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研究了玉米弯孢菌产毒能力与培养条件、环境因子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产毒能力存在明显差异,以CL-1、CL-2、CL-7、CL-13菌株培养液对叶片的破坏能力最强;该病原菌在Fries培养基中有较强的产毒能力;培养基中以蔗糖为碳源、以KNO3为氮源较适合毒素的产生;在25 ℃条件下培养20~25 d产毒能力较强;光照对毒素的产生没有明显的影响;其中培养方式对毒素的产生有较大的影响,振荡培养有利于毒素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深入探索培养条件对枯斑拟盘多毛孢产毒能力的影响,对该菌在4种固体培养基与一种液体培养基上的产毒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枯斑拟盘多毛孢较适宜固体培养基的培养,能在麦粒、麦麸天然固体培养基上具有极强的产毒能力. 在不同浓度毒素的生测反应中,上述两种培养基上产出的毒素在稀释20倍时,仍对松针(生测材料)有一定的致病活性. 通过枯斑拟盘多毛孢代谢物提取组分的生测比较,发现该菌产出毒素溶于水,不易挥发. 不同生测方式对毒素致病活性影响的研究显示,针刺法作用速度较快,但在低浓度毒素时,致病反应不如浸泡法明显. 在此基础上,对枯斑拟盘多毛孢毒素作为除草剂作了一定研究,但致病效果不明显. 一系列实验结果表明培养条件是该菌产毒能力大小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几种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画眉草弯孢,新月弯孢,棒状弯孢和中隔弯孢4种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明确了它们在分生孢子形态,大小,产孢量以及对温度,pH值,光照适应性等方面的差异,总的看来,这4种弯孢霉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孢子产生的最适温度是25-35℃,最适pH范围为6-7,最适碳源为葡萄糖,碳源浓度对菌丝生长影响不大,光照能促进菌丝的生长。试验结果还发现,有的弯孢霉在培养基中可以产生不同的色素,供试所有种类弯孢霉的无菌培养滤液,可抑制玉米种子根的伸长,证明这4种弯孢霉在人工培养过程中都可产生致病毒素。  相似文献   

4.
粉红聚端孢体外产毒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白兰瓜种子发芽抑制试验测定了不同培养条件下粉红聚端孢(Trichotheciumroseum)培养滤液的毒性,结果表明:PSC和PSC+5%白兰瓜种子汁这两种培养基有利于该菌产生毒素,Richard产毒较少;该菌最佳产毒温度为20~25;以pH7.0最有利于产毒;振荡培养比静置培养利于产毒;该菌在连续黑暗与连续光照条件下均可产毒,连续黑暗更适宜于产毒;在设置的培养时间内,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滤液对种子的抑制率升高。  相似文献   

5.
从得病的香蕉茎组织中分离出病原真菌,经鉴定为古巴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 cubense)的4号小种。病菌在供试的液体培养基中可以产生对香蕉有毒性作用的毒素。不同培养液的产毒能力有明显的差异,6种培养液中以Richard培养液产毒能力最强。香蕉枯萎病菌产毒能力以温度为20℃,pH 7~9,振荡培养(140次/min)条件下培养10~15 d生物活性最强。高温高压灭菌30 min的培养滤液,其毒素作用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6.
对番茄褐斑病菌产毒培养条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方式、pH值、温度、光照条件、培养天数所制备的毒素毒力差异达显著,但不同培养基所制备的毒素毒力差异不显著。病菌最佳产毒条件为室温25℃,连续振荡,光照12 h,pH值为6,振荡培养15 d。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新疆红枣中链格孢毒素的产生规律,对从南疆不同枣园黑斑病‘骏枣’中分离纯化的10株链格孢属真菌(5株链格孢菌和5株细极链格孢菌)的菌落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菌苔致病力、毒素产生种类及含量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各菌株在红枣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产孢量等都优于PDA培养基,但是产毒种类及含量却普遍低于PDA培养基;(2)在红枣培养基和PDA培养基上,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均比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的生长速率更快、产毒种类及含量更多;(3)综合考虑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和致病力,JZAa05为优势菌株。  相似文献   

8.
以紫茎泽兰和湿地松幼苗为材料,研究球腔菌属4个菌种毒素粗提物活性,并与松针褐斑病菌对比。结果显示:褐孢霉菌和草莓蛇眼小球壳菌对湿地松幼苗和紫茎泽兰均具有伤害作用,且为非寄主专化性毒素。在MS液体培养基中,松针褐斑病菌产毒高峰为10~20d,20d达到最大;褐孢霉菌和草莓蛇眼小球壳菌产毒高峰为5~10d,10d左右达到最大。不同浓度毒素粗提液对紫茎泽兰伤害活性测定结果显示,松针褐斑病菌和褐孢霉菌毒素粗提物活性比草莓蛇眼小球壳菌毒素粗提物活性更强;梨球腔菌和柿子球腔菌在MS液体培养基中不能产生明显伤害生测材料的毒素物质。  相似文献   

9.
研究稻瘟病菌生物学特性及产孢条件,可以为水稻抗稻瘟病育种提供依据。为此,比较了从不同生态区分离得到的4个稻瘟菌株(T1、T4、8400J2、YL5)间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并对其产孢条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稻瘟菌株在菌落形态、菌丝结构、孢子特性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影响稻瘟菌产孢的条件中,光照时间是最主要的因素,以12h光暗交替处理时其产孢量最高;培养基和培养温度对稻瘟菌的产孢量也存在显著影响;4个稻瘟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差异明显,其中8400J2产孢量最高。确定稻瘟菌的最佳产孢条件为:选用米糠培养基、在28℃左右培养、以12h光暗交替诱导48h,此条件下8400J2菌株的产孢量可达9.25×104个/mL。  相似文献   

10.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从各地采集的玉米叶上分离到弯孢菌属的6个种,即新月弯孢、不等弯孢、中隔弯孢、苍白弯孢、棒状弯孢、画眉弯孢,椐在玉米自交系上人工接种测定结果,上述6个种对玉米均有致病性,并引起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产生曲型症状,不同的种在不同自交系上的致病性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是近年我国玉米生产中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在黑龙江省已演变为主要病害。通过采集黑龙江省哈尔滨、绥化、大庆、齐齐哈尔和牡丹江等玉米产区病叶标样,经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形态鉴定和rDNA-ITS序列分析,明确黑龙江省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可由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棒状弯孢Curvularia clavata、不等弯孢Curvularia inaequalis、苍白弯孢Curvularia pallescens 4种弯孢霉引起,且对玉米叶片均具有致病性,其中新月弯孢为优势种,致病力最强。  相似文献   

12.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粗毒素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玉米弯孢叶斑病菌毒素的研究表明,利用甲醇沉淀毒素培养液得到蛋白和非蛋白部分,其中非蛋白部分对寄主具有生物活性;毒素培养液中的活性成分是一类极性较大的物质,而且溶于甲醇。各种生物测定方法中,针刺法方便、快捷,可作为检验该毒素生物活性的测定方法。可以利用甲醇沉淀、氯仿和甲醇混合提取制备粗毒素。  相似文献   

13.
对新月弯孢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孢子萌发温度为10~35℃,最适温度为25~30℃;病原菌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较广,以pH6~8为最适pH值;光照对菌丝体无显著影响,光暗交替有利于孢子的形成;孢子致死温度为55℃(10min)。  相似文献   

14.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lunata)是目前玉米生产上的一个主要病害,该病菌可以产生毒素。本文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产生的毒素进行了生物学测定,并观察了毒素对寄主叶片超微结构的破坏作用。证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产生的毒素是其致病因子之一,研究发现该毒素不是蛋白质。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系统地研究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病害的发病规律,对黑龙江省该病主要致病菌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适生长和孢子萌发温度为25~35℃,弯孢菌产孢适宜温度是25~30℃,其中30℃时菌落直径最大、孢子萌发率最高,产孢量为高峰(为产孢高峰)。在25℃条件下,相对湿度96%以上孢子开始萌发,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萌发率也明显增加,分生孢子在水滴中萌发率最高。病原菌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较广,以pH6~8菌丝生长最适宜、产孢量最大;孢子萌发的适宜pH范围是5~8,最适pH为7。光照对菌丝体无显著影响,光暗交替有利于孢子的形成,光线对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用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lunata(Wakke)Boed可溶性蛋白质作为免疫抗原免疫家兔,获得兔抗C.lunata抗血清(PAbs);抗血清经近似菌可溶性蛋白质吸附后获得对C.lunata菌株可溶性蛋白质具有特异性的抗血清(A PAbs),可应用于C.lunata菌株的鉴定;用玉米种子可溶性蛋白质对APAbs进行进一步吸附纯化,获得了与玉米种子蛋白质无交叉反应的特异性抗血清(DAPAbs),可用于对带菌玉米种子的检测鉴定。  相似文献   

17.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流行动态及产量损失测定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lunata(Wakker)Boed.]是近年来玉米生产上新流行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供试品种全部发病,无高抗品种。通过人工接种观测了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并绘制了病害季节流行曲线。根据田间传播梯度观测结果,拟合了病害传播梯度模型。田间产量损失测定结果表明,发生此病玉米可减产1.67%~36.95%,平均产量损失率为15.38%。  相似文献   

18.
以杂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受阻为指标,测定了玉米弯孢叶斑病菌毒素的除草活性.结果表明:毒素对马唐种子的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可达100%,但对稗草、狗尾草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小.在供试植物出苗3 d后喷施毒素,发现对马唐幼苗有致萎活性,但对出苗7 d的幼苗没有作用;对稗草、狗尾草幼苗无毒杀作用.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9.
玉米弯孢菌黑色素性质及其在致病性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玉米弯孢菌黑色素性质及其在致病性中的作用。利用酸碱沉淀法提取了玉米弯孢菌胞内及胞外黑色素,并分别采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研究了黑色素的性质;采用黑色素抑制实验研究了黑色素在玉米弯孢菌致病性中的作用。紫外光谱分析表明,黑色素在紫外及可见光区光谱扫描没有极值,吸光值取对数后对波长作图可以得到一条斜率为负值的直线,说明该实验提取的物质确实是一类黑色素类物质。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菌株CX-3胞内与胞外黑色素红外光谱图有一定差异。玉米弯孢菌胞内黑色素以DHN为主,胞外是DOPA;初步证明DHN黑色素在病菌侵染感病玉米叶片过程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