亚洲是主要粮食进口地区,未来的地区差距将更显著。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肉类消费量迅猛增长,中国占世界肉类消费总量的近1/3,肉类贸易也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对世界和中国肉类消费现状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基于以往研究对肉类消费的研究框架、影响因素以及未来预测结果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综述。总结发现,第一,肉类消费受多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价格、收入、地区差异、社会发展状况、差异化的饮食模式和观念、家庭特征等因素,其中,消费者的偏好以及产品差异性尤其是质量差异的影响越来越重要;第二,全球肉类消费的收入弹性和条件支出弹性的均值分别为0.48和1.02,中国为0.53和1.06,世界肉类需求的非补偿和补偿价格弹性的均值分别为-0.86和-0.69,中国的为-0.79和-0.76;第三,未来世界和中国肉类消费将呈现进一步增长趋势,预计2025年世界肉类消费总量将达30 000万t以上,中国将达到6 510万~10 010万t。  相似文献   

8.
中美农产品贸易一直是中美经济交往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系统梳理了近20年来中美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历程和贸易结构,分析了中美农产品贸易主要影响因素,并对中美农产品贸易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研究表明:中美农产品贸易发展经历了贸易额基本持平、差额凸显、差额激增和差额回落4个阶段;美国对中国出口贸易结构以植物类产品为主,而美国从中国进口产品以饮食及烟草类、动物类、植物类产品为主,影响中美农产品贸易的主要因素有中美双边政治关系、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及人民币汇率等。基于以上研究,本文预测中美农产品贸易的未来趋势有5点:一是农产品贸易差额将进一步扩大;二是两国农产品贸易摩擦将长期存在;三是大豆依旧是美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部分;四是美国对中国高粱出口增势将放缓或下降;五是美国对中国农产品进口结构不会有较大改变。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巴双边农产品贸易现状:中巴农产品贸易规模增长迅速且贸易额占比稳步增长,中国从巴西主要进口动植物油脂产品,巴西从中国主要进口园艺产品、水产品和加工农产品。然后通过宏观性较强的分类方法对贸易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互补指数进行测算,分析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空间。结果显示,巴西农产品比较优势和巴中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两国贸易互补指数高的产品较为集中,在贸易互补产品多元化方面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最后结合测算结果提出具时效性的政策建议,以期对未来中巴贸易发展方向和贸易结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非农产品贸易分析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非洲农产品贸易近些年得到较好发展,总体趋势、贸易平衡、产品结构以及市场结构都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在分析中非农产品贸易有利条件和主要障碍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促进中非农产品贸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林化产业现状,深入分析REACH法规对中国林化产业的正面及负面影响.REACH法规有利于中国出口林化产品质量的提高及林化资源的优化利用,但存在污染产业转移、出口环境恶化、生产成本增加和不利于新产品开发等负面影响.针对问题提出政府支持、高级生产要素培养、联合注册、数据共享、做好预注册和选准代理机构等对策.  相似文献   

12.
皖南山区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土壤性状的空间分异会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生态恢复方向。由于受到人类活动干扰,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特征一直不清晰。为探明皖南山区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随林分类型、海拔和土层的变化特征,2016年10月在安徽省东至县梅城林场选择不同林分、不同海拔的6块样地,分层采集0~20 cm和20~40 cm的土样,测定了土壤酸碱度、电导率、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全氮等化学性质。结果表明:1)该人工林地的土壤化学性质主要由林分类型主导,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电导率和总有机碳等指标存在显著差别,针叶林的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P0.05);2)林分类型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与植物群落多样性无关,主要是通过林木种类(即群落的优势种群)发挥作用的;3)海拔对人工林的土壤化学性质也有显著影响(P0.05),海拔越高土壤性状越好;4)随剖面深度增加,林分类型对土壤特性的影响将增强,海拔的作用会减弱。综上,调控林分类型是改善皖南山区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的有效措施,种植针叶林能有效提升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增加亚表层土壤活性碳的比例。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1952~1989年森工投资与产值的灰色关联分析指出:木材加工、林产品化学加工是我国森工经济的优势因素及形成产值的主体。其它森林工业尚处于劣势,不利于发展。今后森工经活发展中,应分清主次,区别投资,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采用土壤学常规实验研究了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林和人工红松林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时空变化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理化性质各项指标整体上表现为9月份最高,表层土壤(0h≤5 cm)高于下层土壤(5 cmh≤20 cm),且差异显著。原始红松林土壤葡萄糖苷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低于人工红松林,土壤多酚氧化酶和土壤脲酶活性却相反;土壤理化性质各项指标以原始红松林较高,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黄文庆  万福绪  蒋丹丹 《安徽农业科学》2014,(9):2665-2666,2705
[目的]研究不同造林模式对石灰岩山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以徐州市铜山县吕梁林场小黑山为研究区,选取侧柏黄栌栾树混交林(CHL)、侧柏青桐混交林(CQ)、侧柏枫香混交林(CF)、侧柏纯林(C)、侧柏女贞混交林(CN)5种造林模式及对照荒坡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造林模式及对照荒坡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①5种造林模式都显著改良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其中侧柏枫香混交林对土壤改良效果最为明显.②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侧柏黄栌栾树混交林比其他4种造林模式效果差,其他4种模式改良效果差异不明显.③对土壤化学性质的改良效果:侧柏枫香混交林对土壤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全磷的改良效果较好;侧柏纯林对土壤全氮的改良效果较好;改良全钾的效果以侧柏黄栌栾树混交林最好.[结论]侧柏枫香混交林比其他4种造林模式更适宜在研究区种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生态公益林是以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的森林类型,土壤肥力状况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探讨生态公益林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肥力状况,旨在为森林土壤资源的科学管理与评价及生态公益林管理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文从江西省生态公益林监测样地中选取6种处于发育中期阶段的典型林分类型(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毛竹林、杉木林、湿地松和针阔混交林)33块样地,测定其土壤化学性质,并用方差分析(ANOVA)探索林分类型和土壤层次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同时比较同一林分类型内不同土壤层次和同一土壤层次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化学性质差异,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对土壤指标进行降维,计算各林分类型的PCA综合得分进而排序土壤肥力状况。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全钾、速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逐渐降低,而pH值、全氮和全磷均无显著变化。同样,除常绿阔叶林A层的有效磷和针阔混交林A层的速效钾分别显著地高于杉木林和马尾松林外,其余同一土壤层次不同林分类型间土壤养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主成分分析显示,第1主轴(35.9%)主要代表速效养分含量和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其中速效氮、速效钾和有机碳的因子载荷值较大;第2主轴(15.4%)主要代表全量养分和pH值的变化;土壤肥力状况排序为:毛竹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湿地松林。结论从保育土壤的角度来看,不同林分类型的肥力状况将为生态公益林差异化补偿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参考;此外,相对于人工针叶纯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因而建议针对人工针叶林进行补植改造,朝向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方向转变,从而提升生态公益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以浙江省凤阳山海拔1 300~1 400 m处不同林分类型(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竹林)为对象,测定不同土层土壤基本理化性质、酶活性及腐殖质质量分数,分析土壤腐殖质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凤阳山自然保护区的土壤肥力和可持续经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土壤腐殖质质量分数针阔混交林最高,阔叶混交林、竹林、杉木林次之;胡敏酸质量分数针阔混交林最高,杉木林最低;富里酸质量分数针阔混交林最高,竹林最低。除磷酸酶活性随土层加深无统一规律外,4种林分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及蔗糖酶活性土壤随土层加深皆呈现降低趋势。土壤pH值、土壤密度与土壤腐殖质质量分数、胡敏酸质量分数和富里酸质量分数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除磷酸酶活性相关性不显著外,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总孔隙度、毛管孔隙、非毛管孔隙与土壤腐殖质质量分数、胡敏酸质量分数和富里酸质量分数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凤阳山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腐殖质特征的影响较土层深度更显著,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与土壤腐殖质质量分数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森林凋落物及其分解过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凋落物是林地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其凋落量及分解过程对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影响极大。文章综述了森林凋落物的概念、组成及控制凋落量的主要因素;指出凋落物自身特性尤其是化学特性以及土壤生物、气候、土壤理化性质、人类活动等外部环境条件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主要因子;分析了现阶段反映凋落物分解状况的分解率概算模型、时间衰退模型和影响因子关系模型;提出在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森林凋落物各组分之间交互效应对其分解过程的影响,将是今后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9.
湖州市材用笋用毛竹林土壤理化性质比较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解毛竹林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采样分析了湖州市材用、笋用毛竹林土壤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材用竹林土壤有机质和水解氮含量明显高于笋用竹林,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材用竹林土壤体积质量较笋用竹林小,而土壤总孔隙度较笋用竹林大,其差异也均达极显著水平。2类竹林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及土壤酸度状况均无明显不同。表5参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